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我国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政策变迁及趋势

2024-03-04 来源:钮旅网
浅析我国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政策变迁及趋势

摘要】艾滋病不仅对公民的生命造成为威胁,同时也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相关国家艾滋病防止工作经验来看,通过一定防制措施可以预防病毒大面积传播感染。本文就我国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政策变迁及趋势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预防控制;性途径传播;艾滋病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028-03

Analysis of the policy changes and trends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sexually transmitted AIDS in China Luo Longhai.

Jiang'an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ichuan Yibin 644200,China

【Abstract】AIDS not only to citizen's life caused as a threat, but also affect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relevant national AIDS

prevention work experience, prevent virus infection can spread through certain control measures. This paper on Chin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y changes and trends of the sexual transmission of AIDS are briefly described.

【Key words】Prevention and control; Sexual transmission; AIDS

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有三种,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数量正在增加,并且在分布上体现了一定特点。国家从未放松对于艾滋病的控制与防治。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难度非常大,而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也处于关键时期。 1.艾滋病以及在我国的分布与传播 1.1 艾滋病

该疾病是由于艾滋病毒入侵人体,破坏其免疫功能,最终导致其多器官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人死亡的传染性疾病。该传染病与人的社会行为有密切关系。感染者在病毒潜伏期,不会表现出异样与不适,无病态时间长短不一,发病时间也不相同,其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免疫功能存在差异;同时,病毒毒株的强度,数量等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单从死亡率来看,发病后五年内的死亡率几乎能够达到100%。艾滋病毒传染性较强,但其传播方式相对单一除三种传播途径外,

病人的眼泪,汗液,唾液中偶也有病毒存在,但由于其数量少,不足以导致传播。 1.2 我国艾滋病传播与分布情况

性传播艾滋病随着性观念的解放,从而导致了患病群体的数量快速上升。如在2000年时,报告病例仅有数百例。五年后,这一比例增长近百分之二十,并且仍然处于上升增长阶段。通过性传播导致感染群体数量的增加,表明了疾病传播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化。世界卫生组织就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在所有的传播方式中,性传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从性别方面来看,女性感染病毒的比例处于上升趋势。

2.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与发展

艾滋病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传入期,1985年在北京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一年之后在其它省份又检查出了艾滋病患者。在传入时期发现的患者数量非常少,并且感染者大多是劳务输出,海员等。二是扩散时期,云南省在边境发现了数百名患者,感染原因是毒品注射,之后每年发现的患者数量都在数百例,艾滋病毒进入了扩散时期。三是快速扩散时期,该时期特点体现在患者数量明显增加。

从宏观角度来看,亚洲已经成为了疫情传播蔓延速度最快的地区,而我国则是病毒感染第二大国。病毒感染者分布于全国,从年龄阶段来划分主要是以青壮年为主。从地区分布来持,则主要是在农村,局部地区处于死亡与发病高峰区。艾滋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计划,对艾滋病防治提出了相应措施。 3.艾滋病防治与控制

3.1 对传入进行严格的监控,以监测为主

这一时期处于病毒的传入时期,防治工作的主要思想是严格控制传入。这一时期政策内容有,卫生部提交国务院关于加强监测防止艾滋病传入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了病毒传播主要是性传播,与外籍人员有过性关系人员需要检测。之后卫生部在关于加强疾病监测工作的方案中要求加强监测工作,并对外国留学生做出艾滋病检查的工作要求,在华时间一年及其以上的学生与学者需要进行检测。出入境管理与卫生检疫法律则禁止携带艾滋病毒的外籍人员入境。公安部与卫生部发文要求外籍人员来华需要提供健康证明,检查出的感染者需要隔离。全国预防艾滋病规划则提出了禁止嫖娼,吸毒,卖淫,同性恋。在1998年,六部委发文,外籍感染者禁止入境。 3.2 加强宣传工作主要预防

这一时期对应的是病毒流行期,全国发现了病毒感染者,早期病毒集中于吸毒人群,从而使管理者反思防止传入策略的缺陷。随着经济交流与开放,单一以防止传入的方法不能够解决病毒发展,病毒防控工作开始出现转变。

这一时期政策内容有,艾滋病被纳入传染病范围,艾滋病防控规划指出要将暗娼,发病门诊患者,同性恋作为宣传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全国人大关于严禁嫖娼卖淫的决定规定对两类人群进行强制性检查。国家建立了监测系统,开始对暗娼以及性病门诊患者开展主动监测。卫生部在控制艾滋病工作意见中提出要在高危群体中推广避孕套使用。并在宣传教育提纲中指出,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后期国务院对防治工作作出了中长期规划,对防治工作作部署,并且强调要强化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推广使用安全套。

3.3 政府在防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动员全民防御

通过对多年防治工作经经验总结,以及其它的公共卫生防治工作反思,认识到了解决这一类公共卫生事件,必须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集合全社会力量,从国家发展高度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一时期政府相继出台了政策,指导疾病防治工作开展,如关于艾滋病人与病毒感染者的管理意见,要求管理者要防止他人受到感染。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内容指出要在共公场合配置安全套售货设备。卫生部在后期工作中提出了要将艾滋病与性病防治工作结合到一起,形成综合监测系统。国务院以及六部委先后就安全套推广与宣传工作提出意见。关于艾滋病患者救助政策得以明确,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患者及家属救助工作的通知。 3.4 依法防治与强化落实

通过对多年防治工作进行总结,相关法律与法规逐渐的完善,各项干预措施也为社会接受。防治工作逐步实现了多部门参与同依法防治的局面。宣传工作范围持续扩大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预防工作措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这一时期相关政策内容有国务院提出艾滋病防治计划,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公共场所要有安全套发售设施,并且在高危人群中要实现使用率90%之上的目标。防治条例则明确了防艾工作开展的方针,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调政府负

有的责任,相关部门要建立安全套供应与推广网络。国务院在卫生防疫法细则取消了原有限制携带病毒外籍人员入境内容,并指出由于疾病传播方式具有隐蔽性特征,对防治工作要有正确的认识。做好持久战工作准备。针对性传播对疾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变化,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问题。 4.性途径艾滋病防控工作

相关研究工作表明,性行为方式不同,艾滋病通过该途径传播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对传播机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地区分布,性伴数量,是否有男男行为,是否是性服务者,性行为频率,安全套是否使用,是否患有性病等。艾滋病感染的可能性可以通过降低不安全的性行为来降低,这也是防控传播的关键。

从疾病防治工作来看,通过相关方法治愈是最有效的措施,但是现实工作中,难度极大。防控工作重点还在于行为干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性行为发生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但是这一措施会受到男性意愿影响,使用率较低。

通过对我国防艾工作开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思想认识的变化,意识形态对防控政策的影响在逐渐的降低,通过政策引导并予以相应资源配置,辅以保障措施,工作开展能够与现实情况变化相符合,疾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时也要认识以防治工作现实情况,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方面问题,需要在后期工作开展过程中予以解决。

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放松,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宣传与教育,提高人们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基本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群体宣传与教育工作的方式、力度各不相同。

防治工作中要注意性别因素带来的影响,生理上女性更容易感染,需要通过相应的措施将此方面感染风险降低;关注流动人口,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进而导致其防控工作难度增加。消除歧视,歧视行为的存在会对防治工作造成严重阻碍,甚至产生相反作用。通过早期治疗来延缓发病时间,实际工作中就需要相关配套设施到位,感染者要能够接受。工作人员要能够正确看待并且提升工作技能,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治疗措施。 5.结语

作为世界性难题,针对我国当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控工作要从不同层面开展,既包括救助方面,也包括思想认识方面,还有教育与宣传方面。感染者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同时缺乏相关防治措施。我国开展防控工作几十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问题,现实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需要结合到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徐鹏,韩琳,曾刚.我国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政策变迁及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07).

[2]纪宏霞,陈小明,罗超.故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现象浅析[J].中医学报,2016(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