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心得 肖丹青 (洞口县月溪乡中学湖南邵阳4223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下,文言诗文的比例越来越重!就篇目而言,已经占到每册篇目的三分 之一多。因此,如何紧贴时代特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教好文言诗文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 课题。但是,由于文言诗文在内容和语言文字上都与现代文有很大不同,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适当的 方法来进行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5349(201 0)03—011 5—01 一、强调预习,质疑问难 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前预习,文言文教学也一样。在教 师讲解之前,首先应让学生预习课文,边阅读边理解,粗通 文意。在预习时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句首先看课文中的注释, 对课文上没有注释的字词就要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了。其次 是细细体味,找出不理解或理解朦胧的词句。在此两点基础 上,可要求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第三是质疑问难。在以上 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理解,就要对文章的选 材、内容等方面进行质疑问难。学生经过思考对课文可能 有不同理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 氛,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 能力。 二、适当讲解,疏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由于语言的障碍和时代隔阂,直接影响 了学生领会文章的大意,这样可能出现教师的串讲独霸课 堂,学生的大脑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不能动口、 动手、动脑,堵塞了学生的智慧之窗,妨碍了学生把知识学 活,并转化为能力。这种教法尽管我们教师讲得洋洋洒洒, 但学生多是忙而无功,开卷了然,闭卷茫然。我们知道:教 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把学生导入知识的浩瀚海洋,让 其乐而忘返,学有所得。这样教师的讲解是在学生质疑问难 的基础上进行的,讲解的内容应适当穿插、起画龙点晴的作 用。讲解时,要突出重点,难点,要分清主次先后,把讲清 字词句同理解思想内容统一起来,做到解释与分析相结合, 串与讲相结合,文与道相结合;要尽量启发学生思维,鼓励 学生多活动,做到少讲、精讲,讲到点子上,并适当安排学 生来串讲,帮助他们消化巩固,使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结 构、特点及意旨有较透彻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篇幅短小的古诗,字面意思较清楚,学 生只需熟读,大体上就能理解它。如果教师再逐字逐句去串 讲,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对此,教师就只需抓住其中几个关 键字加以讲解就行了。 环往复的熟读中体会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逐步形成敏 锐的文言感觉,然后再通过记诵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在阅读一篇文言文时,首先是粗读或自由朗读全文, 了解大意。其次是细读字词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来细细体味字词句的意思,以致了解全文内容。 第三是精读课文,赏析文章选材、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特 色。第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前三步的基础上,赏析要 处,体会情感,重点品读。此外,还可以穿插小组赛读、分 角色朗读等。这些方式应在赏析的不同阶段分步实施为好。 最好不要使用默读等无声阅读的方式,这种方式现代文合 适,文言诗文未必合适。笔者一般在教授文言诗文时,会在 篇文章里穿插多次安排诵读,形式也多样化。因此,诵读 应贯穿文言诗文教学始终。 一五 抓住文眼,一举突破 初中文言诗文多是传统文库里的经典,其精要之处往 往在一段文、一句话、一个词,此为全文之文眼,作者的观 点或情感就被凝注在里面。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 点,或联系前后文,或联系背景,或联系现实重点赏析与品 读,在古代文学家们的真善美中理解主旨陶冶情操,并最终 达到通透全文的目的。如笔者在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时,就紧紧抓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中的“闲”字 展开讨论,从体现“闲”的句子、“闲”在文中有几层意思 等问题入手,结合背景材料诱导启发,最终使学生理解了主 旨、感悟了情怀。此可谓:一处通,处处通。 六、立足生活,联系实际 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内容距今已有上千年,甚至是几 千年。如何使这些古老的故事重新焕发时代的光彩呢?如何 将学生引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呢?一个具体且 可操作的方式就是: “立足生活,联系实际”。按学科性质 及特点,理科知识更容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语文中的 文言教学也是这样,虽年代久远,但所述道理亘古不变:虽 物是人非,但其精髓流传千古;虽故事陈旧,但历史的画卷 上总会出现古今的交叉点……把握住这些细节,并与文本联 系起来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文言文 教学中,立足生活,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文本 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于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身 处教学一线的我们,理应将自己置身于新课改的风口浪尖, 去思索、去感悟、去探求。在变中生存,在变中发展,在变 中超越。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言诗文教学更加紧贴时 代特征,更加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 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 三、淡化结构,整体感知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像教授现代文一样,为 文章划分段落或结构,逐层逐层地去讲解层意,笔者认为这 是不可取的。初中文言诗文一般较为短小,行文前后比较统 内容相对紧凑。如果我们再大卸八块,逐层讲解归纳, 则不必要,二则容易淡化文章的意蕴,不利于文章内涵的 理解。因此,应提出一些整体性比较强的问题,淡化结构, 启发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文意。 一,一四、诵读为重,培养语感 记诵和训练语感是建立在质疑问难、粗明词句的基础上 的。训练语感,就是使学生从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从多次循 收稿日期:20 10年3月10日责任编辑:曹娜 肖丹青(1981一),男,汉族,湖南邵阳人,任职于湖南省洞口县月溪乡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蠲爨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