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对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1.2岁。1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常有下腹不适和腹胀、尿频等症状,有5例患者有经期延长与出血量多的症状,还有2例患者因肿瘤破溃导致急腹症。结论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患者,预后相当好,5年生存率为90%。但仍有10%的患者预后不好。
标签:卵巢交界;浆液性肿瘤;临床病理
卵巢交界性肿瘤大多都是低度恶性肿瘤,其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方面介于明显良性和明显恶性的同类肿瘤之间,且与同样临床分期的卵巢癌相比,是预后较好的卵巢肿瘤[1]。组织学上无明显浸润,仅约50%左右局限在卵巢内,常伴有卵巢外扩散,最常见的扩散部位是盆腹腔的腹膜及淋巴结[2-4]。由于其临床过程比较良性,大多数预后都很好,WHO将这种扩散现象命名为种植。本文收集我院诊治的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旨在对本病有进一步的了解。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诊治的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1.6岁,其中9例生长在卵巢的表面和囊内,另8例生长在腹膜。1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常有下腹不适和腹胀、尿频等症状,有5例患者有着长期的经期延长与量多的症状,还有2例患者出现了肿瘤的破溃导致突发性的急腹症。
1.2方法 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3-5μm,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
2 结果
2.1巨检17例标本中有4例发生于双侧,有13例发生于单侧,肿瘤呈灰白灰黄色,肿瘤5cm×5cm×2cm~12cm×11cm×5cm。17例标本中有9例肿物内有菜花状的突起,切面呈囊实性,质脆,内含淡黄色的混浊液体,其中有1例标本出现了血性的液体。
2.2镜检肿瘤大多数呈乳头状生长,乳头分支复杂,上皮层次增多,出芽,细胞有中度异型性,核分裂少,无病理核分裂。与癌相比,通常缺乏出血坏死。乳头间质无破坏性浸润,但可有微小浸润。肿瘤细胞出现活跃的增生现象,出现复层,一般会出现2-3层的复层结构,使乳头增多。有4例标本的肿瘤间质发生了砂粒体,还有1例表现为腺体的搭桥与背靠背的情况,而且没有明显的间质浸
润。
3 讨论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0%,10年生存率达到75%以上。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的腹膜种植可以分成浸润性与非浸润性两种种植类型,浸润性与非浸润性的种植的预后明显不同。由于患者腹膜种植灶偏小,一处病灶的病变不能将整个腹部的情况代表,而且一旦出现组织的粘连导致纤维性的增生,这种情况与浸润性的种植是很难区分的。甚至有些区域会表现为完全良性,患者有些区域会出现交界性与可见灶性腺癌的特点,因此进行术中快速冰冻检验时,如果可以,尽量全部送检。病理医师在对检验样本取材时,要尽可能多处取材,防止漏诊的发生。
本次研究的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患者的腹膜种植有3例出现了浸润性的种植,其中1例在手术后的第4年出现复发,这3例患者经过5年以上的随访,依然健在。
3.1诊断肿瘤呈灰白灰黄色,肿瘤5cm×5cm×2cm~12cm×11cm×5cm。17例标本中有9例肿物内有菜花状的突起,切面呈囊实性,质脆,内含淡黄色的混浊液体,其中有1例标本出现了血性的液体。镜下肿瘤大多数呈乳头状生长,乳头分支复杂,上皮层次增多,出芽,细胞有中度异型性,核分裂少,无病理核分裂[5-7]。与癌相比,通常缺乏出血坏死。
3.2鉴别诊断 ①浆液性癌:有明显的间质浸润,细胞异型性显著;②浆液性癌的非浸润性种植:需与交界性肿瘤的非浸润性种植区别,主要点为癌的细胞核异型性显著。
3.3预后 本病预后较好,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肿瘤的分期,如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5年存活率在I期患者中可达99%,而在较晚期的患者中为0%~50%,但浆液性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30%。
参考文献:
[1]王红霞,高志安.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TRAIL的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27):267-268.
[2]吴微.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28例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2,17(3):173-174.
[3]黄小杏,陈杰伟.Bmi-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6):246-247.
[4]祁淑英.卵巢交界性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研究[J].癌症,2013,22(3):320-323.
[5]何以郎,甄逸.卵巢交界性囊腺瘤17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20-121.
[6]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7]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