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娱乐选秀类节目之“变形记”——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2020-03-09 来源:钮旅网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NGNANCHUANBO传媒研究

——电视节目研究

目之“变形记\"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王若斯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擅耍:《中国好声音》是当下最火爆的娱乐节目,它的

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着“选秀未死”。本文通过探究它的节

目类型和特点,发掘其潜在价值和未来发展走向。为音乐类选秀节目开辟一条新路径。

评委模式关■词:《中国好声音》盲听广告

秀晋级的选手,有了一个完全靠歌Ⅱ昌实力来征服评委和观众

的平台,一些曾经被忽视的声音,一些过去被舍弃的面孔,终

于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走到了聚光灯下和舞台中央,成

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盲人歌者张玉霞,在其他选秀节目中也许

首轮就会被淘汰,但是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她凭借自己

的好声音,越走越远。小个子王子李维真,因为身高和外貌的

原因,从小被嘲笑和歧视,但是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他

<中国好声音>在今年夏天点燃了中国音乐的激情,成就

了无数热爱音乐的年轻人的梦想,更是创造了15秒50万的广告奇迹。在节目一炮而红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好声音>的成败与得失。在当下的市场竞争评价体系中,一向是以“成败论英雄”的电视市场,成就了<中国好声音>的霸主地位,更是将浙江卫视一举超越其他一线卫视,成为目前最火的电视频道。然而面对这些光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档音乐选秀节目,它不可避免的有失败的地方,<中国

用自己高亢的嗓音,向所有人证明他是真正的音乐巨人。

(三)媒介力量助推<中国好声音>

媒体在此次<中国好声音>的评选中担任重要角色,99位

媒体评审决定着选手的去留,每一票都会影响选手的名次,媒体的选择实际上一定程度也代表着广大观众的意见,这无形中增加了观众对比赛结果的选择参与度。很多选手的背景

与经历,也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宣传被大众所熟知。微博在

<中国好声音>中的传播力度也是巨大的,自开播以来,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在大量使用徽博进行关注和评价,节目播出期间,有590多万网民发微博参与<中国好声

好声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中目好声音>作为娱乐蕾秀类节目的几大■点

(一)评委模式创造评审新特点

<中国好声音>的四个评委在今年夏天赚足了媒体眼球,

它效仿国外相似娱乐节目的评委设定模式,在4位评委中有两人是国内一线大牌明星,其中一人为女性,一位是歌坛上表现活跃,为年轻人所熟知和喜爱的热情四射的明星,另外一位是有一定知名度且艺术生涯历经坎坷,从而使选手和观众有较强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因此,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是最佳人选也是最优组合。大牌评委在节目中会为了自己喜欢的好声音手舞足蹈、争风吃醋,杨坤的“32场演唱会“、庾澄庆的。选我选我选我“、那英的深情召唤、刘欢的跨年邀请都展现了他们对好声音的渴望。在某位选手离场时,评委会泪流满面,感慨万千,这种平民草根的感情,展现了评委们内心柔软真诚的一面,拉近了选手和评委之间的距离,让评委不再以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身份出现,而是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那英在选手多亮离场时,表现出的不舍与可惜,感动了所有人,她泪洒当场,更是体现了作为一个女人的真性情。那英与大众评审的现场冲突,也体现了评委与媒体不同的评判标准。

(二)“盲听”环节创造平等氛围

‘‘转椅”的设置,使评委们只以声音为唯一判定标准,只闻其声,不看其人,动听感人的声音成为评选的先决条件,长相、服装、舞台表现力都成为辅助要素。背对选手,背对舞台,却面对着不同的声音,评委的这种“盲听”方式给选手创造了一种公平的比赛氛围,摒弃了以往选秀节目中的一些弊端,这种耳目一新的评选式,使选手能够尽情展现自己,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让一些怀揣歌唱梦想,但因外貌、身材不好而无缘选

音>的互动。徼博女王姚展连发多条微博喝彩<中国好声音>,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导演冯小刚都通过微博表达了对<中国好声音>的喜爱。<中国好声音>利用微博助推,成为媒体和大

众关注的焦点。

(四)发现选手成为节目卖点

<中国好声音>中的选手大多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其中不少人都是专业歌手和音乐制作人,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正是<中国好声音>前期选拨团队特殊的选拨方式,挖掘了无数感动中国的好声音。像“音乐疯子”张炜,“情歌王子”多亮,“小魔女”吴莫愁等,他们身上都具备独特的形象标签,他们的演唱方式和技巧也都各不相同,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但他们的音乐魅力和演唱功底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音乐选秀类节目大多采用海选的方式,没有门槛的限制,而<中国好声音>在初选中就已经对选手有了初步的甄别和选拨,“小范围”的推荐和选择使选手的素质和演唱能力都是较高的,初选的导演都是由音乐总监和音乐制作公司的老总担任的,因此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选手的质量。

<中国好声音>是选秀类节目的成功,但在当下收视率至上的竞争体系里,盲目对收视率的追求也不禁让我们对<中国好声音)模式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引发思考。

(五)精良制作团队保障节目质量

<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录制现场共有17个机位,每一场长达20多小时的录制过程中,这些机位可以确保捕捉到每一个角落和观众的现场反应和表现,为节目后期剪辑的多样化选择做了充分保障。每一场<中国好声音>虽然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仅仅是70多分钟,但是每一场录制的时间都不会低于

2。13年第3期(总第1。3期)

I东南传播

L一

20多小时。<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剪辑不是由电视台完成,而是送往上海电影制片厂,按照电影的制作流程进行专业剪辑,并且会对画面的光调进行调色。常常是一盘带子已经在播出,而另一盘单子还在进行紧张的编辑。在短短的一周间隔中,要完成节目的录制、剪辑、审核和播出四个环节,如果不是拥有强大的精良团队的制作保障,这一切都是无法实现的。

二、‘中国好声音>所葺誓的向■及麓晨曹量

虽然<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所存在的

表演吸引观众,<中国好声音>更是应该通过与众不同、打动

人心的声音来感动中国。

(四)<中国好声音》的未来发展

<中国好声音>的走红,使各种商业演出接踵而至。各种巡演和演唱会让学员们压力巨大,耽误课业、牺牲练歌时间投入演出和各种新闻缠身是不少人面临的问题。不少观众感叹:<中国好声音>学员的退步越来越大。大家有目共睹的是:

学员张炜在海选中演唱的(high歌>和pk赛中演唱的<三天

三夜>所发挥的水平都要高于其在小组决赛中的水平,这说明几个月的训练并没有针对性的发现他的问题,反而让他原有的特色在训练中失去了闪光点。从“快男”、”快女”的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到,真正能够长期走红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因此对众多的好声音学员如何定位和培训,如何在选秀市场如火如荼的当下能够培养出一批不浮躁、能安心唱歌和创作的“好声音“,都是未来他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好声音>当中“娱乐有余,专业欠缺”的现场氛围。让人感到整场过于浮躁和喧嚣,缺少寓教于乐的引导效果。如果现场能少些评委之间的斗嘴和夸张的表演,观众能静心

娱乐选秀节目共有的一些弊病依然阻碍着它未来的发展,<中国好声音>下一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好声音”的价值评判标准

虽然<中国好声音>栏目冠上了“中国”如此大的名号,但真正什么样的声音才担得起中国好声音的称谓呢?<中国好

声音>所存在的唱法单一、评委层面单一、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民族唱法的甜美细腻,美声的雄厚圆润在这里都看不到,而更多的是观众的喝彩庆祝,评委之间的插科打诨以及华少复读机式的播报广告的声音。

纯第

o)

=

既然冠上了(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名字,就应该以专业权

威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声音,才是节目应有的核心理念和思考

聆听每一个声音,每位选手在演Ⅱ昌过后,评委能根据其演唱

提出或肯定或否定的明确意见,给出诚恳的指导,那么节目本身就能够成为一个歌唱艺术培训的社会性课堂,通过节目对大众歌唱和审美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针对当下娱乐选秀节目在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矛盾的源头还是节自组对于节目自身定位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失。目前的卫视发展并不乐观,收视率、广告效应、媒体评价都在客观上影响着节目的定位和播出,赞助商的内在决定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比赛的结果。卫视的经营状况大部分都是自负盈亏,因此很多卫视的生存依靠赞助商和广告商,而这些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着娱乐选秀节目的赛制和评审机制,他们实际操纵着比赛结果,因此很多创新和尝试并不能在节目中付诸实现,一批真正有实力的选手也不能依靠节目脱颖而出。要想摆脱娱乐选秀节目所处的困境,首先就要解决节目运营的现实困难,不能让节目的生死决定在少数人手里,要建立健康合理的娱乐产业链条,选秀节目的冠亚军的产生不应该是这档节目的结束,而应该是将平民选手推上星光大道的起点,要适时开发相关的文化产业,建立卫视自有的培养体制。另外,当下很多人报名参加选秀类节目的目的并不单纯,他们或是为了成为明星而登上舞台,或是为了搏出位而不惜自毁形象,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提高曝光度从而增加自己在外演出挣钱的筹码。这些人的加入使得选秀市场的管理和选拔更加困难,“一夜成名”的思想充斥着各个选秀类节目当中。针对目前选秀类节目面临的困境,卫视应该调整相应的管理和运作措施,从源头上消除节目运行的后顾之忧,加强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从而实现娱乐选秀类节目的健康发展。

一档优秀的电视娱乐节目,其社会的文化影响力如何体现?这不单单是由个体所决定的。只有立足社会文化需求,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能够起到引导借鉴的作用,寻找适合的切入点,才能真正的把社会中的正能量推向大众,成为引导社会进步的品牌媒介力量。

模式。但<中国好声音>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提高收视率,把更多

的精力放在了现场表现力的传达上,忽略了专业的评审角度。大众评审的介入,更是弱化了四位专业评审的能力和作用,使“好声音”的诉求被更多的炒作所掩盖。一些个性化的小众选手在这样大众化的评审标准下,往往会被普遍标准所否定。

【二)<中国好声音)背后的利益效应

随着<中国好声音>的火爆,好声音变成了好生意,广告剧增、导师身价翻番、选手代言和身价猛增,(中国好声音>现在一期的广告收益高达5000万之多。“加多宝”的独家冠名权让众多商家眼红不已,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第二季的冠名权和广告收益也必然会超越第一季,竞争也必然会更加激

研究视节

多五

烈。<中国好声音>的很多学员还在校念书,但身价已然超越了很多一线明星。如,<中国好声音)季军吴莫愁,现在的商演

价格是40万一场,而关酷、张炜等学员的演出价格也突破30

万大关。<中国好声音>学员金志文的结婚婚礼,由浙江卫视和

众多佳媒体进行全程采访转播,个体行为已然演变成了媒体的情感狂欢。<中国好声音>15秒广告由13.6万上升到了36万元,栏目的冠名费也达到了9000万,如此巨大利益的推动

背后,又有多少精力和财力是真正投入到<中国好声音>的栏

目制作上的,实在有待考证。

(三)l:中国好声音>背后的公众导向

“言听”是<中国好声音>的一大亮点,这种看似公平客观

的选拨方式背后,也有一些潜在不合理。很多选手都是北漂多年的音乐人,评委对一些选手的声音和经历都比较了解,因此“盲听”在他们身上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这些选手的演唱风格已经基本定型,在某一领域也是小有名气的,但是这种一夜成名的诱惑会对年轻人造成误导,误认为只要参加选秀就会成为明星。<中国好声音>中的学员,能够在舞台上大

放光彩,其实与多年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分不开的,(co国好声音>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引导宣传,反而对学员的身世和家

庭悲惨遭遇进行爆料,这些都是需要选秀类节目重视的。尤其是媒体屡屡曝光徐海星靠父亲博同情、吉克隽逸炫富、李代沫是同性恋等这些负面新闻,更是让观众对身份造假、编造故事这种行为产生反感。徐海星在四进一的小组决赛中被淘汰,超低的得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负面新闻对她的不利影响,每场,必哭的”表演化”的表达式引起了观众的反感和否定。一档好的选秀节目,应该是靠新颖的编排和出色的

誓弱蠲

【1】墨墨.《中国好声音》:中国选秀分水岭的得与失讲.音if.

生活,2012(9):22-23.

【2】任轶楠.浅谈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要素U】.新闻世界,2012

(10):34—35.

东南传播2013年第3期(总第10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