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考镜源流是研究文学史问题的常见治学路径。 魏柔嘉(浙江大学)的“论明代复古运动中的文人群 落诗创作”证实《六子诗》创作传统源自竹林七贤《五
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
院、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 办,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马
君咏》。杨宜师(浙江大学)的“'论诗知己'与'畔我族
来西亚和中国等十余个国家与地区的61名研究生 切磋学艺,交流思想,在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氛
类’:李先芳被摒七子诗社原委考论”考据“被摒”涉 及政治立场及文学理念分歧。此外,论坛部分报告呈 现关注民俗文化历史成因及地域版块交流的特点。
围中,勇立中文学科潮头,探索文化自信进路。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江晓旳(台湾东华大学)的“英雄•信仰•神格化——
黄健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 长苏宏斌教授出席并致辞。苏宏斌代表学院对远道
试析《天妃娘妈传》中林默历史的想象”追溯宋代文 献探究台湾妈祖信仰源流。许宁(韩国全北大学)的
而来的海内外研究生表示欢迎,并站在学科发展的 立场上介绍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悠久历史与蓬勃
“元好问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就韩国传播情况论述
史学精神影响。卓苑廷(复旦大学)的“从杜甫诗看唐
现状,将之放在浙江与中国新文学的维度中进行考 察,激发起与会师生的思考与共鸣。浙江大学中文系 主任胡可先教授发表了题为“解读小李杜:晚唐诗人 的情感世界”的主题演讲。胡教授从“诗歌是表现情
人食鱼之风的历史与文化输出”从食鱼文化历史风 俗探究盛唐时中国文化输出情况。挖掘正文本周边辅助文本利于更好地解读作家 作品。唐媳嘉(北京大学)的“阅读史视域下胡适的文
感的”这一经典命题出发,剖析了杜牧为人之“真 淳”,李商隐作诗之“赤忱”,并在史传互参、人诗互证
学眼光,观念心态与文学革命'前史'——作为'思想 草稿'的《胡适留学日记》”挖掘胡适留美生活经历与
中重新定位了小李杜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演讲 启迪同学们从诗人个人逸事与具体诗篇相结合的研
思想痕迹,展现其不同时期思想发展的面向。郭佳乐 (温州大学)的“朱湘散佚拾遗”打捞佚文遗珠,拓宽
究视野下解读诗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朱湘研究道路。同样聚焦文本与时代“异质”问题,张
2019年
第
会议开幕式后,六场论坛依次展开。在“跨文化 视野下的全球中文学术现状”的总议题下,61位研
欢(暨南大学)的“异质性的生成,发展与表达:以柳 青《狠偷铁》的创作、修改为中心”发掘“十七年”时期
期 国除修术勸态
究生带来61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并接受校内外 专家的指导与点评。61场报告选题新颖、内容多元, 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
作家罕见的写作策略;俞清瑶(浙江大学)的“打开沪 上'传奇’的历史空间——评夏商长篇小说《东岸纪 事》”试图洞悉国家主导的都市化进程对浦东文化空
6学、翻译学、教育学以及影视文学等各个学科的热点 问题,体现出中文学科下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在推
间的整合。台湾的书写总是牵动着乡愁。刘晓宇(北京大
动中文学术创新、扩大文化探索广度方面而作出的韩宇埴: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9-09-21Tel: 18867140969学)的“从《夏潮》到《人间》——以陈映真为例解读台E-mail: sduhanyuxuan@163.com
38湾左翼知识分子在七、八十年代的转型”从杂志生成 史分析《夏潮》精神的分离和沿革。赖清波(厦门大
学)的“从'内视灵魂'到'外观乡土'——论吴晟诗歌 中的土地伦理和环境关怀”借“农村诗作”分析台湾 农村变化沧桑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引发学者长期关注。黄 玉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从战前战后马来亚 中文教科书的转变谈身份认同之演变”,谢增英(拉
曼大学)的“谈马来西亚独立前华文小学华文教科书 的爱国意识”均通过教材采编聚焦国家教育态度转
变对华人身份认同的影响。毛睿(南京大学)的“明朝 公主和亲马六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文化记忆 与身份认同”以汉丽宝故事为个案,探究马来西亚华
人构建本群文化和集体身份认同之努力。刘亚群(南 京大学)的“一体两面一一:仑黄锦树的'去中国性'策
略与重写马华文学史论述”以黄锦树为例观察长期 积淀的政治文化焦虑在文化(史)观中的体现。论坛部分报告体现出对女性作家群体的思考。
张之羽(浙江大学)的“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女性主体 意识流变”明晰女性作家与儿童文学的天然亲和力。
蔡译萱(东北师范大学)的“腐朽的墟园——试论伪 满女作家吴瑛”探讨沦陷时期女性思想历程。朱泽初 (澳门大学)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厨房'与
女性书写——从徐坤《厨房》说起”透视新时代进步 女性精神困境。岳寒飞(浙江大学)的“中国海外华文 女作家研究的四十年”分阶段勾勒海外华文女作家 及其作品研究学术历程。文艺实践的进步离不开文艺理论的拓展。杨松 (华中师范大学)的“科学技术与'文学技术'——本
雅明技术思想下的艺术与政治”阐释本雅明“技术 观”中科学技术促进文学技术观点。杨皓童(吉林大
学)的“文化自信下对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中理论依据 的思考”思考文化自信语境下中国文论进入文学批
评的路径。此外,华琨朗(南京大学)的“汤因比'文明
形态史观’视阈下的金庸小说”引用“文明形态史 观”;朱饪婷(浙江大学)的“无序的有序:混沌理论视
野下的《地铁》”引用“混沌理论”是跨学科思维进入
文学批评的有益尝试。语言学方面,范氏秋庄(复旦大学)的“汉越’四
字格’的叙事功能对比研究——以中越《金陵十三 钗》译本为例”梳理汉越四字格异同及翻译注意事
项o陈怡君(浙江大学)的“从'樽'到'瓶’:器物发展,
热点聚焦语言演变与粤语遗存”厘清粤语“樽”与“瓶”的语言 演变过程。翻译学方面,高爽(武汉大学)的“英译本《中国 现代文学史》的译写实践”认为考虑读者需要,英译
实践可能作出删减、改写的尝试;林娟芳(福建师范 大学)的“周作人与郁达夫《徒然草》选译比较研 究——以译者主体性为中心”则认为译者主体性对 译文影响巨大。教育学方面,欧筱君(台湾艺术大学)的“合作学 习融入幼儿园主题统整教学:以艺术活动为例”及胡
向青、陈志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中英双语阅 读能力研究”展示了量化测试问卷和质性访谈观察
相结合系统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跨学科视角下影视与文学相互融合促进。孔令 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嫁接与改造:试论中国
早期摄影理论中'复古'与'前卫'——以刘半农的摄
影观为例”探讨知识分子摄影传统观念与先锋意识。 李子洋(美国杜克大学)的“相机镜头下的凝视:《长
恨歌》中的女体”用镜头语言解读女性形象。骆江瑜 (浙江工业大学)的“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华语动画电
影的崛起”探讨“中国学派”动画影片崛起热门话题。 李一扬(浙江大学)的“找寻香港’电懋’影片
(1956-1964) '分光镜’:从'南来文人'谈起”关注“南来文人”创作时人性纤微之变与艺术经验传承转
化。黄健、盘剑、范家进、周明初、彭利贞、金进等点
评嘉宾充分肯定了汇报同学开阔的学术眼界、浓厚 的问题意识、扎实严谨的研究论述,并为同学们的论
文提出颇具启发性的改进意见与深化研究的建议。论坛报告之外,主办方还组织与会者前往绍兴 进行文化考察,在鲁迅故里、鲁镇等新文学文化地标
亲身寻访了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
的生活痕迹,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起来,
2019在活化的书本意象中体验和触摸江南文化之于中国 年
新文学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第6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
期
进研究员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论坛是 国
“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拓展中文学科学术视野、 隊
探索文化自信建设方案的重要尝试。会议对于进一 修步加强海内外高校研究生交流合作、将浙江大学中 术
文学术前沿论坛打造成为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品 物志
牌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