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

2020-05-08 来源:钮旅网


关于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

摘要:公路建设中,需要决策者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分析研究,从而真正把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探讨了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措施

长期以来, 在公路的勘测、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过程中, 由于对公路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措施不当, 致使公路周围植被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沿线两侧砂石裸露, 水土流失严重, 公路施工垃圾随处可见, 公路两侧居民、农田、草原长期受粉尘、废气等污染, 公路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公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一、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公路建设环保就是在公路建设项目整个周期里,通过科学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施工技术措施,保护自然环境不受道路建设的破坏与污染,保证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安全舒适、景观完整和谐的线性或区域交通生态系统的完整和不受污染。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行以来,引发了公路大规模发展,道路征地及施工中导致生态负效应越来越严重,发生了诸如气候热岛、环境污染、景观割裂、生物物种减少、廊道效应等环境破坏的情况。究其原因是道路施工中,由于其线性特点,沿线地形复杂,大量的挖填,使原始的地质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东路沿途地形的过多切割和阻碍,使原有的水文条件也遭到破坏;同时新建道路对于植被和地表土的破坏,使恢复成为极大的难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自然环境的未来发展及其可怕。我们早已知道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所以一些专家和学者不断地探讨,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地球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星球,实现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是需要环境支持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协调发展。不计后果的破坏和对自然的索取,都将导致巨大的恶果,最终有人类自己承担。所以,保护环境,特别是加强道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问题,是对后代子孙的高度负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污染

1、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建设作为一种在广阔地域内的土木工程建筑活动, 其使用的材料主要来自于公路两侧或临近的地域。同时其建设活动也主要在公路两侧的一定范围内进行, 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对建设活动范围内的地貌、植被、动物等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 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

公路作为一种线形建筑物, 它的出现本身即是一种对原有地貌的改变。此外,

建设公路的施工活动也会使公路两侧的地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公路建设对植被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公路的建设会占用大量的地表面积, 同样, 公路的施工活动也会对施工范围内的植被造成长时间甚至是永久性的不可恢复的破坏; 公路建设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很多野生动物在其生命周期内要做多次长距离的迁徙以寻找食物或繁衍后代。而公路特别是目前大量修建的全封闭式高等级公路, 一旦与这些动物的迁徙路线交叉将完全阻断动物的迁徙路线, 对动物的生存造成致命的影响。公路建设的施工活动也会对周围的动物产生影响, 有些动物甚至会为此而永久的离开原始栖息地, 这对于施工地域内的生态平衡来说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2、公路建设对环境的污染

公路作为一种土木建筑物, 如前所述, 它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公路建设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既有与其他土木建筑物相同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的方面。相对于其他土木建筑物的建设,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路建设对水体的污染、公路建设对大气的污染、公路建设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公路建设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不同的是, 由于公路建设线长面广且多位于野外, 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其他土木建筑物更大。

三、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1、设计措施

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尽量不占用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尽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应注意结合自然,不破坏景区景观;尽量不穿越或接近居民稠密区,以免造成大气、噪声及水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不应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尽量不破坏湿地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侵占自然保护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路线方案比选应充分考虑环境治理和保护费用,并把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列为主要比选条件。以保护沿线环境为目标,确定环境保护总体设计原则。以运行速度为指导,灵活、合理地运用路线平、纵线形指标。尽量减少高填、深挖,努力将对自然的扰动、破坏控制在最小程度。线形设计应基本顺应原地形、地貌走向,尽可能拟合等高线,避免横切等高线。困难路段可采用设置爬坡车道,采用大纵坡与长坡长组合设计,使深挖路堑变为低挖路堑,使高填路基变为低填路基。

2 、公路建设中受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措施

公路建设中破坏植被恢复主要涉及道路中央绿化带、道路两侧边坡、路堤以及挖方、弃土场植被恢复,其中最困难的应是边坡植被的恢复。按边坡的特性,可分为开挖边坡和回填边坡两大类:回填边坡土石夹杂,坡陡疏松;开挖边坡可分为岩石边坡、土加石边坡和土边坡三种。岩石边坡根据风化和未风化又分为两种,

即风化破碎岩石边坡和完整岩石边坡,石质边坡往高陡常达70°以上,植被不能自然恢复,人工绿化也非常困难。边坡绿化可美化环境、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净化空气。对于石质边坡而言,边坡恢复的环保意义尤其突出。由于公路建设在线型、曲率、纵坡坡度等方面的求,线路避让受到较大限制, 特别是山区高等级公路路基常深挖高填, 坡点多面广、线长,且高大边坡多为岩质边坡,其防护工程问题相当复于路堑边坡的多样性、岩质边坡灾害的复杂性与多发性, 路堑边坡防护益突出。目前,我国对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的治理大多采用锚固、护面、拦挡、排水、坡体改良等工程防护措施,主要为石铁丝笼、干砌片石、码砌片石、锚杆( 索) 锚固、喷砼或浆砌护面及浆砌片石挡渣墙等。

3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一是生态环保。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二是噪声防治。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 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三是大气污染防护。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四是水污染防治。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