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合规风险管理实务及案例分析

2020-09-24 来源:钮旅网
合规风险管理实务及案例分析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1980—2001年的21年间,国际上商业银行仅仅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的缺失超过207亿法郎,其中既有巴林银行倒闭案,也有被称为世界金融史上最大丑闻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在全世界范畴内的清盘案。从国内银行业情形看,2000年以来,涉及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的内部欺诈案件达到17起,涉案金额超60多亿元。专门是国内近期频频发生的系列金融大案要案,再次提醒我们,关于处在经济转型之中和正在加速推进改革开放的中国银行业来讲,防范经营中面临的多种风险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我们必须持续提升对防范金融经营风险的认识,加快构建防范金融风险的内控系统,从全然上建立风险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商业银行内部操纵失败典型案例给予银行业者的警示:山西“7·28”等系列金融大案。

1、案情简介:

2004年7月28日,ΧΧ山西省分行发觉涉嫌诈骗案件。8月3日、8月5日、8月11日,山西省太原市其他三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一家都市商业银行相继发生涉嫌诈骗案件。这些案件的作案手法类似,先是犯罪分子给付一定比例费用,要求出资企业将资金存入其指定银行,然后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以假印鉴等方式诈骗银行资金。因此,这一系列案件以及后来发觉的有关案件统称为“7·28”金融大案。该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最大的金融诈骗案,涉及5家商业银行共17个分支机构,涉案金额达10多亿元人民币,估量缺失7亿元。“7·28”金融大案对银行业的金融声誉造成了专门大的负面阻碍,也给我们银行业者以深刻教训。

2、案例分析

从内部操纵、合规风险治理角度剖析“7·28”金融大案,暴露出银行业机构在合规风险治理和业务流程操纵方面存在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

第一,对经营风险的识不与操纵措施不足。防范“资产业务风险”多,关注“负债业务风险”少。不能及时修订和完善适应现实风险操纵要求的

规定。对内部操纵的薄弱环节和违法违规疑点未能有效识不并给予连续关注。

第二,内部操纵文化缺失,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薄弱,监管约束失效。一是部分职员法律和风险意识淡薄,不明白法,对领导违规要求不能加以抵制;二是高管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权力过大且缺乏约束;三是人员使用只重业绩、能力,不重道德,只重使用,不重治理。

第四,没有妥善处理“防风险”与“业务进展”的关系。“7·28”金融大案涉案银行业机构多数存在盲目追求进展规模和速度,忽视风险防范和进展质量咨询题。

第五,不恰当的业务考核机制损害了内部操纵目标的实现。当前,一些银行业机构仍以存款业务作为对下级行的重要考核指标,一些上级行对基层营业机构以拓展存款业务为目的的一些不合规行为较为放任,对一些“优秀”营销人员监督较为放松。现实中显现要“进展”,依旧要“合规”的矛盾时,“合规”往往让位于“进展”,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营风险治理存在咨询题 1、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第一,缺乏对经营风险的整体把握。其次,在风险防范上未能做到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在实践上总是采取“亡羊补牢模式,就事论事,缺乏事前防范和系统治理。”最后,在风险操纵责任认定上,认为经营风险是风险治理部门的情况,与业务部门关联性不强。

而银行经营过程中,各类业务风险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治理趋于集中化不同,经营风险存在于各个部门不同岗位人员的日常行为中,那个特点决定了具体业务部门及其相应岗位在经营风险治理方面必须承担第一位责任。

专门需要指出的是,治理层监督力度不够,责任不清,未能在银行内部制造一种强有力的风险治理意识,已成为银行经营风险认识缺失的全然表现。

巴塞尔协议明确指出,任何大量缺失的产生都反映出治理层未能重视操纵文化,操纵文化的放松,造成银行内部缺乏适当的鼓舞以鼓舞治理部门保持高效的操纵意识。治理层风险意识不强也成为经营风险重大隐患。

2、内操纵度疏漏

一是在内控治理部分环节无章可依。普遍缺乏对内部欺诈专门指标和业务活动监测的有关制度,对基层机构第一负责人进行有效约束的制度也不健全,以至于在基层滥用和放大权力现象普遍存在,并成为大案要案发生的首要缘故。

二是内操纵度治理滞后。再好的制度通过一段时刻后便会滞后,因此制度必须被持续控管、检验并及时修订。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其科学性和治理效能。

三是制度执行缺乏刚性。任何一个案件发生的背后,都存在着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共同缘故。例如:一些治理者以人员紧张为由而使岗位轮换和重点岗位的强制休假制度长期难以落实;还有的以优质服务为名,让客户经理以包办的形式替客户提供无限度的服务等。

3、职业操守缺乏

马克思曾讲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规范的职业操守是制度发挥效力的前提。以近年来国内银行发生的大案表现来看,基层经营机构职员与行外不法人员相互勾结,伪造票据骗取银行贷款,或挪用、盗用客户存款的内部舞弊事件屡见不鲜,这突出暴露了银行个不职员职业操守的沦丧。

三、合规风险治理内涵

★合规,通俗地讲,确实是照章办事。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合规职能的定义是:“合规确实是一种判不、评判、咨询、监控并报告银行合规风险的独立职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治理指引中第三条第二款把它定义为“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守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缺失和声誉缺失的风险”。

★《指引》第四条第三款合规治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治理活动。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确保合规风险治理政策和程序的一致性。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风险治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不和治理,促进全面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上述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 1、合规工作的职能是治理合规风险。

2、合规风险是指由于没有遵守法律、监管规定、国际惯例和有关标准,而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缺失或声誉缺失。

3、合规工作方式有“判不、评估、咨询、监控并报告银行合规风险”。 综上所述,合规风险治理是商业银行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既有和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直截了当有关的合规风险治理工作,例如,防止洗钞票、泄露公司业务隐秘、消费信贷违规等,也需符合外部的客观要求,例如,遵守差不多法律(银行法、劳动法和税法等)、监管当局公布的规则和标准、行业协会颁布的实务标准和社会要求银行遵循的诚信和公平交易要求。

4、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关系是有明显区不,又相互联系,应给予高度重视。

①合规风险是指由于没能遵守法律、监管规定、国际惯例和事务标准等,而可能受到的法律或监管惩处风险、财务缺失或名誉缺失。

②操作风险是指因欺诈、越权行为、错误、遗漏、低效、系统失灵或外部事件导致缺失的风险。

③信用风险:是指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或不情愿履行偿债义务而造成缺失的风险。

④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变化所带来缺失的风险。

合规风险与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

5、合规治理职能界定。

合规治理第一是银行各业务经营单位以及治理部门的本职工作。其内涵有二:第一是有必要明确银行董事会和高级治理层对合规治理的责任,树立高管人员的合规治理理念;第二是银行各级机构和职员开展任何活动,都应该依法合规。不论是银行内部规章制度,依旧银行外部要求银行遵循的法规、治理和标准,银行的职员都应该遵守;不论从事传统业务,依旧研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银行的职员都应该防止违规风险和法律风险。

综上,银行各业务经营单位(专门是经营一线)及其治理部门应该是合规治理的主体,合规治理也是事前的风险治理和内部操纵,是风险关口前移的表现。依法合规差不多是银行稳健进展的需要。银行的进展能力不仅靠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而且靠银行风险治理水平、内部操纵和合规意识。许多教训反复证明,建立在违规基础上的业绩回报只是临时的,违规经营带来的缺失终将抵消或数倍于取得的所谓业绩。任何违规行为都会破坏银行进展过程中的操纵能力,甚至危及银行的生存。

四、企业文化中的合规文化(法律精神)

1、企业文化的含义,是指企业职工依据本单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制造的精神财宝及其承载这些精神财宝的组织形式和物质形式,也包括职工的思想文化责任、企业精神、民主意识、法律观念、职业道德、风尚观、价值准则以及文化环境等。

★企业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和核心,制度文化是中坚和关键。

★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①企业的物质文化,亦即物质文明,表现在企业的经营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方面,花园企业、花园宿舍与脏、乱、差、陋的厂区和生活区,是两种明显不同的企业物质文化。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修理指出:“环境是人的第一位老师,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②企业的社会政治文化,亦即企业的行为文化。表现在企业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方面,如何样处理企业利益与国家和社会利益方面,企业如何样对待质量保证、服务态度、企业“立法”和“执法”方面,以及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决策方式、行为规范、适应、企业的社会联系等方面。

③企业的精神价值文化,即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法律精神

企业是法人、它必须有一种法律精神。企业法律精神第一指企业的一切经营治理活动必须在法律承诺的范畴内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企业既要主动行使法律给予的一切权益,又要主动履行法律要求的和企业自身行为引起的一切义务。

★企业的法律精神除了遵纪守法方面,还表现在加大企业内部立法,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坚决贯彻执行企业自身的各种规章制度方面。在企业治理上必须强调“法治”,不能搞落后的“人盯人”式的治理。要使企业有一种法律精神,企业领导人和治理人员第一要有一种法律精神。

★商业银行应加大合规文化建设,并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

★一样预防和专门预防 ①一样预防:

a、加大并持续完善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建设。 b、举办合规培训,提升依法合规的自觉性。

c、加大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形监督检查,提升各项业务合规、合法性。 d、加大银行内法律机构建设和法律专业人员培养。 e、制定规章制度不得与法律相冲突。

②专门预防:对违法乱纪者要依章、依纪追究其政纪、经济,直至法律责任。

五、违规经营案件实务的教训与分析 1、“假按揭”及合同的法律效力 ①差不多案情

1999年1月21日,某商行与购房人徐某及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个人住房商业性借款合同》、《个人住房抵押合同》和《借款合同》,并在合同中约定:银行向徐某发放个人住房贷款70万元,用于购买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商品房一套,借款期限自1999年1月26日至2014年1月25日共15年,

徐某应从99年2月开始按月归还贷款,如连续6个月或累计10个月未按时还款,银行有权宣布合同提早到期,并要求借款人赶忙偿还全部贷款本息,房地产公司作为保证人为该笔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在徐某无能力还款时,银行有权提早处分抵押物。上述合同经公证后,银行与徐某到房产交易中心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取得了《房地产他项权益证明》。此后,银行按约定发放了贷款,徐某最初也能按月还款,但从2001年11月起开始拖欠贷款本息,致2002年9月9日已累计欠本金694,384.49元,利息30,781.47元。银行多次催收无效后,以借款人徐某和房地产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徐某偿还本金、利息及罚息,徐某不能清偿时,则以抵押房产拍卖款项优先受偿,要求房地产公司对上述款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查明:徐某是房地产公司职员,该房地产公司因缺乏项目后期资金,故以公司内部职工名义申请住房按揭,便于公司套取银行贷款。在申请办理住房按揭贷款过程中,房地产公司伪造了首期付款凭证和个人收入证明,再由徐某将这些申请按揭贷款必需材料提交银行。徐某在《按揭贷款申请表》、按揭贷款谈话记录、《按揭贷款担保授权书》、《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上签字,银行审核后放款。庭审中,房地产公司向法院提交了其与徐某订立的《责任承担函》,内容是:徐某为房地产公司贷款,所有贷款由房地产公司负责偿还。徐某称,本人购房行为系在房地产公司以工作岗位为挟制的情形下实施,因为怕失去工作,因此只能按照公司要求以购房人名义向银行申请住房贷款。

法院经两审认为:房地产公司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假借他人名义,并胁迫他人以欺诈手段与银行订立借款合同,经上诉人要求应予撤销。因《抵押合同》中已约定该合同效力不受主合同效力阻碍,故抵押合同仍旧有效,因此,判决银行有权依法处分抵押物。房地产公司作为连带责任保证人,对银行处分抵押物不能受偿部分承担连带责任。徐某对关心房地产公司以欺诈手段骗取银行贷款是因为受到房地产公司胁迫造成,故免去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银行办理此业务时,内部审查不严也有过错,应追究内部工作人员责任。

②“假按揭”产生缘故

a、开发商为获得优待贷款而实施“假按揭” b、开发商为缓解楼盘滞销逆境而实施“假按揭” c、开发商为欺诈贷款而实施“假按揭”

d、银行治理漏洞,违规操作给“假按揭”以可乘之机。 ③“假按揭”借款合同法律效力

★法院依据合同法第54条关于“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维杯真实意思情形下定理的合同,受损方才有权要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的规定,将《借款合同》作为可撤销合同而按无效合同处理。

★关于《抵押合同》法律效力:因欺诈行为而签订合同应为可撤销合同,合同是否撤销,应按照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意思表示决定。银行在诉讼中要求确认《抵押合同》法律效力,加上《抵押合同》中已约定该合同效力不受主合同效力阻碍,因而法院认定《抵押合同》为有效合同。

④合规风险防范

a、银行应通过严格准入制度,对那些具有较强资金实力,良好市场信誉,同时具备一定资质的房地产开发商,才应与其建立信贷合同关系。(例:具有资产占开发项目总投资法定比例以上;四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销售(或预售)许可证》)

b、银行应当加大贷款前的调查和审核,辨不真伪后,再决定是否应发放贷款。(除要求开发商提供住房按揭可行性报告外,银行业也要形成分析报告,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或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

c、关于现有项目中存在咨询题的按揭贷款,应认真排查,有效操纵和化解贷款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违规贷款。

d、规范业务操作,加大内部操纵,对造成“假按揭”有关责任人进行调查追查,是合规风险治理的专门严防措施。

2、依法科学确定抵押率是防止贷款显现或然风险时,全款收回贷款的重要一环。(案例略)

①抵押率:是本金利息之和与抵押物作价(估价)现额之比率。

贷款本息总额

即:抵押率= × 100% 抵押物价值

②抵押率的确定:应按照抵押物在抵押期内的市场变化、价走势和抵押物在抵押期内的磨损和新旧程度变化,再考虑处理抵押物时所发生的费用,最后再确定抵押率,并按照抵押率考虑对借款人的授信额度。

③阻碍抵押率高低的四个因素

a、贷款风险因素。抵押贷款本息之和与抵押物作价现款(估价额)之间有个差额,抵押率反映了那个差额幅度。那个差额一样差不多上抵押贷款额小于抵押物作价额,即抵押率小于100%。

银行对贷款风险的估价与抵押率成反比关系。风险大的,抵押率能够低一些;风险小的,抵押率能够高一些。

b、借款人信誉。信誉高的,抵押率能够高一些;信誉低的,抵押率能够定得低一些。借款人信誉评判内容要紧有五点:一是不良率;二是逾期贷款率;三是借款人现在生产经营情形、盈利水平;四是借款人现有固定资产(净值);五是借款人在银行开立账户时刻、年限。

c、抵押物种类。有固定资产、流淌资产、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等。银行在选择确定质押、抵押物时,第一应选择那些易于保管、转让、变现(处分)及适销适用的财产作为抵押物。

d、贷款期限。抵押率应与贷款期限成反比。对期限较短贷款,短期市场推测相对容易,各种不可预见因素相对减少,市场容易把握,抵押率能够提升;对贷款期限较长贷款,抵押率要相对降低。

综上所述,抵押率确定是否妥当,是关系到发放抵押贷款成功或失败的重要一环,抵押率确定的准确性越大,贷款的安全性越大。抵押率确定的误差性越大,贷款的安全性就有保证,抵押贷款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3、违规更换预留印鉴,银行承担赔偿责任。 ①案情简介

2002年8月8日,深圳市某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某与赵某、孙某就共同开发佛教T项目签订“合作协议书”,协议约定由向某先注入资金5

0万元,用于筹建T项目前期工作,赵、孙某负责办理有关手续。8月14日,赵某受张某托付,与佛教协会订立协议。同日,T项目筹建处在某商业银行A支行开立账户并预留印鉴为“T项目筹建处财务专用章”、“向某印”、“孙某印”。8月22日,实业公司以向某个人名义汇入A支行开设的T项目筹建处账户50万元。9月5日,T项目筹建处常务副组长赵某、财务总监孙某到支行,以“单位急需用款,预留印鉴中‘向某印’带到外地”为由,申请变更预留印鉴,即在原有印鉴中去掉“向某印”,保留原“T项目筹建处财务专用章”和“孙某印”。A支行主办会计要求二人提交单位书面申请,赵、孙二人再次表示用款特急,以后一定补办。A支行会计碍于情面,在没有书面申请材料情形下,违规为T项目筹建处办理了更换印鉴手续,并办理了首笔15万元现金取款业务。截止2003年3月27日,赵、孙二人以更换后印鉴连续取现和汇款49.98万元。后向某以单位存款被赵、孙取走使用为由,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经查,赵、孙所取款项除用于T项目办公及业务支出外,大部分被用于二人购买名车、住房、家具等消费品或用于偿还个人债务,最终被法院认定职务侵占罪,分不判处7年和4年半有期徒刑。

2003年实业公司向法院起诉A支行,以支行办理会计业务中存在过错为由,要求银行赔偿由此造成的部分经济缺失。A支行抗辩中提出,更换印鉴是公司职员职务行为,支行更换印鉴与公司缺失没有直截了当因果关系。

法院审理认为:A支行工作人员在赵、孙出示的提取现金支票和银行汇票所加盖印鉴与预留印鉴不相符情形下,将存款支付给赵某和孙某,并被其非法占有,导致T项目筹建处账户内资金流失。A支行工作人员“依据赵某于2002年4月10日出具的通知,在存款已被转走情形下,变更预留印鉴,其工作人员视为负有过错,对造成T项目账户内资金流失并被赵、孙非法占有具有直截了当因果关系,A支行对此应直截了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判令A支行、赵某、孙某共同赔偿实业企业49.98万元。2003年3月,A支行上诉到市高院,二审坚持一审判决。

②银行违规操作上的咨询题

A支行在变更预留印鉴过程中,违反了银行关于办理变更预留印鉴有关程序规定。“应提交正式公函证明,或以更换印鉴申请书代,写明变更缘故、新签章启用日期等,并加盖原预留签章和与原签章有明显区不的新签章,经开户行审核同意后,办理更换手续。……”本案中,银行工作人员碍于情面,在赵、孙二人未提交T项目筹建处变更印鉴申请书情形下,仅凭口头讲明便为其办理了预留印鉴的变更,并在没有书面手续情形下,使用新的印鉴为赵某、孙某二人转账,最终导致T项目筹建处近50万元款项被二人取出用于个人挥霍,教训十分深刻。

计策与反思:在业务办理过程中,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规范业务办理流程,杜绝因人情废制度和因开展业务而不依法合规经营的做法。该案发生充分证明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此案是“以信任代替治理,以适应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法律”造成恶果的典型案例。因此,“周到服务”必须建立在“风险防范”的基础上,“风险防范”则是“周到服务”的前提和动身点。

4、执法机关来行查询、冻结、扣划过程中违法、违规办理业务被处罚的教训。

①违法转移开发商存放在银行保证金帐户内款项,被法院裁定对直截了当责任人拘留15天,对单位罚款3万元人民币。

②银行工作人员对法院隐瞒企业存款,并通知企业归还银行贷款,该银行受到法院①责令该行赶忙退还扣收资金;②对总会计罚款1000元人民币,拘留15天;③对临柜人员罚款1000元人民币,对单位罚款3万元人民币。

六、商业银行反洗钞票工作存在的咨询题和面临的风险 1、商业银行反洗钞票工作存在的要紧咨询题

①部分单位重视不够,人员变动频繁,缺乏严格治理,反洗钞票工作质量下滑;

②一些银行反洗钞票系统不配套,大量工作依靠手工完成,成为客观上制约银行反洗钞票工作的障碍;

③反洗钞票培训工作滞后,导致反洗钞票岗位人职员作质量没有保证。

2、反洗钞票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和负面阻碍

①监管处罚风险:按照《人民银行法》第46条规定:“对违反反洗钞票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未作处罚规定的,由人民银行区不不同情形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不足50万元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罚款;对负有直截了当责任的董事、高级治理人员和其他直截了当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人民银行对在检查中发觉的严峻错报、漏报情形,和同一性质重复发生的错漏报咨询题,将处以50万元以上的罚款。

②绩效考核阻碍

据了解,一些商业银行和一些上市银行为了更好地履行反洗钞票法定义务,提升反洗钞票工作质量,已将一个单位反洗钞票工作的优劣纳入《绩效考核方法》中,可见反洗钞票工作如被监管当局处罚,其金额及绩效扣分将对商业银行在系统内排名产生负面阻碍,同时也将对全体职员收入产生现实阻碍。

③声誉阻碍:如果一个银行因反洗钞票工作咨询题被人民银行处罚,其银行声誉会因此在系统内外受到负面阻碍。

七、合规风险治理的措施

按照监管当局要求和参阅了解有关商业银行的一些做法,我认为合规风险治理要紧应包括以下思路和措施。

1、加大合规风险治理,第一要加大内控治理文化建设。包括职员法制观、风险观、风险内部操纵意识和风险治理职业道德。树立业务进展和业务职能部门是合规风险操纵第一责任人的观念。

2、推进体制改革,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内部操纵,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有效制约的内部治理体系。参照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做法,商业银行应将内部机构按职责和功能分成前、中、后台,通过职责分工和流程整合,形成前、中、后台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

3、加大合规治理:以《商业银行合规风险治理指引》为契机,建立完善合规框架体系和围绕合规风险识不、量化与评估,明确分工协作,形成合规部门与风险治理部门、内部稽核部门、业务部门的合规治理体制。

★制定合规工作指引和职员行为准则,指导具体的合规工作,规范全行职员行为。

★严格合规审查,建立有效的合规审查程序与流程,事先防范、事中操纵合规风险,重点将法律性文件审查、新产品推出方面纳入合规流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