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No
2006年12月Dec.2006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文章编号:100624303(2006)0220190207
汉英感叹词语用对比研究
———以《雷雨》、《茶花女》双向翻译语料为中心
梅美莲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本文以双向翻译戏剧文本为语料,对比研究了在相同语境中汉英戏剧感叹词使用概率的异同和汉英感叹词使用对等情况,发现在相同语境中,汉语感叹词使用概率总体上比英语
感叹词低,汉英感叹词使用之间的零对等关系接近50%,然后从语言、译者和文化等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语言的同义和近义现象是汉英感叹词使用零对等关系产生的物质基础,译者是关键因素,而文化则是决定性因素。关键词:汉英感叹词;使用概率;零对等关系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示码:A
简短的感叹词也许比长篇话语更有力、更能说明问题、更令人信服。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感叹词,除了一些由象声词构成的感叹词以外,其他感叹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语言特性,而且也有高度的文化特性
[2-4]
[1]
。根据Rosten的研究,意第绪语中的感叹词nu几乎成了辨别犹太人的标记。不同语言中
[4]
[4]
的感叹词不仅有质上的不同,而且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都有可能不同。Wierzbicka曾预言,跨文化情感概念研究已经开始,跨文化情感标志———感叹词对比研究即将开始。其实,跨文化感叹词对比研究已经开始。1992年《语用学杂志》的感叹词研究专辑上就有学者就不同语言的感叹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如,Wierzbicka对比研究了英语与俄语感叹词的使用异同,指出在鼓励人们流露感情的文化中,感叹词的使用概率一般比较高,而在提倡压抑感情的文化中,感叹词的使用率可能会低一些。
有关汉英感叹词之间的异同也有不少研究,如,刘全福[5]对比研究汉英感叹词在形态、语义及使用上的不同,说明汉英感叹词的翻译方法。张本慎研究汉英感叹词在语音上的异同,指出汉英感叹词“在语音特点的体现及表现形式的使用上区别不大”。王逢鑫
[8]
[6]
[7]
[4]
归纳总结了可以用来表达相同语义的汉
英感叹词。高彦梅研究了汉英感叹词在结构、语音、语义和句法等方面的异同。以上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了解汉英感叹词之间的异同,但是,它们至少有三个不足,一是这些研究中没有一个使用较为科学的对比研究方法。刘全福是根据个人经验统计得出汉英感叹词个数
[5]
,他是根据汉
英感叹词在“长度及语体均相当”的不同文本中的使用次数得出汉英感叹词使用频率不同的结论。其他人的研究基本上只是现象的罗列。二是这些研究中没有一个研究涉及汉英感叹词在相同语境中的使用异同。三是这些研究很少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Hill认为,感叹词与日常用语一样,是人们“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手段”。可见,恰当地使用感叹词是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汉英感叹词进行系统的语用对比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对汉英戏剧言语感叹词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概率的异同和两者之间的语用对等情况进行研究。
[9]
收稿日期:2006-04-21
基金项目:2005浙江省外文协会重点研究项目(ELT200503)
作者简介:梅美莲(1964-),女,浙江丽水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语用学、文学语用学研究。
191 第2期 梅美莲:汉英感叹词语用对比研究 一、感叹词的含义
感叹词在言语使用中的普遍性不容置疑,但要对感叹词进行界定却并不容易。汉语传统语法一般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界定感叹词。从语义的角度看,“凡虚字以鳴心中不平者,曰嘆字”。该定义表明,感叹词用于表达各种感情,属于虚词,没有概念意义。根据这样的定义,用于表示感叹的实词,如“老天爷”、“什么”和用来引起他人注意和应答的词就不能归入感叹词了。从语法的角度看,感叹词“永远是自由形式”
[11]
[10]
,不与其他句子成分一起使用。感叹词可以在句首、句中和句尾出现,但都得用标点
[12]
符号与其他句子成分隔开。根据该定义,用于句尾的语气词就不应该归为感叹词了。但是,在现代汉语中,人们把上面两种对感叹词的界定都加以扩大,如,马真
就把感叹词定义为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
[5]
答的词,不仅包括“啊、唉、哼”等还包括“喂、唔”等。在刘全福
在英语语法中,Quirk等
[13]
、张本慎
[6]
,王逢鑫
[7]
和高彦梅
[8]
等文
章中不仅把呼唤应答用的虚词归为感叹词,而且把用来感叹的实词和语气词也归为感叹词。
从词类、句法和功能的角度界定感叹词,认为感叹词属于规约化了的为
数不多的封闭性词类,在语法上不与其他词类一起使用,只在书写和语音上与句子发生联系,感叹词常
常是一些表示声音的词,因此,感叹词在语言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从Quirk等列的例词来看,感叹词具有表达感情、引起他人注意或要求他人做出反应以及应答等功能。Leech等[14]对感叹词的定义基本上与Quirk等相同,只是Leech等明确地把打招呼和应答用语归为感叹词。
以上汉英对感叹词的界定说明,两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Gudykunst认为“进行跨文
[15]化对比必须要有五方面的对等,即功能对等、概念对等、语言对等、测量对等和抽样对等”。为了使研
究中的汉英感叹词具有对等关系,本文综合感叹词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定义,采用具有以下特征的汉英感叹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形态的角度看,汉语感叹词一般由单个词素构成,如,“啊”和“哦”,英语感叹词由单个音素构成,如,oh和ah;少数由两三个词素或音素构成的感叹词,其结构也是基本固定的,不是随意组成的,如,“哎呀”和Ha-ha。其次,从句法的角度看,感叹词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末,总是与其他句子成分分开使用。第三,从语义的角度看,感叹词的意义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确定。第四,从功能的角度看,感叹词既可用来表达强烈感情,也可用来表示呼唤和应答。采用Ameka
[16]
的方法,我们根据功能把感叹词分为表达感叹词、能动感叹词和寒暄感叹词。表达感叹
词又可分为情感感叹词和认知感叹词。前者是指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或感觉的感叹词,如用来表示惊喜的“啊!”和用来表示痛苦的Ugh!;后者指用来表示说话者的知识或思想状态的感叹词,如用来表示说话者明白了的“哦”和Aha。能动感叹词是指说话者用来使听话人做出反应的感叹词,如用来引起注意的“喂”和Oh,叫人安静的“嘘”和Sh,让人提供信息的“啊?”和eh?。寒暄感叹词是指用来维护或保持交际顺利进行用的搪塞语和应答语,如“嗯”和Mm。 二、汉英感叹词使用异同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在特定语境中汉英感叹词使用概率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的语用对等情况。一种语言的感叹词使用概率与该语言在特定话语中所使用的感叹词个数以及感叹词使用的次数有关。不同语言之间感叹词的语用对等关系是指两种语言在相同语境中同时或不同时使用感叹词的关系,它与不同语言在感叹词使用概率上的异同密切相关。两种语言在特定话语中的感叹词使用概率越接近,它们之间完全语用对等的可能性就越大,使用概率差异越大,零语用对等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们将首先调查在特定语料中汉英两种语言所用的感叹词数和这些感叹词使用的次数,了解汉英在感叹词使用概率上的异同,然后再对比汉英感叹词在相同语境中的语用对等关系。
(二)研究语料和方法
感叹词主要在口语中使用,跨文化感叹词语用对比研究的语料最好来自日常口语交际。但是,目前我国的口语语料数据库建设还很不健全,很难找到满意的口语语料。而且,要在不同文化的口语交际中
192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卷找到基本对等的语境非常困难。所以,为了研究汉英感叹词在相同语境中使用概率的异同和语用对等情况,我们采用与口语相对比较接近的戏剧文本中的对话为调查对象。“要进行跨文化语用调查,首先要弄清影响语言使用的情景在不同文化中是否对等。只有在这些情景在不同文化中基本对等的条件
[15]
下,研究结果才可信”。“在定量语言对比研究中,只有控制由语言变体和其他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
差异,才能观察和说明我们所希望研究的语言之间的差异”。为了提高调查结果的信度,我们采用双向翻译对等语料,汉语语料是曹禺的戏剧《雷雨》和BernardShaw的Pygmalion的汉译本,英语语料为BernardShaw的Pygmalion和《雷雨》的英译本。
本调查采用定量篇章对比分析研究方法
[17]
[17]
,调查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依据我们上文界定的感
叹词的特点从《雷雨》、《卖花女》、Pygmalion和Thunderstorm中分别找出每个文本中使用的感叹词,根据它们在特定语境中发挥的功能给它们标上EI、CI或PI,分别表示表达感叹词、能动感叹词和寒暄感叹词,并统计出汉英各类功能感叹词个数以及它们的总使用次数。第二步,对比同一戏剧文本两种语言版本中的感叹词使用对等情况,并综合统计出在相同语境中两种语言同时使用感叹词(完全对等关系)的次数、没有同时使用(零对等关系)的次数以及它们所占的比例。
(三)研究结果
我们的第一步调查发现,《雷雨》和《卖花女》中共用了21个感叹词,其中表达感叹词16个:“哦”、“啊”、“哼”、“哎呀”、“咦”、“哈哈”、“吓”、“唉”、“呵”、“哇”、“嗬”、“喝”、“呃”、“咳”、“哎—呀”、“嗨”,它们的使用总次数为194次;能动感叹词3个:“嘘”、“哦”、“喂”,使用总次数为6;寒暄感叹词2个:“哦”、“嗯”,使用总次数为59。
Pygmalion和Thunderstorm中共有感叹词31个,其中表达感叹词20个:oh、humph、ah、Ha-ha、whew、h’m、ugh、hum、phew、garn、boo、ahem、tcha、pah、a-a-ah、ah-ow-ooh、ho、nah-ow、er-oh、um,使用总数为248;能动感叹词7个:sh、eh、mm、ah、hullo、oh、hey,使用总次数为25;寒暄感叹词4个:er、oh、mm、yes,总使用次数为49。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汉英各类感叹词总数以及它们的使用次数呈现在表1中。
第二步调查发现,汉英感叹词使用之间确实有完全对等关系和零对等关系,而且,零对等关系又可分为两种:汉语使用感叹词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和英语使用感叹词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Higgins:Oh!they’rethere,arethey?息金斯:哦,拖鞋在这儿,不是么?(2)Higgins:Oh,Ican’tbebotheredwithyoungwomen.息金斯:我受不了那些年轻姑娘。
(3)鲁侍萍:哼,我的眼泪都哭干了。Ma:Tears?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汉英感叹词语用对等情况,我们根据感叹词的功能将调查中统计出的三种汉英感叹词语用对等关系出现的总数以及它们在同类对等关系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在表2中。
表2 汉英感叹词语用对等关系
名 称表达感叹词
能动感叹词寒暄感叹词总 数
汉英同时使用
总 数144549198
所占百分比
48.3219.2383.0551.70
表1 汉英感叹词数和使用次数
名 称表达感叹词
能动感叹词寒暄感叹词总数汉语感叹词个数使用次数163221
194659259
英语感叹词个数使用次数207431
2482549324
汉语使用英语没有使用
总 数5011061
所占百分比
16.783.8516.9515.93
英语使用汉语没有使用
总 数104200124
所占百分比
34.9076.920.0032.76
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所用的感叹词总数方面,汉语比英语低很多;在感叹词使用次数方面,汉语感
193 第2期 梅美莲:汉英感叹词语用对比研究 叹词使用总次数也比英语低,但汉语寒暄感叹词的使用次数比英语寒暄感叹词使用次数高。表2中的数据表明,第一,两种语言感叹词使用的零对等关系数据接近完全对等关系数据。第二,英语使用感叹
词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所占的比例大大高于汉语使用感叹词而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第三,汉英感叹词零对等关系主要有四种:汉语使用表达感叹词而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汉语使用寒暄感叹词而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英语使用表达感叹词而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和英语使用能动感叹词而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 三、汉英感叹词语用异同原因透析
上文对汉英感叹词的使用异同进行了调查,下面我们将从语言、译者和文化等角度进行解释。
(一)汉英语言对汉英感叹词语用对等关系的影响根据已有的研究
[3][4][16][18]
,感叹词使用具有明显的语言特性。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其语言使用系统势必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对感叹词使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首先从汉英语言表达系统的角度对汉英感叹词使用不同进行解释。
上文的研究表明,英语使用表达感叹词而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在汉英表达感叹词对等关系中占34.90%,英语使用能动感叹词而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在汉英能动感叹词对等关系中更是高达76.92%。分析这两种零对等关系的语料发现,这两种零对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汉英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造成。我们知道,汉语中不仅有感叹词而且有语气词。语气词与感叹词在句法上有明显的不同,感叹词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尾,并与句子其他成分隔开。语气词一般出现在句尾,并与句子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如在下面例(4)中,“啊”是感叹词,“呀”是语气词。因此,一般汉语语法把语气词和感叹词分开。本文也没有把语气词归入研究范围内。
(4)啊,他已经来了呀。
但是,在汉语中有些语气词不仅在形态上与感叹词相同,而且在功能上也与感叹词相似。所以,在实际言语使用中,说话者可能会用语气词代替表达感叹词和能动感叹词使用。在我们的调查语料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在例(5)和(6)中的“啊”和“了”都是语气词,但却表达了说话者的吃惊、不满等感情。在(7)和(8)中的“呀”和“吧”也是语气词,但都被用来发挥可以通过使用感叹词来完成的引起听话者注意、要求听话者做出反应等功能。而在类似的语境中,英语却常常使用感叹词。这样,就出现英语使用感叹词而汉语使用语气词的情况,最终导致英语使用感叹词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
(5)周繁漪:你们在这儿啊!Fan:Oh,Ididn’tknowyoutwoarehere.
(6)Hostess:Oh,youareincorrigible.大使夫人:那你太顽固了。
(7)Liza:Oh,sir.Don’tlethimlayachargeagenmeforawordlikethat。伊莉莎:先生呀,别让他带咱到局子里去。
(8)周朴园:什么?说吧。Zhou:Andwhat’sthat?—mm?
另外,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汉语使用表达感叹词而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在汉英表达感叹词对等关系中占16.78%,汉语使用寒暄感叹词而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在汉英表达感叹词对等关系中占16.95%。分析具体语料发现,其中有许多是由于英语使用了别的语言形式表达与感叹词同样的意义造成的。如在下面例(9)中汉语使用情感表达感叹词“哦”表示惊讶,而英语用的是indeed。在(10)中汉语用“嗯”应答,英语却用allright应答。
(9)周繁漪:(不自主地)哦,你每天回家睡?Fan:(forgettingherself)Sleepathomeeverynight,indeed!
(10)周繁漪:…不,(厌恶)还是倒了它。四凤:嗯。Fan:…No.(Withloathing)You’dbestpouritaway.Feng:Allright,then.
可见,语言中的同义和近义现象既是英语使用感叹词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出现的一个原因,也是导致汉语使用感叹词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出现的一个因素,是汉英感叹词使用不同的物质
194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卷基础。
(二)译者对汉英感叹词语用对等关系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把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是译者在理解原语言文本的基础上用目的语将其理解进行表达的言语使用过程。如上文的讨论所示,感叹词的功能可以通过许多别的言语方式来实施,而在译文中是否使用感叹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杨宪益先生在翻译Pygmalion时就说:“按英、美习惯,口语中常常用oh,ah等语气词来表达感情。中国人使用这类语气词比较少,故在译文中略去”。我们无法考证,王左良和Barnes在翻译《雷雨》时是否具有类似的理念,但是,可以肯定,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做出类似的决定。因此,译者应该是汉英感叹词使用零对等关系产生的关键因素。
(三)文化对汉英感叹词使用的影响
上文我们从语言和译者的角度说明两者是汉英感叹词使用零对等关系出现的重要原因。然而,语言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Goffman曾指出,为了了解感叹词的使用特点,我们不仅需要检查言语使用者与会话之间的关系,还得检查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9]。感叹词像舞蹈和音乐,是文化的符号[20],是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就像习语那样蕴涵着语言中特定的文化意义[1]。因此,我们将从文化的角度对汉英感叹词使用异同进行分析。
1、汉英文化对汉英感叹词使用概率的影响
我们的调查显示,汉语感叹词使用概率总体上比英语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统治史,长时间受封建思想和儒家学说的影响,人们的品行注重稳重、含蓄、克制等,不喜欢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表达感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虽然相互爱恋,却很少表白,偶尔宝玉表露心思还会遭黛玉骂。如,宝玉和黛玉读了《西厢记》后,宝玉笑着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树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
[21]把着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去。’”英国民族文化虽然也比较保守,
[18]
①
但相比之下,英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刻意压制情感,人们可以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鼓励人们自然地流露感情的文化中,感叹词的使用概率一般比较高,而在主张压抑感情的文化中,感叹词的使用率可能会低一些[1]。所以,汉英文化在对待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是汉语感叹词的使用概率比英语低的重要原因。
2、汉英文化对汉英寒暄感叹词使用的影响
调查发现,汉语寒暄感叹词的使用次数比英语寒暄感叹词使用次数高,并且,汉语使用寒暄感叹词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占16.95%,而英语使用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则为零。从我们的语料来看,使用最多的汉英寒暄感叹词分别是在《雷雨》和Thunderstorm中使用的类似于“嗯”和mm的应答语。上文曾说明语言的同义和近义现象是汉语使用寒暄感叹词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产生的原因,其实,汉英文化上的差异是汉英寒暄感叹词使用不同的另一原因。如上文所言,中国文化深受封建思想和儒家学说的影响,唯唯诺诺,明哲保身是处世的原则,难得糊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嗯”既可以表示“已听清交际对方的话语”,也可以表示“同意交际对方的话语”,含义非常模糊,正好符合中国人处世要求。因此,不管人家说什么,不管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意见或要求,人们都会说类似于“嗯”这样的话语。《雷雨》反映的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剧本的第一幕中,剧作者曹禺就这样描述剧中人物鲁贵,“他有点驼背,似乎永远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而剧中必须经常说“是”、“嗯”的何止鲁贵一人,所以,寒暄感叹词“嗯”在《雷雨》中的使用概率自然非常高。虽然英国人也喜欢使用模糊言语,但英国文化毕竟与中国文化不一样,人们主张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这样,汉语寒暄感叹词的使用概率也就自然比英语高了,汉语使用寒暄感叹词而英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也
①杨宪益先生所指的语气词其实是感叹词。
[22]
195 第2期 梅美莲:汉英感叹词语用对比研究 就自然地出现了。
3、汉英文化对汉英表达感叹词和能动感叹词使用的影响
在上文的讨论中我们曾指出汉英在言语表达上的不同是英语使用表达感叹词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和英语使用能动感叹词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出现的重要原因。其实,汉英文化之间的不同是它们出现的另一原因。从我们的语料来看,两种零对等关系有相当一部分是出现在实施打招呼、请求、命令、批评、责问等言语行为的语境中。如,
(11)周冲:哥哥。Chung:Hullo,Ping.
(12)Themother:(tothegentleman)Oh,sir,isthereanysignofitsstopping?母亲:(向绅士)先生,你看雨会停吗?
(13)四凤:去!Feng:Oh,goaway!(14)Liza:Oh,you’venofeelingheartinyou伊莉莎:你这个人没有心。
那么,为什么在这些语境中英语使用感叹词而汉语不使用感叹词呢?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差序格局社会,“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各守其分”等等是言语行为的准则,交际中的言语充分体现“权力”关系。在《雷雨》中,周家使女四凤对不想喝药的周家太太周繁漪说:“您忍一忍,喝了吧。苦药可能够治病。”虽然,四凤用了尊称“您”,但周繁漪却说:“谁要你劝我?倒掉!”。周繁漪粗暴的话语也许是由于她想起了自己在周家受的苦和近来自己所爱的周萍冷落自己去喜欢四风的事引起的,不过,她的话也说明,劝说言语行为是有“权力”的人才能实施的,四凤是个使女,那样说显然违反了言语规则。因此,周繁漪对她提出抗议,并接着实施了一个面子威胁行为以维护自己的“权力”。所以,中国人在言语中总喜欢通过各种方式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打招呼或引起他人注意时,没名没姓地用感叹词“喂”、“哎”是很不礼貌的,即便是陌生人之间,也应该使用“大伯”、“大妈”、“大哥”、“大姐”、“同志”等有身份标志的称呼语。在英国,虽然社会、阶级等级制度分明,但相比之下,他们的等级制度没有中国这么严,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讲究平等和民主。在英国文化中,言语是“平等”的标志。所以,直接用“hello”、“hi”或用感叹词加上称呼语打招呼是非常普遍的事。因此,汉语用表明身份地位的称呼语打招呼,而英语则用感叹词加上称呼语打招呼。这样也就有很多英语使用能动感叹词而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了。
另外,由于感叹词的含义模糊,常被用作语用策略。如,在鲁迅的《立论》中,为了达到“既不谎人,也不遭打”的目的,老师教学生说:“啊呀!这孩子呵!你瞧!多么……。啊唷!哈哈!Hehe!He,hehehehe!”。用在面子威胁行为前面的感叹词可以表示“犹豫”、“不愿”等含义,从而达到礼貌的目的,是很好的语用策略。但是,在中国这样等级森严的文化中,一旦拥有“权力”就可以像周繁漪那样直接实施面子威胁行为。而在英国那样讲究民主和平等的文化中,人们往往在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时采用礼貌策略,感叹词就是礼貌策略之一。因此,英语使用感叹词而汉语没有使用的零对等关系很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感叹词进行研究很难,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处在语言学研究的边缘位置,而是因为它们涉及语言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感叹词既属于词汇也属于话语,需要同时从语言学和语用学的
[1]角度进行描述”。感叹词的恰当使用不仅有语义上的限制也有语用上的限制[9]。本文以一个汉语戏
①
剧和一个英语戏剧以及它们的汉英翻译版本为语料对比研究了汉英感叹词在相同语境中使用概率上的异同和两者之间的语用对等情况,发现在相同语境中汉语感叹词使用概率比英语感叹词低,汉英感叹词语用零对等关系接近50%,然后从语言、译者和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由于语料的限制,本文只对比研究了戏剧文本中汉英感叹词的使用异同,为了对汉英感叹词使用异同有更深的了解,我们需要对汉英感叹词在其他文本尤其是口语中的使用异同做进一步的研究。
①鲁迅.立论[J].语丝,1925,(35)。
196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卷参考文献:
[1]Wilkins,DavidP.[2]Ameka,Felix.
InterjectionsasDeictics[J].JournalofPragmatics,1992,(18):119-158.
Interjections:TheUniversalYetNeglectedPartofSpeech[J].JournalofPragmatics,1992a,(18):101-118.
[3]Kryk,Barbara.ThePragmaticsofInterjections:TheCaseofPolishNo[J].JournalofPragmatics,1992,(18):193-207.[4]Wierzbicka,Anna.TheSemanticsofInterjection[J].JournalofPragmatics,1992,(18):159-192.[5]刘全福.英汉叹词比较与翻译[J].外国语,1996,(4):69-73.[6]张本慎.汉英感叹词的跨文化透视[J].外语教学,1997,(4):48-55.
[7]王逢鑫.论感叹词———英汉感叹词语义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9:17-20.[8]高彦梅.汉英感叹词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0,(4):13-17.[9]Hill,Beborah.
223.
[10]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马真.简明使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3]Quirk,etal.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M].LondonandNewYork:Longman,1985.
[14]Leech,etal.EnglishGrammarforToday:ANewIntroduction[M].Lodon:MACMILLANEDUCATIONLTD,1982/1983/1984/1985/
1986.
[15]洪岗.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的对等问题[J].外国语,2001,(2):42-48.
[16]Ameka,Felix.TheMeaningofPhaticandConativeInterjections[J].JournalofPragmatics.1992b,(18):245-271.[17]许余龙.定量对比研究的方法问题[J].外国语,2001,(4):1-7.[18]杨宪益.卖花女[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19]Goffman,Erving.FormsofTalk[M].Oxford:Blackwell,1981.
[20]Eastman,CarolM.SwahiliInterjection:BlurringLanguage-use/Gesture-useBoundaries[J].JournalofPragmatics,1992,(18):273
-287.
[2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2]曹禺.雷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mprecatoryInterjectionalExpressions:ExamplesfromAustralianEnglish[J].JournalofPragmatics,1992,(18):209-I
AcontrastivestudyoftheuseofChineseandEnglishinterjections
MEIMei-lia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23,China)
Abstract:Withdatacollectedfrombi-translateddramatictexts,thispaperconductsacontrastivestudyof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betweenuseratiosofChineseandEnglishinterjectionsandequivalencebetweenChineseandEnglishinterjectionsinspecificcontext.ItisfoundthattheuseratioofChineseinterjectionsislowerthanthatofEnglishinterjectionsasawholeandinnearly50%contextsthereexistsnon-equivalencebetweenChineseandEnglishinterjections.Explainingfromperspectivesoflanguage,thetranslatorandculture,thepaperarguesthatsynonymsinChineseandEnglisharethesubstantialbasisfornon-equivalence,thetranslatoristhekeyfactorfornon-equivalenceandcultureisthedecisivefactorforbothhigheruseratioofEnglishinterjectionsthanChineseinterjectionsandnon-equivalencebetweenChineseandEnglishinterjections.Keywords:ChineseandEnglishinterjections;useratio;non-equivalence
(责任编辑:薛 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