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教师版)

2020-12-28 来源:钮旅网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陈劲松

姓名 班级

一、学习目标

1、背诵这四首诗歌,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课前检测 复习检测 1.解释加粗的字

(1)栖息(居住 )(2)肥硕(大)(3)枯涸(干 ) (4)寥阔(静寂) 预习检测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碣( )石 竦( )峙( ) 萧瑟( ) 澹澹( ) 二、相关知识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汉乐府:汉乐府最初是汉时乐府官署名,后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

2,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A、古代是诗歌分类。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著有《白氏长庆集》。 三、课堂问题 《观沧海》

问题一: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问题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问题 2、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问题3、解释下列字词?

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星汉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问题二:品读全诗,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明确: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问题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

些是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题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问题4、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

问题一: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问题二:鉴赏诗句,完成下列问题?

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问题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明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问题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问题3、颔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问题4、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问题5、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问题6、《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问题一:品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题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析: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问题3“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说“云脚低”?

析: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补: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题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 燕子多不多呢?

析: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 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 “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题5、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析:“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题6、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 浅草有什么用意?

析:花草; 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问题一:朗读全诗把握诗歌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最后让学生齐读。 问题二:整体把握,疏通诗意? 问题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前三句写景,渲染悲凉气氛。 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图的描绘,抒发了他乡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 问题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问题1、这首小令描写了怎样的景?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游子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û)而行。 (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问题2、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四、目标检测

1、从诗的体裁看,《观沧海》是一首 四言题 体乐府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抒情 写景诗。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 2、《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3、《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 曲牌名 “秋思”是 题目 。作者 马致远 是 元 代著名 词曲 作家。

5、《钱塘湖春行》选自《 白氏长庆集 》,作者是 唐 代著名诗人 白居易 (姓名),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 。 五、配餐练习 配餐练习A

1.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登上 ②以观沧海 来 ③水何澹澹 多么 ④山岛竦峙 高......高地挺立 ⑤星汉灿烂 银汉 ⑥若出其里 好像 .......⑦幸甚至哉 非常幸运 ⑧歌以咏志 写诗歌 ...

2、读《观沧海》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沧海》中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 动景,“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 静景.

4、《钱塘湖春行》以 春行 为线索,描写了西湖 早春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喜爱大自然 的感情。第3句和第4句是颔联, 颈 联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

5.《天净沙·秋思》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昏鸦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昏鸦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瘦马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小桥流水人家”。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配餐练习B

1.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C ) A.日、月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2.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D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3.下列对《次北固山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客路”,后“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5.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6.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配餐练习C 一、积累句子。

①积累两句有关“秋”的诗句或词句。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2积累两句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