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从容就义》)
7.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见闻者无不流涕
A. 命 B. 涕
奉命于危难之间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得志,与民由之 天祥将出狱
C. 志 D. 狱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大之狱
8. 给【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B.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C.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D.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9. 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通过比喻、道理两种方法来论证,严谨,科学,雄辩有力。
B. 【乙】文中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视死如归,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C. 【甲】文中“居天下之广居”三句,采用排比句式,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文章体现了儒家的人生追求、人格精神、道德观念。
D. 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就能做到大丈夫之道,【甲】【乙】两文都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
10. 对【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这些人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B.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C.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翻译:富贵不能使他贪淫,贫贱不能使他的理想转移。)
11. 请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7. B (B .都解释为“眼泪” A. “训导”“任命” C .“志愿”“做标记” D.“监狱”“案件”)
8.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1处1分)
9. A(有对比论证)
10. D(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志向改变。)
11.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文天祥)面向南方拜别(故土),然后受刑而死。
(意思对即可,重点字“孰”“拜”)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45.下列句子中划线句子停顿正确一项的是 ( )
A.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B.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C.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D.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146.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
A.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B.贫贱不能移(移动) .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
147.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48.翻译下列句子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149.(甲)文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45.A
146.B
147.D
148.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9.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2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女子之嫁也 B.俄有使使止之
C.呼尔而与之 D.戒之曰
2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有使使止之 不久 .
B.必敬必戒 谨慎 .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果然 .
D.见闻者无不流涕 眼泪 .
24.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B.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侧面表现文天祥从容就
义的高尚气节。
25.请分别将(甲)(乙)两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
22.A
23.C
24.B
25.(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2)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解)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66.对(甲)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B.父命之(教导,训诲) ..
C.以顺为正者(正确) .D.一怒而诸侯惧(害怕) .
67.对(乙)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遂往求疗(于是) .B.而颖悟绝人(超过常人) ..
C.书不数字(书籍) .D.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表约数) .
6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戒之曰 必敬必戒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 ..
C.居天下之广居 妾妇之道也 D.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
6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军士吏被甲 C.曾益其所不能 D.是日剧饮而归
7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之同游清泉寺 已而之细柳军 B.已而之细柳军 军霸上 ....
C.下临兰溪 日光下澈 ..D.以军礼见 以备胡 ..
7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B.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C.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D.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73.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苏轼亦是“大丈夫”,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乙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66.C
67.C
68.C
69.D
70.C
71.D
72.(1)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2)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73.示例一:我赞同,因为苏轼在贬官中能乐观豁达,不失做人正直本份的原则,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所以他是大丈夫。
示例二:我不赞同,因为苏轼的豁达也是从自己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究“仁”,即爱民众,本文中,苏轼主要还是关注自己个人的得失。
(五)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得志,与民由之 ..
C.妾妇之道也 / 独行其道 ..
D.行天下之大道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1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4.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一开始连用六个排比,用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寒,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能证明乙文中孟子“生于忧患”的观点。
C.甲文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大丈夫之道谈到妾妇之道,深入浅
出,极具说服力。
D.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答案】
112. D
113. ①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②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14. C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
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乙: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112.A项的“拂”解释为:违背/通“弼”,辅佐。不同;B项的“得”解释为:能够/实现。不同;C项的“道”解释为:指三从四德/主张。不同;D项的“行”解释为:行走。故选D。
11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
“女”通“汝”,你;“戒”,谨慎。
11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即可。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应改为:甲文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六)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文: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2.用“/”标出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舜发于畎亩之中
4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劳其筋骨 .
③必敬必戒 .
④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44.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饿其体肤 行拂乱其所为 B.往送之门 居天下之广居 ....
C.以顺为正者 所以动心忍性 D.一怒而诸侯惧 出淤泥而不染 ....
46.理解课文内容:乙文探讨“_______ ”的问题,甲文讲的是_______的问题,并最终提出_______的中心观点。
47.《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颂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答案】
42. 舜/发于/畎亩之中
43. ① 通“增”,增加 ② 使……劳累 ③ 戒:谨慎。④焉:怎么,哪里。
44. (1)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
45. A
46. 何谓大丈夫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 我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我的座右铭。因为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或:我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我的座右铭。因为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变的。当今社会,许多意志薄弱者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诱惑,成了腐败分子。作为公民,人人都应注意做人准则、品德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正气蔚然成风。或课外例子
【解析】
4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应划分为:舜/发于/畎亩之中。
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注意“曾”是通假字,通“增”,增加。“劳”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喻”,明白、知晓;“改变”;“屈”,屈服。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45.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都是代词,“他的”意思;B. 到,往/助词,的;C. 依据,按照/用;D.表顺承/表转折。故选A。
4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根据乙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乙文探讨的是“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据此可填写第一个空。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据此可填写后两个空。
47.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文名句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可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具有励志意义的句子来解答。示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围绕“要想获得成功,必先经受磨炼,逆境出人才”来谈理由即可。
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时期
乙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时期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乙)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
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①于贫贱,不汲汲②于富贵。”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戚戚:忧愁的样子。②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7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或置酒而招之 ..
B.丈夫之冠也/黔娄之妻有言 ..
C.不得志,独行其道/亦不详其姓字 ..
D.以顺为正者/因以为号焉 ..
8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丈夫之冠也(_____) .
(2)与民由之(_____) .
(3)好读书(_____) .
(4)曾不吝情去留(_____) .
81.翻译句子。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2.按照(甲)文中孟子的大丈夫的标准,探究(乙)文陶渊明的自传,请问,陶渊明是否符合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
【答案】
79. B
80. (1)行冠礼(必须翻译为动词) (2)遵从 (3)喜欢 (4)离开
81. 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
82. 符合。甲文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乙文中陶渊明“贫贱不能移”,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他“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他“不慕荣利”“晏如”“自娱”,“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真正的大丈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