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第2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习书秀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6期
摘 要:本文以离子反应(第2课时)为例,尝试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课堂,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决真实情景中的任务,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知识已有一定认识,但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间的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还不理解,教材安排的是通过实验,得出离子反应概念和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由于学生在平时做过不少类似的试管实验,若按照教材的安排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不会太深刻。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以文学素材中蕴涵的化学知识为线索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情景中的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切身体会到化学实验在解决化学问题时的作用及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原理 ②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③说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④学会简单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实质的探究,学会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②运用几组探究性实验,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逐步学会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运用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实验,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
②学习“哑泉”中毒事件的解毒原理,体验运用化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过程,体会知识的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书写 3.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师讲述《三国演义》中“哑泉”中毒故事,并抛出任务一:“如果你是军师诸葛亮,你将怎样让将士们转危为安?”(该环节旨在创设生动的情景,产生问题,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倾听、思考、讨论教师抛出的任务后,学生汇报完成任务的步骤:取样,化验水质,寻找中毒原因,针对原因提出解毒策略。
环节二:教师展示如下资料:诸葛亮南征时遇到“哑泉”,位于今云南西洱河境内,这里大小铜矿遍布,著名的东川铜矿,自东汉起就已开采。“哑泉”的水颜色微绿,味道苦涩,如果把铁钉、铁丝、小刀等铁器投入水中,过5到10分钟拿出,铁器上就会附着一层棕红色薄膜。抛出任务二:推测“哑泉”成分。该环节联系学生已有化学知识,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学生提出推测结果:硫酸铜或铜盐。
环节三:针对“哑泉”成分,教师抛出任务三:请你提出解毒策略。小组内交流讨论,解毒的策略有“加NaOH溶液;Ca(OH)2溶液;BaCl2溶液等。”
环节四:布置任务四: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每组实验中“混合前溶液中的离子、推断反应生成的物质、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实际发生反应的离子。”学生分组实验,将学习融入到解决具体问题环境中。
环节五:结合学生实验结果,讲解离子反应概念,并提出反应的本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向0.01mol·L-1Ba(OH)2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连接好装置,向溶液中滴加0.2mol·L-1H2SO4溶液,观察溶液中的现象和电流表指针的变化。”得出离子反应本质:某些离子浓度减小,并讲解安乐泉水对哑泉水解毒的原理。结合离子反应本质,提出任务五:请评价“CuSO4+NaOH、CuSO4+NaCl、CuSO4+BaCl2”三组实验方案的解毒效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同时,结合解毒效果的评价,适时引入新的化学用语——离子反应方程式,并讲解它的书写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环节六: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离子反应都得有沉淀生成呢?”抛出探究任务“请利用现有的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给出仪器:试管、滴管,试剂:Na2SO4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盐酸、H2SO4溶液、酚酞试液等。学生设计的实验主要有:①Na2SO4+BaCl2②Na2CO3+HCl③NaOH(加酚酞)+H2SO4④BaCl2+Na2CO3等,并归纳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理解了新知识。 三、效果评析
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分析任务、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表达交流、归纳和小结等活动,都是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也感到自己分析完成任务的步骤,自己设计实验、看现象和得结论,很有意思,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实验能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