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推进我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2024-08-24 来源:钮旅网


政协提案[2010]121号

关于推进我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谁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在普及了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跃上新的发展平台之后,均衡发展应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需要从政策的层面上来进行全面思考和推进。推进我省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省基础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省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呈现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造成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使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与不均衡。尽管近年来我省教育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上升,但从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两个比例”分析,教育经费距法定“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4%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学校基础差、起点低、资源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多媒体教室,运动、文娱设施陈旧简陋,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导致农村生源不断向城市流动,校际间转学、插班现象十分普遍。二是师资配备、待遇不均衡。

优质师资集中在城市学校,农村学校非但没有学科带头人,就连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术科教师都严重缺编。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镇学校汇聚,农村优秀教师资源不断流失。优质教师的流失造成农村学校显得更加薄弱,校际之间

1

不均衡导致“择校热”、“转校热”。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子女所享受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子女。

二、建议与措施

(一)加大和优化投入

各级政府的施政目标要切实从偏重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向优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和优化。建议按市区、县城、乡村制订三个标准,标准应该本着逐步缩小差距的原则制订,合理确定硬件配置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以此规范政府对各类学校的投入。目标一是逐步解决同一隶属学校的投入均衡,减少“择校热”;二是切实缩小不同隶属学校之间的投入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

(二)师资配置均衡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建议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教师在两个方面的流动,使同一隶属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定期流动。配合工资改革,流动到薄弱学校的教师实行“晋级工资”(目前正在执行的“岗位级别工资严重束缚城镇教师向农村流动),使教师不因收入差距抵制流动,要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专业提升环境,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工作待遇,在评优、提干、评职称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制定教师在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规定新招考上岗教师到农村任教的年限。多项措施并行,以求稳定和改善农村教师队伍。

(三)强化帮扶战略

2

将现有的名校和弱校(包括农村学校)集团化是促动一定区域内均衡化发展的有效手段。所谓集团化,是用名校的理念品牌和实力去带动区域的均衡发展。名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集团化运作的理念,以拉动区域的均衡发展,将优势资源向周边社区、村镇辐射,集团内部,教师可以统一调配,统一待遇,打破学校用人界限,让教师由学校人变为集团人,以保证师资的流动和相对均衡。在集团内各个学校的图书、网络等资源实现共享,借助教育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

(四)创新评价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要研究建立具有积极导向性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对区域教育的决策起一定的激励、约束和规范作用。教育部门要淡化对学校的等级评估,努力规避学生涌向等级高的学校,以免造成“低等级”学校在资金、生源上的严重不足,引发恶性循环,使那些“低等级”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要转变对学校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评价的结果是用来奖励先进,切实将资源优先向弱校倾斜,从投入、师资、科研、培训等要素入手,以评价、监管为杠杆,构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新思路。

(五)建立均衡教育改革实验区

为了在全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建议省政府先行选择条件成熟的市县作为试验区(如三亚、琼海等),可以组团到成都等均衡教育改革试验区考察学习,总结经验,结合实际,研究具有海南特色的均衡教育模式,有序推进试验区及全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