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黄德先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杜小军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翻译职业与职业化是时代的产物。厘清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明确翻译职业化与市场需求、法律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资质认定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翻译职业化的认识。职业化的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革新了人们的翻译观念,使翻译研究与人才培养有了新的目标。[关键词]职业化;翻译;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58(2010)01007305
为解决现实交际中存在的语言障碍而产生了翻译,翻译一开始就是一种应用性的语言交际活动。翻译职业化是时代的必然,长达数千年的宗教翻译与数百年的文学翻译并没有产生翻译职业。随着市场对具有专业翻译技能译员的需求增加,翻译在上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并在二战之后迅速地被职业化,翻译时代 才真正的来临。本文就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与含义提出了新的看法。市场对翻译的巨大需求与专业化分工确保了译员可以翻译作为谋生的手段。翻译的职业化还需要国家的法律保障、组织保障、专业化的人才保障以及职业化的资质认定。翻译职业化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革新了翻译观念,使翻译研究与人才培训有了新的目标。同时,职业化译员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一、翻译职业的发展历程
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有三象胥重译 的记载(陈福康2000:2)。象胥 是周王朝翻译官的专门职称,重译 ,即多次翻译,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也是最早的转接传译\"(relayinterpreting)。周代各地对翻译官有不同的称呼,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象胥 、舌人 是作为政府的官员,在与外国使节的交往中,不仅要起到沟通语言的作用,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还需要把口译员和外国使节的对话记录下来,起到史官的作用(LungRache,lLiDonghui2005:9971009)。罗马帝国时期,从希腊俘虏来的奴隶成了译员。译场中的佛经翻译人员,与集体从事圣经翻
[收稿日期]20090904
译的人员,可看作是翻译职业的雏形。文学翻译一直只是作家或学者的副业,很难成为谋生的手段。
翻译的职业是从口译开始的,1919年巴黎和会是现代口译的起始里程碑,也是职业翻译的开端。巴黎和会首次打破了法语在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中的垄断地位,而借助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进行谈判,意识到翻译需要专门的技能,而不是懂外语就能翻译。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及随后的纽伦堡审判采用了电声设备,同声传译大大缩短了会议时间。当时联合国内部展开了一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孰优孰劣的大论战,同声传译最终成为联合国的口译模式,从而确立了口译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国际地位(柴明颎2007:13)。
1953年国际译联(FIT)、国际会议口译协会(AIIC)成立,相继建立了翻译的职业道德条例和职业标准。1957年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关于语言多样化的决议,各成员国都有平等使用本国语言的权利,各成员国的官方语言即成为这个组织的工作语言,随着翻译需求量的增加,笔译也逐渐成为了专门的职业。1963年国际译联通过了!翻译工作者宪章∀,肯定翻译的职业地位。1974年联合国译员由于工作条件较差而罢工,此次罢工是口译从神奇 走向职业 的里程碑,促使联合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环境,建立了新的职业协会以保证其工作条件(BaigorriJaln2004)。
翻译职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这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通讯设备的飞跃发展,再加上全
[作者简介]黄德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杜小军,四川大学在读博士。
#73#
球化的推动,大大改变了人际沟通及信息传播的面貌,成就了非文学翻译的繁荣,使翻译成为一个热门的职业。随着翻译培训的专业化,国际间的资格认证,国际翻译组织的保障,翻译生产的产业化,翻译观念的现代化,翻译研究的学科化,确保了翻译职业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翻译的职业化时代来临了。
二、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
职业(profession)、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专家(professional)的词源都是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 ,即希波克拉底誓言 (theOathofHippocrates)。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前377),古希腊医生,被誉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 的具体内容有9条,是医学界的道德准则与医务人员的行为指南。切斯特曼(AndrewChesterman)受此启发提出了圣哲罗姆誓言 (HieronymicOath),作为译者的行为准则(Chesterman2001:139154)。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权威机构给出职业化准确定义。职业化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1)把职业化等同于专家。国外有人把职业化 理解为以顾客利益为第一位、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的专家;(2)把职业化等同于一种品质。职业化就是在合适的场合下表现出合适的行为,即具有相应的职业水准、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3)把职业化等同于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意味着一个拥有和运用独特的知识、技能、方法、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字的同质化群体专门以从事某类工作为业,通过向社会提供特定的产品来参与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4)把职业化看作是一个过程。职业化指的是一门职业在上升为职业精神 (Professionalism)中的一种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内敛的和不断形成的发展过程(黄鹂,吴廷俊2005:98)。
从上述职业化的不同观点中,可以归纳出翻译职业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翻译职业道德。翻译职业技能指获取翻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训练,得到权威的翻译专业实践的资格认可;翻译的专业知识只是职业技能的基础,还需要职业化地把它运用出来,并得到认可。翻译职业意识是一系列翻译专业信念、价值观、行为标准和从业实践的规范的内化过程,在职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翻译职业道德指认可翻译行业内部机制和行业组织的自律,要求遵循职场行为与操守规范。其他学者提到的翻译职业化,更多指
#74#
的是把翻译作为谋生的职业,如译者以翻译为专门职业,翻译报酬几乎成为全部收入来源,并具备完成多种翻译任务的能力(韩子满2008:36)。翻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职业服务,一般是应客户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报酬,目的是让不掌握源语的人了解文本信息内容(吉尔2008:6)。
从翻译职业化的发展来看,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去认识翻译职业化的含义。(1)职业化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此之上的职业化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职业化就沦为了商业化的附属。单一的翻译技能训练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翻译人才。(2)翻译教育也必须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翻译的职业教育应该与一定的理论与学术融合起来。(3)翻译职业有壁垒和标准,翻译职业认证就随着职业化的要求产生了,并把职业化翻译与非职业化翻译区分开来。没有受过专业翻译训练,未获得翻译资质认定的懂外语而从事翻译的人员,应该归入非职业化翻译,他们在诸多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职业化这个概念是与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阶梯、壁垒联系在一起的。译者的职业化意味着译者拥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能够胜任客户提出的翻译任务,能够持续不断地按照计划提供可预见的工作结果。(4)翻译职业化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翻译产业化,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采取现代化翻译技术,进行专门化的翻译生产,质量要有可行的量化手段。
三、翻译职业化的保障
翻译从成为一种职业,到真正职业化的建立,离不开市场对职业化翻译的需求,国家的法律保障,翻译组织与协会对译员利益与权力的保障。专业化的翻译职业培训是翻译职业化的人才保障,对译员的资质认定则把职业化翻译与非职业化区分开来。
1.市场的需求是翻译职业化存在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种国际机构、区域性组织、国际间的行业组织成立,为保障各主体国家能够以母语来阐明各自的立场,成为职业化翻译的最大需求。联合国与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化翻译需求国际组织。联合国使用的英语、法语、俄语、汉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具有同等效力,凡是联合国的正式会议,秘书处都要负责同声传译这6种语言。凡是联合国的正式文件,包括重要发言,都要用6种文字印出。联合国总部秘书处470多人组成的口笔
译队伍,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还有多达600多名的职业译员。欧盟是目前职业化翻译需求最大的国际组织。欧盟与联合国不同,欧盟的法律是与27个成员国联系在一起的,各国公民可以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商量国事。欧盟所有的法律文件、重要的政治文件,以及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文件都要翻译为23种官方语言出版,自出版之日起成为正式文件。需要快速处理的信息则翻译为原欧盟成员的11种语言,再翻译为2004年到2007年加入的成员国的语言;时效性强的信息或专业性强的信息,通常翻译为欧盟广泛使用的英语、法语、德语。
很多双语或多语国家,由政府购买的翻译服务,也占职业化翻译需求的很大比例,如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加拿大形成了庞大的机构翻译的市场,也是世界最早推动翻译产业的国家,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形成翻译产业。
职业化翻译最具活力的需求还是在商业与技术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翻译和语言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把翻译提高到战略的地位,投人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对其进行分析、管理,以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质量,缩短翻译时间。这使得翻译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性产业。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翻译市场的规模在1999年只是104亿美元,在2003年为172亿美元,而在2005年则达到了227亿美元(冯志伟2006:ix)。这就为职业化翻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翻译职业化的法律保障
国家采取立法手段,规定了双语、多语作为官方语言,不同语言的翻译版本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这也是翻译职业化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之一。英语和法语在加拿大同享国家官方语言地位;印度的印地语与英语,以及其他共22种语言被定为地方性官方使用语言;新加坡的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和汉语是其官方语言;瑞士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都是官方语言;南非连同南非荷兰语、英语、其他非洲语言等共11种官方语言。美国夏威夷法律规定,政府需提供夏威夷语和英语间的翻译服务。
此外,很多翻译发达国家制定了各种翻译产品和服务的国家标准,来规范翻译服务市场,从而为区分职业化与非职业化翻译服务提供了法律的依据。荷兰的ATATaalmerk证书、意大利的UNI10574、德国的DIN2345、英国的BS5750和BS4755、奥地利的NORMD1200等对翻译公司、翻译质量、翻译合同、译员资质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我国颁布了
!翻译服务规范第一部分笔译∀、!翻译服务规范第二部分口译∀、!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等国家标准,虽然只是一种推荐标准,但为保护顾客与翻译服务单位的权益,明确双方的需求和责任提供了技
术依据,也是一种翻译职业化的法律依据。
1963年国际译联通过的!翻译工作者宪章∀,第二章第十五款规定,翻译工作者对其译著享有著作权,从而享有与原著作者同样的优惠权益。 第三章第二十三款规定,翻译工作这项职业,同其他自由职业一样,在各国都受到监督工资、集体合同、标准合同等措施的保护。 这就明确了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奠定翻译工作者道德规范的基础,改善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工作的经济条件与社会环境,为翻译工作者及其职业团体提供某些活动方针,借以肯定翻译工作是一种固定、独立的职业。
3.翻译职业化的组织保障
成立于1953年的国际译联,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翻译工作者联合组织,目前拥有遍及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15个成员组织。中国译协于1987年正式加入国际译联。国际译联以翻译工作者的利益为基础,促进翻译行业标准的协调,维护全世界翻译工作者精神和物质权利,改善译员的社会地位。
加拿大可能是世界上翻译职业组织机构最健全的地方。在这个人口约2700万的国家里,不同的笔译、口译员或术语专家协会多达25个。美国的翻译工作者组织大大小小共有30个。欧洲主要国家都有地方或全国性翻译组织,并办有各种翻译刊物。中国译协是我国广大翻译人员的行业自律机构。各种翻译协会强调,通过立法手段明确译者的法律地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译者的合法权益,提高译者的社会地位,增加译者的经济收入,改善译者的学习和工作条件,给译者以机会不断提高翻译水平(谭载喜1988:96)。
4.翻译职业化的人才保障
市场对职业化翻译的需求催生了专门的翻译培训学校。早在1862年,清政府就在北京成立了专门的翻译培训学校京师同文馆。马建忠1894年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要创办专门培养译书人才的高等学府,这是世界首次提出把翻译作为专业人才来培养,是翻译职业培养的最早提议。1930年,在德国的曼海姆成立了欧洲第一所翻译学校。1941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国际译员培训学院就开始系统地讲授笔译和口译。二战之后一些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相继成立。目前,国际上大约有270多
#75#
所高校设有翻译的教学与研究项目。始建于1957年的巴黎高等翻译学校,为联合国、欧洲共同体以及西方各国的外事部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翻译人员,塞莱丝柯维奇(Seleskovitch)提出的释意理论一度成为口译界最有影响的口译理论。冷战时期为联合国培养译员的莫斯科学院,因其培训效果极佳而为世人关注,其入学录取比例仅为1%。这些以翻译职业为特征的专业教学机构,其培训不同于外语培训。强化翻译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语言应用能力教育、强化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为当前翻译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为促进翻译的职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5.翻译资质认证
翻译资质认证随着职业化的要求产生了。得到权威机构的翻译资质认定,是跨入职业化翻译的门槛。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翻译认证机构有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欧盟口译认证JICS、加拿大口译和笔译工作者委员会CTIC、澳大利亚国家口译和笔译工作者权威认证有限公司NAATI等。AIIC是会议口译这一专门职业唯一的全球性专业协会,负责审查、认定会议口译员的专业资格和语言组合,制定其职业规则、工作条件、道德规范和专业培训标准,并与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开展集体谈判以确定会议口译员的待遇等。其会员身份被广泛认为是会议口译员的最高专业认证。加入AIIC不需要考试,它实行的是更为严格的同行在工作中对你的审查。美国翻译协会(ATA)颁发多达27种语言组合的执照,但仍然只有1/4的个人拥有执照。我国相继推出几大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从制度上为翻译行业设定了门槛,保证了职业化译者的专业素质。
四、翻译职业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翻译职业化的发展,翻译与社会、经济、文化传播等的关系更加密切,翻译研究者不能再埋头书斋、不问世事,仅关注占翻译生产不到1%的文学翻译。翻译职业化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课题,需要我们面对鲜活的翻译现实,革新我们的翻译观念,对翻译教学与研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翻译职业化产生了新的翻译模式与翻译问题,拓展翻译研究领域,认识到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研究的驱动力。翻译职业化的服务性质决定了翻译活动要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来提高其他产业的附加值,于是翻译在新的领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技术写作、内容管理、多语文献、软件的本地化等领域;新的
#76#
翻译模式产生了,如社区口译、视频会议、手语传译、译述、摘译等;新的翻译问题产生了,如翻译纲要、翻译质量评估、文化移植、翻译伦理、翻译规范、翻译版权问题、已有翻译的重复使用问题等。这些新的翻
译模式与翻译问题,都是传统的翻译研究所不关注的,也无法解决的。比如,原文不再是一切讨论的固定不变的准绳,是翻译过程把一个文本变成了原文,并没有影响原语文化中的该文本,因此,原文也就并非要好过译文,或比译文更权威(Dollerup2007:88)。原文可由多个来源构成,翻译可重复使用以前的译文。工业产品和本地化手册同步上市,书籍、电影、国际新闻等全球同步出现,欧盟23种不同语言的版本,这些翻译现象使得原文这个概念甚至不复存在。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必将拓展翻译研究的领域,产生出图里(GideonToury)所称的沟通理论研究与应用范围的沟通规则(bridgingrule)(Toury2001:18),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职业化翻译革新了人们的翻译观念,在非文学翻译领域也需要文化转向。对职业翻译来说,翻译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意图、利益和权力关系,远远超出单纯的语言问题(吉尔2008:38)。职业译者是应客户(或译文提供者)的要求而提供有偿服务,因此客户的利益高于一切,译者在做决定时不会考虑原文的读者,却需要考虑译文的用户(读者),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而调整译文。这就是职业化译员职业精神的体现,即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如广告翻译,译者除了要解决韵律的、语用的、句法的、文本的、符号等语言方面的难题,还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去了解目标产品的市场营销、目标市场的法律、文化差异对营销的影响等非语言因素,从而再创作出有利于产品销售的广告,这也就是为什么改编成为最主要的广告翻译策略的原因。这种改写原文文本使其适应目标语文化,不再带有翻译痕迹的创作,人们称之为创译(transcreation)。创译这种翻译策略在广告、营销、电视、音乐、出版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正是此类的职业化翻译实践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对等、忠实翻译观,把翻译放到更大的文化语境中来考察,也就是常说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过去通常把文化转向局限于文学翻译,其实非文学翻译、特别是职业化的翻译更需要注重文化的因素,这在本地化行业体现得特别明显。所以,克罗宁(MichaelCronin)提出实用翻译同样需要文化转向(Cronin2000:43)。翻译的职业化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过去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
外语人才误认为翻译人才,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那种像关在后面屋子里的老鼠、起活字典作用的译者形象彻底改变了(SnellHornby2006:133)。市场所需要的译者,除了要求具备职业化技能知识,即对源语文本的充分理解、语言外的百科(文化)知识或专业知识、较强的目标语写作能力、娴熟掌握翻译原则和步骤等,还需要对职场和商业运作的了解,具备较强的市场应对与生存能力。此外,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是职业化译员生存的根本,如工作态度、职业自豪感、敬业精神等。翻译作为一种合作形式,为社会而培养译员,而不仅仅是为市场而培养(Tymoczko2007:320)。因此,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完成的文本语言的准确上的传统翻译教学,已无法满足市场对职业化译员的需求,在真实条件下培养译员,应该成为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MTI)培训的常规。
翻译的职业化会对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带来新的认识。霍姆斯(JamesHolmes)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把翻译研究的目标定位于描述经验世界中与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关的现象,从描述的结果中归纳出普遍原则,来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Holmes2007:71)。这实际上只是理论翻译研究的目标。随着翻译职业化进程的加深,翻译产业的形成,翻译研究学科体制化的建立,今天的翻译研究领域远远超出赫姆斯当初的设想,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性的学科。翻译作为一个技术知识服务性质的产业,今天的价值在于根据已有的数据创造出新的知识,将专家信息流传达给潜在的、用于各自目的的接受者,更加有效地为其它行业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也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应该努力的方向。
翻译职业化一方面为译员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压抑了译者的个性与身份,使译员变得更加不可见。翻译研究一直以来极力彰显的译者身份,是文学、文化与政治变革的行动者,在职业化翻译生产的规范化要求下变成了真正的隐形人,没有署名权,没有知识产权,不允许译者的创造性文本介入,需要为赞助人负责。为此,铁木志科(MariaTymoczko)提出,把责任归还给译者的主张,重塑译者的意义建构者身份,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超越其职业身份而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Tymoczko2007:322)。这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五、结语
翻译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改变了人们惯常的会外语就能翻译的看法。翻译的职业化不仅仅是译者职业身份的体现,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职业化
译员在特定社会中为特定人群的利益服务,必然受到相关社会力量的制约,也就不可能是中性的、透明的。除了翻译的语言问题,我们还需要关注翻译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翻译产品如何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促进人类的交流。职业化译员不仅仅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双语、双文化的语言专家,更要承担起文化协调人的角色,认识到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观的相对性,从而尊重与对方的差异。参考文献:
[1]BaigorriJaln,Jess.InterpretersattheUnitedNations:
AHistory[M].Trans.AnneBan.EdicionesUniver
sidaddeSalamanca,2004.
[2]Chesterman,Andrew.ProposalforaHieronymicOath[J].TheTranslator,2001,(7):2.[3]Cronin,Michae.lHistory,Translation,Postcolonialism
[A].Simon,Sherry;StPierre,Pau.lChangingtheTerms:TranslatinginthePostcolonialEra[C].Ottawa:UniversityofOttawaPress,2000.
[4]Dollerup,Cay.BasicsofTranslation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Holmes,
James.Translated!PapersonLiteraryand
TranslationStudi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6]LungRache,lLiDonghu.iInterpretersasHistoriansin
China[J].Meta,L,3,2005.
[7]SnellHornby,Mary.TheTurnsofTranslationStudies:
NewParadigmsorShiftingViewpoints?[M].Amster
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2006.[8]Toury,Gideon.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
yon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Tymoczko,Maria.EnlargingTranslation,Empowering
Translators[M].Manchester:St.Jerome,2007.[10]柴明颎.口译职业化带来的口译专业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
[1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0.
[12]冯志伟.译者的电子工具 导读[M].Electronic
ToolsforTranslator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13]韩子满.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
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外语界,2008,
(2).
[14]黄鹂,吴廷俊.美国新闻教育的职业化思想[J].现代传播,2005,(4).
[15]吉尔.笔译训练指南.刘和平,等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16]谭载喜.现代西方翻译发展概述[J].湖南大学学
报,1988,(2).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