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1课时

2020-09-27 来源:钮旅网
第六单元第一课

《九日齐山登高》导学案

制作人岳建华 审核人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 12月10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 ,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

【预习导航】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九日齐山登高》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2.相关知识

九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按古人阴阳学说,“九”这个数字是阳数,九月九日含有两个阳数,所以叫做重阳。又因为“九九”谐音久久,日期数字很吉祥,古人认为宜于长久,所以古时候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登高饮酒,赏菊簪花,祈求长寿。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是江南名胜之地。 登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

从这首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作者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临齐山,有感而作,属于登高诗(又叫“登临诗”)。 3.文题背景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与其友张祜(hù),登齐山共度重阳,有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4、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

【问题探究】

1、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江涵秋影雁初飞 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

3、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4、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5、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

6、 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兴

7、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

8、体会“但将酩酊酬佳节”里所蕴藏的情感。

9、 为什么不能恨落晖呢

10、诗的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的意味,你认为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11、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

1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

13、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

【总结概括】

这是一首自我安慰、安慰朋友的抒情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拓展延伸】

█诵读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并与杜甫<登高>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

█登高诗回顾,思考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王勃《滕王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登高》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 “登高”成为传统文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而且这种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尤其是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传统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多悲秋伤春之感。这是登高诗歌的一大特色。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把登高的万千心绪与悲秋的无边凄楚交融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无尽的愁苦和深沉的悲凉之感。

登高联系伤春的代表性作品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以春之丽景衬托国之多难。以美景反衬愁思,数倍增添其哀愁。

(二)多思古哀今之痛。 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此类代表作品有王安石的《桂枝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蓑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词作一扫五代旧习,摆脱纤细绮靡词风,雄浑开阔。

(三)多登高怀远之思。登高怀远的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触目可见。怀远之作又可简单分为怀人作品和怀乡作品。

登高怀人作品有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类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单纯怀人。但都是借用登高者登高感怀的文学意象来表达此类情感的。

登高怀乡之作有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多家国身世之慨。“登高”也一度成为知识分子良知和责任感的一个展示平台。抒

发家国身世之慨、忧时伤世是登高主题作品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家国破碎、怀才不遇、壮志难骋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会借登高一啸尽抒愁怀。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等等都属于这类。

【课下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