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的广泛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也成为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我们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竭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自主探索的时空”,但“变味的探究”、“走调的探究”仍经常出现。 问题一:这样的内容值得探究吗?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3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片段。 1、新课引入
师:12个桃子,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教师话音未落,很多学生就高举小手喊:“我知道,我知道。”教师装作没看到学生的反应,精心引导着学生探究。)让我们用圆片当桃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帮小猴子分一分。分好后,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很听话地互相合作,分好桃子并相互交流分的过程。
点评:新课引入中“小组合作分桃子”的探究,显得多余无用。因为在前面学习的“除法初步认识”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平均分东西,许多学生根本不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就能分得非常迅速准确。这一点从上面镜头中学生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 2、新知学习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帮小猴子分桃子,得出了12÷3=4。你知道计算12÷3=4时可以用哪句口诀吗?
好多学生在下面早就按捺不住,纷纷举手,更有的在下面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三四十二。 师(依然装作没看到学生的反应):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究竟用哪一句口诀?看哪个组的小朋友聪明、最先想出来。
好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讨论,依然高高地举着手喊:“我来,我来。”
点评:计算12÷3=4用哪句口诀,这个问题值得探究讨论吗?从学生的反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处的探究讨论显得苍白乏力、毫无意义。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让学生去探究、什么样的知识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须“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教师不要为了体现课改精神,动不动就组织学生来个合作探究,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热热闹闹”的学习氛围。为探而“探”的课堂教学,不但会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二:探究为何没有进行到底?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页“整理复习”的教学片段。
师(图片出示各种小动物捉虫的数据):一只青蛙每天捕捉害虫大约35只,一只燕子每天捕捉害虫大约50只,一只螳螂每天捕捉害虫大约8只。根据这些信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算好后,再给这些算式分分类,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是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列出了不少算式,接着埋头苦算、校对答案……10分钟过去了,不少学生还只是刚刚算好,根本还没有涉及分类。
师(不停地看手表,焦急地在学生中间踱来踱去):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因为时间关系,还是听老师给你们讲。
学生齐刷刷地停下手中的笔,抬头听老师讲解。
点评:这个内容确实值得小朋友合作探究。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和回味余地。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紧迫,怕影响自己的教学预设,没有让学生将合作探究进行到底。其实,上面合作探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在分类中掌握100以内加法的几种类型和计算特点,而这最重要的地方,学生恰恰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涉及,岂不是一大遗憾。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都是按课时划分的,不少教师往往被教材所束缚,怕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让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其实,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深入体验数学活动,去合作探究一些数学知识,可能会完不成一些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进度,但学生却能从中获得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和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为学生探究提供保证。 问题三:探究需要教师怎样的点拨?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性质”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12÷6=6÷3=2÷1=2这串除法算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1)被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商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逐个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逐个逐个地回答。 师:谁能把上面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不变。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不变性质。刚才小朋友们都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商不变性质,很棒!
点评:这样的探究点拨,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的确省时、高效,但“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大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称不上是一次很好的点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