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核舟记教案

2023-12-14 来源:钮旅网
 第 1 教时 年级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学 方法 八年级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21

核 舟 记 陶磊 审核人 丁建忠 课型 授课时间 新授 课题 主备人 1.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本文的的语言特点。 2.通过阅读讨论,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重点:探究本文中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难点:感知本文的说明顺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学情分析 教 学 步 骤 一、激情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中外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激发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篛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教 学 步 骤 3.试概括文章每段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回答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课文 朗读后,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段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研讨课文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的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教 学 步 骤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5.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名翻译 下列词语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五、合作探究 1.你认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读了课文以后,令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六、拓展 根据课前的搜集,你知道我国古今还有哪些工艺品够得上奇巧、灵怪?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翻译课文。 2.摘录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核 舟 记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技艺(奇巧、灵怪) 空间顺序(舟首、中舱、船尾、船背)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22

第 2教时 年级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学 方法 八年级 课题 主备人 陶磊 核 舟 记 审核人 丁建忠 课型 授课时间 新授 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本文的的语言特点。 2.通过阅读讨论,感受古人的高超技艺。 3.感受人民的智慧伟大。 重点:领悟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感受人民的智慧伟大。 难点:研读课文,探究、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学情分析 教 学 步 骤 一、研讨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 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逻辑顺序)。 3.讨论第二段: (1) 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 “糁”的音、形、义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 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 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 作铺垫。 二、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 视 不属 诎数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教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 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 心态?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学 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 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 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样写? 苏轼。原因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步 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 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 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骤 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 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三、分析讨论第四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楫 椎髻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 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 三人。 (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楫。(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 教 学 步 骤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4.这一段文字是如何说明舟尾情况的?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大苏泛赤壁”之“泛”。 四、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五、讨论探究: 1.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2.本篇说明文令你叹服的写作技巧是什么? 六、拓展: 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一目了然。请你运用这种方法,为同学介绍一令你叹服的工艺品。 七、作业: 1.读熟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2.预习《宇宙里有些什么》 核 舟 记 船舱 窗 正面 船头 人 船尾 人 奇巧 侧面 船背 字 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伟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