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课心得体会
在近半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对医学的重点学科组胚课学习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组胚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由于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每堂课都会出现新的细胞,每个细胞都有不同的细胞器,常常顾此失彼,让人烦恼。同学们学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繁杂。其实,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些方法和窍门可循,组胚也不例外。
首先要借助逻辑推理能力,让组胚知识活起来。要记住那么多细胞、组织、器官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记住它们的功能似乎要容易得多。比如,巨噬细胞有强烈的吞噬功能,伸出伪足,所以外形不规则:细胞内含有大量的溶酶体,溶酶体酶有消化分解的作用,故巨噬细胞能吞噬和消化细菌等异物溶酶体嗜酸性,在HE染色时细胞胞质旱红色。再有从成纤维细胞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的功能应该是“合成纤维”,准确地说是产生结缔组织细胞间质中的蛋白质,浆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免疫球蛋白,其胞质中应该有与合成蛋白质有关的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在HE染色的切片上强嗜碱性。这种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应该贯穿到组织学的学习过程中。“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在这儿同样适用。
然后注意抓共性,抓特性。每个章节,每个系统都一个个孤立记忆感觉死板、枯燥。学习时应进行比较,抓住共性与特性,许多结构因在名称、组成或功能方面有些相似而易于混淆。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帮助你清晰而深刻地记住每一个结构。比如,消化系统各段的共同功能是消化吸收,反映在结构上的共性是在管壁的四层结构。但由于各段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有所差异,反映在结构上亦有不同:食管内的食物比较粗糙,黏膜上皮是复层鳞状上皮:冒和小肠的功能是消化吸收,上皮变成了具有
吸收功能的单层柱状上皮:到了大肠,食糜逐渐成了粪便,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中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增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