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股灾史上六大股灾

2021-05-14 来源:钮旅网
世界股灾史上六大股灾

F0907102班 509079046 吴晨光

中国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面对全球的机会和风险,能否保证我们经济的继续走强,能否保证中国股市的繁荣与稳定,已经成为很多人思考的课题。或许,来自其他国家地区股市的灾难事故更能让我们认清全球化的风险。事实上,股市的奇迹不是靠吹泡泡来形成的,大到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小至一个企业的市值增长,都需要有实际业绩作为坚强的后盾,背离基础的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

股灾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表现为股票市值剧减,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化为乌有;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现象。

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它毁灭的不是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银行,而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少,促使资金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从多方面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加重经济衰退,工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行。

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从1720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200多年来,几乎每一个拥有股市的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股灾,有的还不止一次。

1720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自世界股市建立以来发生的最早股灾。

法国密西西比股灾

这次股灾的直接原因是由市场过度投机暴炒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并最终导致股票暴跌引起的。 1710年,法国财政赤字接近1亿锂,国债已近30亿锂。而当年财政收入只有6900万锂,开支14700万锂,财政入不敷出,法国和各部门几乎陷入瘫痪之中。

为了摆脱国家财政危机,法国授权约翰·劳创办一家资本约600万锂的私人银行。1717年,法国准许以约翰·劳的私人银行发行的纸币纳税;次年,法国将约翰·劳的私人银行改为国家银行并授予它发行钞票的权力,且特许约翰·劳建立密西西比公司和包税总所。这样,法国的独家纸币发行权、北美贸易垄断权和代理间接税权以及与此相配合的三家垄断机构——国家银行、密西西比公司和包税所都控制在约翰·劳的手中。

1718年,密西西比公司以开发路易斯安那金矿为由,计划发行1亿锂共20万股股票,每股发行价为500锂。约翰·劳采取各种促销方法营造社会购买的热烈气氛,并允许持有债券的人用债券购买股票。由于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还不及面值的一半,绝大多数债券持有人都迫切想用手中的债券去换购股票,于是出现了抢购风潮。

市场投机愈演愈烈,整个欧洲的资金都像潮水般地涌入,1719年7月,密西西比公司股票每股达到5000锂,8月份上升到10000锂,10月份升至21000锂,最高涨至31000锂,涨幅为发行价的62倍,创造了世界股市当时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暴涨的最高纪录。

1720年7月,投机狂潮终于接近尾声。许多股民开始为过高的股价担忧,赚了钱的人都想把股票换成纸币,市场上开始出现大量抛售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的现象,股价迅速下跌。

为了支撑股价,约翰·劳不惜通过大批量发行纸币来吸收投资者卖出的股票,结果适得其反,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一泻千里,创造了至今仍保持的跌幅一次达99%的世界股市最高纪录。抛售股票的狂潮迅速演变为挤兑狂潮,导致了法国银行的倒闭,无数纸币顷刻变成废纸,法国经济随之陷入长期大萧条。

英国南海股灾

英国南海股灾,是继1720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后世界股市史上爆发的重大股灾,其影响比法国密西西比股灾更为深远。

1711年,英国南海公司成立,公司为了显示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以巨资认购了1000万英镑的债券,从而获得了和社会公众的信用。作为回报,英国保证对已转换债券支付6%的利息并免征间接税。此外,南海公司还获得了英国与美洲大陆东海岸之间的贸易特权和英国与美洲大陆西海岸的所有贸易权。

然而,南海公司毫无商品贸易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经营利润极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南海公司大量向官员行贿以加速官商化进程,英国公众和投机商也希望南海公司成为阻止大批资金流入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并与之抗衡,二者一拍即合。

1720年,南海公司决定采取对高达3100万英镑的全部国债提供资金的方式以提高其声誉,此举不仅深受英国欢迎,也迎合了众多投机者。1720年1月1日,南海股票指数大幅上涨。南海公司采取欺诈的手段制造公司的虚假繁荣,每股从130英镑上涨到300英镑。4月12日,南海公司以每股300英镑的价格发行新股;5月,南海公司又发行了每股400英镑的新股;6月15日,南海公司更是以现付10%的方式再次发行新股,此时,南海公司股价已升至800英镑。

1720年7月1日,南海股票指数升至950点,并摸高1050点,较首次发行价130英镑上涨了7.08倍。南海公司股票暴涨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些企业的发起人也开始创办公司并向股市投放大量新股,于是,大量新公司像“吹气泡”一样迅速出现。

1720年7月,英国为了保护南海公司的利益,维护其垄断地位,颁布了“禁止气泡公司法案”,中止了一些“气泡公司”股票上市并解散了一部分公司。1720年8月,南海公司一些董事和高级职员认识到南海公司股价暴涨和公司毫无起色的经营业绩完全脱钩,于是便大量抛售持有的股票。投资者识破南海公司真相后,更疯狂地抛出所持股票,南海公司股票一路狂泻,跌幅达78.04%。

受其牵连,英格兰银行股票从9月1日的227点跌至10月14日的135点,整个英国股市完全崩溃,为数众多的银行倒闭,公司破产,在以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国市场上的股票几乎销声匿迹。

1929年和1987年的世界性股灾

1929年世界性股灾起源于美国。

1920~1921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走出谷底,开始回升。1923年,美国股市开始启动,稳步攀升到1928年。美国股票市值从270亿美元增至480亿美元,共增长78%,年均增长13%。这一期间,美国股市基本上处于慢牛走势之中,股市和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大致吻合。

受股市繁荣的刺激,192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股市已经达到像永久性高原那样的平稳时期。”美国到处都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情绪,这极大地激发了华尔街投机商的野心,他们将原先繁荣的股票交易演变成一种疯狂的投机活动。众多投资者纷纷进入股市,美国出现了空前的全民股票热。

在此情况下,美国股市扶摇直上,道琼斯指数在1929年9月初摸高452点,比年初暴涨了1倍多,比1921年最低时上涨了5.95倍,股价远远超过了其实际价值,股市风险增大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在美国股市暴涨的同时,持续增长7年的美国经济在1929年的下半年开始显露疲态,工业产量出现萎缩。1929年9月5日,美国金融家罗杰·巴布森预言“一场市场崩溃迟早要来临”,当他的话在道?琼斯金融消息自动记录器上被引用的时候,市场真的发生了突然变化,昔日股票指数狂涨已被大幅下挫所代替。

1929年10月21日,“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一开盘就像决堤的洪流急剧奔泻,纽约证券交易所当天共有1600万张以上的股票易手,是该所有史以来最大成交额。24日,尽管美国总统发布了“经济形势平稳”的新闻讲话,但纽约股市仍被1300万股抛单压得直线下泄;28日,面临崩溃的纽约股市来不及喘息,再次以空前的幅度狂跌,当天跌幅高达12.82%,股票持有者急于抛股已到了不计价格高低的地步。

到1932年7月,道琼斯指数已跌至58点,较1929年9月最高点452点已下跌89%,市值损失了82.3%,著名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股票价格从396美元跌到最低只剩下8美元,美国股市步入长达5年的漫长熊市,

不仅美国经济陷入瘫痪,而且引发了长达4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直到1954年,在事过25年后,道琼期指数才重返1929年的峰位452点。

1987年世界性股灾也起源于美国。

1980年,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1982年美国经济出现复苏,通货膨胀率下降,美国以至整个西方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的增长期。

在美国提高利率和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双重引导下,国际游资大量流入美国,促使股价大幅上升,?琼斯指数从1982年的776.92点上升到1986年的1955.57点,1987年8月25日更是升至2722.40点,较1982年最低点上涨了2.5倍,整个西方国家的股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之中。

美国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也存在不少隐患。1986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2210亿美元,外贸赤字高达1562亿美元,外债达2636亿美元,美国已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为了吸引外来资金,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美国保持着较高的利率水平。

1987年10月19日,股灾突发,此日,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市值在一天之中就损失了5000亿美元,超过了触发经济危机的1929年10月28日暴跌12.82%的记录。

美国股市暴跌触发了世界性股灾。10月19日,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下跌183.70点,日本日经指数10月19日跌620点,香港恒生指数10月19日跌420点,均创当时世界股市历史上日最高跌幅纪录。

整个西方股市陷入恐慌的暴跌之中。整个10月,股灾造成世界重要股市市值损失了17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3380亿美元的5.30倍。

区域性股灾

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和股灾,是世界区域性股灾的典型例子。

1997年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或之后,也出现了银行放贷过于松动,不良资产日益膨胀、外债加重、金融过分自由化等问题,这都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埋下了祸根。

1997年2月,由于泰国房地产市场呆滞以及泰国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泰铢汇率发生波动;5月,泰国投资者纷纷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国央行为了稳定汇率,抛出40亿美元买进泰铢,但无济于事。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东南亚金融危机由此爆发,当天泰铢汇率下跌20%。

受此牵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本国币也迅速贬值。除港元外,其它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开放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值。印尼盾贬值70%以上,泰铢贬值50%以上,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贬值30%~40%,日元较1997年初贬值17%。这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股市下跌的程度也不亚于货币贬值的幅度。到1997年12月31日止,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股市都遭受了这次金融危机的重创,跌幅都在20%~60%左右。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引起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全球其他股市大幅下挫。11月,日本先后有三洋证券公司、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公司等破产或倒闭。

1998年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指数跌102.88点,台湾加权指数跌362点,日经指数跌330.66点。直到1月底,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恶化的势头才得以初步止住。

从1997年7月到1998年1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经历了8个多月。货币贬值引起的金融动荡是这次东南亚股灾爆发的直接导火线,股灾又加剧了货币进一步贬值,从而把东南亚金融危机推向深渊。

日本股灾

日本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次数最多、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二战后到1997年,在近50年时间里,日本先后发生了7次股灾,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3次股灾,最严重的要算1991~1992年的泡沫经济型股灾。

日本人把1986年12月开始的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称为“平成景气”,经过这次繁荣,日本当时的人均GNP超过了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日本的GNP占世界的比例也由1970年的6.4%上升到1990年的13.7%,对外纯资产额在1991年达到383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在“经济繁荣”的支持下,1986~1987年,日本股市几乎呈单边上扬,日经指数从1985年12月的13113点上升到1987年9月的26000点,上涨了近1倍。1987年10月爆发世界性股灾,日本不仅未能从美国股市崩溃中吸取教训,反而立即恢复元气。1988年底日经指数突破30000点,1989年12月19日日本日经指数再创新高,达到38915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日本股票市值高达630兆日元,为当年GNP的1.6倍。

面对日本经济繁荣和股市狂涨,日本国民纷纷投身股市。 然而,日本的经济繁荣却隐含着巨大的泡沫经济成分。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并实施宽松的超低利率政策。在经济景气、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日本较多人将银行存款转投股市和房地产,并毫不犹豫地向银行借贷进行投机。银行为了扩大业务份额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推动人们进行土地、房产和股票投机,从而使土地、房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扬到惊人的高度。

但是,泡沫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1989年,日本先后5次提高官方利率,日本股市开始出现高位大幅波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陷入极度恐慌之中,股价大幅下挫。海湾战争结束后日本股市虽有反弹,但无法改变从此一路狂泻的趋势,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4点(2003年4月最低跌至7607点),累计跌幅高达63.24%,从此,日本经济陷入深度的经济危机之中,10多年后仍无法复苏。

台湾股灾

台湾股市运作始于1962年。1985年,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巨额游资在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涌入台湾股市,台湾股价指数开始不断上升。随着股价的成倍上涨,台湾股票市盈率也不断上升,从1986年的15.3倍升至1989年的92倍。然而,脱离内在价值的高昂股价是没有根基的。1990年2月后,随着资金外流、外贸萎缩和政治斗争不断,台湾股市开始狂泻,仅仅8个月,台湾加权股价指数就从1990年2月份的12000多点跌至10月初的2485点,跌幅高达81.41%,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股市跌幅之首。

香港股灾

香港股票交易始于1866年。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香港以劳动密集型的成衣业和纺织业为主导,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外贸易和海外运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带动了海外投资的涌入和金融业的发展。

随着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香港股市发展也极为迅速。但是,香港股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大起大落中表现出整体向上的趋势。迄今为止,香港股市先后发生了三次严重的股灾。

分别是1973~1974年的股灾、1982年股灾和1987年股灾。这三次股灾都是由于股价的快速上扬背离了公司业绩的支持所导致,在外界诱因的刺激下,股价迅速下跌。

股市的奇迹绝对不是靠吹泡泡来形成的,大到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小至一个企业的市值增长,都需要有实际业绩作为坚强的后盾,背离基础的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

股票市场伴随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提前进入牛市或熊市,这是一种常规的周期波动。在超常的大牛市背后,通常都是产业革命或经济结构的变革。在这种革命性的变革或结构性调整之后,可能有破坏性的大熊市以股灾的形式出现,但是熊市的破坏与牛市的贡献相比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说在暴跌时社会和一些投资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相对于大牛市的贡献和创造而言,也可以说是在不同时期付出的成本。要降低这种不必要的成本,也只能有两点建议:投资人好自为之,调控者善用国器。虽然我们无法避免股灾的发生,也无法预测股灾何时来临,但是我们应学会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并力争在风险扩散时将自己的损失

降低到可控的程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