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意识形态

2024-09-04 来源:钮旅网
批判理论

20世纪20年代所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一开始是作为一股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出现在西方文坛的,他们的批判理论影响到后继的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就把他们自己的理论直接叫做“社会批判理论”,事实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及其理论不仅仅为这一思潮所固有,它甚至还影响到当代西方诸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等社会思潮,在二十世纪末期则广泛波及到中国文坛。

批判理论的任务是通过辩证的分析来发现压制性的势力。辩证分析法是为揭示对立矛盾之间潜在的斗争而设计的。虽然一般人能够感知到事物之间表面上存在的秩序,但是批判理论的任务是指出其中存在的矛盾。人们只有认识到权力斗争中对立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解放自身,获得自由,从而改变现存的秩序,否则,他们仍旧是彼此隔绝,并且被纳入压制性的体系中去。

意识形态是构建群体对现实的认知的一系列主张,是一个影响个人或者群体如何看待世界的再现体系或者意义符码体系。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势力长期维护的一系列虚假的思想,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主张运用科学来发现真理,从而战胜意识形态的虚假意识。意识形态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存在于语言和其他的社会文化过程当中,产生于社会机构所从事的实践行为当中,因此,个人的意识实际上是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意识形态也创造了个人对体验的主观理解。按照这一模式,上层建筑

(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响到了个人对现实的认识。这种上层建筑是由压制性的国家机器(例如军队和警察)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如教育、宗教和大众传媒)所组成的。当统治阶级受到反叛行为的威胁时,它会调动压制性的机制来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意识形态机器则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传播行为以更加微妙的方式复制这种意识形态,从而使它看起来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生活在一系列真实的状况中,但是除了通过意识形态,我们还没有其他的方式来理解自身与所处的实际状况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社会视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之间进行斗争的主要场所。通过斗争,一种意识形态取得了对另一种的宰制权。霸权便是宰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思想颠覆或者吸纳了另一个思想系列,使得一个群体能够对其他群体行使领导权。如果对事件或者文本的读解促使某个群体的利益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我们就可以说产生了霸权。霸权的产生是一个相当微妙的过程——把居于从属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进行同化,使其支持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构建了人们对自身体验的理解。因此,意识形态有力地塑造了人们读解事物的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