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 JAN.201 0 文艺理论 LITERARY THEoRY 浅析西方社会契约论思想 宋书华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社会契约论是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用社会契约的理论来解释国家的本质和起源。社会契约 论所包含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契约文明等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契约;社会契约思想;社会契约论 中图分类号:D095.6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05—5312(2010)01—0044-02 社会契约论是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用社会契约的 理论来解释国家的本质和起源。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契 约论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社会契约论”关于自然状态前提假 说是根本不存在的,其逻辑论证的方法也是形而上学的思辨 方式。但是,这社会契约论所包含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契 约文明等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政治发展的历程。早 在智者学派那里,就已经有了契约论思想的萌芽,苏格拉底的 死也体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伊壁鸠鲁是社会契约论的明确 表达着者。伊壁鸠鲁契约思想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导源于幸 福主义的功利原则。他诉诸于个人的感觉、幸福与福利去阐述 他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在卢克莱修那里,契约论思想得到了完 整的表达。后来的斯多葛派虽然坚决反对契约思想,但他们却 开创了西方的自然法理论的传统,从而为契约论奠定了重要 的理论基础。进入中世纪,西方的社会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 想。哲学、政治学、法学等一切学科都被合并到神学中,以神学 的形式出现,成为神学的科目。但是如果认为中世纪没有任何 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因素,也不符合客观事实。事实上中世纪流 行的是一种有别于古希腊“社会契约论”的“政约论”。 近代社会契约论的倡导者一方面从古希腊人那里吸取了 朴素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一方面又抛弃了中世纪政约论中维 护封建等级特权的思想,以天赋人权说为基础,以自然状态说 为前提,把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一系列主要问题包容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并以契约的观点 予以证成,系统地回答了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国家体制 和法律机制的问题,从而把社会契约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社会契约理论,作为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契约理论具有不同的含义,表达着不 同的利益和价值。尤其到了近代,它成为论证、鼓动和支持社会 政治革命的重要武器,吸引了无数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兴趣,一 时间成为许多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的主导政治思潮,引领着世 界政治的走向。此外,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社会契约思想及 其价值观念所遗留的痕迹,其中包括政治民主,政治选举,就职 宣誓,政治参与,社区建设,以及公司股东选举,等等。总之,在 这样一个逐渐民主化平民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契约 理念,体现着契约精神。社会契约精神说到底是一种民主精神, 它体现的是在一切权力来源上的“基源性”思想,即所有的上层 权力来源于下层民众,而一切权力最终都来源于社会的普通成 员,他们是权力的最终所有者,是国家权力的来源。这一理念在 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政治科学研究中,已经 成为天经地义的信条。深刻地研究社会契约论这一主题,有利 于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现代政治民主的本质。 一、近代社会契约论思想的涵义分析 所谓社会契约论,是指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们用 以解释国家、社会和政府的产生以及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 学说。这种理论学说认为,在人类还没有成立国家和社会之 前,就已经存在一种“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人类享 受着各种“自然权利”,人们通过遵循“自然法”而调整彼此之 间的关系和调整整个社会的秩序。在自然状态下,人为法律还 没有产生。除了“自然法”之外,不存在其他的调整人与人关系 的人为地法律。人们在自然状态中,是一种完全独立、自由平 等的地位,人们彼此之间只有生理上的差异,没有身份地位的 高低之分,不存在任何特权和奴役。但是,由于在自然状态下, 缺少一种有效地制约保护,所以人们的生命权、财产权和其他 自然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地保护。于是,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 彼此之间订立社会契约,把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交给 大家通过社会契约所认可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团体。这样,便 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国家和法律的建立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 缔约人也就是社会成员的生命权、财产权等各项权利。 二、西方近代社会契约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近代社会契约论所蕴含的主权在民的思想符合人 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主权在民的思想要 求国家的一切权力最终来源于所有社会成员,政府隶属于人 民,向人民负责,如果违背了民众的意愿和利益,那么人民就 有权起来推翻政府。这个思想曾经为启蒙学者批判封建专制, 鼓动人民起来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道义上的武器。诚然,主权 在民的思想也曾被少数反动势力所利用,甚至在资产阶级启 蒙学者那里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它在实际上也只能是资产 阶级的主权而非全体人民的主权。但从理论本质上,它是有利 于人民的。资产阶级可以高举主权在民的旗帜,借助人民的力 量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然而,由于受其阶级属性的制约,资 产阶级建立的政权无法真正代表广大民众。于是,无产阶级和 人民大众把主权在民的民主主义原则贯彻到底,赋予它更加 革命的内容。经过改造人民主权论就成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 本质的一个理论依据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准 则。具体讲就是,人民主权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 主的新型政权。人民主权论要求我们务必防止社会主义国家 的政府从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变为高踞人民之上的官僚机构。 防止各级国家干部从人民的公仆变为主宰群众命运的主人。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借鉴、汲取了主权在民的 思想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发扬光大。 其次,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思想所体现的契约观念、契约 Ll丁E只ARY THEoRY 文艺理论 外国文艺 精神、契约文明是我们现代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契约的观 念为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用契约的观点来说明国家的起源 已成为历史,但是契约论在这种特定意义上的消久并不意味 念己积淀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准则,渗透于经济、政治及广泛的 社会生活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商品生产者之间有一种 必不可少的联系,如相互问的责任、各自承担的义务、起码的 的思想,国家来源于公民订立的契约,那么国家的权力是来源 于公民,来源于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存在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 公民的权利。这样,就得出了“国家公权力来源于公民的私权 可以得出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这一人民主权的思想。 着契约观念也已随之消失。恰恰相反,现代文明表明契约的观 利并服从服务于公民的私权利”的结论。根据这结论,我们就 这就可以从根本上矫正了被封建专制蒙昧统治所扭曲与颠倒 的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也就可以理顺了国家与公民、权力与权 信用等等,这种联系的建立大都依靠契约;在政治领场随着国 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家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各种社会团体日益增多。它们之间的 关系及其内部的活动,除了受国家根本大法、法律和纪律的约 参考文献: 束外,主要靠契约来协调,至于广泛社会生活中的个人间的关 【1】【英】洛克,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系,更有一种无形的契约锁链在起作用,从面在某种程度上保 1993年版. 证了社会生活的有序化。 [2】【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最后,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思想体现了“权力来源于权 版. 利,权力服务于权利”的政治理念。公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可 【3】【英】霍布斯,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m-1M].北京:商务印书馆. 以归结为公民的权利和国家的权力的关系。按照社会契约论 1996年版. -+-+-+ I上接第43页) 称的不可靠叙事来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主人公本人 三、小说的自传性 的语气通过叙述自己的见闻、思想和行为举止,来宣泄青少年 塞林格的小说尤其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有着浓厚的自传 的苦闷,谴责成人世界的伪善。《麦田里的守望者》巧妙运用意 气息。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一 识流创作手法,可谓开当代美国文学心理现实主义之先河。小 部分是以他所就读的军事学校为背景创作的。当接受记者采 说中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敏锐地解剖了青少年的复杂心理, 访被问及《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否为其自传体小说时,塞林格 生动描绘了主人公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作者细腻的笔触既 说:“就算是吧。当我完成这本小说时我大大松了口气。我的少 展示了霍尔顿纯朴、善良和荒诞放纵的一面,也揭示了他受周 年时代和书中的男孩相当类似,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是一种 围环境影响而颓废、没落的一面,对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巨大的解脱。”的确,塞林格和霍尔顿在求学经历、人生态度等 的把握入木三分。 方面相当类似。在最负盛名激流勇退时,塞林格似乎也是在实 塞林格作品的语言表达也独具特色,充分显示了他深厚 践着霍顿的梦想:在某个地方盖“一间自己造的小屋并在此度 的语言功底。《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生活流”的叙事手法,以 过余生,‘远离’和他人的愚蠢对话。”霍尔顿想做麦田的守望 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罗列琐碎,直言隐私,并大量使用口 者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塞林格也是儿童世界“纯真”的守望者, 语和俚语,读来生动活泼,平易近人,真正如闻其声、如见其 疏导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情感危机,力图用自己的笔 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主人公霍尔顿的满口粗话与小说主题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相吻合,充分反映了主人公愤世嫉俗、敏感的性格、对道德的 塞林格的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反响极大,先是遭受批判 疏离和对成人世界的质疑,激起读者的共鸣和思索。如霍尔顿 甚至被禁后来却成为经典。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对当代知名美 的口头语之一“虚伪”正反映出他一直处在一个虚伪的世界 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索尔・贝娄和厄普代克等影响甚大。厄普 中,无论是在学校、在家里还是在流浪途中,无论是面对家人、 代克曾说他“非常佩服塞林格小说中的禅宗特质和小说结尾 老师和同学,他都难以摆脱这个虚伪的现实世界,难以融人他 的写作方式。”而塞林格遁世隐居的人生态度也使他成为美国 们当中。于是他的苦闷、彷徨、孤独、甚至绝望就不难理解了, 文坛的传奇,成为以不想出名而出名的名人。塞林格的成名作 我们甚至可以预料到他注定会被社会所不容的结局。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在中国也颇受读者欢迎,据悉译林 的其他短篇也充分展示了他的语言魅力,他对纽约方言把握 出版社即将推出该书的纪念版,他的中篇、短篇小说集也将陆 深刻,他对口语节奏和韵律的展现不失细腻和准确。 续被引进中国。如今,这位“只为自身愉悦而写作”的传奇人物 塞林格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风格都极具变化。他的小说集 已然辞世,但正如他的经纪人在声明中所说,我们希望“尽管 《九故事》被公认为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集。《纽约时报》评论说 他的身体已经死亡,但是他的精神和爱将永垂不朽”(东方早 他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短篇小说的结构,用他独有的方式来展 报) 开情节,“他的短篇小说会随着情绪和语调的微小变化而转 折。”塞林格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他的 参考文献: 小说结构就是情感的建构,情节起伏表现为情绪和语调的微 【1博燕晖.追寻隐士塞林格U]_夕 国文学动态.2009(10). 小变化,这可以从他对体态语的热切关注看出来。他小说中人 【2】蒋天平.疯狂:逮住香蕉鱼的童性——_J.D.塞林格笔下的疯子 物点烟的紧张动作、站台上的羞怯一吻等无不生动地展示出 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O8(O4). 青少年的稚嫩、青涩、敏感和叛逆的一面。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