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育游戏困惑

2024-05-05 来源:钮旅网
规则探析:规则是任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规则的应用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活动中,这又是极有可能被忽视的一个教学设计环节,因为教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事实上,体育活动中规则的运用(规则的设计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元课程”的理念昭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内容的设计,还要重视教学策略的思考。基于此,笔者在观摩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总结了在体育活动中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规则的类型一般而言,规则可以相对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侧重控制整个活动局面、维持活动纪律和秩序的,例如活动中的站位、队形、分组之类的规则,称之为秩序型规则。比如,在一个主要是发展幼儿跑步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号令发出前脚不能够越出起跑线;在《投掷高手》活动中,教师传达规则:“抱臂看齐,向前看!前排手侧平举,后排手前平举,向前看齐!好,伸直,向前看!现在请第一排小朋友向前一步走,站在这条线后面。前排手侧平举,后排手前平举,向前看齐!调整间距,手放下!”第二类是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动作

幼儿园体育活动初探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作为融保育和教育为一体的学前教育,在对幼儿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时,必须把“体育”放在首要地位,以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纲要》中,字里行间也都在旗帜鲜明地倡导重视幼儿主体地位的儿童观和终身教育观,然而,综观目前幼儿园的体育教学,仍存在步调一致的“强压式”“灌入式”的教学现象,这种“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大大压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幼儿是否愿意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主要动力源是在内部,我园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启发孩子兴趣发挥其自身的主体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体育活动故事化、情节化,对于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与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众所周知,幼儿比较喜欢故事表演,每次要求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时总是跃跃欲试,并且能很顺利地进入角色。而日常的体育活动课,一般都有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内容没有多大联系,就显得枯燥乏味。体育活动的情节化就是寓体育活动于一定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把各个部分串联起来。首先,从形式上看,体育活动的情节化可以使活动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就拿系列教材《学习单手拍球》这节课来说吧,准备部分不是一味地让幼儿做上肢、体转等准备动作,而是有趣地寓于一个故事中,如小猫睡觉了——做睡觉状,醒来后伸伸懒腰——上肢运动,洗洗小花脸,看看小尾巴在不在——体转,跑跑跳跳真开心——跳跃,同样能达到锻炼的效果,而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锻炼的热情肯定是后一种情况下要高得多,课堂气氛自然也调动起来,生动又活泼,深受幼儿的喜爱。其次,从效果上看,体育活动的情节化也能帮助幼儿的理解。一般来说,故事都是形象、易懂的,故事中的角色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这些幼儿身边熟悉的人或物,易于他们模仿。例如,在学习《双脚向前跳》时,如果光说双脚并拢、屈膝跳起、轻轻落地,当然也能讲清楚,不过显得枯燥、抽象。但如果说:“你们看见过小白兔跳吗,跳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再练习,幼儿对小白兔的形象可谓既熟悉又喜爱,学兔跳也就格外认真,在观察熟悉兔跳的基础上练习双脚向前跳就水到渠成了。最后,从结构上看,情节化的体育活动环节紧凑、有条不紊。故事一般有开端、经过和结果三个部分,而正好跟体育活动的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相吻合。再拿《单手拍球》来说吧,准备部分做小猫醒来及一系列动作后,小猫和它的伙伴们一起学习拍球,在引导多种拍球方法时,教师旁白,小猫和伙伴们两个一对的滚球,有的还把球抛起来呢!于是,幼儿有的滚接球,有的抛球,这些,也是活动的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小猫咪高兴的回家,故事也进入尾声。整个活动,看上去层次分明有条有理,而且一环紧扣一环,有利于幼儿的接受。综上所述,体育活动不是一项纯锻炼的活动,也是幼儿、教师、活动内容多角度和谐统一的整体,,教师要根据既定的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体育活动的情节化,不但能提高活动的兴趣,也能帮助幼儿的理解接受,可以使幼儿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皮亚杰的“建构论”认为,儿童是天生的主动积极学习者,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并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师引导,幼儿由被动模仿变为主动探索。我们认为,要让幼儿主动探索,关键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示范一幼儿模仿学习一练习巩固。为此,在实践中初步建构了“主动探索法”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一初步探索一交流总结一再次练习一巩固运用。除了必要的示范外,我们十分注重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如果学习活动只是机械模仿,那么,幼儿仅仅是被动地去做教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即使他们学到了些什么,也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了解如何去做,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养成依赖性,影响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发展。为了避免单一的机械模仿,让幼儿在比较轻松自由的情景中去观察和思考。我们常常启发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各种玩法。以玩纸盒为例,一开始,教师不马上示范,而是让幼儿自由地把纸盒当砖块垒,或者

在纸盒上跳来跳去,随后,教师启发幼儿动脑筋:纸盒还可以怎么玩?要和别人玩得不一样。由此,孩子便会想出各种饶有童趣的玩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出一个问题:把纸盒当蜗牛背时怎样才能使它不容易掉下?怎样才能把纸盒垒得更高?于是,孩子们尝试用各种方法玩起来,在多次遭到失败但终于取得成功以后,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发挥,一个个面带成功的喜悦。如:中班教学活动“小马过河”,教学目标是练习跨过“小河”。活动中老师不是带领幼儿反复练习跨跳,而是以游戏角色“马妈妈”带领小马过河,他们来到“小河”边后,“马妈妈”让“小马”想一想自己能怎样过河,并试一试,“小马”情绪高涨,有的单跳脚,有的双跳脚,还有的助跑跨跳等等,想出了各种“过河”方法,“马妈妈”及时给予肯定,并引出“小马”们都去练习“过河”的本领,再组织竞赛,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必须调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积极地与当前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使自己原有的认知模式与之匹配,并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改造与重组,这一过程,正是促进幼儿智慧发展的过程。如“玩伞”活动中.一开始幼儿仅局限于把各自的伞放在地上练习各种跳,探索中发现伞的弯柄可以相互钩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大风车„„开汽车”“拉力赛”等合作游戏,思路开阔了,活动内容也就变得丰富起来了。“主动探索法”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条件,使幼儿的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幼儿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布鲁纳说:“人们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和努力于发现,才能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主动探索法就是让幼儿练习解决问题并努力于发现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种发现和探索的方法。如幼儿在进行了“玩桌布”活动后,在开展“玩塑料袋”的活动中,他们不仅很快就探索出了许多与“玩桌布”类似的玩法,还创造出了不少新的玩法。实践证明,“主动探索法”是幼儿体育活动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纲要》在社会领域中提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体育活动情节化,激发和培养了幼儿的体育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由此,不仅培养了幼儿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规则问题探析

导读:规则传达的多种方式是指在传达体育活动相关规则时,教师以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图示、音乐等手段有效地传达活动的规则。

规则是任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规则的应用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活动中,这又是极有可能被忽视的一个教学设计环节,因为教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事实上,体育活动中规则的运用(规则的设计一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元课程”的理念昭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内容的设计,还要重视教学策略的思考。基于此,笔者在观摩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总结了在体育活动中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规则的类型

一般而言,规则可以相对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侧重控制整个活动局面、维持活动纪律和秩序的,例如活动中的站位、队形、分组之类的规则,称之为秩序型规则。比如,在一个主要是发展幼儿跑步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号令发出前脚不能够越出起跑线;在《投掷高手》活动中,教师传达规则:“抱臂看齐,向前看!前排手侧平举,后排手前平举,向前看齐!好,伸盲,向前看!现在请第一排小朋友向前一步走,站在这条线后面。前排手侧平举,后排手前平举,向前看齐!调整间距,手放下!”

第二类是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动作细节、动作技巧的规则,称之为技术型规则。比如在小班幼儿爬的活动中,教师非常清晰地传达:“在爬的时候小屁股要向上抬,小眼睛要朝前看。”又如在《蚂蚁搬家》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在爬行时:“身体往前挺,脚尖都着地,一步一步向前爬;手和脚一块向后移动,一步一步向后爬”。类似这样具体交待活动中某个运动环节技术要领的就是技术型规则。

第三类主要是表明本次活动或者活动中某一环节的主要任务的规则,称之为任务型规则。任务型规则的传达直接影响到活动局部和总体目标的达成。一旦教师对任务型的规则交待不够清晰,就会导致活动的走样,最终偏离活动的原先目标。比如,在《我是跨栏王》活动中,教师一开始交待的任务规则是:“看谁跨得快,谁就是跨栏王。”结果为了赶快,大多数幼儿是跳过栏而不是跨过栏。这样,活动就偏离了原先的帮助幼儿学习跨栏的技能、增强跨跳的能力的目标。但是这位执教教师的教学机智非常灵活,她立即澄清了活动的任务:“看谁的跨栏动作最标准,谁就是跨栏王。”在该任务型规则清晰地传达之后,幼)L非常注意跨栏的动作,动作也标准了许多。

当然,这三种规则的分类是相对的,有交叉的部分。但是明晰规则的类型,有助于教师依据具体活动环节和情境相应地运用适宜的规则,促进体育活动合理、顺利地进行。 二、规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

要理清体育活动中规则与目标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能力的概念。所谓体育能力是指有效地完成体育活动的本领,它是由身心各种因素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序列的能力系统。其中运动技能是指有效完成运动实践活动的能力,例如跑步能力、跳跃能力、投掷能力等。其它的渗透并参与体育活动的道德、审美、个性心理能力等称之为非运动技能,例如模仿能力、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所以,一个体育活动并非只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也必须关注非运动技能。在一个活动里,运动技能和非运动技能没有绝对的区别,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我们可以有所侧重。因此,活动的目标也就相对地可以有侧重地指向运动技能或非运动技能。

秩序型规则旨在维持活动的纪律,不至于使活动失控,是从整个活动的宏观层次上来把握的。而技术型规则的传达,就要视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定。例如,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会熟练地夹球跳,会熟练地手膝着地前进或者后退爬”,这个目标对幼儿的具体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求比较高。围绕该目标,教师就必须反复地示范,在活动的不同时间段里进行有针对性地传达技术型规则,适时地纠正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及不规范的动作。相应地,在这类活动中,任务型规则中的任务也是比较封闭的,即明确地指出有哪些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活动的目标主要侧重于幼儿的非运动技能的发展,那么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对于规则传达的时间而言,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之前传达,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之中抑或在活动结束之时传达。活动规则的传达主要是幼儿自主探索、尝试、体验及与教师一道总结技术技巧,共同讨论怎样做得更加合理、规范,任务也是相当开放的。 案例1:侧重非运动技能的发展

《纸球乐》活动把情感目标定位在首位:“乐意参与活动,在轻松的活动中体验夹球向前跳的乐趣。”活动一开始,教师直接把幼儿带人活动情境之中。教师:“我们一起来玩钻山洞的游戏,请大家开始游戏。”第二个环节开始时,教师交待活动的规则:“今天我们和纸球一起做游戏,这个游戏有一个规则,我们要用各种办法带着纸球一起走,想想可以怎么玩?”要求幼儿自由练习,用两只脚带着纸球一起走。第三环节在幼儿自由练习“夹包跳”的动作的基础之_匕让幼儿讨论用什么部位“夹包”跳得远,接着再次请幼儿进行练习、体验动作,并把幼儿分成两组进行夹包跳的游戏,分组游戏的内容包括夹包跳、螃蟹运粮、夹包进筐。

分析:这个活动是非常典型的以发展幼儿的非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而开展的体育活动。活动中教师对技术规则的传达主要起辅助性的作用,旨在帮助幼儿在经历夹球跳中体验乐趣。教师只是简洁明了地交待一些动作的技术和技巧,无需在活动中反复纠正幼儿的动作。而把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幼儿,让幼儿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探索怎样跳,用什么部位跳得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活动是大班体育活动。选好年龄段是本次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的因素之一,因为该活动的要求与大班幼儿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及需要都是相适应的。

案例2:侧重运动技能的发展

《小小手榴弹》活动的目标定位是:学习挥臂投掷的动作,能够投过高度100厘米左右的“封锁线”;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掷高度进行投掷练习。活动的重点是能抬高手臂进行肩上投掷,投过一定的高度。教师在把幼儿引人活动的情境之后,向幼儿示范技术要领:一只手臂弯曲在肩,两腿分开,把手中的“手榴弹”用力投过“封锁线”。在活动中教师多次交待投掷的技术要领,其间还请2名幼儿示范,教师也不时地给幼儿示范动作,指导幼儿投掷,发现有不标准的动作,教师都进行细致的示范。活动结束,大多数幼儿能够比较标准地进行挥臂投掷,并且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投掷高度进行投掷。

分析:该活动案例中对技术型规则交待的时间和次数比第一个活动案例要多得多,这是因为两者的目标重点不一样。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让幼儿学会抬高手臂进行肩上投掷,并要求投过一定的高度。因此,教师在活动中相当重视动作的规范性,花了大量的时间向幼儿传达投掷的技术规则。从整个活动效果看,本次活动的目标是比较理想地达到了。

三、规则传达的多种方式

规则传达的多种方式是指在传达体育活动相关规则时,教师以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图示、音乐等手段有效地传达活动的规则。 一是融合言语、神情、动作。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如果能把言语、神情、动作三者结合运用,活动规则的传达将会比较顺利。首先是教师的言语口令。教师在言语传达规则时,除遵循一般体育活动的常规口令之外,还要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口令创编。比如,在《蚂蚁搬家》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幼儿接受爬行的动作要领,就创编了有节奏的口令:“身体往前挺,脚尖都着地,一步一步向前爬。”其次是表情。表情中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的眼神。比如教师把向左还是向右的规则口令表现在眼神里,幼儿会更容易接受,因为在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是非常注意老师的神情的。最后是肢体动作。一方面,教师的肢体动作用于向幼儿传达队形、方向、站位;另一方面,一些动作要领教师必须进行示范。一般而言,教师示范的动作要尽量标准、到位。但是,如果涉及到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动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幼儿示范。比如在《我是跨栏王》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感受跨栏的动作,播放了刘翔跨栏时的一组剪辑,效果很好。

二是巧设图示。图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比如公路上的斑马线、火警等危险的警示等,都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图示可以有效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神经,符合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领悟和接受活动的规则。从幼儿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有的幼儿对视觉形象的学习和接受非常敏感,有利于该部分幼儿顺利地接受规则的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活动。巧妙地把规则表现在图示之中,在幼儿的体育活动中适宜地创设和运用一些图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一则小班的体育活动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有节奏的爬行能力。教师用4块宽36厘米、长4米的纸板创设了一个回字型的迷宫,让幼儿在迷宫中爬行。教师在每块纸板上都填上了红颜色的、较大的箭头,用以指导幼儿爬行的方向。此外,为了使幼儿感受到爬行快慢的节奏变化,教师在迷宫的每一块纸板连接处都贴上了代表不同爬行速度的动物的图画:乌龟代表最慢的,猴子等代表快的。幼儿在这些图示的暗示和游戏情境的熏染下,不知不觉地就接受和领悟了活动的规则,对该活动不仅表现兴奋,而且也非常感兴趣。

三是妙用音乐。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很大。不仅仅要运用显性的图画等装饰物,还必须关注音乐的使用,让规则蕴含在音乐之中。笔者在这次集中观摩的40多节体育活动中,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使用了音乐,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活动开始时音乐的使用:如果一开始用好、用妙音乐,不仅能使幼儿充分地活动开身体,而且还能把幼儿引人活动的情境之中。比如在《别踩湿鞋》活动中教师使用

(bluebusblues),音乐的节奏轻快、明朗,幼儿活动的激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活动过程中音乐的使用:大多数教师在活动的热身阶段比较重视音乐的使用,而在活动过程中巧妙地、适宜地使用音乐的活动为数不多。因此,探讨怎样使用音乐,不仅能使幼儿很好地活动身体、融入活动的情境,而且能使音乐的参与促进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接受活动的规则。因此,根据活动的进程和活动的需要巧妙地运用音乐,使音乐的节奏与活

动的节奏、幼儿情绪节奏臻于一致,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上面提及到的小班爬行活动《走迷宫》中,教师充分地运用了音乐这个手段,因为该活动的一个难点就是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的爬行,教师在创设一些图示的基础上还巧妙地加人了音乐,音乐的节奏正好与图示代表的节奏一致—幼儿在慢爬的时候,音乐的节奏是缓慢的;在快爬的时候,音乐创设的氛围就是简洁、明快的。

活动结束时音乐的使用:幼儿在经历一节活动尤其是运动负荷较大的活动之后,身体和心理也会相应地由高潮转向低潮,由亢奋转向疲劳。此时,教师适当地使用一些节奏较缓慢的、轻柔的音乐引导幼儿进行放松训练是相当重要的,音乐的参与可以使幼儿平稳地完成这一过渡。

规则是任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规则的应用是活动成功的关键.规则传达的多种方式是指在传达体育活动规则时,教师以幼儿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综合地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图示、音乐等手段有效地传达活动的规则.教师指令传达的清楚是否,就决定了幼儿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

浅谈体育活动中规则传达的几种做法

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运动与安全形成的矛盾常常让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感到十分疲惫,所以规则的制定与传达很有必要。本文阐述了自己在体育活动中规则传达的几种做法,让幼儿在规则下玩得开心,得到锻炼,让活动活而不乱。 〔关键词〕

体育活动 规则传达 〔正文〕

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上提出:“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从而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在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感到十分疲惫,这主要是因为体育活动大多在户外进行,户外场地的空旷和多种外界因素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使运动与安全形成了一种矛盾。要做到安全与运动兼顾就让教师在活动组织中紧绷一根弦,从而感到紧张、疲惫。我认为体育活动中规则的制定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易于让幼儿理解的,而且规则的传达应该是多种方式的,规则传达有效既能让幼儿在安全的前提下得到体能锻炼,也能减少教师反复重申规则,劳心劳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在组织体育活动规则传达的一些做法:

1、恰当的队形和站位让幼儿关注规则的传达。

大部分体育活动都在户外,所以教师要注意活动中幼儿队形和自己站位的安排是否恰当。要考虑什么样的队形能让幼儿关注到教师的讲解,什么样的队形能减少干扰因素,便于幼儿参与活动„„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站位,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能兼顾对个别幼儿的指导,做到细致全面的考虑。

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环节引导幼儿形成不同的队形。一般开始部分我会让幼儿站成六路纵队,而自己站在队伍前方,这样的队形可以让教师和幼儿的视线相互交流,便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活动开始的一些指令。体育活动中动作要领的示范常常是重点,在示范中如果队形站位不当会导致有些调皮的幼儿脱离教师的视线打打闹闹,发生安全事故。所以每到需要演示动作的时候我会根据所要示范动作的幅度大小让幼儿站成相应队形。一般站在原地做的动作如原地跳跃,单脚独立或垫上的一些翻滚动作等我会让幼儿围成圆形,而我站在圆形中间,让每个幼儿都能清楚地看到动作示范。如果是行进的动作则让幼儿站成左右两排,我站在两排队伍中间,这样队形的安排可以让动作示范不受空间限制,幼儿能将动作流动的步骤看得很清楚,便于学习。不同的站位让幼儿能清楚关注教师的动作和指导,也让教师对每个幼儿的行为尽收眼底,既减少外界干扰又能对幼儿学习不到位之处及时提出并指导。当幼儿进行体育游戏时,一般情况是将幼儿排成几路纵队。这时老师应该根据幼儿游戏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站位。如果是比赛类的,可以站在比赛场地的起点,这样可以提示幼儿起跑时注意规则,不抢跑;也可以站在队伍的一侧,指导部分幼儿认真参与,下一次又更换到另一侧;如果游戏中出现某一个幼儿掌握不了的地方,教师还应跟随幼儿的行动路线随时指导。总之,体育活动中幼儿和老师的站位应该是灵活的,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选择。通过队形站位的变化让幼儿时时能看到教师,教师也能时时关注幼儿,这样可以避免幼儿脱离教师的视线,做些有违规则的事。

2、明确的口令、动作方便幼儿掌握规则。

体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口令帮助幼儿完成队列训练以及一个队形到另一队形的过渡,这时教师的口令、动作要明确,每个口令、动作都有其具体的含义,不能混用。在做这些指令性的口令、动作时要简明、扼要并突出趣味让幼儿易接受。

首先是教师的言语口令。我在用言语传达规则时,除遵循一般体育活动的常规口令(如立正、向前看齐等)外,还会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一些口令创编,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避免由不当的动作引起的伤害。比如在《雷公公敲门》活动中,为了使幼儿掌握小熊爬行的动作要领,我就创编了有节奏的口令:“身体往前挺,两手撑地上,脚尖都着地,膝盖不要弯,一步一步向前爬。”另外为避免部分调皮的幼儿故意与同伴碰撞,我还用鼓励性的语言提醒幼儿说:“比比哪个小熊爬得棒,不与别人碰和撞。”

除此之外我还会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肢体动作。如我在进行队列练习时常常会加上一些手势,这样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注意力,同时也让队列训练显得有趣一些。举例在进行开花走时,我会边拍铃鼓,边加上一句“6个排头注意啦”从而调动幼儿注意力,然后用手点排头指挥幼儿做开花动作。在活动实践中,还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采用幼儿能领会的指挥手势。如要求队伍绕过某个障碍物,我就用手在体前绕圈;要求幼儿靠拢,我会两手张开体前合拢;要求形式停止练习或讲话,我会两手打开做暂停手势,当然这些手势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幼儿习惯成自然后,幼儿只要一看到这些手势就知道要干什么了。这样既让幼儿完成常规的队列训练,也减轻教师一直喊口令的疲惫。

3、巧设的图示减少重申规则玩法的时间。

在体育活动中常常会有绕障碍进行运动的游戏。我就会把游戏规则和玩法用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直观的路线图让幼儿顺利地接受规则的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活动,也节省了在活动中教师反复重申规则玩法的时间。

4、有效的音乐能恰当传达规则,调控幼儿的情绪。

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很大,让规则蕴含在音乐之中,不仅能使幼儿很好地活动身体、融入活动的情境,而且通过音乐的参与能促进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接受活动的规则。

如开始的热身运动,可以运用一些明快、节奏鲜明的进行曲,调动幼儿情绪,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避免教师用言语反复提醒幼儿“抬头挺胸,精神饱满”。

活动重点部分若能巧妙地运用好音乐则能使游戏规则更趋于具体、形象。仍以《雷公公敲门》为例:游戏中分别出现小熊、青蛙、蛇等动物角色,活动目标中要求“幼儿准确模仿动物的动作来进行游戏。”虽然在动作要领指导中教师已做过示范,幼儿也进行相应练习,但动作仍需在游戏中不断巩固。以往我们会一边组织幼儿游戏一边反复提醒幼儿注意动作要领,这样做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幼儿只顾沉浸在运动的快乐中,对教师的指导充耳不闻;要不就是幼儿顾及动作准确性而不敢放开手脚参与游戏,这样限制幼儿活动的快乐。针对以上情况,如果巧用音乐就能解决这个矛盾。如我会选用三段不同的音乐来体现游戏中角色特点,幼儿根据音乐来模仿小熊、青蛙、蛇的动作,音乐的节奏与活动的节奏、幼儿情绪节奏相一致,自然而然幼儿就能模仿出符合角色特点的动作,使身体机能得以锻炼,同时音乐的介入又能让幼儿更好地融入活动的情境。教师指导轻松,幼儿参与快乐。

同样活动结束时有效地使用音乐,可以较好地调控幼儿的情绪,因为幼儿在经历一节活动尤其是运动负荷较大的活动之后,身体和心理也会相应地由高潮转向低潮,由亢奋转向疲劳。但好动的特质又让幼儿控制不住自己在玩闹中做出危险的行为。这时适当地使用一些节奏较缓慢的、轻柔的音乐引导幼儿进行放松训练可以使幼儿的情绪慢慢安定下来,从而平稳地完成由亢奋到安静这一过渡。

以上只是我在体育活动中规则传达的一些做法。体育课中的规则很重要,传递的方法多元化,传递的形式有趣化,就能让活动活而不乱,幼儿才能在自律中玩得开心,得到锻炼。

浅谈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民间体育游戏的游戏规则

内容提要:

“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而游戏的规则又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师可以将游戏规则教育与教学活动、劳动活动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使品德教育的认知与行为习惯的训练有机结合。民间体育游戏中的规则,必须由游戏者或制定游戏的人经过深思熟虑而制定,因为它是为了使游戏能够顺利进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而制定的。它需要智慧和知识、需要计划和经验、需要统观全局。 关键词:

民间体育游戏 游戏规则 幼儿 原则 正文:

“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它的价值体现是一种互惠的同伴交流,即在玩伴关系中认识自己和他人,逐步产生遵守规则的意识。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所谓游戏规则,即关于动作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的和被禁止的活动规则,规则从属于游戏的任务,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必须严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游戏的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在遵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游戏规则中,实现游戏的审美追求,创造游戏自身的美,展示游戏自身的魅力。总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的生活”。不管是游戏的规则还是规则的游戏,都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和特殊意义。

民间体育游戏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的游戏。民间体育游戏具有竞争色彩,幼儿通过努力可以不断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通过胜负的差异,体验成就感与荣誉感,在享受成功与胜利的愉悦的同时,不断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锐意进取、机智勇敢的良好个性品质。民间体育游戏除了锻炼之外,还具有多样性、随意性和浓厚的趣味性、竞技性,它丰富了当代儿童游戏的内容,满足了儿童自由游戏的愿望。因此,民间体育游戏其规则的制定和建立必须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民间体育游戏中的规则,必须由游戏者或制定游戏的人经过深思熟虑而制定,因为它是为了使游戏能够顺利进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而制定的。它需要智慧和知识、需要计划和经验、需要统观全局。

一、制定民间体育游戏规则必须贯彻灵巧性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设有发展幼儿灵巧机能的内容和机制。这是针对幼儿机体能力的发展需要提出来的。学前儿童的走、跑、跳、投掷、攀爬等基本动作虽已基本成形,但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都比较差——即缺乏灵巧性,动作的整体形态还显得较为笨拙。通过设有灵巧训练内容和制约机制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作用及其对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使幼儿的各项基本动作的发展逐步朝着准确、协调、熟练的方向转化,从而形成正确、合理的动力定型。灵巧性原则要求民间体育游戏的设计必须有机动应变的可行性存在。如民间体育游戏“老鹰抓小鸡”中的躲闪动作等,都属于含有机动、应变制约机制和相关运动能力的训练内容。灵巧性原则还要求多安排或穿插进行有益于发展幼儿精确能力、协调能力的游戏内容和规则,如拍球计时赛、过独木桥、跳格子等等。

二、制定民间体育游戏规则必须体现智慧性原则

民间体育游戏过程能够体现幼儿智慧的闪光点。通常在民间体育游戏中,都存在一个怎样完成游戏才能做到最快、最好的问题,游戏规则的制定不能由成人来包办,而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请幼儿自己参与讨论设计不同的游戏玩法和规则。故意给幼儿留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空间,这样有利于促使幼儿积极开动脑筋,以最佳的方式完成游戏。而且,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戏规则才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好玩”则是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如果孩子运用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解决了游戏中产生的矛盾,就会使孩子们参与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大大的提高。例如:我们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几乎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游戏内容和规则产生,由“老鹰”张开翅膀左扑右扑地抓“小鸡”演变到老鹰伪装成公鸡哄骗小鸡;由“鸡妈妈”保护小鸡演变到了“鸡爸爸”也来参与保护“小鸡”„„,这则原本固定而简单的游戏被我和孩子们恣意地变换着,但我们都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现在只要是孩子们想出来的新玩法、新规则,只要行得通,我们基本上都采纳,他们也很高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都愿意动脑筋,献计献策。民间体育游戏也只有体现出较多的智慧性,才有可能显示出较多的趣味性。

有人认为,一谈规则就会没有创造性。事实上,在游戏中,儿童对规则的认识是儿童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它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变通游戏的规则,拥有意外的收获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规则是人创造和规定的,规则的不同,决定了游戏的“玩法”,决定了游戏的多样性,游戏多样性的形成时期便是幼儿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契机。为了更好地体现智慧性原则,教师在制定民间体育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应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留有完成游戏的多种方法的选择余地,这样就能不断地开拓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如果说一种民间体育游戏只有一种玩法,就很难说它是一则好的民间体育游戏,同样是“跳格子”、“打沙包”、“贴膏药”,就应该有不同的“跳”法、“打”法和“贴”法。这正是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所在。另外,游戏的规则还意味着要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沉浸于游戏当中,为游戏的秩序、情境所吸引,在一种高度忘我的状态

中发展自己,游戏自己,而这种忘我的境界是产生创造的最佳状态,在忘我中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起来,建构新的世界。

三、制定民间体育游戏规则必须坚持教育性原则

幼儿在游戏中所形成的认真严肃对待游戏的态度,可以逐步巩固成为社会化良好品德。游戏规则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接触同伴,模仿成人的行动,亲自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自己在集体中的行为,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使他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形成遵守道德行为的习惯。幼儿在游戏中不仅需要理解规则的公正与互惠,而且需要学会用规则来协调关系,学会用规则来裁判行为。例如:一天,我组织幼儿玩踩高跷的游戏,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有结组玩的,有两人比赛的,玩得热火朝天。突然,松松(男)和林林(女)两人吵了起来。松松说是他先拿到了高跷,而林林也红着脸大声辩解着。两人越吵越厉害,好多孩子都跑过去看,还不时帮着出主意。有的帮松松,有的帮林林,可谁也说服不了谁。没办法,他们只好找老师帮忙解决。我问让松松先玩的孩子:“你们为什么说应该让松松先玩?有什么理由吗?”同样的问题我也问了另一方。只见他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该怎么回答。忽然小雨说:“男孩应该让女孩先玩。”我问她:“为什么男孩应该让女孩?”她说:“爸爸说,应该女士优先。男孩就是男子汉,应该让让女孩。”听了他的话,许多孩子都点头。我又问松松和他的支持者:“你们觉得这样行吗?”结果他们都同意小雨的说法。松松把高跷给了林林。从此,“男孩让女孩”成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男孩让女孩”的规则显然不太够用了。一次,孩子们对赶小猪的游戏有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要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是女孩赶得好还是男孩赶得好。于是我把男女孩各分成两组,四组同时进行比赛。刚开始孩子们很守规定,前一个跑回到起点,后一个才开始接着玩。可玩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孩子就忍不住总想跑到前面玩,排好的队也乱了秩序,分不清谁应该站在哪。孩子们互相争执,都说自己应该排在前面。我问孩子们:“那咱们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排好对呢?”孩子们展开了讨论,小明说:“高个让矮个站第一。” “可是矮个跑得慢,那我们就得不了第一了。”晨晨说。 “可高个也不一定跑得快呀!”我说。俏俏说:“那我们猜拳吧,我在家和小朋友玩就用这个办法。” “那怎么猜,请你教教小朋友好吗?”我说。 “好啊!”俏俏高兴地说。孩子们很快就和俏俏学会了猜拳,我问:“大家同意这个方法吗?”“同意!”孩子们回答。就这样排队的问题也解决了。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浓厚的竞技性、趣味性,除了能发展、完善幼儿精细动作和局部机能之外,更能在心理上使幼儿体验各种感受:或成功,或失败;或欢乐,或痛苦;或希冀的实现,或期望的落空。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风貌的塑造上。一个好的民间体育游戏应该既能表现个人价值,又能体现集体力量。为此,在制定民间体育游戏的规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不搞单一的个人项目的游戏,也不搞纯粹的集体项目游戏。换句话说,所有表现个人技能的游戏最好都用组队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既能显示个人的价值,又能体现集体的力量,使幼儿在获得成就感(或产生失落感)的同时又能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强大,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利于互助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在游戏规则教育的内容上,教师可以将游戏规则教育与教学活动、劳动活动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使品德教育的认知与行为习惯训练有机结合,这样更有利于道德内化。对游戏规则的制定,教师应该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确定,使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在游戏中表现得更充分,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四、制定民间体育游戏规则必须强调安全性原则

安全第一是学前教育工作中各项具体活动的普遍要求。在民间体育游戏的设计、组织过程中应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民间体育游戏具有竞争、竞技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有一定的激烈程度和完成难度,幼儿参与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这就使得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忘乎所以”,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激动的情绪,再加上有允许自由发挥来完成游戏的余地,因此每个幼儿完成游戏的过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老师也就无法完全事先预料游戏过程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准备工作想得周到一些,以便防患于未然。比如,游戏要求场地、设施没有任何尖棱角和较硬的物体,不会产生撞击,不会因摔跤而造成伤害等等。这就要求游戏应在有草坪或木地板上进行;应采用质地轻柔、棱角圆滑的材料或塑料、橡胶、泡沫、海绵等制作的游戏道具;游戏材料的立体高度不能太高,坡度不能太陡,诸如“独木桥”、“跷跷板”、“平衡木”之类的安装设计高度离开地面十五——三十厘米即可;民间体育游戏还要特别防止人为的伤害。例如:在玩“过城门”这一游戏的最后,有个拔河决胜负的过程,以往都是每队的第一个幼儿伸出右手与对方拉手,其余幼儿排好拉住前一位幼儿的衣服。这样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产生,使得游戏不能顺利进行。经过考虑我们将拔河的方式做了调整:每对第一名幼儿双手交叉相握,其余幼儿依次搂住前面幼儿的腰„„,这样一来,游戏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孩子

们也玩得更加开心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调解,简要地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让他们及时化解矛盾,继续游戏,直至完成。

五、制定民间体育游戏规则必须强调科学性原则

要尊重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游戏对于幼儿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在民间体育游戏中,随意性较强,幼儿可以自主的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独特途径和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媒介。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确保民间体育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依据游戏计划,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保证幼儿充分活动的物质条件。

要尊重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儿童除了有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制定游戏规则时,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情感并接受他们的情感,营造起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心理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游戏,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游戏中应用提问或建议的方法去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而不要一味地命令或责备他们。

要尊重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儿童除了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外,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儿童是发展的、能动的主体,在游戏中,要相信他们自身具有巨大的潜力。在游戏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援助者”和优异环境的“创造者”。由于受遗传、环境、生理特点等因素的制约,每个幼儿在发展上都有其个性特点。在组织和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时,通过观察,了解不同年龄幼儿有哪些生活经验,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乐于干什么,科学合理的制定民间游戏规则,为他们提供最佳的游戏环境。

目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一、目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

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章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1小时。”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规定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见,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一直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并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规定。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幼儿园组织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主要的原因有:1、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场地有限,各个班轮流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导致每个班所能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有限。2、幼儿园开展其他的活动占用了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3、教师认为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难以管理孩子而安排过多的室内活动。

(二)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的活动量不足。

户外体育活动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基本体操、基本的动作练习、游戏、各种器械的练习、水上活动、日光浴等多种形式。但有些教师对这一范围的理解不足,把户外体育活动的范围缩小化,把其范围局限于玩大型玩具、游戏及器械活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多以幼儿散步、玩大型玩具为主,且活动的强度和密度均较低,容易导致户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且活动量不足,达不到身体锻炼的要求。

(三)教师对户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少。

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有了更多的自由的机会,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这时候,教师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确保孩子的生命安全上,而对活动的指导有限。主要表现在:1、对活动的组织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带有太多的随意性,没有考虑到幼L'b6南钟蟹⒄顾接肟赡芊⒄顾剑⒁源硕曰馓逵疃屑苹?、在活动中,教师往往扮演着“观察者”的角色,观察是否有威胁到孩子生命安全的因素,对孩子的动作指导有限,如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玩时,也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引与帮助,易降低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四)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缺少“自由”。

户外体育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体育课、早操的不足,它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

爱好、能力水平,给幼儿更多自由的机会。但在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的自由毕竟很有限,教师对活动的控制还是多了一些。教师的控制体现在:1、对幼儿使用器材的控制。在活动中,教师为了方便往往只提供单一的器械,使幼儿没有了选择的可能。2、对幼儿选择权的控制。包括对玩伴的选择,对活动方式的选择。如要求孩子集中、统一玩。3、对幼儿操作方式、操作规则的控制。如要求孩子只能这样玩,不能那样玩。又如在玩圆圈这一活动时,教师在活动前把圆圈一个接着一个竖着绑好,这样一来,孩子只能一个接着一个钻过去。其实,这就是控制幼儿操作方式和操作规则的做法。教师从方便孩子的角度出发,按自己的方式固定或摆好器械,但无意中已经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如何提高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户外体育活动其他的活动相比,有自身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作用。如何提高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处理好下列几个问题:

(一)确保足够的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场地有限的幼儿园,可在充分开发可利用场地的基础上,协调好各年纪、各班的活动时间,尽可能地利用场地,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有足够场地的幼儿园,可制定相应的户外体育活动制度,一方面,确保了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检查各班户外体育活动完成的情况。其次,还要确保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被其他活动占去。此外,还应安排好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尽量不要让幼儿空腹参加大活动量的户外体育活动。如在早餐前跑步,且活动量大。也尽量不要让幼儿在饭后进行大活动的户外体育活动,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

(二)以科学方法测量、调整户外体育活动的活动量。

活动量过小,达不到身体锻炼的要求。活动量过大又易引起幼儿的疲劳或产生排斥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科学、灵活地调整幼儿的活动量。教师调整幼儿活动量的前提是教师会估量、测量幼儿的活动量。测量活动量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幼儿园教师常采用的方法是运动密度测量法和观察法。测量运动密度是了解幼儿运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测量的方法是:计算幼儿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和活动的总时间,并算出幼儿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比率,再乘以100%后就是运动密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观察法测量幼儿的运动密度,这种方法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只需通过观察幼儿的出汗、呼吸等外显行为来确定幼儿的活动量。

应注意的是:幼儿户外体育的活动量应由小变大,然后由较大变小,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并注意在活动中急与缓,动与静的交替,这样不容易引起幼儿疲劳现象。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幼儿期是幼儿独立性、自主性极易形成的时期,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特点也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而言,户外体育活动并不强求集体的、统一的活动,它更能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给幼儿提供足够的自由的空间,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时应注意:首先,鼓励幼儿的独立、自主行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自主活动。其次,信任幼儿。要信任幼儿在活动中对活动器材、活动方式、活动内容的选择,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的选择,不要替幼儿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他们的活动、器材,学会信任孩子。最后,有耐心地指导幼儿进行自主活动。有些幼儿由于性格或其他原因而不会、不敢自主进行活动时,不要急躁地替孩子选择,不妨多用些耐心,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引导幼儿参加自主活动。

四、建立户外体育常规。

要提高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还要建立良好的户外体育常规。如建立器材使用常规,让幼儿知道器材使用后要放回原处;建立玩大型玩具的常规,知道玩大型玩具时不推、

不挤他人,人太多时,会等待。户外体育常规的建立要靠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起来。常规的建立有利于幼儿学会管理自己,也有利于减少户外体育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幼儿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和皮肤的抵抗力,还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户外体育活动价值的充分发挥要求教师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规则问题探析

发表于:2008-08-05 查看:736 评论:0

规则是任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规则的应用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活动中,这又是极有可能被忽视的一个教学设计环节,因为教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事实上,体育活动中规则的运用(规则的设计一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元课程”的理念昭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内容的设计,还要重视教学策略的思考。基于此,笔者在观摩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总结了在体育活动中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值得关注的几个

问题。

一、规则的类型

一般而言,规则可以相对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侧重控制整个活动局面、维持活动纪律和秩序的,例如活动中的站位、队形、分组之类的规则,称之为秩序型规则。比如,在一个主要是发展幼儿跑步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号令发出前脚不能够越出起跑线;在《投掷高手》活动中,教师传达规则:“抱臂看齐,向前看!前排手侧平举,后排手前平举,向前看齐!好,伸盲,向前看!现在请第一排小朋友向前一步走,站在这条线后面。前排手侧平举,后排手前平举,向前看齐!调整

间距,手放下!”

第二类是指导幼儿在活动中动作细节、动作技巧的规则,称之为技术型规则。比如在小“在爬的时候小屁股要向上抬,”班幼儿爬的活动中,教师非常清晰地传达:小眼睛要朝前看。又如在《蚂蚁搬家》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在爬行时:“身体往前挺,脚尖都着地,一步一步向前爬;手和脚一块向后移动,一步一步向后爬”。类似这样具体交待活动中某个运动环节

技术要领的就是技术型规则。

第三类主要是表明本次活动或者活动中某一环节的主要任务的规则,称之为任务型规则。任务型规则的传达直接影响到活动局部和总体目标的达成。一旦教师对任务型的规则交待不够清晰,就会导致活动的走样,最终偏离活动的原先目标。比如,在《我是跨栏王》活动中,教师一开始交待的任务规则是:“看谁跨得快,谁就是跨栏王。”结果为了赶快,大多数幼儿是跳过栏而不是跨过栏。这样,活动就偏离了原先的帮助幼儿学习跨栏的技能、增强跨跳的能力的目标。但是这位执教教师的教学机智非常灵活,她立即澄清了活动的任务:“看谁的跨栏动作最标准,谁就是跨栏王。”在该任务型规则清晰地传达之后,幼)L非常注意跨栏

的动作,动作也标准了许多。

当然,这三种规则的分类是相对的,有交叉的部分。但是明晰规则的类型,有助于教师依据具体活动环节和情境相应地运用适宜的规则,促进体育活动合理、顺利地进行。

二、规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

要理清体育活动中规则与目标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能力的概念。所谓体育能力是指有效地完成体育活动的本领,它是由身心各种因素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序列的能力系统。其中运动技能是指有效完成运动实践活动的能力,例如跑步能力、跳跃能力、投掷能力等。其它的渗透并参与体育活动的道德、审美、个性心理能力等称之为非运动技能,例如模仿能力、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所以,一个体育活动并非只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也必须关注非运动技能。在一个活动里,运动技能和非运动技能没有绝对的区别,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我们可以有所侧重。因此,活动的目标也就相对地可以有侧重地

指向运动技能或非运动技能。

秩序型规则旨在维持活动的纪律,不至于使活动失控,是从整个活动的宏观层次上来把握的。而技术型规则的传达,就要视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定。例如,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会熟练地夹球跳,会熟练地手膝着地前进或者后退爬”,这个目标对幼儿的具体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求比较高。围绕该目标,教师就必须反复地示范,在活动的不同时间段里进行有针对性地传达技术型规则,适时地纠正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及不规范的动作。相应地,在这类活动中,任务型规则中的任务也是比较封闭的,即明确地指出有哪些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如果活动的目标主要侧重于幼儿的非运动技能的发展,那么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对于规则传达的时间而言,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之前传达,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之中

抑或在活动结束之时传达。活动规则的传达主要是幼儿自主探索、尝试、体验及与教师一道

总结技术技巧,共同讨论怎样做得更加合理、规范,任务也是相当开放的。

案例1:侧重非运动技能的发展

《纸球乐》活动把情感目标定位在首位:“乐意参与活动,在轻松的活动中体验夹球向前跳的乐趣。”活动一开始,教师直接把幼儿带人活动情境之中。教师:“我们一起来玩钻山洞的游戏,请大家开始游戏。”第二个环节开始时,教师交待活动的规则:“今天我们和纸球一起做游戏,这个游戏有一个规则,我们要用各种办法带着纸球一起走,想想可以怎么玩?”要求幼儿自由练习,用两只脚带着纸球一起走。第三环节在幼儿自由练习“夹包跳”的动作的基础之_匕让幼儿讨论用什么部位“夹包”跳得远,接着再次请幼儿进行练习、体验动作,并把幼儿分成两组进行夹包跳的游戏,分组游戏的内容包括夹包跳、螃蟹运粮、夹包进筐。

分析:

这个活动是非常典型的以发展幼儿的非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而开展的体育活动。活动中教师对技术规则的传达主要起辅助性的作用,旨在帮助幼儿在经历夹球跳中体验乐趣。教师只是简洁明了地交待一些动作的技术和技巧,无需在活动中反复纠正幼儿的动作。而把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幼儿,让幼儿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探索怎样跳,用什么部位跳得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活动是大班体育活动。选好年龄段是本次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的因素之一,

因为该活动的要求与大班幼儿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及需要都是相适应的。

案例2:侧重运动技能的发展

《小小手榴弹》活动的目标定位是:学习挥臂投掷的动作,能够投过高度100厘米左右的“封锁线”;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掷高度进行投掷练习。活动的重点是能抬高手臂进行肩上投掷,投过一定的高度。教师在把幼儿引人活动的情境之后,向幼儿示范技术要领:一只手臂弯曲在肩,两腿分开,把手中的“手榴弹”用力投过“封锁线”。在活动中教师多次交待投掷的技术要领,其间还请2名幼儿示范,教师也不时地给幼儿示范动作,指导幼儿投掷,发现有不标准的动作,教师都进行细致的示范。活动结束,大多数幼儿能够比较标准地进行挥臂

投掷,并且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投掷高度进行投掷。

分析:该活动案例中对技术型规则交待的时间和次数比第一个活动案例要多得多,这是因为两者的目标重点不一样。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让幼儿学会抬高手臂进行肩上投掷,并要求投过一定的高度。因此,教师在活动中相当重视动作的规范性,花了大量的时间向幼儿传达投掷的技术规则。从整个活动效果看,本次活动的目标是比较理想地

达到了。

三、规则传达的多种方式

规则传达的多种方式是指在传达体育活动相关规则时,教师以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图示、音乐等手段有效地传达活动的规则。

一是融合言语、神情、动作。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如果能把言语、神情、动作三者结合运用,活动规则的传达将会比较顺利。首先是教师的言语口令。教师在言语传达规则时,除遵循一般体育活动的常规口令之外,还要针对幼儿的特点进行口令创编。比如,在《蚂蚁搬家》活动中,教师为了使幼儿接受爬行的动作要领,就创编了有节奏的口令:“身体往前挺,脚尖都着地,一步一步向前爬。”其次是表情。表情中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的眼神。比如教师把向左还是向右的规则口令表现在眼神里,幼儿会更容易接受,因为在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是非常注意老师的神情的。最后是肢体动作。一方面,教师的肢体动作用于向幼儿传达队形、方向、站位;另一方面,一些动作要领教师必须进行示范。一般而言,教师示范的动作要尽量标准、到位。但是,如果涉及到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动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幼儿示范。比如在《我是跨栏王》活动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感受跨栏的动作,播放了刘

翔跨栏时的一组剪辑,效果很好。

二是巧设图示。图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比如公路上的斑马线、火警等危险的警示等,都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图示可以有效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神经,符合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领悟和接受活动的规则。从幼儿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有的幼儿对视觉形象的学习和接受非常敏感,有利于该部分幼儿顺利地接受规则的信息,进而有效地进行活动。巧妙地把规则表现在图示之中,在幼儿的体育活动中适宜地创设和运用一些图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一则小班的体育活动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有节奏的爬行能力。教师用4块宽36厘米、长4米的纸板创设了一个回字型的迷宫,让幼儿在迷宫中爬行。教师在每块纸板上都填上了红颜色的、较大的箭头,用以指导幼儿爬行的方向。此外,为了使幼儿感受到爬行快慢的节奏变化,教师在迷宫的每

一块纸板连接处都贴上了代表不同爬行速度的动物的图画:乌龟代表最慢的,猴子等代表快的。幼儿在这些图示的暗示和游戏情境的熏染下,不知不觉地就接受和领悟了活动的规则,

对该活动不仅表现兴奋,而且也非常感兴趣。

三是妙用音乐。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很大。不仅仅要运用显性的图画等装饰物,还必须关注音乐的使用,让规则蕴含在音乐之中。笔者在这次集中观摩的40多节

体育活动中,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使用了音乐,而且效果非常明显。

活动开始时音乐的使用:如果一开始用好、用妙音乐,不仅能使幼儿充分地活动开身体,而且还能把幼儿引人活动的情境之中。比如在《别踩湿鞋》活动中教师使用(blue bus blues),

音乐的节奏轻快、明朗,幼儿活动的激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活动过程中音乐的使用:大多数教师在活动的热身阶段比较重视音乐的使用,而在活动过程中巧妙地、适宜地使用音乐的活动为数不多。因此,探讨怎样使用音乐,不仅能使幼儿很好地活动身体、融入活动的情境,而且能使音乐的参与促进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接受活动的规则。因此,根据活动的进程和活动的需要巧妙地运用音乐,使音乐的节奏与活动的节奏、幼儿情绪节奏臻于一致,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上面提及到的小班爬行活动《走迷宫》中,教师充分地运用了音乐这个手段,因为该活动的一个难点就是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的爬行,教师在创设一些图示的基础上还巧妙地加人了音乐,音乐的节奏正好与图示代表的节奏一致—幼儿在慢爬的时候,音乐的节奏是缓慢的;在快爬的时候,音乐创设的氛围就是简洁、明快

的。

活动结束时音乐的使用:幼儿在经历一节活动尤其是运动负荷较大的活动之后,身体和心理也会相应地由高潮转向低潮,由亢奋转向疲劳。此时,教师适当地使用一些节奏较缓慢的、轻柔的音乐引导幼儿进行放松训练是相当重要的,音乐的参与可以使幼儿平稳地完成这

一过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