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康德审美判断的合法性

2024-03-21 来源:钮旅网
第23卷第6期 2010年12月 武汉科技学 院学报 、,o1.23 No.6 Dec.201O JOURa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1NEER1NG 康德审美判断的合法性 齐志家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基于康德对两种判断力的区分,文章分析了《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的合法性。分析认为: 作为反思性判断的审美判断被规定为具有诸认识能力间功能自由的特点,而想像力的自由解放使得功 能间的自由游戏成为可能;并且,想像力的形象综合具体地把这种自由游戏呈现为愉悦的情感,从而 使审美判断成为可能。文章最后指出了康德审美判断的困难。 关键词:审美判断;想像力;功能;自由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10)06—0001—05 给予了,而去寻找普遍;就是从自然中的特殊上升 1 审美判断的反思性 在《判断力批判》之前,康德已提到两种判断: 到普遍。这种判断力是反思性的,因为这种能力借 此只是给它自己立法而不是给自然界提供一个规 知识判断(想像力提供了一个与知性概念相一致的 图型)和实践判断(知性提供了一种与理性的规律 相一致的类型)。这两种判断在康德看来都属于“规 定性的判断(力)”。它是在普遍的东西(规则、原 则、规律)被给予了,把特殊归摄于它之下的一种 判断(力)。这种规定性在于判断力作为知性的运 用,它是从属于知性所提供的普遍先验规律的。这 种判断力因此只是归摄性的,是把特殊归摄到对判 律。这样在知性把自然规律颁布给自然的情况下, 而那些特殊的经验规律,就其中留下而未被那些普 遍自然规律所规定的东西而言,则能够在我们的认 识能力的统一性中去考察。 在反思性的判断中,判断力从自然界从属于一 般经验规律的那些物的形式变相中反思到在自然 界的多样性中自然的合目的性(这一特殊的先天概 念)。在规定性的判断中,某一功能会行使立法权, 并决定各功能的协调;再由判断力决定最后把特殊 归摄于被给予了的普遍。而在反思性的判断中,似 断力来说先天给予的规律中,是把“自然中的特殊 归化为普遍之下”。… 在规定性的判断中,判断力借助于知性提供的 普遍先验规律,针对了规定自然的一般可能性;但 是自然除此之外,还有丰富多样的个体性(形式变 乎普遍(自然的合目的性)已经给出,但仍然需要 “判断”来作“归人”。这是因为关于自然的这个 普遍只是潜在着的,自然只赋予我们抓住我们主观 功能间关系的内在合目的性的外部机会。 相),它们并没有被归在这些普遍的先验规律之中。n 这是因为对提供普遍先验规律的知性来说,这些 个体性(形式变相)是偶然的。这就是说,规定性 反思性判断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审美(趣味) 判断,在审美判断(鉴赏判断)中,对象之美,不 的判断力所获得的只是自然界的必然的知识,然而 事实上,自然现象并不都由必然性知识所包括,总 是客观对象有一种美的属性、美的性质,客观对象 绝没有什么美的性质。我们抓住的是事物的“个别 是有大量偶然的事物是我们用已知的任何必然规 律和概念都无法把握的。但是(由于人性的要求) 性”而作出判断,不脱离个别,并且由个别进入一 般,达到一个并不是“规定性”的概念。我们是从 我们又不能不把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我 对象反思到自身,为它寻求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不 是对对象的普遍认识。因此,它不同于“知识判断”, 乃是一种“反思性”的判断。这种“反思性”是不 们必然把这些偶然也看作是有规律的。是应当在无 限多样性中体现出某种统一原则的。 基于此,康 德提出了另一种判断力。它的任务就是只有特殊被 考虑对象的存在,而是对对象形式进行反思,且只 作者简介:齐志家(1971一),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时尚与美学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h268). 2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 2010年 是反思到主体自身。它是从特殊的东西而反思主体 的先天普遍性。 功能问在一种自由未被限定的一致下的判断。审美 判断对形式的反思就是判断力把我们把握着的形 式和我们的认识能力进行比较。“在这种比较中, 2 审美判断中功能的自由 在规定性判断中,普遍概念已经被给出,或是 知性的概念,或是理性的规律,所以存在一种立法 想像力(作为先验直观的能力)通过一个人给予的 表象而无意中被置于与知性(作为概念的能力)相 一致,并由此唤起了愉快的情感”。… 并且,“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 功能口 去引导或决定其他功能的自由解放。而在反 思性判断中,则表现出一切功能间一种自由的与未 限定的一致。使得那曾在规定性判断中被掩藏或束 缚的功能变得解放并在反思性判断中自由地活动。 在这种意义上,“规定性判断和反思性判断并非同 一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 过想像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而与主体及其 快感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口 在这里,情感并不 规定对象必然要服从什么,而只是反映诸职能相互 之间“协调”与否的关系。 类中的两种。这是因为,反思性判断显示并释放 出规定性判断中一直被掩藏的一处深层”; 并且规 定性判断只有通过这个生动的深层才成其为判断。 这是因为,一个是功能间处在一种被限定的一致下 的判断,另一个是功能问在一种自由的未被限定的 一此外,康德进一步考察了这种愉快是诸职能自 由活动(鉴赏判断)的结果。康德把“作为鉴赏判 断的主观条件”作为审美判断的现实基础,“并把 对对象的愉快当作后果”。 里的意思是说,鉴赏 判断中的愉快是后于判断的;并且为这种判断奠基 致下的判断。 康德说:“所有的心灵能力或机能都可以归结 为三种不能再从一个共同根据推导出来的机能:即 认知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和欲求能力”。 这些心灵机能处于高层形式(自律)时,各自拥有 自身立法的认识能力。也就是心灵能力与认识能力 的正是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中的内心状态。n 如果愉快先于判断,这愉快显示的便不是和谐及合 目的性的,我们的审美判断就不可能是一种普遍有 效判断。因为这种愉快不是别的而只是感觉的快 适。判断必定是先于愉快而出现的,并且是对认识 之间存在某种直接的对应与联结。当认知能力处于 高级活动形式下时,知性就为这种能力立法,提供 先天的构成性原则;…当欲求能力处于高级活动形 式下,理性就为这种能力立法。而当情感的感觉功 能处于高级形式下时,是判断力为这种功能立法。 这里的“立法”是相对于德勒兹理解的“职能”的 第一层含义,即从表象与主客体的具体关联的关系 能力的和谐的愉快的基础。因此,事实上是先有判 定然后有愉悦。“这种愉快的根据是在反思性判断 的普遍的,尽管是主观的条件中,也就是在一个对 象与诸认识能力相互关系之间的合目的性协和一 致中,被发现的,这些认识能力是每一个经验陛知 识都要求着的(即想像力和知性)”。【l 因此,审美 判断所具有的普遍可传达性不是由于判断,而是由 于审美中功能间的自由与愉快。 上的。在审美判断里,区别于知性和理性都为对象 立法,判断力是为自身立法。它并不表达出一种对 对象的决定性,并不提供构成性原则。它是表现一 种在客体的反思中功能全体的自由一致。这是因为 反思性的判断力,出于“反思性”的需要,而给自 3 审美判断中想像力的自由 在审美判断中,出于单纯主观的原因,在先于 一切概念而对该对象的领会中使对象的形式与诸 己立了一条法,即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这条先验 的原则。这种合目的性只与对象对于主体认识能力 的适合性相关,因而具有形式上普遍引起愉快的特 点。感觉的功能不能为客体立法,它本身没有一种 作为立法者的功能。审美判断并不体现功能间的客 观一致(即客体对一种主要职能的服从;主要职能 同时决定了其他职能的角色),而是一种纯粹主观 认识能力(将直观和概念结合为一般知识)协和一 致。这种合目的性表象是基于在单纯反思到对象的 形式时,对这个形式的直接的愉快之上的。它是主 观的,包括诸能力自由的一致。而“单纯反思的对 象形式”是想像力摆脱知性概念的束缚与自发性活 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想像力的“解放”,就 没有单纯反思到对象的“形式”。因此,想象力的 解放在审美中是必然的。 的和谐,在这种和谐中想像力和知性白发地相互作 用,各有各的重要性。 想像力的自由活动与知性能力之间的一种自 由协调活动不是为了认识对象,它是一种知识能力 的活动,不需要用范畴及任何概念,它只是一种直 因此,审美判断作为反思性判断,它只是对事 物的形式进行反思,它不考虑这个事物的存在,而 只是寻求对象和主体能力问协和关系的可能性,是 观能力和概念能力在那里活动。康德曾区别了两种 第6期 齐志家:康德审美判断的合法性 3 认识能力的协调。在第40节里,他发现,知性和 想像力不仅仅在认识中协调一致,而且在鉴赏中还 有一种新的协调。康德说:“人类相互传达他们的 思想的熟巧也要求想像力和知性的某种关系,以便 把直观加入到概念中,又把概念加入到直观中,它 们是汇合在一个知识中的,但这样一来,这两种内 心力量的协调就是合规律的,是处于那些确定的概 念的强制下的。只有当想像力在其自由活动中唤起 知性时,以及当知性没有概念地把想像力置于一个 合规则的游戏中时,表象才不是作为思想,而是作 为一个合目的性的内心状态的内在情感而传达出 来的”。Ⅲ在这里,想像力摆脱了概念而表现出自身 的自由。 在《判断力批判》导言的“自然的合目的性的 审美表象”中,康德也揭示了审美判断中知性和想 像力呈现的另一种状态;“因为对这些形式(客体 的主观形式——作者注)在想像力中的上述领会, 若没有反思的判断力哪怕是无意地将这些形式至 少与判断力把直观联系到概念之上的能力相比较 的话,它是永远不会发生的。现在,如果在这种比 较中想像力(作为先天直观的能力)通过一个给予 的表象在无意中被置于与知性(作为概念的能力) 相一致之中,并由此而唤起了愉快的情感”。…这里 “无意”是指知性和想像力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意 味着没有预先给予的概念或无目的。这要求知性放 弃使用范畴而使得想像力成为自由。但一般说来; 知性总是提供范畴并引导想像力服从联想律而为 知识服务。于是,这进一步要求着必然存在着一种 状况值得知性的范畴无能为力或知性有所不为而 使想像力从概念规则的束缚力量中解放出来。也就 是知性不能对自然提供规律的状况。 因此,在审美判断中,也就是在对自然的形式的 合目的性的反思中,知性就无法对自然提供规律。 用来提供规律的范畴有所不为,想像力便摆脱了构 造知识的要求之束缚,摆脱了联想律而被抛进了自 由的状态。与此同时,这种反思中,自然的形式的 合目的性虽然不是由知性范畴来规定的,但却显示 了自然对知性的先验适合性。因此想像力无意地但 又是必然地激起了知性,虽然与范畴无关,但却与 知性活动本身相关,想像力便既是自由的,又是合 规律性的。 4审美判断中想像力的形象综合 在审美判断中,是审美愉快而非审美判断是普 遍有效的。人的审美愉快具有人的能力方面的根 源。由于想像力的摆脱作用,这种能力(审美愉快) 首先是体验我们自己的各种理性能力和谐作用的 能力,其次是向外部经验世界投射这种和谐的能 力。由此,我们在对象中看到了在我们自身中所发 现的形式的统一。这也正是我们愉快的根源。在康 德看来,审美判断中想像力的形象综合使得审美愉 悦成为可能。因为,想像力在这里“进行无概念的 图型化”,并不能补充认识,而只能被感觉到。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观演绎”中,康德 证明了想像力在概念和直观的“综合”中的核心作 用。想像力把直观转变成材料。无论何时,我们赋 予经验以描绘世界的“内容”,都要运用想像力。 我看见三角形时,“三角形”这个概念就在我们知 觉中出现,这种使经验渗透着概念的工作就是想像 力的工作。康德认为,想像力也能摆脱概念(即摆 脱知性的规则)。想像力的这种摆脱作用具有审美 判断的特征。在想像力的摆脱作用中,概念要么是 整个不确定的,要么即使是确定的,也是未加应用 的。如把一组记号看作一个图型时所涉及到的想像 的“综合”是没有确定的概念的。除了经验到的秩 序外,图型什么也没有。除了那个不确定的观念外, 经验中没有应用任何概念。把一幅图画看成一张脸 时所涉及到的“综合”,是一种有确定概念却又未 加应用的情状。这里“脸”这个概念参与了想像的 综合,但没有应用于对象。我没有断定在我面前的 是一张脸,而仅仅断定我的想像允许这样去看它。 这种“摆脱作用”是我们理解艺术表象的基础,康 德更感兴趣于第一种摆脱,这使他产生了关于艺术 美的形式主义观点。总之,想像力的摆脱作用使我 们能把概念应用于一种自身完全“摆脱了概念”的 经验。 ’ 想像力自身并非立法性的职能,想像力却恰恰 扮演了中介的角色。它使综合运行,这种综合将现 象带给知性。 综合也总是被康德定义为一种想像 力活动,综合一方面是把捉、是理解,另一方面是 再生产。康德说,现象必然服从于范畴,所以我们 通过范畴成为自然界的真正的立法者。但为什么说 知性(而非想像力)是立法者?这是因为,所有现 象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中的;想像力的先验综合先验 地针对空间和时间本身;因此这些现象必然地服从 于这种综合的超验的统一性,也服从于先验地表现 这种综合的范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知性是立法 者,毫无疑问,这不是通过现象自身的材料来看的 它们所服从的规律,而是从它们的形式来看的所有 的现象都要服从的规律。这些规律“形成”一般意 4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2010年 义上的可感知的自然界。 我们要问,立法的知性用它的概念或者它的综 判断(判定合目的性)而不去认识对象呢? 的确,我们需要一个进入审美判断的机会,对 此,康德并没有说明。当然,我们可以做出几种设 想。假使审美判断需要预先的来自主观的审美态 合的统一性作什么?知性并不能使这些概念作别 的运用,而只能用它们来作判断。 那么想像力用 它的综合作什么。康德说,想像力要图型化。我们 度,正如我们事实上并非对任意对象进行审美判断 那样,但是,即使存在这样的态度,那么进入的那 一不要在想像力中混淆综合与图型。图型意味着综 合,综合是某特定空间和某特定时间的规定性。杂 多通过它与普遍意义上的客体联系起来,并与范畴 致。但图型是一种自身与范畴相对应的时空的规 个审美判断也将不是普遍必然有效的。这显然与康 德所分析的鉴赏判断的“无概念的普遍性”相矛盾。 如果不是由于主观原因,那么是否存在客观原因 呢?也许感性直观中的对象中便有一种特殊形式 必然会引发审美判断?但在康德看来,任何一个对 象都是符合主体的认识能力的,也由此在任何一个 对象上都能发现其“合目的的形式”。因此,这意 味着对任何对象都能进行审美判断。 由此可见,我们进入审美判断的契机既不来自 主观方面,也不来自客观方面。那么,最后的可能 就来自审美判断自身。问题似乎又回到对于判断力 做出的区分的问题上了。审美判断力批判虽然没有 自己可以客观立法的领地,但它却真正地深入到了 “一定性;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它并不包括一种形 象,而是包括一种时空关系,这种关系体现或实现 狭义的概念性关系。 想像力的图型是立法的知性通过它的概念进 行判断的条件,这些判断是各种认识的原则。图型 并不回答这样的问题:现象如何服从于知性;而是 回答另一个问题:知性是如何运用于那些服从于它 的现象的(通过图型来运用于现象)。 图型化是想 像力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或行为方式,它独自进行图 型化。但它只在知性作主或拥有立法权时进行图型 化。它只在思辨的兴趣(关切)中进行图型化。当 切哲学”、包括前两大批判的背后,这就是人的 知性对思辨的兴趣负责时,也就是当它具有被规定 性的时候,想像力被决定来进行图型化。删 在审美判断中,想像力从形式的角度对一个特 殊的客体进行反思。这时这种反思与知性的某个被 具有普遍性的情感能力。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言 中,康德认为: “发现两个或多个异质的经验性 自然规律在一个将它们两者都包括起来的原则之 下的一致性,这就是一种十分明显的愉快的根据,常 限定的概念无关;但它与知性本身有关,它与知性 的一个未被限定的概念有关。这就是说,在它的纯 粹自由中的想像力与在它非被规定的合法性中的 知性相一致。可以说,想像力在这里“进行无概念 的图型化”。但图型化总是一种不再自由的想像力 的行为, 它被限定与知性的某一概念一致行动。 常甚至是一种惊奇的根据,这种惊奇乃至当我们对 它的对象已经充分熟悉了时也不会停止”。 在此, 这种发现实质上就是对自然的偶然经验与我们理 性的统一性要求相适合、即对自然的合目的性的一 种情感性的关注,但它并没有具体的现实目的,因 而是对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关注即审美的 关注。所以,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就已经包含着人的 在审美判断中,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并不服从 于一个被限定的概念, ④并不能从智性上补充认 识,而只能被感觉到。所以,想像力的综合最终把 情感活动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了。这也就是 说,在规定性判断中就已经包含着属于审美判断的 情感了。在此,审美判断合法性问题又回到了起点。 正如卡西尔认为,康德的审美判断根本不是对任何 自由游戏呈现出来的就只是所谓的“主观愉悦”; 从而使审美判断成为可能。 5康德审美判断的困难 综上所述,就把审美判断既规定为反思性判 断,又规定为功能间的自由游戏而言,审美判断具 对象做出判断,而只是涉及情感。情感是康德美学 体系中绝对被给予性,绝对明证性的开端。嘲因此, 如果审美判断需要一个开端的话,那就只能是已给 与的“愉悦的情感”。 注释: ①康德说:“审美判断力是按照一条规则、但不是按照概念来对物作出 评判的一种特殊的能力”。 有合法性。因为,按照康德的理路,由于想像力的 自由解放使得功能间的自由游戏成为可能,并且, 想像力的“进行无概念的图型化”使这种自由游戏 呈现为“愉悦的情感”。然而,想像力的自由解放、 无概念的图型化并不具有必然性,我们面对对象 时,是什么决定了主体去从事反思性判断而不是规 定性判断,也就到底是规定什么了主体去从事审美 ②德勒兹是从“职能”、“职司”、“功能”的角度来理解“能力”的。 他作了两层含义上的理解。知、情、意的能力是就一般表象所涉及 的是同主体还是对客体的关系而言的。这层含义实际上体现了心灵 第6期 齐志家:康德审美判断的合法性 5 功能对表象的接受方式的不同,是一种接受上的功能含义。第二层 [3] Steven M.Cahn,Philosoph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含义是就上述表象的来源来说的,德勒兹指出我们有三种主动的功 能,即想像力、知性、理性。其中知性和理性具有立法功能。各自 comprehensive reader[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823. [4]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f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1. 拥有自己的领地。 ③“想像力与知性(概念)处在一种协调的自由的运动中,超越感性 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又无确定的概念”. [5] 德勒兹.康德与柏格森解读[M].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2.22.23.23.23.24.62. [6】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 2004.63. 参考文献: [1]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14.18.11.30.25.52.53.26.138.25.22. [7]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一康德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65.366 [8]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一康德美学的现象学诠释【M].武汉:武汉大学 [2】 德勒兹.康德与柏格森解读【M].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 出版社,2005.109. 学文献出版社,2002.5.76—77. The Legitimacy of Kant’S Aesthetic Judgments QI Zhi-jia (School of Garment,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Based on Kant’S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kinds of judgment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legitimacy of the aesthetic judgments in”Critique of Judgment”.The ifrst,the reflective judgments with aesthetic judgments are defined as functional freedom among cognitive abilities.The second,the liberation of imagination makes the functions free play.Furthermore,the integrating of image speciifcally makes this free game as pleasant emotions,and makes aesthetic judgments possible. Finally,the article pointed out Kant’s diifculties of aesthetic judgments. Key WOl ̄fl:aesthetic judgments;imagination;function;fre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