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1期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蔡银寅 内容提要: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信息获取的平等性。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环境,被简称为“互联网-I-”。在 这种背景下,互联网作为制造业的一个技术要素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互联网营销催生产业链重构,研发生产设 计网络化将线性竞争转化为弧形竞争,比较优势被赋予新的内涵,从而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 中国制造业中图分类号:F403.6 机遇与挑战 文章编号:1009—2382(2016)1 1-0064—05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内经济增长步人新常态和制造技术趋于智 燃机+”,“计算机+”都昭示了一个道理,即通用技术 对时代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正如当今所处的互联网时 代一样.“互联网+”便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无论是生产制造。还是日常生活,互联网都在做 着改变(赵振,2015)。就市场而言,互联网改变了交易 能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 临着技术和市场调整、产业升级和产业链重构、人力 资本错配与短缺等多重压力,中国制造业不得不适应 新的形势,以谋求变通,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 “互联网+”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机遇:第一,以互联网 为传播媒介的学习成本大大降低.中国制造业接受新 技术的时间和成本都会大大节约,这会使中国制造业 的技术水平进一步趋于国际前沿。第二,制造的网络 化使中国制造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大大加强,无论 是国内不同制造企业间的合作.还是跨国的合作,都 会提升中国制造业本身的能力。第三,制造的网络化 同时也是营销的网络化,中国制造的产品可以借助互 联网进一步扩大市场,寻找更好的消费者以最大限度 地刺激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总之,“互 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 战并存,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也应该以适应新 场所、拓宽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种类、减少了交易 摩擦、提高了交易效率。这些改变将会对生产制造、商 业模式、金融、甚至医疗教育等服务业产生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这其实就是“互联网+”,一种从物质到精 神的深刻革命(李海建等,2014)。在这一大背景下,我 们重点分析其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从科技进步角度看。互联网在制造业中承担的角 色除与蒸汽机、电动机、计算机相类似的部分以外,还 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与蒸汽机、电动机和计算机相 比,互联网不再以简单孤立的技术形式存在.而是为 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 梁。技术开始从外生变量向内生变量转变。传统的技 术形式包括机器设备、动力系统、材料和产品设计等, 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技术手段。是制造业发展的外在 形势为目标,从转型升级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综 合促进中国制造业的进步。 一、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角色 形式。没有工具和动力,没有材料。就无法进行生产制 造。在显在技术时代,任何设备工具、材料和设计的进 步,都会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或品质。例如,珍妮纺 事实上。“互联网+”是对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相当 精炼的总结。就像蒸汽时代,“蒸汽机+”一样,蒸汽 机+帆船就是蒸汽轮船,蒸汽机+马车就是蒸汽机车, 纱机的出现,使得纺纱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机 床的出现则使制造复杂金属制品和复杂工具成为可 能。大功率动力设备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制造的 效率,还使制造人力所不及的产品成为可能。 蒸汽机+纺织机就是动力纺织机。类似的例子同样出 现在后来的电气时代和计算机时代,“电动机+”,“内 ※本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开放课题“对外贸易、技术进步与中国制造”(项目编号:SK20150090—18) 研究成果。 ——64—— M0DERN EC0N0MIC RESEARCH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的形式和载体开始不 断地变化,从有形的机器设备到无形的设计方案、材 究其本质而言,互联网是制造业技术发展过程中 的一个阶段,互联网技术的内生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 料配方等,技术对制造业的影响也开始从单一的生产 几点(如图2所示): 率影响向综合的全方位的影响转变。 以生产加工衣服为例,传统的技术进步 互联网金融平台 企业融资 是纺织机的改进、织布机的改进和印染 与投资 价格竞争成 为主要因素 技术的改进,当这些技术发展逐渐趋于 稳定以后,影响制衣业的技术进步开始 互联网 /竞争模式 互联网产品平台 从显性转变为隐性,新的棉花处理技 增强J习效l I研发 I网络化II l技术 J资本化 术、新的丝线材料、新的制衣设计和设 备.开始逐渐成为影响制衣业发展的主 互联网要素平台 技术、专利挺素 II品牌两 l极分化 _J原材料、劳动力要素 要技术变量。 图2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角色 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其技术变量已 经包含了很多内容,设备、动力、材料、设计、甚至连管 第一,对于所有可以自由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厂商 理流程都应该归为技术一类。然而,究其一点,技术作 来说,在获取信息方面变得非常平等。无论你在世界 为制造业的一种要素投入,一个本质属性是其是否具 的哪一个地方。只要能有一台计算机与世界联网.互 有内生陛。在生产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的技术都 联网技术就能让你具有同等的机会获取信息资源。信 是外生给定的。以农业为例,无论是刀耕火种,还是曲 息获取的扁平化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对制造业产 辕犁,农业技术的变化都是非常缓慢的.这些技术对 生的最显著的影响。 于农业生产者来说,是作为一种像土地、劳动一样的 第二,互联网使得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进~步趋 要素投入存在的,以外生性为主。图1展示了制造业 于最优化,互联网打破了企业之间交流的信息壁垒 技术进步过程中,技术变量不断内生化的趋势。 (童有好,2015)。在传统交流模式下,制造企业的合作 伙伴相对固定,由于存在信息壁垒,制造企业往往受 外 限于固有的渠道资源,很难在更广的范围内搜索潜在 生 性 合作者。互联网打破了这种渠道的限制,制造企业可 以通过互联网筛选更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从而使合 作活动进一步优化。 第三,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产品市场固有的壁垒,价 格信息更充分地暴露在消费者面前。在原有的市场结 构下,产品通过专业的经销商渠道抵达市场。经销商通 内生性 过对自己的渠道控制.不仅锁定了与制造企业之间的 图1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内生性 合作,同时还增加了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信息获取的难 度,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被弱化。随着互联网销售平台的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进步,其内 出现,经销商的信息优势被打破。制造企业可以在互联 生性已经非常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作为一 网平台上出售自己的产品,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进行 种内生性很强的技术要素。是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准 比价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更具『生价比的产品很容易被 确定位。将互联网看做一个技术要素.便不难理解“互 发现,消费者的选择能力提升。反过来,制造企业通过 联网+”形势下的很多概念,如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制 市场的反馈,其技术革新和创新压力进一步加大。被淘 造、互联网营销等,这些新现象,无非是新技术条件下 汰的概率提高。只有市场适应能力较强的企业才能获 制造业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已。只不过,互联网作为~ 得市场,适应能力弱的企业,其产品很可能迅速被消费 种技术,其内生性非常强,以至于它衍生了很多东西, 者抛弃,被其他类似的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取代。 使其技术属性没有传统技术那么明显罢了。 第四,互联网技术打破了要素市场的壁垒,制造 一65— 2016年第11期 企业在获取生产要素、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本方面,从 原来的面向渠道商转变为直接面向互联网平台(于左 等,2013)。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生产要素、技术资源 工,这种链式分工便是所谓的产业链结构。在传统的 产业链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企业一般控制着整个 产业链条,它们通过掌控品牌、技术或营销网络而对 产业链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苹果公司控制了苹果 手机生产技术和品牌,在整个产业链结构中.苹果公 和人力资本。同样改变了原来制造企业间不平等的竞 争状况,所有制造企业共同面对一个同质化的要素市 场,要素的价格、屙』生不再存在信息上的误差。从这个 角度讲,互联网不仅改造了制造企业传统的产品市场 司具有主导地位,一些其他的制造企业虽然可以参与 到苹果手机的制造中,但其对整个产业链的作用是有 限的,其地位也是较低的。由于苹果公司具有独特的 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所以苹果公司在手机产业链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这种链式的分工体现了整个制造过 程中比较优势的重要意义。(见图3) 属性,也改变了制造企业所处的要素市场环境。从供 给到需求,制造企业直接面对的都是互联网平台。 第五,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行为,不再是孤立的 活动。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合作伙伴,以外 包、合作、购买、定制等多种形式,进行产品设计和研 发,互联网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制造企业在更大范 围的设计和研发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是影 响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技术因素。 一因此。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角色首先是一种技 术。这种技术是在制造技术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与之前 制造技术的最大差别是其内生陛。互联网作为一种内 生l生较强的技术.对制造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从生 般要 消费者 市场 素市场 比较优势固化在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三个方面 全要素 市场 消费者市场 产到销售、从研 ̄StSt到创新,互联网都会充当一个重 要角色。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我们才好进一步考察互联 网作为一种背景,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二、互联网营销与产业链重构 正如前面所说。互联网作为一种内生性很强的技 术变量,会对制造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互联网让 所有企业在信息获取方面变得平等,原有的多种壁垒 图3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链 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产业链的结构将会 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互联网构成了两大平台, 产品市场平台和要素市场平台.这两个平台打破了原 有市场结构中的渠道势力。任何制造企业都直接平等 地面对消费者和要素提供者,这一营销上的改变会对 产业链产生重要的影响。获取要素的平等意味着任何 企业在要素获取方面的比较优势被打破,通过要素控 被打破,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必然成为产业链重构 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互联网的外生性特点对 制造业的影响是显在的。比如,互联网为制造企业提 供信息,制造企业可以使用互联网购买原材料、销售 产品等。但是,除了对制造业本身的这些简单影响以 外,互联网还有两个衍生影响:一是互联网营销改变 制产业链的企业的控制力在下降。同时,依靠产品市 场渠道势力控制产业链的企业的控制力也同样被削 弱。产业链的结构变短。其次,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 的比较优势集中体现在非渠道方面 如技术本身、品 牌价值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竞争中市场势 力的作用被削弱,技术品牌和创新方面的作用被加 强。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营销对产业链重构的重要影 响是:产业链的控制节点,从原来的市场势力和非市 场势力两极结构,转变成非市场势力强、市场势力弱 的单极结构。第三,就产业链的控制因素而言,在传统 模式下,比较优势相对固化于技术、品牌和营销三个 了传统的市场结构形式(罗珉、李亮宇,2015);二是互 联网技术降低了研发生产之间错配的概率,提高了生 产技术研发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这里,我们首先探讨互联网营销对制造业产生的 影响。如图3所示,在传统模式下,产业链的结构从要 素市场经过生产者的生产活动,然后通过自己的(营 销部门)或外包的(代理商或分销商)营销网络流向消 费者市场。在生产者群体内,要素的获取能力、技术水 平和品牌控制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生产过程的制造分 一66— M0DERN EC0N0MIC RESEARCH 方面.即一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一般都需要 在技术方面或品牌和营销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体而言,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的研发模式发 生了本质的改变.如图4所示。 才能实现。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任何一个环节的比较 优势都可能凸显,从而获得产业链的控制地位。比如, 一首先,制造企业生产活动的分工可以更加精细 化。比如,企业只进行产品的设计,然后通过互联网平 台收集购人自己需要的技术或服务,然后再委托相应 的生产机构进行生产。从这个角度讲,生产活动的外 延扩大了很多,一个企业甚至只要投人一个创意就可 个融资能力强的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组 织资源,生产自己品牌的产品,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 发售自己的产品,从而进入新领域。这种突破行业壁 垒的活动.在传统模式下是很难实现的,生产者也不 会轻易地实施跨界发展战略。互联网企业本身也可以 以生产一种产品。拥有设备的企业可以进行生产活 动,拥有知识的企业可以进行生产活动,甚至只要你 拥有生产产品的任何一个要素,你都可以通过互联网 制造自己的产品.这就是网络化。正如中国制造2025 规划所言,研发设计的网络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李廉水.2016)。 通过自身优势进入制造产业。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它 们共同昭示了一个道理,即互联网对产业链重构的影 响,是渗透式的,而不是外在式的。 更精确一点说,互联网营销对产业链重构的影响 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互联网将更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 对产业链的控制因素.从而使产业链结构呈现多条并 行的模式.传统的产业链控制形式被打破,形成了以 互联网为载体的弧形的产业链结构。 三、研发生产设计的网络化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研发往往是相对孤立的。无论 是大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还是市场上专注研发的企 其次,研发生产设计的网络化使制造业行业问的 壁垒降低,企业跨界生产成为可能(董洁林、陈娟, 2015)。这一结果对制造业产生的重要影响是:行业间 的竞争加剧。任何新的市场增长点从出现到饱和的时 间缩短.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如果不能够迅速抓住机 会,也可能被其他行业的企业占领。制造业的竞争逐 渐演变成全行业的竞争。比如,生产汽车的企业可以 跨界生产手机.生产手机的企业也可以跨界生产汽 车。只要市场前景好。任何一个具备任一优势的企业 业,某种程度上都是封闭式的。外界的知识,只是这些 研发部门(企业)的外生变量,研发的分工还不充分。这 种状态下.制造企业的研发基础一般是自身的知识积 累,很难运用更多的知识进行革命l生创新。互联网出现 之后。获取知识的难度大大降低,制造业的研发可以参 考更多的外来知识,创新的效率大大提高。 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组织资源进行跨界生产。 第三。研发生产设计的网络化使制造行业具有金 融业的性质。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在通过互 联网进行研发生产设计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条件 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从某种意义上讲,制造企业可能 是一边融资、一边外包自己的产品,在整个过程中,制 造企业只投入理念和资源。制造企业变成了投资银 行。 所以,互联网作为一种内生技术.对制造业的影 ⑤ 响不仅仅体现在产业链的重构方面,还从本质上改变 了制造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制造企业的跨界行 为越来越常见,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也越来 越灵活,竞争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四、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1.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至少面临四大机遇 一是互联网营销扩大市场容量。互联网营销从根 本上改变了传统营销渠道的树形结构。一方面,在互 联网平台上,价格和管理都是扁平的,产品价格平等 图4互联网与研发网络化 一公开地展示在平台上,消费者可以根据的自己需要选 67— 2016年第11期 择更适合的产品。另一方面,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互联 网营销平台是一个极度开放的市场.任何企业的产品 都面对整个消费者人群。能否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 地。主要取决于产品自身的价格和质量。换句话说。对 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其市场容量都是一样的,只要 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很容易获得足够的市场。对制造 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制造企业可以 集中精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更迅速地获得市场。特 别是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是前 所未有的机会。 获得生存空间,互联网平台所设置的市场不再像传统 市场给你从容的机会创新。在充分信息的营销平台上, 任何一个好产品都可能迅速被消费者接受,而同类低 水平的产品,可能瞬间就被抛弃,对于企业来说,不要 说没有创新,就是仓0新的速度慢点,都可能被淘汰。 五、结语 对于制造业来说。互联网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技 术。在制造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技 术的内生性越来越强,尤其目前所处的互联网技术时 代,互联网技术的内生作用已经非常明显。互联网技 术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壁垒.所有制造企业面对一个同 质化的信息源。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竞争更加充分的 时代。一方面,互联网营销促进产业链重构,产业原有 的链式结构变成弧形结构。任何具有比较优势的企 业,都可能控制一条产业链,产业发展呈现多中心模 式。另一方面,研发生产设计的网络化,使制造企业的 身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制造企业逐渐具备投资银行 的性质。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生产的组织者,而不再 是一个单纯的制造商。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 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包括市场容量的扩大、学习成本 的降低、信息获取均等化以及资本运作空间等。但是, 中国制造业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市场容量扩展的同时 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在巨大的成本压力下,企业将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刘强、陈宇琳:《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 二是研发生产设计网络化降低学习成本。互联网 在知识传播方面效率非常高,这无形之中就降低了学 习成本。随着研发生产设计的网络化,制造业在技术 发展方面的机会将越来越多。特别对于中国制造企业 来说,正处于从模仿学习逐渐向自主研发转变的阶 段。学习成本的降低,更利于中国制造企业的自主创 新。中国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有效组织研发人 员。提高研发效率。所以,在技术进步方面,中国制造 业也将面临重要的机遇。 三是信息获取机会均等化。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 征就是信息获取机会的均等化。对于中国制造业来 说,通过互联网平台走向世界也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全世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产品。当然,中国 制造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产 品。由于互联网信息获取的均等化,产品的推广速度 会更快更准。 四是资本运作的空间越来越大。互联网让制造业 的市场结构和生产结构从链式向弧形转变。也就是 说。制造业的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产业链内.产业链 也不再局限于一个链式的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而是 路》,《北京社会科学}2o13年第1期。 2.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中国 多个主体参与、多中心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资本运 作的空间越来越大,制造企业的融资能力强,便具备 更多的机会发掘市场热点,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2.中国制造业发展还不得不面对两大挑战 一工业经济}2o15年第10期。 3.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 造》,《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4.于左、高建凯、周红:《互联网经济学与反垄断政策研究 新进展——“互联网经济学与反垄断政策研讨会”观点综述》, 是市场竞争白热化。互联网营销是一把双刃 《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2期。 剑,一方面,将企业的市场容量扩大至最边缘,任何制 造企业都面临同一个潜在的市场。另一方面,互联网 5.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 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6.李廉水主编:《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5},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6年版。 营销也拆除了行业壁垒,产品价格被充分压低。这样 就导致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任何一个制造企业,都不 得不面对巨大成本压力,小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二是巨大的创新压力。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会使制 造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创新压力。只有压低成本,才能 一作者简介:蔡银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 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博士(南京210044)。 『责任编辑:吴群]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