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体适能与健康

2020-12-27 来源:钮旅网
第一章 体力活动、体适能与健康 第一节 体力活动

一、 体力活动的概念与分类

由肌肉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根据活动形式、强度和目的,体力活动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体力活动可分为静力性运动和动力性运动;根据运动供能的代谢方式,可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而根据日常生活来源的背景,常被分为职业性体力活动,交通性体力活动,家务性体力活动和休闲性体力活动4大类。其中,休闲性体力活动还可进一步竞技运动、娱乐性活动和体育锻炼等。

二、 体力活动的测量

体力活动的定量测量涉及到活动强度、活动时间和周活动频率3个基参数,前两者的乘积为体力活动量,而三者的乘积则代表每周的体力活动量。

(一)、体力活动量的直接测量 1、双标水法

2、运动感应器(包括计步器、一维和三维加速感应器) 3、体力活动记录、日志和回顾 (二)、体力活动量的间接测量 1、摄氧量测量 2、心率 3、体温 4、体力活动问卷

三、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杂志发布的权威总结报告,运动对于健康的益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增进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包括增加最大摄氧量,降低非最大运动负荷的心肌耗氧,降低非最大运动负荷时的心率和血压、减少乳酸生成、减少运动过程中的心绞痛现象);第二,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包括降低安静状态下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血液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减少全身脂肪含量、增强葡萄糖耐受和减少胰岛素需求);第三,减少患病率和死亡率;第四,降低焦虑水平和精神沮丧、增强自我健康感觉、保持并改善人体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

另据其他研究证明,坚持规律运动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缓机体的衰老速度,改善糖尿病、骨质疏松、关节炎、精神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身心疾病的病情,提高睡眠质量,预防骨质增生和恶性肿瘤生成,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技巧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体适能

一、 体适能的概念与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指身体有足够的活力和精力进行日常事物,而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足够的精力享受休闲活动,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1996年,美国健康与服务部将体适能定义为:“人们所具有的或者获

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

我国港、台学者将其定义为:“体适能是指一个人的身体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

我国学者长期以来一直以“体质”一词来表述与体适能类似的的概念,认为体质是人体形态发育、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身体素质的状态及对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这一概念的内涵显然不同于体适能,但是目前国内开展的国民体质检测内容却在性质上与体适能的检测项目较为类似。

尽管体适能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将体适能视为人类为适应生活需要所应具备的完成各种体力活动的能力,各自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体适能与人体健康状态、劳动和工作能力以及竞技运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体适能各个构成要素对健康、劳动和工作能力以及竞技运动水平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

根据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将其区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竞技体适能主要由灵敏性、协调性、平衡性、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等与运动竞技能力有关的体适能要素组成。健康体适能主要由那些与人体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体适能要素组成,通常包括心血管适能、体脂百分比、肌肉适能和柔韧适能。

(一)、心血管适能

心血管适能反映由心脏、血液、血管和肺组成的血液运输系统向肌肉运送氧气、能量物质同时维持机体从事体力活动的能力。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拥有良好心血管适能的人通常也具有较好的运动耐力

和有氧运动能力,因此,心血管适能有时又称为心血管耐力或者有氧适能。良好的心血管适能,是以充足的精力和能力从事日常活动,防治某些慢性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基础。

(二)、体脂百分比

是指人体体内所含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中脂肪成分增加,肌肉成分必然下降。身体中没有收缩功能的脂肪组织较多,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下降,基础代谢水平降低,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

(三)、肌肉力量和耐力

肌肉力量是指骨骼肌收缩时依靠肌紧张来克服和对抗阻力的能力。肌肉耐力是指骨骼肌维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对一般人群来讲,身体各肌群的力量应得到适度的、均衡的发展,同时还需要有能够重复多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耐力,这样才能适应日常生活、工作、休闲活动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四)、柔韧适能

是对机体单个关节或者多关节活动范围的测度,通常由骨关节结构和肌肉、韧带以及关节囊的长度和伸展性等因素决定。良好的柔韧适能,保证肢体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可自如地完成各种动作,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在意外的情况下,预防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的发生,或减轻损伤的程度。

第三节 健康 一、 健康的概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人健康”一词被广为使用。Jerrold S.Rreenberg等所着《体适能与全人健康》一书特别强调健康的实践性,认为“全人健康”是一种能够不断地和主动地知晓个人存在的健康问题、选择并采取适当措施以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理想中的目标。

为此,也有人根据现阶段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将改善个人健康水平的“全人健康”活动进一步归纳和细化为以下12个方面:参加体力活动、不吸烟、控制性生活、安全活动、压力管理、医疗体验、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健康教育、合理营养、精神生活、预防癌症和防止药物滥用。

二、 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又称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影响和决定个人与人群健康状态的各种条件变化。 (一)、人类生物学因素

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原微生物和个人生物学特征等。其中,遗传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基本决定因素。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极大。

(三)、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又称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特指人类个体或群体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等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观念、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制度等,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机体具有濳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影响的特点。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则是长寿的重要保证。

(四)、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是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路,一定的卫生经济投入以及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都对人群健康有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包括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在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婴儿早期生长发育状态、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健康生活能力和技能等也被看作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