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公文份数序号

2021-11-18 来源:钮旅网
【公文份数序号】

公开 一般

大 田 县 教 育 局 文 件

田教办“2007”540 号

通 知

各校:

现将《思维——行动:追逐教育的理想》《十年引领读书风 ——记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赵翠娟》《捧着一颗对党真诚的心——记哈尔滨南马路小学校长赵翠娟》《赵翠娟的学校-哈尔滨南马路小学—教育孩子的40条经验》《赵翠娟:教师和学校是共同成长的整体》等文章发给你们,请印发给学校老师学习。要求校长带头学并做好学习笔记,教师要以教研组或年段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活动,撰写学习心得交学校办公室备查。

2007年11月6日

主题词:教育 学习 通知 大田县教育局办公室 2007年11月6日 印发

思维——行动:追逐教育的理想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对“校本教研”

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和思考

2007年5月24日,全国第四届‚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研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开幕式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等领导到会并致开幕词。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校本研究‛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003年,北京市率先开始了国家级校本教研实验,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思路和教师发展模式,并于2004年适时推出了海淀、朝阳、昌平、延庆四个实验区;2005年底又开始把全市各个区县纳入校本研究试验范围,在所有的中小学校推广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北京市基础教育最为强势的海淀区作为重要的一个试验基地,其取得的成绩推动着北京市校本教研的快速发展。

海淀,这一凝聚众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教育领地,以教育、文化、创造为魂的品质一脉相承,一直引领着中国教育创新的潮流。而地处海淀核心之地的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成立短短不到10年,其‚校本教研兴校‛所取得的成绩却令人瞩目和思考。这得益于他们对‚校本教研‛核心价值观的不懈追寻,融汇成学校的核心文化——‚思维—行动‛。带着憧憬的心情,我们走进了承担这次项目研讨会分会场的海淀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与学校领导以及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访谈,最终深刻感受到了该校务本求真、分层推进、全员参与式的‚校本教研‛的核心文化。——题记

地处海淀,优质教育资源林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对于建校时间不长的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来说,像春雷,但更像是前进的号角,要把学校办成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办学条件很好、师资队伍精良、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现代化新型学校,就必须首先思考如何发展、以一种什么样的核心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一所学校,固然需要悠久历史的传承和积淀,以奠定其发展

的厚实基础,但更需要科学的战略思考和务实创新的教育实践成就其发展的动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创新才能带来发展。在彭玮校长的率领下,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率先开展‚校本研究‛,以学校管理制度、教研制度与资源供给机制的调整和创新为项目实施的有力支撑,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新课程的有效推进为核心和目的,以课改理念为依托,引入全员参与式培训模式和研究模式,在开放、民主、科学的平台上和全新的学校文化中,使课改理念真正内化到教职员工的心中,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及各方面工作的和谐发展。

沧海烟风、桑田雨雾,九年前精心地播下‚校本教研‛的种子,而今,已绽开了明媚的花朵。这期间,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全体师生感受了快乐和忧思,遭遇了挑战和矛盾,这一切源于思想的唤醒、观念的碰撞、实践的摩擦、成功的欢乐。九年来,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探索和实践中,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的眼睛‚亮‛起来,思维‚活‛起来,手‚动‛起来,方法也‚多‛起来,内容也‚趣‛起来。校本教研,使得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获得了不少成绩,得到了社会认可,更使得其充满了热情,坚定了信念,大踏步向创建21世纪的新型优质资源学校迈进。

荩栽得梧桐 迎来凤凰百鸟朝

‚校本教研‛价值解读一:校本教研是‚扎根研究‛,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从而来追寻教育的理想——为了人的发展。研究教师的生命成长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思潮呼唤着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校本、走进校本,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等校本活动成为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而早在上世纪末,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就远见地认识到:‚校本教研‛不仅是一种观念、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唤醒‛、‚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是以学

校为主体进行的,融学习、工作和科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教师教学研究活动。因而,学校一直以来就把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首选策略,并充分发挥作为教育部首批‚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基地实验校的先锋作用,举全力推进校本教研,不断开拓新课程改革的新天地。在不断的积淀与创造中,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成功模式—— 实施全新校本教研 引领学校快速发展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亟待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之际,正值海淀区课程改革启动之时。这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育的秩序以及整个教育文化都提出了深刻的变革要求。在充满困难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中,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反而看到了可以托起学校发展的那棵‚梧桐树‛——校本教研。借助新课程改革这一大好东风,学校大胆地率先开展校本培训,依托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突破口,建立起开放、民主、科学的文化氛围,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带动了学校的发展。正可谓是: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成功的校本教研,犹如清亮的啼叫,引得‚百鸟‛纷纷来朝。

校本教研是‚扎根研究‛,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从而来追寻教育的理想:为了人的发展,研究教师的生命成长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为着‚培养附着在学生身上带得走的能力与素质‛的育人目标,学校开始下大力气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使校本培训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保障有力。校本培训由校长直接负责,建立起三个层级的培训体系:一是管理层,由校长负责的每周干部培训为校本培训提供内在驱动;二是全员层,由教学处、教科研室负责,为全员参与式培训提供培训的指向,形成课改氛围;三是部门层,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化为教师的行为,促进年级、部门的队伍建设,调整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培训工作是各部门和年级负责人的核心职责之一。正如刚好赶上校本教研实践启动的刘晓旭老师就说道:‚我校校本教研是有梯度地在循序渐进,每一项活动会推动实施半年左右,之后会再有新的、更深一层的东西提出来,可以说我校的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寻根溯源的活动,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质。‛

学校的校本教研课题直接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从学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可以说,其校本教研真正做到了对‚以校为本‛的‚以人为本‛的本质的追寻。承担高一物理学科的赵志永老师在采访中就谈道:‚我校的校本培训是在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会及时给予老师一个新的学习方向,特别是逐步地在更高层面上给老师提供方向,更多接触前沿的教育理念。老师在学习观摩和教学研讨过程中可以融会贯通,将体会到的共性的理念和方法恰当地移植到各自学科。校本教研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校的中、高考成绩非常不错,特别是学生在做人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经过九年的发展,校本教研真正推动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

构建科学推进策略 探究全员参与机制

科学合理的内容主体是校本教研成功推进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形成了以‚学习、培训、科研、教研和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究,着力于校本研究的具体化、本土化、区本化。在校本教研的具体实践中,从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的制度与网络入手,以促进全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力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推动全员参与式校本研究逐步向纵深发展,在共同认识过程中固化为共同行为方式,探寻出校本教研的核心价值内化成校本核心文化。

全员参与式是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在学校建设和教师发展中创新的校本教研方式,其核心原则就是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要参与到研讨活动中来,充分树立、发挥主人翁意识。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加快培养理念新、教育水平高、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着眼于应有的教学思想与行为的共识,解决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认识。第二阶段是提高质量的攻关时期,正值国家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推动教师群体参与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与理论,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提高。第三阶段是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坚期——向课堂要质量。为此,学校把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转化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重点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什么‛与‚怎么教‛的本源问题,重点解决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其之间的关系。

随着全员式校本培训的推进,教师们越来越感受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技术的需求,因而校本教研呈现出了国际化的进程,教师们的视野大大开阔。2002年到学校工作,有着17年教龄的高继红老师毫不掩饰在校本教研中获得成功的欣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的思考、交流、碰撞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在广泛的国内外交流碰撞中,吐故纳新,不断摒弃以前的旧观念,产生新的东西,不断尝试创新校本教研方法和模式,真正地去做有利于教学提高的事情。所以,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获得了成功,而且还在继续走向更加成功的成功。‛

在海淀区的多次教师业务比赛、学术成果评选中,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师生们的展示,都令人刮目相看。近年来,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海淀区校本教研先进学校‛、‚海淀区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学校‛、‚海淀区和谐校园‛等荣誉,这些见证着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所倡导的‚校本教研‛的成功。可以肯定地说,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创新的校本教研模式推进策略的成功,其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荩同舟共济 风正人和众一心

‚校本教研‛价值解读二:校本教研,其根本性质就是以人为本,‚为了人,依靠人‛,依靠校内力量、解决校内问题、进行校内研究。所谓‚依靠校内力量‛,主要是依靠老师,为了老师——为了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心应手,为了老师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升,为了老师更热爱教育事业并且乐此不疲,为了老师的幸福指数得到更大的提高……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通过九年来的校本培训,依托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学校发展的实际,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突破口,干部和教师两手抓,在开放、民主、科学的文化氛围中同舟共济,推动着校本教研的稳步前进。

独特行政干部会议 发挥科学管理作用

校本教研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一种无目的的行动,而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的整体追求,是一种集体行为。切实抓好校本教

研的实施,保证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参与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行为的转变是不容忽视。

在谈到行政干部也参与到校本教研上,彭校长兴奋地说道:‚当学校的管理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与研究中,才可能真正了解教育教学,才可能发现学校内部每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和谐发展。而我们的校本教研就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全校研究氛围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校领导从管理者转变成为与教师平等的研究者。我带头到教师中去,发现并抓住影响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问题和困惑,成为教师工作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从而提高全校教职工的专业化水平。‛

这的确是我们在对众多学校的采访中的最大收获。海淀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行政会与其他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以学习为主,具体事务放在会后讨论,保证80%到90%的时间用于学习和研讨,案例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年轻干部成长的阶梯。几年来,学校教学干部一直没有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始终站在教育教学前沿,抓热点、难点,引导教师在理论上得以深入浅出,方法上利于实际操作。尤其注重强化教学干部的服务意识,由校长带头,亲自上公开课、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活动,切实地掌握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启迪教师进行教研思考。正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这座藏在水下的冰山必须厚重,才能薄发!

武亚军老师是一名参加干部培训两年的年轻年级组长,她的最大感受就是:通过培训,从思想上彻底转变了行政领导的旧观念。她说:‚我意识到一定要脱离小我,站在全校、站在校长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站在为国家育人的角度上思考自己的工作。我自己感觉自己的胸襟开阔了很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老师之间的感情越来越近了,‚从前容易看到缺点,现在发现看到人的优点是更有意义的,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在工作中,武老师鼓励每个教师建立个人的发展目标,在强化优点的同时,不断发现问题,帮助老师改进。特别是倡导合作意识和培养团队精神来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使教师有被承认被尊重的感觉、有成功感,从而产生最大效益。初三年级的裴立英老师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地获得全国教学一等奖,就是一个例证。

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的教研活动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教学

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活动机制正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格局。这深刻表明了校领导层对校本教研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采访中,老师们热情洋溢地表示了对彭校长和校领导的敬业和专业的敬佩之情:‚在我校的‘校本教研’中,彭玮校长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校内公认的最投入、最专业的人。隔周一次的全校学习都由校长亲自主持,确定切实的目标,服务于学校校本教研的推进。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的校长一直都在坚定地坚持着校本教研的推进。‛看着校本教研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杨剑兰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从刚毕业任教的懵懂到对教育教学的娴熟把握,校本教研对老师的培养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彭校长的带动作用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老师们都有一种感觉:每次教研会议都是对自己的洗脑,校长在开会时候讲的东西都是很超前、实用的,对教师的进步来说很有推动。‛初三数学学科的浦正国老师也谈道:‚几年来,学校的校本教研一直很实在,很大的原因就是校长在用心地做,引领着校本教研的发展。凡是让教师要弄明白的问题,校长会先明白;凡是让教师学懂的东西,校长会先学懂。可以说,校长成为了学校理解课程改革理念最深刻的学习者。‛

强化校本教研价值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的价值之一是依靠校内力量、解决校内问题、进行校内研究,以人为本——为了人,依靠人。所谓‚依靠校内力量‛,主要是依靠老师,为了老师——为了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心应手,为了提升老师的专业化程度,为了老师更热爱教育事业并且乐此不疲,为了老师的幸福指数得到更大的提高……教师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老师,才能保证学生的不断发展。老师的研究能力和认识程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参差不齐,海淀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在深入了解每个老师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帮助每个老师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时刻关注老师们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紧抓契机,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把自己从为追求分数‚苦干‛,在题海‚苦熬‛中解脱出来,提升到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正如初二数学学科的张洪老师所说那样:‚在2003年来学校之前,我对课堂的设计上只是遵循以前的教案和经验,而现在更多的是思考到底教给学生什么,如何教授给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和学生

互换角色的研讨中,我们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慢慢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不再有题海战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几年来,校本培训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海淀区负有盛名的标兵群体,他们具有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观念上具有领先意识,能主动投入教学改革和创新,愈来愈多的人成为专家型教师。

通过牢牢抓住校本教研所凸显的价值,实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转变。诚如高一数学老师曾辉所说:‚感觉以前也就是个好的教书匠。但是来到这里,在特有的校本教研氛围中培养之后,我的研究和思考意识得到了加强,教学能力也逐步在提高,教学的艺术也得到深化了。‛一句话还不足以证明学校校本教研的成功性,那么让我们看看几位老师成长的故事吧——

高水平的校本教研应该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研究,具体深入,底蕴深厚,长远大气,是对教育事业的真心热爱与对教育规律的不倦探求。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的校本教研正是在融洽、和谐、真实、开放的氛围中,使老师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浸润,真可谓是——

闲花落地,细雨湿衣

高三2007届的化学教师程涛在采访中回想自己工作的心路历程时倍感激动:‚我正是在一种‘浸泡’中不断成长的。在这里,‘教育’替代了‘教书’,‘事业’替代了‘职业’。‛五年前,程老师刚刚走上三尺讲台,还没有摆脱学生的稚气,更不要说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了,是教研组的同仁、年级组的同事、学校的同行和领导不断给了他鼓励和帮助。那种由内而外的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深深感染了他。

现在的程涛老师,思想上有了根本的变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在行为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课堂上,师生已融为一体。并且,程老师还在尝试用校本教研去带队伍。从程老师的成长轨迹来看,正好印证了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学校‚人文、人本、人格‛的思想、大兵团作战精神、良性竞争的舒适环境、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理念,更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每一位老师,使老师们有了更高的教育价值追求。这是一

种‚场‛,一个‚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场‛,会作用于臵身其中的每一个人——

自悟提升,自省常新 高继红老师说:‚在学校将近3年的一起工作和拼搏,已经成为我15年教育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有多元而高远的教育价值追求。3年前,何谓好老师,她定位在让学生拿到高分数、考上理想大学。3年后,她已经注意到利用历史学科适合德育渗透的优势,恰如其分地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对话,取得情感上的共鸣。

有强烈的学生观、以学生为主体、激活学生思维的课才是最成功的。3年前,在‚什么样的课是成功的课‛这个问题的界定上,她关注的是自我,只要想交代的都交代了、表演得好,课就成功了。3年后,她站在了学生的角度上,每一堂课前、课后的思考围绕在:这部分内容,学生的认知达到了什么程度?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吗?他们得到了什么?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消化吗?

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内化为内心的需求,外化为每一节课堂的实践。3年前,基于已有的十几年教学经验,参考教参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课程的设计方式随意性很强。3年后,每一节课都会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实施的方法上煞费苦心,冥思苦想‚学科教学的最高目标、阶段目标、每节课的小目标如何设定、关系如何理顺、台阶如何搭设,如何帮助学生打开学习通道,培养他们形成通性通法的能力‛等细节方面。

高老师在一步步沿着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路子前行,其间的付出只有她自己知道,但是却给她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立足课堂磨亮点

从裴立英老师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得益于对‚课堂‛的重新认识。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内容及活动的设臵都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教师并不应该只停留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如何利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本学科的思想和学科方法,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立足课堂,关键是教师角色如何定位,怎样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上课,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思维和活动过程,给学生及时的引导和帮助,把握课堂上学生展现出的教育契机,教师和学生有机地融在一起,把

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裴老师说到:‚学校的校本教研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从最初的问题+资料、目标挖掘、合作学习、教学评价、直到现在的关注思维,每一次校本教研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的课堂也渐渐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的确如学校所说,只有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才能发展,我也正为此作自己应尽的努力。‛正如她所说,而今的裴老师,在教学上能够创造性地思考,激发自己去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自下而上‛的觉醒

张洪先老师则认为是校本教研改变了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才使得他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来校之前,我的思想里只有题海战术、只抓成绩忽视德育等等。那时的我是一个十足的应试教育者,最多也就是个教书匠。到这之后,全校自上而下的教研:教学德育并重;先教做人后教做学问;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向精细化要质量;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讲学习、讲钻研、比创新、比进步的良好文化氛围带动了教师的自下而上的觉醒,我以及我的同事都在改变着、进步着。‛

观念的转变带来的就是行动的积极性和效果的显著性。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用‚精雕细刻不将就‛的信念严格要求,向工作的精细化要质量。在2004年11月,他撰写的教学设计《‚问题+资料‛教学模式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被《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挖掘》一书收录,并获海淀区论文大赛一等奖;2006年3月,他承担了区公开课《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对实验探究课加以研究,其教学设计获得区一等奖,并收录在海淀区教委中教科主编的《实践与创新》一书中;2005年9月,他的教学设计《直流电动机》收录在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伴你教物理》九年级下册中。‚通过校本教研和实践,我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更主要的是感到了自信,感到了学习研讨以及工作的快乐!‛张老师如是说。

我思,故我在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关键看‚教师的关注‛。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在校本教研中,结合教师发展的五个关注阶段,引导教师在教研中关注愿景、关注合作、关注学习、关注思维。许忠领老师认为,校本教研带给他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在关注中反思:‚良好

的思维习惯使我能够及时发现教育契机,在其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在全体教职工的团结一致的交流与对话中,不断描绘学校的共同愿景——‚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激励着教师,同时也使教师有归宿感、价值感、幸福感。学校成为教师拓展自己心灵疆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职业幸福、丰富精神世界的强大磁场。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年级大兵团作战,学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备课组老师通力合作,同学科老师跨年级互助,使教师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提供最新书籍,营造学习氛围;聘请国内外专家理论引领,理论认识不断提高;组织骨干力量赴国外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切身感受西方国家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备课组长相互推荐图书,然后集体学习交流各种教育教学技巧、开展教育案例、理念的辩论等等,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全校公开课、研究课、现场评课不断地带给教师新的感悟,推动教师积极实践‚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思维教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荩春风化雨 一片冰心在玉壶

‚校本教研‛价值解读三: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给了教师这种机会,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中,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体会出‚此在‛的乐趣和‚当下‛的价值。作为学校,如何让校本教研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得以创新,形成校本教研文化,最终得以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文化‛正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今后校际的竞争将主要是文化的较量。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校本教研文化在教师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什么是校本教研文化?简言之,它就是影响参与校本教研中每位教师行为的‚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策略,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校本教研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要一种现代的校本教研文化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促进教师的发展。现代的校本教研文化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的、相互沟通的、彼此共享的、可持

续发展的文化。而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提倡的校本教研文化,就是基于学校全员参与式校本培训营造的一种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教研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

全员参与校本研究 体验自主发展乐趣

校本教研真正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成为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要求教师要自主地对教学作决断、进行反思、然后实践,即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有自觉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塑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成为了校本教研的头等大事。彭玮校长就着重谈道:‚学校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引入新课改的全员参与式培训模式和研究模式,在开放、民主、科学的平台上和全新的学校文化中,使校本教研理念真正内化到教职员工的心中,落实在行动中,教育和教学两手抓,将育人目标落实在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细节。‛

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教师不是站在对象(学生、教材、课程、环境等)的旁边作为一名旁观者作外部的观察和描述,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在互动中,在不断地反馈、调节、体验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到教学的技艺,体味到教学的乐趣和自己生命的意义。作为学校、教师的发展,总是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这是一种非线性的研究,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全过程的体验,是对自己工作和生命价值的批判性反思。教师主体投入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它不仅表现为意识性的、显性的规范意识、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而且还涉及潜意识的、隐性的信念、情感和习惯。正如教育家佐藤学所说:‚教师文化不仅有经验世界生成的侧面,还有作为符号性意义空间之束缚起作用的侧面。即包含了作为意义与符号之制度,规定教师的意识与行为的侧面。因此,倘若要求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得冲破这种隐蔽的‘意义之网’的枷锁,求得重新编织的实践‛,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每位教师都是教育实践者,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教育信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也会有保守的、落后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生成的,也会在实践中得到转变。因此,校本研究正是通过教师思想和观念的革新来使其获得更有生命力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理性的自觉境界。因此,学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发展的氛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从而为学生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文化是靠无数连续行为过程与行为结果累积而成的一个‚场‛。要建设一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整合多方力量,善于通过个人或集体的有效研究去解决问题的教师队伍,离不开这个文化‚场‛。‚文化场‛的营建,才能真正使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在短短九年的办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紧紧围绕‚文化的场‛,重视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设反映教师群体价值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形成了上下一心创名校的工作局面,诞生了学校民主、平等、合作、对话、探究、创新的文化内核。

建立研究共同体 使人与情境有机契合

人与情境契合的重点分两个层次:第一是‚个人与工作的契合‛,即个人的特征与工作属性契合的程度越高时,个人的工作表现就越出色;第二种层次是‚个人与组织契合‛,即个人与组织在组织的价值观上的契合程度越高时,个人在工作上的表现和工作上的满足会越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这样一种契合的情境,使主体的人在灵魂震颤的瞬间感受到从未体味过的内在敞亮,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从而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

新的教师素质观认为教师应当具有交流的管理素质,能够倾听、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的失误,对于帮助给与感谢和鼓励,激发树立他人的志向,帮助他人建构学习目标,帮助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评估。而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和合作,从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构建教师互助合作的研究共同体,彼此信任,互为伙伴,无拘无束发表意见,分享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对此,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

努力搭建以备课组为主要载体的教师信息交流、深度讨论、教学研讨的平台,营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教研气氛,使教师彼此间共享信息、加强沟通,使教师改变专业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在互助合作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共享教研经验。初二数学的章洪老师在刚刚来到学校之后就感到了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这里的整体氛围十分好,同事之间可以毫无顾忌地交流,而且大家都很务实,在点评之中会毫不留情地提出缺点和问题。每个人都乐于帮助他人,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大家可以开诚布公地对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里,教职工没有通常意义上人际关系的负担和内耗,可以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为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贡献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感受。‛

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认识之后,才能够积极参与,落实于行动。校本教研上升到课题研究的层面后,教师人人有课题,时时重研究,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兴趣、特长,进行设想——实践——再设想——再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促进个性发展,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新时代教师。2003年来学校教初二数学的赵青梅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了来校仅4年的时间里,校本教研带给她的进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老师的爱人也是老师,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校本教研的心得和体会。赵老师说:‚在交流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差距的拉开。在我校已经开展很长时间,大家认为很平常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在跟他谈起时却往往会被惊呼为先进和深刻,这说明我校的校本教研真的走在了其他学校的前面。‛

在这样的校本教研氛围中,老师们感觉到教学的时间充裕了,思考互动的时间多了,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能够共享不同教师的优质资源,交流的不仅是教育教学,也彼此感受着人格的魅力,为彼此的敬业与执著而感动。浑然间,教研和教学有机地、悄然地结合在一起……教研改变着每个人的气质,让教育人有了一种教育的气质。承担着初三化学的裴立英老师就谈道:‚在校本教研中我们一路收获,在反思实践中我们不断成长!每个老师都在实事求是地做,形式多样地来讨论,打开了思路,找到了方向。现在,教师主动性非常强,到处找教师去听自己的课,然后提出意见,老师们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很大地

提高。我觉得校本教研是真正地触动了老师,每个人都在很用心地对待每一节课,现在老师们经常说的就是:我今天这节课哪个地方没处理好。哪位老师哪节课讲得有一些不好的话,他的心里就会特别难受。可以说,课堂成为了老师思考的目标和重点。‛

也正是在这样的校本教研文化氛围中,学校在短短两年中组建起了以年轻和优秀著称的教职工队伍,拥有一批年轻的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北京市骨干教师。学校有的年轻教师已经着手进行学生未来素质需求的基础研究,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有的年轻教师已经开始著书立说。在海淀区教学技能大赛和教学设计大赛中,参赛教师成绩均在前列。2006年,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代表海淀区参加北京市化学教师现场教学大赛,派出了青年教师裴立英,在学校校本教研成果的支撑下,通过团队研究和支持,裴老师获得了一等奖,在随后的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大赛中又获得了一等奖。在这支教师队伍的带领下,学校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航模、多学科领域获得市、区乃至全国、世界各种比赛三等奖以上奖项。

校本教研的成功,形成了学校突出的办学特色、管理特色和育人特色,逐步树立了优良的学风、良好的校风和严谨的教风,在周边社区以至社会各界具有良好的口碑。

荩求索不止 待到山花烂漫时

‚校本教研‛价值解读四:学校通过校本教研文化和学校文化相互交融,校本教研文化带动学校文化的创生,逐步深化了对其产生价值的深刻认识:学校要发展、教师要发展、学生要发展,发展的内驱力的关键因素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支配下的行动。因此,‚思维—行动‛成为了彰显校本教研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理解学校价值观,是理解学校文化的一把钥匙;学校文化的建设,首要的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一般而言,学校价值观体现、传承和阐释学校的文化精神,与学校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或关联性。学校文化一经形成,就会体现为稳定的主流价值观。正如彭校长所说:‚校本教研的首要特点,就是直接指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由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和解决;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通过全员参与式校本教研,学校营造了民主、和谐、人文的研究氛围,引导教师努力追求教育的核心价值,实现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在采访中,我们也分明感觉到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人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思维—行动‛,正是其内在的一致性的彰显——

校本教研文化与学校文化相互交融

校文化是学校在自己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全校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师生行为规范的总和,同时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被社会所认同的素质、精神风貌以及公众形象等文化积淀,它关键在于内化人的情感和意志,这种内化可能被主体认知和意识,也可能是主体不知晓、自发和无意识的,对师生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教研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更是学校教研文化的核心。‚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合作和精神交流,每一次对话,彼此的思想都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生发出新的教育机智与灵感,逐步形成特色个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创生出新的学校教研文化,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

学校文化与学校自身的背景、历史发展和现实条件密切相关,而从现实角度来说,学校文化更多的是内在需要,而非外力强加的。因此,建设学校文化的有效途径即是深化改革,借助推动内涵发展的校本教研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的使命就是育人,就是师生共同成长,让师生们在不断超越中成长,这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学校的战略,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主题与归宿,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教师成长了,学生成长了,学校才能发展,才有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的实现。师生的成长需要富有教育性的学校文化的潜移默化,新课改催生的校本教研可以推进共同价值观、共同精神的形成。纵观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历程,从课堂教学产生的问题出发,从关注理念,到关注实践,再到提升的理念与实践的融合,越来越注重实效性,越来越关注教育教学的本源问题,把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终极目标,对学校文化的持续提升起到了根本作用。校本教研,使教育提升成为每一位教师内心的实际需求,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平台。校本教研作为一项成功的学校教育制度,帮助学校把握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选择什么样的育人理念,其根本在于

教育者对学生、教师及教育的理解,即孩子最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中,‚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真正将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建构一种有利于校本教研、符合时代特征与学校实际的学校文化,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合适的文化土壤。校本教研使教师成为学校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学校的文化融入老师的人格和风范,并成为学校文化的缔造者,教师魅力能够带动学生更多的追求、带给学生更多的润泽和教育。在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时候,高三的吴长虹老师认为:‚教育的工作是良心活,教书先育人。教师信服学校的文化,学生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在我校的校本教研中,形成了我校的校本核心文化——教授给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能带走的基本素养(对待生活、对待学习的正确的价值观)。现在我校全体教师正在向着培养具有大胸襟、大智慧、大事业的学生,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世界需要的人才而努力耕耘。‛

研修目标是什么,是文化再造,让教研成为学校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在质疑对话、成果展示和心得交流中,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营造了教研的氛围和环境,形成研究型校园文化,全体教师时刻生活在学习研究的文化氛围中,不断鞭策激励自己,潜心向学,潜心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校本教研意识与能力。

校本教研文化催生学校文化内核

校本教研是一项深层的、整体性的、全方位、激进的改革,为学校文化改造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种深层的学校文化的变革,校本教研必将导致学校文化的改造与转型。一所学校若能认同并把握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通过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目标,那么它的学校文化也肯定是先进的、生机勃勃的。

近年来,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从‚教什么‛开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思维教学课堂设计的展示和评选活动,涌现了很多有独创性的成果。学校对‚思维‛的关注,已经超越了教学本身,并催生了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思维—行动‛。思维与行动的结合就是反思,以发现问题为前提,提炼问题为途径,有效地把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学校的校本教研以教师的‚思维—行动‛为依托,以课堂的活动为依据,对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等进行反思-行动-再反思-提升的历练,从而实现了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学习型组织的平台,使学校的发展建立在良好的学术文化的环境中,提高教职工的学术素养与教学技能,获取可持续发展的个性潜能。

‚思维—行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催生了积极向上、研究氛围浓厚的学校文化,从而带动了学校整个工作的思维习惯的改变,直接带来的就是学校全面工作的改变: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说教与管理,而是提出‚教育导行‛、‚先进文化引领‛等先进的德育理念,并在实践中帮助每一名学生在思想层面提高;学校的干部培训不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更为关注到部门和教师个体的工作需求;教师们把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思维,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出现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实践活动。学校形成了一种文化‚场‛的效应,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不再是自发的无目的的习惯性行为,而是有目的的,带有科学研究意味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实验。这种由思维研究指导行动研究的‚场‛已经成为学校独特的共性的思考方式,逐渐被大家认同,催生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而这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正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向着统一的方向,人人思考,人人行动,享受着在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成功感和乐趣。高二语文老师陈勇宇精确地说道:‚行动中,归纳总结,经过碰撞,达到智慧的提升,汇集到一起就是一种‘场’,形成学校的核心文化,就是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校本教研的真正内涵是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研究教学行动,为改善教学行动而研究。‛

尊重生命,播洒阳光,启迪智慧,教育灵魂的办学理念,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愫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的办学灵魂;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的办学方向体现了办学思想的前瞻性,是海淀进校附属实验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思想上自强,有崇高理想,有个性特长,有科学素养的育人目标,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上办学理念的重构、办学方向的定位,育人目标的细化,增添了学校文化的时代特色,提升了学校文化的品位;特别是学校通过对校本教研文化所彰显的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思考,在思维中实践,在行动中发展,以此追逐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以先进文化引领,学

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后记:自上而下的推进,获得了自下而上的创新和发展,教研环境的营造换来了教研生命的萌发和蓬勃生长。快乐溢于言表,欣喜源于校研,我们分明聆听到学校个体生命成长拔节的欢唱。校本教研的‚活水‛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校园流淌,给其带来了‚生机‛。如今的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充满研究的氛围,校长在研究自己的学校,教师在研究自己的教学,学生在研究自己的学习,每一个人都在研究中获得成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在校本教研的征途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新的一年,面对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打响,怎样在以往的基础上再上台阶是摆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前进道路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此,学校将继续依托校本教研,以‚理想、使命、价值‛的办学精神,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工作,不断改革与创新,在课改前沿中使学校形成特色、教师形成风格、学生形成个性,在他们追逐教育理想的征途上,继续演奏出一曲曲新课改教研的华彩乐章!

十年引领读书风

——记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赵翠娟

1994年,赵翠娟出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至今整整10年;1994年,赵翠娟上任伊始,就在全校教师中倡导读书,倡导学习,至今也整整10年。 十年磨一剑。这支“剑”就是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一代小学教师,这支“剑”就是21世纪的学习型校园。

读书成了学校“最大的事”

赵翠娟是66届初中毕业生,半路出家当“先生”,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她觉得,是靠不断地读书和学习。于是,当接手南马路小学这样一个教师水平一般、学生素质一般的学校时,她认定只有学习才能提高队伍,只有学习才能彻底改变学校面貌。

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人下海” ,“全民经商”的浮躁中,安心读书真不容易。赵翠娟拉着这支年轻的队伍开始上路了。没有赞美,没有掌声,青年教师的不情愿和牢骚伴着赵翠娟的严厉甚至是呵斥,组成了一幅并不十分和谐的读书图。赵翠娟认准的事是不会轻易放手的。她对老师们说:“只要我在南马路小学当一天校长,读书就是这个学校最大的事。 ”

“最大的事”终于结出最大的果。一年,两年,三年„„渐渐地,老师们读进去了。读进去就再也放不下了。教师的言行,教育观念都悄悄发生了变化。

1999 年,书不离身的赵翠娟读了一本叫做《第五项修炼》的书,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彼得 · 圣基。里面提出的“学习型组织” 、“组织的学习能力”等观点吸引了赵翠娟,这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一种境界吗?她一下子就钻了进去。

学习型组织,在中国应该怎么做?在学校怎么做?没有人告诉她。结合南马路小学教师读书学习的实践,她感到,自己走的路没有错。南马路小学教师的读书一开始就是一种组织

化的形态,只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这以后,赵翠娟更有信心了。如果说,过去的读书还是教师个人的读书、个人的学习,属于学习型组织的第一阶段,是一群人在学习,那么,她要带领教师们向更高层次进发了。

《21世纪学校优质教育研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学术交流中心的科研项目,南马路小学整体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理论基础,使他们再一次获得接受这个项目子课题的机会,赵翠娟毫不犹豫地把研究目标锁定为“构建学习化校园行动研究” 。

学习化校园必须实现团队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高层次上的共识,激发出高于个人努力的群体智慧。多年坚持不辍的读书,教师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赵翠娟新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度汇谈”激发集体智慧

“深度汇谈”,是赵翠娟和教师们读书的的第二阶段。最初教师们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自己学习就行,就是开研讨会也是个人向大家作汇报,不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人还把自己学习中获得的新认识看作“私人财产”,平时不和大家交流,就等着研讨会“一鸣惊人”。为了让大家尝到交流的甜头,赵翠娟把教师们分成若干研讨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两名骨干。人少气氛宽松,加上骨干带头把自己的认识拿出来和全体分享,小组的讨论活跃了。交流中大家看到相互间的亮点,而这无数亮点的汇集,就是一片灿烂。

小组对话有了突破,大会研讨也活跃了。不是一人讲众人听,而是观点对观点,一人发言,大家呼应。有一次,研讨会的题目是学校应“以学生为本”。赵翠娟说,“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就是理解和尊重。有 3 个教师立刻表达了不同意见,他们说首先要确立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权利,然后才谈得上

“ 以学生为本”,否则就有施舍之嫌。赵翠娟也再次发言,指出他们的偏颇,3个年轻教师也针锋相对。这样你来我往,其他人也被吸引过来了,4个人的争论变成了集体参与,最终的结果,教师们对什么是 “以生为本”的思考更深了,理解也更全面了。

学习中的交流与碰撞需要建设性的冲突,赵翠娟就是一个善于制造冲突的人。她不断找题目,不断设臵问题,将学习引向更高的阶段。

据说,生长在美国加州的红杉树是世界上最雄伟的植物,可以生长到90米 高,但是红杉树的根却浅浅地浮在表层土壤中,这样的个体很难抗住风雨侵袭。但是当一片红杉树长在一起,根部紧密相连,就能抵御狂风骤雨,屹立不倒。这很像南马路小学的教师,当初并不十分优秀的他们今天能够让许多同行刮目相看,是赵翠娟带领他们生出学习的根系,心手相连,成长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团体,才有今天不断的攀升。南马路小学就有一个以“红杉林” 命名的组织,有8个年轻的教师负责经常征集大家的建议,整理归纳大家的共识,对学校的工作进行系统思考,全面策划。“红杉林” 下面还有9个课题组,课题组的工作不是学校布臵的,而是小组成员在充分学习研讨的前提下,共同设计的。这样,学校的工作由每个课题组分解到位,分别实施。这样,学校就不是校长一个人的,而是全体教师的。赵翠娟说,离开和教师们的学习、对话、合作,自己都不会工作了。这话也许过谦。但是,通过构建学习化校园,依靠团队的智慧“开启学校管理的新思路”,正是赵翠娟所感悟、所追求的。

如今,南马路小学进入了“边学习、边工作、边研究”的状态。学习和工作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结合体。全校上下犹如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断释放出蓬勃的活力。

“深度汇谈”提升了教师们的学习层次,也激发了他们对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话的关注和思考。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在南马路小学,每个教学班都有由前后桌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每天每节课都有生动的对话在进行。一次,一个小组在讨论生活中的射线的例子。孩子们举出了探照灯、手电筒、太阳光等等。一个学生说头发也是射线,引起大家的反驳,连教师也参加进来,一起讨论。这个学生说,头发长在头皮一端是端点,头发不断生长就是无限延伸。教师说射线是直的,这位学生说,头发被吹风机吹得竖起来时就是射线,剪成平头也是射线。就这样,师生共同对话,有争论,有共享,更有超越。在赵翠娟的引领下,教师们开始感到,教师的学习没有对话不行,学生的学习没有对话也不行。

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促进了师生间的真诚沟通,造就了校园里民主和谐的氛围。五年级的一个班长在全体教师面前汇报他们担任值日班的感受,突然话锋一转说:“ 早晨我们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向每个上 班来的 老师问好,每个老师也回问我们好。可是有一位老师不理不睬就走过去了,我们很失望。” 赵翠娟一边鼓掌,一边走上前去,抚摸着孩子的头鼓励他说:“你再说一遍。”此时,所有的教师都对这个孩子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后,赵翠娟对教师们说,你们用热烈的掌声回应这种批评,体现了教师的胸怀。这样的对话,培养了孩子的自信,使他们形成了可贵的自主意识,这比教师讲多少节课、多少道题都难得!

南马路小学的教师爱读书,南马路小学的学生也爱读书。2002年,南马路小学把阅读课作为校本课程排上了课程表,每个班级都有书架。四年级的一个学生看见邻居把旧书当废品卖很是心疼,他犹豫再三,还是鼓起勇气向邻居要。邻居被感动了,随他挑选。结果,这些书摆上了班级的小书架。一个家长说:“你们学校读书的风气都刮到我们家了。双休日我们全家拿出半天到图书馆去读书! ”

赵翠娟说,一个人没有学习的能力不能发展;一个组织没有学习的能力不能发展;一个国家没有学习的能力怎么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神圣的职责不就是在你的工作和努力中培养这种学习能力吗?于是,南马路小学的师生们都会重述赵翠娟常常引用的一句话:“ 在这个变革的年代,你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就是你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好。 ”

这就是赵翠娟。她让所有人都激起读书的欲望。无论你情愿与否,她好像终生就在做一件事:拉着你,推着你,执拗地要把每个人都带进学习的美好境界。这就是赵翠娟,她不同于传统的校长,不同于传统的劳模,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她在做的事情,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三五年就能看到成果的事情。可是她坚持着,甘于寂寞,甘于孤独。最终,那些年轻的教师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了,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在南马路小学,师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捧着一颗对党真诚的心

——记哈尔滨南马路小学校长赵翠娟

在哈尔滨道外区一片拥挤的住宅区里,找到这所没有醒目标志的学校——哈尔滨南马路小学,出租车司机还颇费了点周折。

南马路小学,一所名气不大、普普通通的小学,校长同样的名气不大、普普通通。赵翠娟,一个从里到外都朴实无华的中年妇女,缺少常见的那些出类拔萃的女校长们所特有的风采。但是,只要触摸她的心路历程,她的真诚和质朴会强烈地感动你;只要关注她所做的一切,她的才能和远见,她对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精神,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赵翠娟属于在北大荒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1979年返城后,在小学当过锅炉工,在聋哑学校教过书。1987年中师培训后,她以优异的成绩分到了南马路小学。当赵翠娟兴冲冲赶来报到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校并没有马上接收她。聋哑学校的教学经历,使人臵疑她的教学能力,甚至平平常常的外貌也成了拒收的理由。几经周折,赵翠娟总算留了下来,接手四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工作。然而不到一年,赵翠娟做的三件事,着实令上上下下开始对她刮目相看。

首先是她讲的一堂课《趵突泉》,丰厚的文学底蕴,对课文准确的理解把握,不仅感染了学生,也使来听课的校长改变了对她的看法。紧接着,当年的12月,区里举办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校长派赵翠娟代表南马路小学去上课。当时,思想品德课正处于探索之中,怎么讲,谁心里也没有数。从来没讲过思品课的赵翠娟就这样上了讲台,居然一下子就拿了优胜。不等人们从惊讶中回味过来,赵翠娟组织的一个主题班会“竞争与嫉妒”,又引起了轰动,报纸、电视都做了宣传。

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回想起她燃起的这“三把火”,赵翠娟说,她是捧着一颗对党、对事业、对教育真诚的心来做事的。

赵翠娟那颗真诚的心,使她对形式主义的东西深恶痛绝。记得有一年,原国家教委的领导来视察南马路小学,有人主张

全校1200名学生在操场上表演口琴吹奏(这是南马路小学的“绝活”)。二月的哈尔滨,天气很冷,时任教导主任的赵翠娟坚决反对。这种阵式看上去肯定很壮观,效果很强烈,可孩子们要挨冻。最后,还是按照她的意见,让孩子们就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楼梯上做了汇报。

赵翠娟捧着一颗真诚的心,决定了她不会赶潮流、追风头,认准了的事她会坚持到底;否则决不轻易盲从。80年代中期,哈尔滨小学基本功训练蔚然成风,赵翠娟对此十分赞同,可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一些想法。如今,有的学校已经放松了这些训练,南马路小学的走廊里,仍然摆满了老师们每日练板书的小黑板。赵翠娟说,真正懂教育规律的老师从来不会给学生过重负担,真正懂教育的老师必须教孩子做人,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基础。

赵翠娟当小学老师是半路出家,从一个外行到内行,她觉得是坚持不懈地读书,读教育理论,才使自己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小学教育,渐渐明白了如何抓小学教育。因此,1994年赵翠娟出任南马路小学校长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成立教育理论研究会,组织老师们读书学习。

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最初的读书是不情愿的。有一个女老师说,她是在赵翠娟的呵斥中读书的。一年两年,七年八年,不管社会上怎么热闹,赵翠娟带着南马路小学的教师们默默地走自己的路。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渐渐地,老师们读出了甜头。找书读,抢书读,成了老师们的一大乐趣,也成了南马路小学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赵翠娟的真诚,赵翠娟的为人,赵翠娟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在教师中树立起来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的教师们。“爱孩子吧!你生命的精彩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知道,并不是一两节带有表演性质的观摩课就能塑造出一位教育家,在教学中,过强的观赏性只会给孩子带来色彩斑斓的知识泡沫”……你听,这些观点、这些话像不像是赵翠娟说的?

南马路小学62名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对党的认识谈不上深刻。但是,从赵翠娟身上,他们感悟到了什么是共产党员,怎样做一名共产党员。赵翠娟有一个愿望,让青年教师中的党员能占到30%左右。“这样一个坚强有力、朝气蓬勃的战斗堡垒,就是我不在,也可以做很多大事。”

《中国教育报》

哈南马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给学生鞠躬

“我愿做破晓的启明星,唤出孩子人生的第一缕阳光”“爱孩子吧,你生命的精彩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这些充满诗意的语言,并非出自人们熟知的教育名家,而是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的教师们。

南马路小学,这所普通的城市小学,因为校长赵翠娟和她所倡导的“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等一系列教育理念而声名远播,成为国家教育部有知名度、全国各地有影响的名优学校。 在这所学校,有许多与众不同的规定,比如,在课堂上,学生三次举手没有被老师点到名,第四次不用举手也不必得到老师的允许就可以直接回答问题。赵翠娟还在全国最先提出

“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无论好还是不太好,教师都要让他体面地坐下”。

赵翠娟经常对老师们讲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一次,在接受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验收时,学生们要进行口琴合奏的表演。排练时,赵翠娟正发着高烧在办公室输液。为表达她因发烧而没能及时看彩排的歉意,她向孩子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事后,有人问她为什么会向孩子们鞠躬,她说:“我给孩子们行礼,不仅是表达我的歉意,更是表示我对孩子们的尊重。让他们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别人,在被爱中学会爱别人。”

在南马路小学,听不到老师们称学习差的学生“差生”、“落后生”,取而代之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称呼的改变并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却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在编织着孩子未来美丽的梦”,赵翠娟说,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好好爱人家的孩子,不要辜负了那么多家长。在赵翠娟的言传身教和出色管理下,南马路小学已成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全国走向新世纪特色学校。

来源: 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赵翠娟的学校-哈尔滨南马路小学—教育孩子的40

条经验

如果你想减少作为家长的不安并从教育自己有天赋的孩子中获得快乐,那么,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的如下建议可能会使您有所成就。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最耐心和老实地作出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安放一个陈列架,孩子可以在上面显示自己制作的东

西。

4.不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只要这与她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他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作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助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 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儿。

10. 帮助孩子改善他的作业。

11. 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们正常交往。

12.自己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并留心使孩子照着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从来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以便他能干自己喜欢的事。

16.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 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激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 22.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23.从来不因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教给孩子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26. 详细拟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8.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30.从不空洞地和不真诚地表扬孩子。 31.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自己作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具有的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从来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

38.勉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它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相信会有积极的最后结果也好。

赵翠娟:教师和学校是共同成长的整体

‚学习型组织不是秘方,也不是仙丹,不能指望今天刚吃药,朋天就能健步如飞。因为学习型组织不是‘兴奋剂’,而是‘太极拳’,需要天长日久不间断,方能固本强身。‛

2001年,当赵翠娟提出构建学习化校园时,尽管她在南马路小学已经有了7年实践,人们仍对‚学习型学校‛这个名词感到新鲜。

如今,当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学习化‛一词几近泛滥之时,赵翠娟和南马路小学的教师

们并没有另辟蹊径。‚要真正使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基础教育、与基层学校的工作结合起来,仅仅照搬书本理论是不可行的,弥合理论与实际工作之间的鸿沟,只能靠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懈地探索。‛ 赵翠娟的话,平静中透着自信。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地花样翻新,而是需要一种可贵的坚持。正如南马路小学墙壁上的一句格言:‚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

1994年,当赵翠娟带领老师们开始读书时,还不知道什么是学习型组织。自身的成长经历使她坚信读书的力量:‚如果我能当10年校长,我要拿出5年时间让大家读书,要让5年后我这儿的老师都懂教育。‛ 随后,他们才从‚舶来‛的管理学著作中,找到了理论依据。‚这时候才知道,敢情我们做的就是学习型组织这些事儿。‛

如果说,此前的实践使‚学习‛在校园里扎了根。那么近几年,赵翠娟所做的,就是让‚学习‛这棵小树一天天地枝繁叶茂。

以前,赵翠娟明显感觉到,每次她有事外出、学校里的学习劲头就有所降低。她就像个加油站,一旦加不上油.学校这部车就得减速。这绝不是她理想中的‚团队学习‛!面对问题,赵翠娟对‚组织‛一词有了更深的思考;‚组织应该是由一个个节点连缀而成的网络结构,组织建设必须从以往的原点发力转变为诸多节点的共同发力。‛

于是,在学校的引导下,‚三阳社‛、‚四海方舟‛、‚新枝新叶‛、‚鹅毛雪‛、‚五连环‛等一个个教师社团应运而生。每个社团都是由面临相同问题或困惑的

老师组成,他们目标一致,共同读书,共同解决问题。社团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三阳社‛研究调动学生写作热情的分层激励法,‚四海方舟‛考虑如何让世界名曲走进学生的生活,‚新枝新叶‛对学生背诵的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随即,‚请来认识我‛、‚汉字早上好‛。‚我对天空说‛等许多充满创造灵性和生命色彩的教育形式纷纷诞生。

在团队中,老师们找到了归属感,每天都在做‚大一号‛的自己。一位青年教师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感到自己原来这么有水平!‛

‚组织维度‛、‚形式思维‛、‚话题管理‛,赵翠娟和她的教师们用实践丰富着学习型学校的制度内涵,既成就了学校,也成就了他们自己。

来源: 人民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