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价值观
作者:任建国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03期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 他们的成长成熟关乎国家命运, 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越发显得重要和紧迫。近几年, 90 后学生开始走进大学, 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精彩, 对待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但是他们的心理脆弱、法制观念淡薄, 抗压能力差、逆境承受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凸现出来。而在这些问题当中, 尤为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对待生命的观念和看法。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 珍惜生命, 是每一个人的伦理底线。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他们理应珍惜自己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尊重别人的生命。虽然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会给学生灌输生命价值, 但是由于我们教育方式的死板和应试教育的缺点, 使得生命伦理教育的效果收效甚微。近期发生的几起恶性事件, 值得我们去关注。 2010 年10 月20 日晚, 西安音乐学院2008 级学生药家鑫, 深夜驾着私家车雪佛兰克鲁兹小轿车看望女友, 途中撞倒骑电动自行车的女服务员张萌(化名), 下车后发现张萌在看自己的车牌号, 药家鑫拿出刀子, 对张萌连捅8 刀,致其死亡。
2010 年12 月7 日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级学生李某, 在宿舍被其高中同学咸阳某民办大学学生李博用匕首刺死, 并将施以援手的下铺同学刺成重伤, 经调查事情源于感情纠纷。
这两起发生在大学校园的恶性事件, 均为在校大学生导演, 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 一时间大家都对大学生的残忍愤愤不平, 对于这些年轻生命的愚蠢而扼腕叹息。
生命与生命伦理学的内涵。关于“生命” 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问题。无论是从科学入手, 还是从哲学出发, 生命的存在本性和生存本质, 都有可能得到最深刻的展示。“生命” 概念所指涉的是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中的一切生命形式, 比如, 动物生命、植物生命、人的生命, 再比如文化生命等等。生命伦理学的定义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理解是探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中各种人际关系及活动的伦理问题; 广义的理解则是与人类乃至涉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维持生存的生命活动相关的伦理问题,我们探讨的是广义上的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对生命的基本原理、理念的思考与研究往往是带有终极性的, 任何的伦理思考都会与之相关,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追溯到这些原理与理念。例如, 人究竟是什么? 人的生命本质究竟是什么? 人的生命价值何在? 等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命的本性是勇往直前。生命之所以能够进入时间和空间之域而生生向前, 其根本动力在于生命一旦诞生, 宇宙就将其整体创化力量灌注进了生命, 这种力量使生命本身必须按照自身的方式去实现自身, 即以创造生命的方式去实现生命, 从不后退, 从不停止, 从不左顾右盼。德国哲学家施本格勒讲, 生命就是以实现灵魂的可能性为目标,道出了一个最深刻的生命现象: 生命的展开就是实现生命的创造力本身, 生命的创造力, 就是生命的内在灵魂, 生命的天命就是因其创造的冲动而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活着还是死去, 这是个问题。” 这个古老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纠缠当代大学生的, 我们不得而知。其中, 激烈的学习竞争、就业竞争、不成熟的感情观点以及严重缺失的家庭教育都是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 自我期望值过高, 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 也会导致大学生走上不归路。
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等级, 都对生命有着可怕的无知。对“90 后” 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首先要培养他们敬畏生命的理念, 这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集中体现在“贵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是一种伦理型的生命观, 生命价值与伦理道德紧紧联系在一起。儒家把对自我生命的敬惜与对父母的孝敬联系起来。《礼记﹒ 哀公问》: “身也者, 亲之枝也, 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 是伤其亲。伤其身,是伤其本。” 爱身就是敬亲, 伤身就是伤亲, 就是不孝。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价值观对于“90 后”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启发大学生们以一种道德眼光看待个体生命, 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充实生命的内涵。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与热情, 就会积极关心他人与社会, 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命运与前途。
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权利”, 在中国古代有“权势和货财” 的意思, 如“稍争权利, 更相杀害”(《后汉书》);在现代则表示“公民或法人依法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义务” 有两个基本意思: 其一, 依照身份、地位或职业,由命令或习俗责成的工作、行为、服务或职务等; 其二,在道德或伦理上的一般强制的应尽责任。人一来到这个世界, 就不可选择地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其生命不仅属于他自己, 也属其家庭、社会, 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形成与展现。“90 后”大学生的成长倾注了父母、家庭及社会的大量心血, 在引导过程中, 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生命不仅是自己的, 同时也是家庭与社会的, 自己对生命采取的态度与行动, 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珍视生命是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法] 居友. 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M]. 余涌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2] 王海明. 伦理学方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3]杜时忠. 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 高教探索, 2002(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