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和免疫检验实验指导
2
(一)免疫血清的制备与鉴定
实验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受抗原物质刺激后产生体液免疫(抗体)和细胞免疫(致敏的T淋巴细胞及其产物多种淋巴因子)的过程。一种抗原能否引起免疫反应,一方面取决于抗原分子表面有无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有无相应的免疫活性细胞。上述条件具备时,抗原经合适途径,选择合适剂量及次数,进入机体内,经过一段潜伏期,抗体水平就逐渐升高,维持高峰,既高效价抗体。利用此原理可制备血清学试验所需的抗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及溶血素等。
制备优质的免疫血清除需要纯化抗原外,还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动物及注射的途径,抗原剂量、注射次数等有密切关系。
(一)抗原制备和动物的选择
1.抗原的制备:为了制备特异性强、亲和力高和效价满意的抗血清,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抗原。抗原的特异性除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外,还与其分子表面上决定簇性质、位置、立体构型有密切的关系。抗原种类可分为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及合成抗原。在天然抗原中又可分为可溶性抗原(如血清、毒素、组织浸出液等)、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及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必须与载体结合才有免疫原性)。 2.动物的选择:实验室多选用家兔、豚鼠(或鸡),商品性生产多用马、羊,特殊情况选用猴。在免疫前应预先测定体内有无存在低滴度交叉反应的天然抗体。 (二)抗原的注射途径和剂量
1.注射抗原的途径:通常可采用静脉、腹腔或皮下途径,皮内或肌肉途径较少采用。近期发展在局部淋巴结或足 等部位注射抗原。不同途径,抗原在体内代谢速度不同,因而产生抗体的水平不同。在皮下组织中能长期贮留的抗原,特别是与佐剂相混合的抗原,可以从皮下组织内缓慢释放出来,有利于抗体的产生。 2.抗原剂量及注射次数:应随抗原的性质而异。
3.每次注射间隔时间:不同抗原和不同免疫方法,可从数日到数周,一般无佐剂抗原为2~4天。加佐剂抗原为10~15天。 (三)佐剂的作用原理及种类:
1.原理:佐剂又称免疫增强剂。它可以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及改变机体的免疫反应性,达到增强免疫力或提高抗体产生水平及在体内维持时间明显延长。
2.种类:通常多用福氏佐剂(Freund adjuvant) ,它分为福氏不完全佐剂(Incomplete Freund adjuvant)和福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 adjuvant)。福氏不完全佐剂既抗原水溶液(1~5mg/ml)1ml、油剂(液体石蜡)4ml、乳化剂(羊毛脂)1g混合而成
3
油和水的乳悬液。福氏完全佐剂在上述成份中按10mg/ml加入卡介苗。
3.配制方法:先将羊毛脂与液体石蜡混合分装小瓶,高压蒸汽灭菌,8磅20分钟,保存4℃冰箱,使用前再溶化,制备可分研磨法和注射法。前者将乳悬液在微火上溶化后,按比例加入卡介苗,边滴边研磨,使菌体完全分散,按同法加抗原,每加1滴应研磨数转直至小滴消失,加抗原要慢,待抗原全部滴入后则成乳白色粘稠的油包水乳剂。后者将等量的乳悬液和抗原卡介苗混合液分别吸入两个附有针头的5毫升注射器内。将其之一与约长6厘米的塑料管连接,针头穿入约1厘米,然后稍稍推动针管,使液体进入塑料管直至距塑料管开口端还有1厘米距离为止,同时由另一人将另一个5毫升注射器与塑料管开口端相连,此时二人相对而坐,左手固定针头与注射器的连接处,右手交替推动针管,反复操作,直至形成粘稠的乳剂为止。
制成的乳剂是否油包水乳剂,直接影响到免疫的效果,因此每次制成后要进行检查。方法是将佐剂抗原滴入冷水表面,滴入后应保持完整而不分散,若滴入后分散,说明不合格,要另行配制。 (四)免疫的方法:
1.无佐剂免疫法:应根据抗原的性质采用合理方法。颗粒性抗原(红细胞、细菌)通常不需采用加佐剂方法。将某种抗原(浓度约1%)根据下列的顺序、每次间隔3~5天免疫动物(兔)
皮下注入抗原 0.3ml 肌肉 0.4ml 足 0.4ml 静脉(耳) 0.4ml 皮内 0.5ml
于最后一次注射后7天,采耳血,分离血清,用特异抗原测定其效价。 2.福氏佐剂免疫法:
1)一般免疫方法:第一针剂量为每只家兔注射1毫升加佐剂的抗原。注射途径为两只后足掌,每只0.2毫升,其他各淋巴结附近部位,多点皮内注射。总量为0.6毫升。第二针间隔在第一针免疫后3~4周。剂量为不加佐剂的抗原1毫升。注射途径为背部多点皮下注射。
第三针间隔时间为第二针免疫后1~2周,剂量和途径同第二针。
2)淋巴结免疫法,卡介苗致敏:每只兔后足各注射活卡介苗(75mg/ml)0.3ml,10~14天后两侧 窝淋巴结可肿大,如蚕豆大小,既可作淋巴结注射。 第一针于两侧 窝淋巴结内注射佐剂抗原(1mg/ml),每个淋巴结内注射0.25ml。注射加强针,两次间隔时间、注射次数、剂量、途径与一般免疫方法相同。 (五)采血
1.试血:一般在最后一次注射后的7~10天,既可由耳缘静脉取少量血,分离血清进行试血。多采用环状试验,在10分钟内能出现“++”沉淀环为合格。目前更多采用双向扩散法,经37℃24小时后观察结果,效价在1:16以上既可用。
2.放血:当免疫血清效价达到所需要滴度时,由心脏或颈动脉用无菌手续采血。 (六)分离血清:
4
将收集血置无菌试管或三角瓶内,凝固后,用无菌滴管沿试管边缘将血块与瓶壁脱离,先放37℃,2小时后,再放4℃过夜,使血清充分析出,经离心2000rpm,20分钟,分离出血清,待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实验二、免疫血清的鉴定、纯化和保存
一、免疫球蛋白的提取与鉴定:
各类免疫球蛋白及其与其它血清蛋白间,根据它们的分子大小、电离密度、等电点以及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等,得以相互鉴别与分类。利用上述特性,还可以从液体中分离和提取各种免疫球蛋白。 (一)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提取: 1.盐析法(Salt fractionation):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相对溶解度不同。血清γ球蛋白在一定浓度盐溶液中易于沉淀,而白蛋白则不易沉淀,据此可将二者分离。其方法步骤如下:
(1)配制饱和硫酸铵溶液:取500ml蒸馏水加热至70~80℃,将400g硫酸铵溶于其中,
搅拌20分钟,冷却。待硫酸铵结晶沉于瓶底,其上清即为饱和硫酸铵。在使用前用28%氨水调pH为7.0。
(2)用50%饱和硫酸铵提取血清中β、γ球蛋白:血清一份加生理盐水一份混匀,然后
逐滴加入饱和硫酸铵二份中,边加边搅拌,防止形成团块降低沉淀物的特异性。混匀后静置30分钟或置4℃冰箱过夜。
(3)高速低温离心10000rpm,10分钟,将上清液(含白蛋白)弃去,取沉淀物(含球
蛋白)溶于少量生理盐水中。 (4)用33%饱和硫酸铵提取γ球蛋白,方法是将上述提取物生理盐水溶液两份加一份饱
和硫酸铵。然后再离心10000rpm,其余操作同上。 (5)按同样方法用33%饱和硫酸铵再提取一次。
(6)将提取物装入透析袋,在生理盐水中透析,以除去其中所含的硫酸铵。
经盐析法提取的蛋白质为粗提的免疫球蛋白,若要获得纯化的免疫球蛋白,必须经凝胶过滤或离子交换层析提纯。 2.凝胶过滤法(Gel filtration):
利用具有分子筛效应的多孔网状凝胶做为介质,可分离提纯分子量不同的大分子物质。在凝胶过滤过程中,分子量大的物质因不能进入凝胶网孔而沿凝胶颗粒间的空隙先流出凝胶柱外,分子量小的物质因能进入凝胶网孔而受阻滞,流速缓慢而最后流出柱外,这样就能将分子量不同的物质分离。 (1)材料:
样品(正常人血清),Sephadex G-200,2.5×100mm层析柱,洗脱液(PBS或含NaCl的Tris―HCl缓冲液)。 (2)方法:
5
①处理凝胶:将Sephadex G―200用蒸馏水经充分膨胀后进行浮选。
②装柱:在层析柱底部铺加一层尼龙纱,然后将洗脱液饱和凝胶粒子沿插入柱底的玻璃棒缓缓倾注于层析柱内。
③加样:在凝胶柱表面再加一层尼龙纱,沿管壁缓缓加入样品,所加样品的体积不超过凝胶柱的10%。
④洗脱:洗脱液洗脱,流速20ml/小时。待样品洗脱下来(用20%磺酸水杨素检测)既用试管分段收集。
⑤蛋白测定: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各管样品的O.D280nm,以判读各管蛋白含量。 附:样品洗脱完毕后,凝胶即已再生。一次装柱可反复使用多次。凝胶悬液加防腐剂后于冰箱内可保存数月。
(3)结果分析:正常人血清经凝胶过滤后可分出三个主要蛋白峰。IgM是在第一峰中,
和IgM分子量接近的α2―巨球蛋白也在第一峰。第二峰主要是IgG,在第二峰开始部分含IgA和IgD,第三峰为蛋白和分子量100,000以下的球蛋白。 3.离子交换层析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以离子交换剂为介质,吸附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物质,由于高分子物质的电荷量,等电点不同,用不同离子强度或pH值的洗脱液能置换不同的高分子物质。据此可分离提纯免疫球蛋白,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高分子物质提纯方法之一。
(1) 材料:样品(经pH8.0,0.015M PB透析过的正常人血清,或经饱和硫酸铵提取
的免疫球蛋白),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2.5×25cm层析柱,及洗脱剂(不同离子强度的PB)。 (2) 方法:
①离子交换剂的预处理:取适量DEAE―纤维粉剂,用0.5N NaOH除去色素和细粒,用蒸馏水洗成中性后,再用0.5N的HCl洗涤,最后用蒸馏水洗成中性并用缓冲液平衡。 ②装柱:与凝胶过滤相同。 ③加样:在层析柱顶部留有少量缓冲液时,既开始加样。在样品渗入柱内液面约留有0.5ml时,以数毫升缓冲液冲洗柱壁。然后滴加洗脱剂并调整流速为1~2ml/分,进行洗脱。 ④洗脱:根据提取免疫球蛋白种类的不同而选择不同pH及克分子量(molar solution “M”)。例如提取血清IgG用0.01 M pH7.4洗脱,而血清IgA则为1M pH6.4为洗脱液。 ⑤蛋白测定:同凝胶过滤法。 (二)免疫球蛋白的鉴定: 1.血清学方法鉴定:
经提纯的免疫球蛋白可做为抗原,用已知的抗血清进行鉴定,方法可选用琼脂单向扩散法、双向扩散法及免疫电泳等方法。
2.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
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是利用丙稀酰胺(Acrylamide,Acr.)与双丙稀酰胺(N,N―methylene Bisacrylamide,Bis)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成大分子凝胶后再进行电泳,因此它兼有分子筛效应与电泳效应。各种蛋白质分子通过凝胶孔时所受阻力程度与其大小、形状有密切关系,因此可分开泳动率很相近而分子大小形状不同的蛋白质。可用于鉴定和分离高分子物质。
6
(1) 材料:样品(提纯的免疫球蛋白),丙稀酰胺,加速剂(TEMED或DMPN),
催化剂(过硫酸铵),Tris(三羟基氨基甲烷),HCl,甘氨酸,20%蔗糖,0.5%溴酚兰,0.05%氨基黑染液,5%醋酸,园盘电泳仪。 (2) 方法:
①配制聚丙稀酰胺凝胶: 贮存配制:
A液(pH8.9 Tris―HCl缓冲液):48ml 1N的HCl加36.6g Tris,再加蒸馏水至100ml。 B液:28g丙稀酰胺加0.735g双丙稀酰胺,再加蒸馏水至100ml。 工作液配制:
甲液:1份A液,2份B液,1份蒸馏水混匀。 乙液:0.4g过硫酸铵加蒸馏水100ml。
临用前以甲液1份+乙液1份+DMPN或TEMED(配8ml工作液时加2滴)。 ②配制电极缓冲液(pH8.3的Tris―甘氨酸缓冲液):
Tris6.0g加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至1,000ml。临用时将此液再稀释10倍。
③聚胶:在电泳园盘上装入凝胶管,下口用玻璃珠堵塞,加入配制好的凝胶工作液。凝胶面上加0.5mm水层,凝聚后再吸去水层并取下玻璃珠。
④加样:加入血清或提纯的免疫球蛋白约10μl,样品上加1滴20%蔗糖(防止样品与电极缓冲液对流)。为便于示踪,样品内可加0.5%溴酚兰5μ做指示剂。最后在样品管和电泳槽中加满电极缓冲液。
⑤电泳:每管3mA,电压220V,泳动3小时。
⑥染色:从管中取出凝胶,浸于0.05%氨基黑染色液中染色约半小时,再放入5%醋酸中脱色至无余色脱下为止(约需1天)。
(3) 结果分析:可以通过标准品进行定位。 (三)保存:
经鉴定合格后,将免疫血清中加1%的硫柳汞或5%的叠氮钠,使其最后浓度分别为0.01%,或0.05%,然后将免疫血清分装1~2ml小瓶(或安瓶)内,放―20℃冷冻,可保存二年,如有条件可将免疫血清冷冻干燥保存。
7
(二)血清学反应(Serological reaction)
血清学反应是免疫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它可以利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如病人的血清标本),也可以用已知的抗体诊断未知的抗原(如自病人分离的病原微生物),因此在临床免疫学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血清学试验虽已有很多发展 , 但仍归属于以下三类,既: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
1.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
以凝集反应原理为基础的实验中,除最基本的试管凝集实验及玻片凝集实验外,尚有乳胶颗粒间接凝集抑制试验、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及葡萄球菌A蛋白(SPA)协同凝集试验等。由于乳胶颗粒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已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所替代,而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及SPA协同凝集试验又多用于微生物学诊断实验范畴,故以上三试验均不重复介绍。
实验三、试管凝集实验(Tube agglutination test)—抗体效价测定
【原理】
大分子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其相应的抗体相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及一定的温度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是为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实验的应用,一般均以标准抗原(已知抗原)测定免疫血清或患者血清中抗体的效价。 【材料】
1:10抗羊红细胞免疫血清(配制前需经56℃30分钟灭活) 1%绵羊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 生理盐水
试管及1ml刻度吸管
试管架及吸液橡皮乳头、红蜡笔 恒温箱 【方法】
1.取试管8支,排列于试管架上并做好标记。 2.每管各加入生理盐水0.5ml。
8
3.吸取1:10抗绵羊红细胞免疫血清0.5ml加入第1管中并充分混匀。
4.自第1管中吸出0.5ml加入第2管中,经充分混匀后吸出0.5ml加入第3管中,如此依次稀释至第7管,混匀后吸出0.5ml弃去。此时1~7管所含免疫血清的稀释度为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第7管不加免疫血清做为对照。 5.1~8管每管各加1%绵羊红细胞悬液各0.5ml。(注意:加入前必须将红细胞悬液充分混匀)。
6.此时第1~7管的血清最终稀释度为1:40、1:80、1:160、1:320、1:640、1:1280、1:2560。 7.摇匀后,静置于37℃下,1小时后观察结果并写出实验记录。 【结果】
1.观察前切勿摇动试管,以免凝集分散。
2.首先应观察对照管,该管因无相对应的免疫血清故不应有凝集现象,血球应全部沉于试管底部呈规则园盘状。如出现凝集现象则说明实验操作有误或血球本身有自凝现象,试验结果不能成立。
3.再观察1~6试验管,并以++++、+++、++、+,分别表示凝集强度,不凝集者记以“―”。 ++++:完全凝集,呈厚膜状铺于管底,边缘呈锯齿状。 +++:血球呈薄层贴于管底,边缘不齐。
++:中央呈较小园盘状沉淀,边缘凝集呈颗粒状。 +:血球呈较大的园盘状沉淀,边缘有少量凝集颗粒。 ―:无凝集,血球沉于管底园盘状。
4.以血清最高稀释度仍能出现“++”凝集现象者,作为该免疫血清的效价(滴度)。例如,在本次实验中第5管(1:640)呈“++”凝集,第6管(1:1280)呈“+”凝集或“―”,对照管为“―”,则该血清的效价为1:640。 注:
1.免疫血清在实验前须经56℃30分钟灭活,是指对免疫血清中所含补体活性的灭活,如不灭活处理则直接影响凝集结果,例如在本次实验中高浓度的免疫血清可使血球出现溶解现象。
2.本次实验对凝集反应判读结果的方法,仅属对红细胞凝集的判读,而对其它颗粒性抗原(如细菌菌体抗原)在凝集反应中判读结果的方法则在微生物学实习指导中另有说明。
实验四、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 test)
【原理】
玻片凝集的原理与试管凝集相同,一般均用于诊断未知抗原,如用已知的免疫血清诊断未知的细菌和血型鉴定等。由于方法简便,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异性,故迄今仍为各实验室所应用。玻片凝集的反应时间短(应在2~5分钟左右出现凝集),因而对免疫血清的浓度应相应提高(如该免疫血清试管凝集效价在1:1280以上时,应做
9
1:20稀释以作为玻片凝集的抗体最合适的稀释度)。本实验方法只能用作定性实验。 【材料】
1:20抗羊红细胞免疫血清(用生理盐水配制) 1:20抗鸡红细胞免疫血清(同上) 羊红细胞及鸡红细胞 生理盐水
载玻片、尖吸管、红蜡笔、牙签等。 【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红蜡笔画分三格并标明次序。
2.用尖吸管3支分别取抗鸡、抗羊红细胞免疫血清及生理盐水各一滴,分别滴加于载玻片所画出的三个格内。(或用微量加样器分别各取25μl加至载玻片三个格内)。 3.再用另一支尖吸管吸取羊或鸡红细胞一种,于三格内各加入一滴(亦可用微量加样器每格内各加25μl)。
4.用牙签将血细胞与免疫血清及生理盐水充分混匀。注意每混匀一格必须更换牙签或将使用过的一端折断才能混匀另一格,否则将会出现交叉凝集,影响实验结果。 5.将玻片轻轻摇动1~2分钟,观察结果并记录报告。
2.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相结合,当两者比例合适并有电解质存在及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一定的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的抗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与相应的抗体比较,抗原分子小(<0.2微米),单位体积中所含的抗原量要多,具有较大的反应面积。为了使抗原抗体之间比例合适,不使抗原过剩,故一般均应稀释抗原,并以抗原最高稀释度(可达1:40,000)仍能与抗体出现沉淀反应为该抗体的沉淀反应效价(滴度),如环状沉淀试验。若需用稀释抗体的方法测定该抗体的效价。则需将免疫血清做高浓度低倍稀释(自1:4~1:140左右)并将抗原制成一标准浓度才能进行检测,否则就不能出现反应,如单向及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根据抗原与抗体的不同条件及其它因素,沉淀反应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既:环状沉淀反应(Rnig precipitation reaction);凝胶中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in gel),如单向扩散、双向扩散、对流电泳、免疫电泳等;及微生物学实验中的絮状沉淀反应(Floccuiation precipitation reaction),如梅毒血清中的康氏(Kahn)及克莱氏(Kline)试验以及检测白喉杆菌毒力的体外试验—Elek氏试验,检测毒素或类毒素的絮状沉淀单位测定等。
10
实验五、环状沉淀试验(Ring precipitation test)—血迹鉴定
【原理】
在环状沉淀试验中,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特异抗体结合后,于两者交界面处可形成白色沉淀环。本试验的最大优点是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主要取决于具有高效价的特异抗体和制备抗体时抗原的纯度程度。如某些特异抗体的效价可达1:20,000~1:40,000或更高,即将相应的可溶性抗原做1:20,000~1:40,000倍稀释后仍可出现反应。因此,在检测微量抗原时本试验虽属经典的沉淀试验,到目前为止仍有其实用价值。 【材料】
滴有未知血迹的干燥纸片3种,分别置于一洁净试管中,并注明标本No:1、No:2、No:3。
抗人血清抗体、抗羊血清抗体及抗鸡血清抗体。 生理盐水
1ml吸管、尖吸管及橡皮乳头等。 环状沉淀管及环状沉淀管架。 【方法】:
1. 取环状沉淀管3支,用3支尖吸管分别加抗人、抗羊及抗鸡血清抗体各约0.1ml于沉淀管底部,并注明,置于环状沉淀试管架上。
2. 取置有任一未知血迹纸片的试管并加入生理盐水1ml。
3. 放置室温5~10分钟后,将血迹纸片溶解于生理盐水中的微量血清混匀。
4. 用尖吸管吸取上清液,分别缓缓加入上述含有抗人、抗羊及抗鸡血清抗体的沉淀中,并使两者呈一清晰界面。(因血清的分子密度及比重均大于生理盐水,故当加入含有抗原之生理盐水时只须将沉淀管倾斜,加抗原的尖吸管勿接触抗血清,使含抗原的生理盐水沿管壁缓缓流下,再将沉淀管直立即可呈一清晰界面)。
5. 在加入抗原时,尖吸管的尖部切勿触及下面的抗体部分,否则不仅使抗原抗体混合,不能呈清晰界面,而且如再用此尖吸管加抗原于另一支含不同抗体的沉淀管中后,必然会出现交叉反应,无法判读结果。 6. 置室温下1~5分钟,观察结果。 【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对待检血迹标本做出实验报告。
11
实验六、单向免疫扩散法(Single radil immunodiffusion)—正常
人群IgG正常值检测
【原理】
在含有特异抗体的琼脂板中打孔,并在孔中加入定量的抗原,当抗原向周围扩散后与琼脂中抗体相结合,既形成白色沉淀环,其直径或面积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同时用标准抗原或国际参考蛋白制成标准曲线,即可用以定量检测未知标本的抗原浓度(mg/ml或IU/ml)。
应用这一实验方法可检测正常人群或患者血清中IgG、IgA及IgM的含量及正常值。 【材料】
1.示教部分:
2%离子琼脂或生理盐水琼脂(内含2‟NaN3) 标准马抗人IgG血清(抗体)(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参考蛋白工作标准(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pH7.2 PBS
玻璃板或载玻片。
打孔器(孔径3mm)及打孔模板。 微量加样器
湿盒(容器内加湿纱布或泡沫塑料) 2.实验部分:
已制备好的含有马抗人IgG抗体的1%琼脂板。 1:50稀释的单人份待检血清标本。 打孔器、模板、微量加样器及湿盒等。 【方法】
(一)标准曲线的制备:示教 1.按照玻片的大小,以能制做1~1.5mm厚度的琼脂板的量,分装其1/2量的2%盐水琼脂。例如,用普通载玻片制做时其1%琼脂量为4ml,在分装2%盐水琼脂时既为2ml。溶化后置56~60℃水浴中平衡温度备用。
2.稀释抗体:将标准抗人IgG抗体按其效价用pH7.2 PBS做成1倍稀释。例如,血清效价为1:140,原浓血清既应稀释为1:70。并分装试管,其分装量应与2%盐水琼脂量相等。 3.制板:将已稀释的抗人IgG抗体于56℃水浴中预热约半分钟,再倾注于已溶化并维持56~60℃的2%盐水琼脂管中,用拇指将管口堵紧。翻转试管1~2次,将抗体与琼脂混合均匀(注意:抗体与琼脂混合时切勿产生气泡),迅速倾注于玻片上,待凝固后既制成。
4.打孔:将琼脂板置于模板上,在同一直线上用打孔器打孔5个,孔距10mm。 5.稀释不同浓度的参考蛋白标准(工作标准):应根据制品说明进行稀释,例如:工作
12
标准中免疫球蛋白含量,IgG为100单位/ml,80.4微克/单位,其稀释范围为1:10、1:20、1:40、1:80及1:160。
6.加样:将已稀释的不同浓度的工作标准顺序用微量加样器每孔加入10μl(注意:每一稀释度均应更换塑料吸头)。
7.置湿盒中,放37℃温箱,24小时后观察结果。
8.用量角规测量并记录沉淀环直径,然后以沉淀环直径为纵座标,不同单位/ml为横座标,绘制成标准曲线。
在制做标准曲线时,为尽量减少误差,至少应做两份以上标准板。 (二)正常人血清中IgG值的测定:
1.将已制备好的抗体琼脂板置打孔模板上,每一琼脂板可打孔4个(孔径3mm,孔距10mm)。
2.将单份正常人血清用pH7.2 PBS分别作1:50稀释。
3.用微量加样器分别取1:50稀释的单人份血清标本10μl加入孔中,每份标本应各加两孔(每份标本均应更换塑料吸头)。
4.作好标记置湿盒中,放37℃温箱,24小时后观察结果。 【结果】
测量各份标本的沉淀环直径并记录结果,然后用标准曲线测出每份标本所含IgG的单位/ml,并换算为mg/ml。
将全班实验结果做出统计及均值,并写出较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七、双向扩散法(Double diffusion)—抗原分析
【原理】
双向扩散法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琼脂介质中相互扩散而形成一定类型沉淀线的方法。沉淀线的特征与位置不仅取决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及相互间浓度比例,而且与其分子大小及扩散速度相关。当抗原抗体存在多种系统时,可呈现多条沉淀线以至交叉反应。 【材料】
生理盐水1%琼脂管(每管约4ml) 载玻片
打孔器及打孔模板 微量加样器及塑料吸头
抗体及抗原1、2、3、4、5、6。 湿盒 【方法】
1.将已溶化的1%琼脂盐水管放56~60℃水浴箱中平衡温度备用。
2.将载玻片置于水平桌面上,倾注已溶化琼脂3.5~4ml,使成厚度约1.5mm琼脂板。
13
3.凝固后,将打孔模板置于琼脂板下,然后用打孔器打孔,根据不同需要可制成三角型、方阵型或梅花型。本次实验采用三角型,即每一个三角型的三个孔为一组。(因本次实验所制备的琼脂板均以载玻片为底板故根据其大小只能采用三角型同时每一琼脂板也只能制成两组。否则,如采用方阵型或梅花型则因琼脂板边缘琼脂厚度不够而使周边各孔所加抗原或抗体量不足或溢出,如制成三角型三组,因各孔相距过近相互渗透扩散而难于正确判定结果)。
4.用微量加样器加抗体各10μl。各组所余两孔各按抗原1、2为一组,3、4为二组,5、6为三组,分别各加入10μl。注意每加一样品均需更换加样器塑料吸头,以防止交叉现象影响实验结果。
5.作好记录,放湿盒中,置37℃温箱,24小时后观察结果。 【结果】 说明:
(1)融合性沉淀弧,说明两孔中抗原相同,为同一性反应。
(2)两沉淀线独自形成并形成交叉,说明两孔中的抗原完全不同,为非同一性反应。 (3)融合性沉淀弧出现支线,或同时有另一条或两条沉淀线,说明两孔中抗原有相同部
分又有不同部分,此为部分同一性反应。
实验八、对流免疫电泳
【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CIEP)是指在适宜缓冲液和电场条件下,抗原和相应抗体在琼脂凝胶中,由于电泳和电渗作用抗原,抗原向正极移动,抗体向负极移动。将抗原放负极端,抗体放正极端,则抗原抗体相向移动,在两孔之间相遇,在比例合适时形成沉淀线。以Sm和RNP(核糖核蛋白)等可提取性抗原(extractable nucleat antigen,ENA)检测相应抗Sm和RNP为例。 【材料】
1. Sm/RNP抗原制备 将新鲜或冻存于-30℃的小牛胸腺除去脂肪与结缔组织后,用
0.004 mol/L 氯化钙-0.28 mol/L蔗糖溶液洗净,切碎。每50 g胸腺加上述含钙0.28 mol/L蔗糖450 ml。于匀浆器中慢档(约8000 r/min)匀浆2~3 min(速度过高,核可能破坏)。两层纱布过滤,滤液1500 r/min离心20 min,弃上清液(胞浆成分)。沉淀(核)用0.004 mol/L氯化钙-0.25 mol/L蔗糖洗1次。用50 ml pH 7.1 0.1 mol/L PBS(或pH 7.2 0.01 mol/L PBS)将沉淀物悬起,于匀浆器中快档匀浆2~3 min,使核破碎。4℃过夜后用纱布滤除不溶性物质,滤液以30000 g 4℃离心1 h除去沉淀物。上清液按10 mg/ml比例加入醋酸钠干粉,缓慢搅拌至溶。加入6倍体积的无水乙醇,发生絮片状沉淀,10 min后15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沉淀中加入生理盐水20 ml,使大部分溶解,1500 r/min,弃沉淀。上清液对蒸馏水透析后分装,冷冻干燥
14
保存。
2. 待检血清和已知抗ENA阳性血清。 3. PH 8.6 0.05 mol/L巴比妥缓冲液。
4. 琼脂、载玻片、吸管、毛细滴管、打孔器、电泳仪、电泳槽、万用表、适量滤纸或纱
布。 【方法】
1. 制备1.2%巴比妥缓冲琼脂凝胶板 先用生理盐水50 ml加1.2 g琼脂隔水煮沸融化,
再加50 ml pH8.6 0.05 mol/L巴比妥缓冲液继续隔水煮沸至澄清,取融化的琼脂3.5~4 ml,浇于载玻片上,冷却后打孔。
2. 打孔 用打孔器(或用绘图笔尖)成对打孔,孔径3 mm,孔距6 mm。
3. 打样 先于阳极侧孔内加待检血清或阳性对照血清,10 V/cm电压,电泳30 min(时
间可随具体实验条件加以调整),再于阴极侧孔内加ENA抗原(巴比妥缓冲液溶解的),继续电泳约45 min。
4. 待阳性对照血清孔与ENA抗原孔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时停止电泳。 5. 初步观察后,将凝胶板置湿盒继续扩散24 h。 【结果】 判定结果时,待检血清如含抗RNP与抗Sm两种抗体则在与ENA抗原孔之间出现两条沉淀线,靠近阴极侧的沉淀线由抗Sm与相应抗原形成,靠近阳极侧的沉淀线则由抗RNP与相应抗原形成。如只出现一条沉淀线,则须与阳性对照血清参比,以判定其性质。由于Sm抗原可耐56℃ 1 h,RNP则遭破坏,故也可将ENA抗原加热处理后再与待测血清作对流免疫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简便、快速、敏感度较双向琼脂扩散试验高8~16倍(如测AFP敏感度为2.5~5.0μg/ml),但分辨力低于双向琼脂扩散。 注意事项
本方法以高电渗为其特点之一,但电渗作用过强会使多数蛋白质向阴极移动,因此不宜使用电渗作用过强的琼脂。如果抗原也是免疫球蛋白,或抗原抗体的扩散率比较接近,会导致电泳时抗原和抗体向一个方向移动,不能形成对流效应,这种情况下不宜做对流免疫电泳。
实验九、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
【原理】
免疫电泳法是指利用凝胶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两种技术结合的实验方法。在电场作用下标本中各组分因电泳迁移率不同而分成区带,然后沿电泳平行方向将凝胶挖一沟槽,将抗体加入沟槽内,使抗原与抗体相互扩散而形成沉淀线。根据沉淀线的数量、位置及形状,以分析标本中所含组分的性质,本实验常用于抗原分析及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材料】
15
1%离子琼脂(pH8.6巴比妥缓冲液加入等量蒸馏水,再加入1%琼脂,溶解后用脱脂棉过滤,分装试管,实验前加热溶解置56~60℃水浴箱中平衡温度备用)。 免疫电泳用玻片 待检血清
人IgG(1mg/ml) 抗人全血清抗体
微量加样器及塑料吸头 尖吸管及橡皮吸头
打孔器、解剖刀、尺、打孔模板、湿盒等。
电泳仪:将pH8.6巴比妥缓冲液注入电泳槽内(注意正负极各槽内所加入的量应在同一水平),并将滤纸裁成适当长度和宽度以备搭桥使用。 附:pH8.6巴比妥缓冲液配制方法
巴比妥钠(Barbital Sodium)10.3g 巴比妥酸(Barbituric Acid)1.84g 蒸馏水1000ml
1.称量巴比妥酸置一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200ml于煮锅内加热溶解。 2.称量巴比妥钠置另一容器中加蒸馏水700ml,摇动溶解。
3.将已融化的巴比妥酸溶液与巴比妥钠溶液混合,用蒸馏水补足1000ml。 4.混匀后,用精密pH试纸测定pH值,备用。 一、实验方法:
1.取已溶化的1%离子琼脂倾注于玻片上制成琼脂板。
2.冷却凝固后,按照模板于挖槽线上下两侧各打孔一个,并分别用微量加样器加入待检血清及人IgG各15μl。
3.置电泳槽内,注意电泳标本应放负极“―”一侧。并将已浸透缓冲液的滤纸一端覆盖于琼脂板两侧各约0.5mm,另一端浸于电泳液中。
4.接通电源。电压、电流及时间应视仪器性能而定。一般电势梯度6V/cm,电流每板20mA,泳动时间1~2小时。
5.电泳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琼脂板。按模板位置用解剖刀挖横槽,用特制尖吸管加入抗人全血清抗体。
6.置湿盒中,于37℃温箱中扩散24小时。 【结果】
根据沉淀弧的位置及形状,参照免疫球蛋白迁移范围示意图,识别主要Ig。
3.补体相关试验
补体作为机体所固有的非特异性防御组分,能增强特异性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所产生
16
的反应,广泛参与机体的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亦可参与一些变态反应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引起组织损伤和破坏。另外补体组分的先天性缺陷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需要进行补体总活性的测定及补体单个成分的测定。
根据抗原抗体在结合过程中能激活补体而设计了补体结合实验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实验,补体结合实验曾用于检测多种细菌病毒的抗原或抗体,因易受多种实验条件的影响,已渐被其它方法所取代,补体介导的细胞毒实验可用于带各种抗原细胞的检测,如进行细胞MHC抗原的鉴定、T淋巴细胞总数或其亚类的计数。
实验十一、总补体活性(CH50)的测定
【原理】
补体能使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SRBC)发生溶血,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浓度恒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和活性呈正比例关系。因此,将新鲜待检血清做不同稀释后,与致敏红细胞反应,测定溶血程度,以50%溶血时的最小血清量判定终点,可测知补体总溶血活性。以50%溶血判断结果比100%溶血灵敏、准确。 【材料】 1. 待检人血清:静脉抽血,待凝后立即分离血清进行测定或-70℃保存。 2. 缓冲盐水(pH7.4):取NaCl 75g,1mol/L HCl 177ml,三乙醇胺28ml,MgCl2·6H2O 1.0g,CaCl2·2H2O 0.2g。先将NaCl 溶于700 ml蒸馏水中,再加入HCl和三乙醇胺。将MgCl2·6H2O和CaCl2·2H2O分别 用2 ml蒸馏水溶解后,逐一加入,再用蒸馏水加至1000 ml,4℃保存。临用前取上述溶液1份加9份蒸馏水,4℃保存待用。 3. 2%SRBC悬液:新鲜脱纤维羊血或Alsever液保存羊血(4℃可保存3周)用生理盐水洗2次,第三次用缓冲盐水,2000rpm离心30min。取压积红细胞以缓冲盐水配成2%悬液。为使浓度标准化,可将2%SRBC悬液用缓冲盐水稀释25倍,于分光光度计(542nm)测定透光率(以缓冲盐水校正透光率至100%)。每次实验用红细胞浓度(透光率)必须一致。 4. 生理盐水 5. 溶血素(anti-SRBC):按说明书所标效价以缓冲盐水稀释至2单位。如效价为1:8000,使用时1:4000稀释。 6. 致敏SRBC:2%SRBC加等量2单位溶血素,混匀,置37℃水浴10min。 7. 50%溶血标准管:取2%SRBC悬液0.5ml,加入蒸馏水4.5ml,混匀。 8. 37℃水浴箱 9. 离心机
10. 分光光度计 11. 试管、吸管 【方法】 1. 取待检人血清0.2ml,加入缓冲盐水3.8ml,使成1:20稀释。 2. 按下表所示加入各试剂,混匀,将试管置于37℃水浴30min。
17
表 CH50法测定总补体活性操作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20稀释血清(ml)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一
缓冲盐水(ml) 1.40 1.34 1.30 1.25 1.20 1.15 1.10 1.05 1.00 1.50
致敏SRBC(ml)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CH50(U/ml) 200 133 100 80 66.6 57.1 50 44.4 40 一
【结果】
将各试管2500rpm离心5min,取上清液与50%溶血标准管目视比较,观察溶血程度。取与50%溶血标准管相接近的两管在分光光度计上分别读取光密度值A542nm (0.5cm比色杯,以缓冲盐水作为空白调零),以最接近50%溶血标准管的一管,按下列公式计算CH50活性。
1
CH50(U/ml)= X 20(稀释倍数) 引起50%溶血管的血清量(ml)
本法测定的正常值范围为50-100 U/ml。 【讨论】 1. 操作注意事项
(1) 待检血清标本应无溶血、无乳糜、无污染。
(2) 缓冲液、致敏SRBC均应新鲜配制,缓冲液若被细菌污染,会导致自发溶血。 (3) 待检血清标本必须新鲜,如室温放置2h以上,会使补体活性下降。 (4) 实验所用玻璃器皿,一定要清洁,酸碱均能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5) 测定需在0℃-4℃进行,试管需预冷,可保持补体活性。
(6) 补体的溶血活性与反应时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钙镁离子量、羊红细胞量、
反应总体积及反应温度均有一定关系,因此实验时需对反应的各个环节做严格控制。
2. 方法学评价
(1)本法简便快速,但敏感性较低,不能测定补体蛋白的绝对值。 (2)总补体活性的测定主要反映补体C1~C9通过经典途径活化的程度。 3. 临床意义
(1) 在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如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
伤寒、Reiter综合征和多发性结节炎)、癌肿、骨髓瘤等时,常可见补体含量增高。
18
(2) 低补体血症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SLE活动期、RA、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实验十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原理】
补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 test)的原理是特异性抗体与细胞膜上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的参与下,可产生细胞膜损伤,细胞死亡;不带相应抗原的细胞仍然存活。利用染料排斥实验判定淋巴细胞死活状态,活细胞不着色,具有折光性,大小也正常。死细胞着色,体积增大。下面以HLA-A、B、C抗原检测为例。 【材料】 1. Terasaki塑料板(60孔或96孔)、Fisher离心管、Fisher离心机、水平式离心机、倒置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普通显微镜、毛吸滴管、大试管、中试管、橡皮乳头、温箱、火花真空检测器。 2. 肝素抗凝剂(1000U/0.5ml/管)、Hanks液(pH7.2)、McCoy培养基、淋巴细胞分离液(比重1.077)、50 g/L 伊红 Y、34-40%中性甲醛、生理盐水、凝血酶。 3. 兔补体 20只以上兔的新鲜血清混合而成,分装于灭菌青霉素小瓶内。在无HLA抗血清时应无淋巴细胞毒性;1;2稀释应仍能使分型血清反应结果记分为8分(见本实验结果判定)。不稀释,-70℃储存备用。用前半小时,取出室温融化,使用后剩余液弃去,不得反复冻融。 4. 淋巴细胞悬液
(1)取肝素抗凝外周血10~15ml,1800rpm 离心10~15min。
(2)取白细胞层(1.0~1.5ml)加至含1.5 ml Hanks液的中试管中。
(3)用毛吸滴管混匀,轻轻沿管壁加在盛有1.5 ml淋巴细胞分离液的离心管中,使之重
叠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分层良好。 (4)2000 rpm 离心20min。 (5)吸取单个核细胞层细胞,加入Fisher离心管中,用Fisher离心机4000rpm 离心5min。 (6)弃上清,加Hanks液,1500rpm 离心10min,以去除血小板。 (7)弃上清(内有血小板),加Hanks液混匀,加一滴凝血酶。 (8)转动Fisher离心管,促凝,至血小板凝块产生(约2 min左右)。 (9)1500 rpm 离心10min,使血小板凝块沉淀。
(10) 取上层悬液转至新Fisher管中,1500 rpm 离心10min。 (11) 弃上清(去除凝血酶),加Hanks液重悬细胞,1500 rpm 离心15min,弃上清,
重复此步骤1次。
(12) 弃上清,用McCoy液悬起细胞,并调整细胞浓度至1.5~2106/ml。
19
(13) 如细胞悬液中还含有红细胞,可加抗A、抗B、抗H处理,去除。 5. HLA血清板
(1)取干净Terasaki塑料板,各孔中加入一定量石蜡油。
(2)用干净微量注射器加1l各种已知的对照血清和特异性抗血清于相应各孔中。 (3)置-70℃或-80℃冰箱中保存备用(保存期为6~12个月)。 6. 对照血清 阴性对照最好选用健康男性无输血史的AB型血清,56℃30min灭活,或选用56℃30min灭活的健康人混合血清。阳性对照采用马抗人淋巴细胞。 7. 特异性抗体 采用经产妇血清、多次受血者的血清、计划免疫志愿者的血清、肾移植排斥者的血清或单克隆抗体。 【方法】 1. 自-80℃冰箱中取出HLA血清板,在室温下融化。 2. 标记血清板,标明待检细胞号码。 3. 将待检的T淋巴细胞或总的外周淋巴细胞充分混合(1.5106~2106/ml)。 4. 用软滴法加1l细胞悬液于各孔中,并使之与血清充分混合(用火花真空检测器混匀),室温(25℃)下30min。 5. 每孔加兔补体5l,室温(25℃)下培养60min。 6. 每孔加5l伊红染液,2 min后,加中性福尔马林5l于各孔中。 7. 将5075mm2玻片放在血清板上使各孔液滴扁平。置倒置显微镜下检查细胞存活百分率。 【结果】
结果记录以“6”或“8”为确切阳性反应。细胞死亡则被染料着色,细胞呈灰暗色,体积增大,说明细胞表面有与特异的HLA抗体相对应的抗原;如果淋巴细胞表面没有与特异的HLA抗体对应的抗原,则细胞不着色(着色细胞数10%~19%)。或细胞具有折光性,大小正常。
10%细胞死亡,记1分,为阴性 11%~19%细胞死亡,记2分,为阴性
20%~29%细胞死亡,记4分,为阳性可疑 30%~80%细胞死亡,记6分,为阳性反应 80%细胞死亡,记8分,为强阳性反应
在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结果均正确的情况下,按“多数反应原则”确定受检细胞抗原。若结果异常,须仔细检查每一步操作程序及试剂等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时重做。对于初学者,记4分的记录,最好请有经验者复查及判定结果,不要轻易下结论。 【讨论】 1. 注意事项
(1)此试验的关键在于获得各种HLA标准抗血清,由于HLA抗体不是天然形成,不需
经同种异体抗原刺激产生。目前标准分型血清的主要来源是经产妇和计划免疫者。 (2)要注意淋巴细胞的存度与活性,因为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能非特异性地吞噬染料而造
成细胞损伤的假象;明显的粒细胞和血小板沾染能引起假阴性反应,因为它们与HLA抗体结合,减少结合到淋巴细胞上的抗体;红细胞沾染,在倒置显微镜下很难
20
与小淋巴细胞鉴别。为此本试验用凝血酶等处理,尽量避免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沾染。 (3)若测定HLA-DR、DQ抗原时,除淋巴细胞改用B细胞、标准分型血清改用HLA-DR、
DQ分型血清及抗B淋巴细胞作阳性对照外,操作步骤(4)、(5)试验条件分别改为37℃培养60min和25℃培养2h,其他与HLA-A、B、C抗原测定相同。 2. 方法学评价
该法简单易行,抗血清用量和细胞用量均极少,结果可靠,重复性好,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故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标准方法。 3. 临床意义
HLA分型在免疫遗传学、人类学、器官移植、临床输血、亲子鉴定及疾病相关研究等许多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用途。例如在器官移植时,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必须尽量选择比较理想的供者。除ABO血型抗原必须相容外,供者的HLA抗原尽可能与受者接近,尤其是 HLA-D、DR抗原具有更重要意义。
21
(三)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十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
【原理】
ELISA双抗体夹心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andwich technique)的原理是将特异性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上形成固相抗体,然后和待检血清中的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洗涤后再加酶标记抗体,与免疫复合物中抗原结合形成酶标抗体-抗原-固相抗体复合物,加底物显色,判断抗原含量。以检测HbsAg为例。 【材料】
酶标抗体(HRP-抗HBs-IgG)、抗HBs-IgG、待检血清 包被液 pH9.5 0.05 mol/L CB
稀释液 pH7.4 0.02 mol/L Tris-HCl缓冲液
底物液 0.1 mol/L Na2HPO4(Na2HPO4·12H2O 35.8 g/L)5.14 ml,0.05 mol/L枸橼酸(10.5g/L)4.86 ml混匀,加入邻苯二胺(OPD)4 mg,置棕色小瓶中,临用时加30% H2O2 4.0μl,混匀。 终止液 2 mol/L H2SO4
温箱、酶标反应板、酶标分光光度计 【方法】
1. 包被 取包被液适当稀释的抗HBS-Ig 0.1 ml,加到聚苯乙烯反应板各孔中。加盖,4℃
24h。次日用洗涤液充分洗涤3次,甩干。 2. 各孔内加不同稀释倍数的待检血清0.1 ml,同时加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置43℃温箱
60 min,移去液体。同前法洗涤3次,甩干。
3. 各孔内加稀释HRP-抗HBs-IgG 0.1 ml,置43℃温箱60 min。移去液体,同前法洗3
次,甩干。
4. 各孔加底物液0.1 ml,置黑暗处20 min。 5. 各孔内加2 mol/L H2SO4 0.05 ml,终止反应。 【结果】
1. 目测法 阳性孔呈桔黄色,阴性孔无色或极浅黄色。
2. 比色法 用酶标分光光度计测A492nm,计算P/N值(为待测血清A492nm和阴性对照
A492nm的比值)。如P/N2.1,结果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ELISA简便、敏感、特异。并酶标记抗体试剂制备容易、稳定、有效期长、因此推广很快,ELISA双抗体夹心法,但仅适用于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的检测。
22
(四)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实验十四、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E Rosette Test)
【原理】
正常人外周血中T细胞在体外能直接和绵羊红细胞(SRBC)结合形成玫瑰花样细胞团,这是因为人的T细胞膜具有能和SRBC膜上的糖蛋白相结合的受体,称为E受体。已证实E受体是人T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标志,也是T细胞的常用方法之一。 【材料】
肝素抗凝人外周血1ml
淋巴细胞分层液(见附录)2ml 0.5%SRBC:悬液将脱纤维的绵羊静脉血用Hanks液洗3次,在用Hanks液配制为含压积SRBC为0.5%的悬液(约含SRBC 3×107/ml)。 经SRBC吸收及灭活的新生小牛血清(NBS):取无菌NBS置56℃水浴经30 min灭活;取已灭活的NBS 2体积,加入经洗涤后的压积SRBC 1体积,混匀后置37℃温箱30 min,离心沉淀,吸取上层血清即成。 Hanks液;pH 7.4(见附录)。
血球计数板、毛细滴管、载玻片、微量加样器、光镜、瑞氏(Wright’s)染液等。 【方法】
1. 取肝素抗凝血1ml加1ml Hanks液,混匀后用毛细滴管将其加在2ml分层液上。 2. 离心2000 rpm,30 min,用毛细滴管吸取血浆与分层液界面处富含淋巴细胞的悬液置
于另一洁净试管中。 3. 用Hanks液以1000 rpm,离心10 min洗细胞2次,末次弃上清后再加入Hanks液1ml,
混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0.02 ml加于0.38 ml白细胞计数液中,在血球计数板上于低倍镜下计数,并根据下式算出每毫升细胞数。
细胞数/ml4个大方格细胞总数 10420(稀释倍数)4然后用Hanks液配制成107/ml细胞悬液。
4. 取107/ml细胞悬液0.1 ml加0.1 ml经SRBC吸收和灭活的NBS,再加0.2 ml 0.5%
SRBC悬液,混匀,放37℃温箱5 min,然后放4℃冰箱2 h或过夜。
5. 取出试管,轻轻使沉淀的细胞悬浮,用毛细滴管取出一滴置于载玻片上盖上已滴加瑞
氏染液的盖玻片,于高倍镜下观察计数。 【结果观察】
计数200个淋巴细胞,凡结合3个SRBC以上者为E玫瑰花阳性细胞,求出百分率为T细胞百分比。正常值为68±9.9%。 【注意事项】
23
SRBC自绵羊体内取出后限在2周内使用。
问题:
1. 用于试验中的小牛血清为何要经SRBC吸收?
2. 分层液分离淋巴细胞的原理是什么?能否知道分离出非常纯的淋巴细胞?你知道几
种分离淋巴细胞的方法?
3. 何种细胞能E玫瑰花?E玫瑰花形成实验意义是什么?
实验十五、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t, LTT)
T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受到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如植物血凝素 Phytohemagglutimin,PHA)或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可出现细胞体积增大,代谢旺盛,蛋白和核酸合成增加并能进行分裂,成为淋巴母细胞,即为淋巴细胞转化现象。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以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因此可作为测定机体免疫功能的指标之 一、形态学检测法 【原理】
淋巴细胞在有丝分裂原(PHA或ConA)或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发生转化,产生一系列变化如细胞变大、细胞浆扩大、出现空泡、核仁明显、核染色质疏松等,由淋巴细胞转变成淋巴母细胞。通过母细胞转化率,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 【材料】
Wright-Giemsa染液
细胞培养液:多用RPMI1640。按说明书配制后抽滤除菌,临用前加入20%无菌NBS、PHA 50~200μg/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U/ml)。 肝素(400单位/ml,用Hanks液配制),0.5 ml可抗凝血5 ml。 2.5%碘酒、75%酒精。
载玻片、无菌棉签、无菌注射器5 ml及7号针头、试管毛细滴管、培养瓶、高压灭菌器、CO2孵箱或恒温培养箱、水平离心机、无菌过滤器、各种吸管、超净台。 【方法】
1. 灭菌器材 将注射器及针头、吸管、培养瓶等高压灭菌,0.103 Mpa(15磅/吋2)20 min。 2. 分装培养液于各培养瓶中,每瓶2 ml。
3. 抽取静脉血0.2 ml,无菌操作注入培养瓶内,立即摇匀,置37℃、5%CO2孵箱培养
72 h,期间每天旋转摇匀1次,使细胞充分混匀。
24
4. 培养后,摇匀细胞,倒入离心管内,1000 r/min离心10 min。
5. 由于大的细胞离心后居上层者较多,只吸上层细胞推片计数,结果易偏高。所以准确
计数方法是在倒净上清后,残留与管壁的少量液体回流至管底后,用毛细滴管吹打将管内细胞打散,置1滴于玻片上,用毛细滴管前端刮片,均匀分布于全片,染色,按头、体、尾三段各1~2纵列(计数走向似城墙形)进行计数,以减少分布不均带来的误差,每片计数100~200个淋巴细胞。记录转化和未转化的淋巴细胞数,求出转化率。 【结果】
1. 用形态学方法判断转化率,掌握淋巴细胞的形态学至关重要,应根据细胞的大小、核
与浆的比例、胞浆的染色性、核结构和核仁的有无等特征进行判别。
⑴ 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与未培养的小淋巴细胞一样为6~8μm,核染色致密,无核仁,核与胞浆比例大,胞浆染色为轻度嗜碱性。
⑵ 过度型淋巴细胞:比小淋巴细胞大,约10~20μm,核染色致密,但出现核仁,此为与成熟小淋巴细胞鉴别要点。
⑶ 淋巴母细胞:细胞体积增大,约20~30μm,形态不整齐,常有小突起,核变大,核质染色疏散,有明显核仁1~2个,胞浆变宽,常出现胞浆空泡。
⑷ 其它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在培养72 h后,绝大部分衰变或死亡呈碎片。 2.计算
淋巴细胞转化率转化淋巴细胞100%
转化淋巴细胞未转化淋巴细胞转化的淋巴细胞包括淋巴母细胞和过度型淋巴细胞,未转化的淋巴细胞指的是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在正常情况下,PHA淋巴细胞转化率为60~80%,如为50~60%则偏低,50%以下则为降低。 问题:
1.T,B淋巴细胞在何种情况下能发生转化现象?何谓转化现象? 2.做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3H-TdR掺入法 【原理】
T细胞在PHA或ConA刺激下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同时DNA和RNA合成明显增加,此时将同位素3H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加入培养液内,则被作为DNA原料摄入到转化的细胞内,测定细胞内掺入DNA中的3H-TdR的放射性相对数量(以脉冲数cpm表示)可用来表示转化率的高低,测定低能量3H的放射性需用液体闪烁计数器。 【材料】
纯系小鼠20~25 g 闪烁液
RPMI1640培养液
刀豆蛋白A(ConcanvalinA,ConA):用1640液配成1 mg/ml分装小瓶,冷冻保存,用
25
时稀释成所需浓度。 9999型玻璃纤维滤液 消毒微量培养板 3
H-胸腺嘧啶核苷,原液为1 mci/ml,放射性比强度为25 ci/mM,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0 ci/ml,用时每孔加入20 μl。 细胞收获仪 液体闪烁计数器 5%CO2温箱 【方法】
1. 制备脾细胞悬液,用1640培养液稀释,使成2.5×106ml,然后加入ConA10μl,使
每孔最终浓度为2μg/ml,同时做不加ConA的阴性对照孔。 2. 将上述细胞悬液加入微量细胞培养板中,每孔0.2 ml。
3. 将培养板放入5%CO2的37℃温箱中培养72 h,在培养结束前6 h,于培养板各孔内
加入3H-TdR 20μl,使每孔最终浓度为1μci/ml。
4. 用细胞收获仪收集在玻璃纤维滤纸上,蒸馏水充分洗涤,温箱烘干。 5. 将纸片放入液体闪烁仪内,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放射性。 【结果】
结果表示方法用液体闪烁器每分钟记录的脉冲数(cpm)表示。
转化值=加ConA孔的细胞掺入3H-TdR的cpm平均值减不加ConA对照孔的细胞掺入值,亦可用刺激指数表示实验结果。
刺激指数(S.I)加刺激物之培养物cpm
不加刺激物之培养物cpm问题: 3
H-TdR掺入法有何优缺点?
实验十六、T淋巴细胞CD亚群测定
T淋巴细胞表面有特异性标志物,表达不同的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CD3代表总T细胞、CD4代表TH细胞、CD8代表TS细胞。 【原理】
目前已得到30种单克隆抗体(McAb),用这些McAb可以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借以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鉴定和分类计数。这些McAb与T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再同荧光标记第二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各亚群百分率。 【材料】
CD3、CD4、CD8McAb
26
FITC-兔或羊抗鼠IgG 2%BSA-Hanks液
淋巴细胞分离液(比重1.077±0.001)、肝素 荧光显微镜、离心机、吸管、试管、玻片等 【方法】
1. 取肝素抗凝血5 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用2%BSA-Hanks液洗2次,
再用该液配成1×107/ml细胞悬液。
2. 取4支塑料尖底微量管(Eppendorf)各加细胞悬液50μl,分别加入CD3、CD4、
CD8McAb各50μl,另一管加50μlHanks液,以作对照,轻轻摇匀,冰浴或4℃冰箱孵育30 min。
3. 取出,用2%BSA-Hanks液洗2次(1500 r/min,5 min),去上清,稍加摇动,加FITC-抗鼠IgG50μl,放4℃冰箱30 min。
4. 取出,用Hanks液洗2次(1500 r/min,5 min)后,用毛细滴管稍加吹打后,滴一滴
在玻片上,加盖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计算荧光阳性细胞百分率。计数时,先用普通光源计数全视野细胞总数,在换荧光计数。 【结果】
1. 观察标本的特异性荧光强度 分级:“-”无荧光;“±”弱的可疑荧光;“+”荧光
较弱但清楚可见;“2+”荧光明亮;“3+”~“4+”荧光闪亮。特异性荧光强度应达“2+”以上,而各种对照显示“-”或“±”。
2. 计数200个细胞,CD3+、CD4+、CD8+细胞百分率,计算CD4+/CD8+比值。 CD3+(总T) 75.3±1.4% (21~35岁) 64.9±2.0% (55~82岁) CD4+(TH) 52.3±1.8% (21~35岁)
48.6±1.8 (55~82岁)
CD8+(TS) 24.8±0.9% (21~35岁)
19.8±1.4% (55~82岁)
CD4+/CD8+ 2.17±0.12 (21~35岁)
3.08±0.34 (55~82岁)
二、 法
实验十七、MTT比色法测定活细胞数量及功能
【原理】
四唑盐MTT(4,5-dimethythiazoy-zyl2,5-dihhenyltetayolium biomiole)能够被细胞内线粒体中的脱氢酶分解形成紫色的不溶于水的化合物,仅活细胞含有此种酶可引起上述反应。 【材料】
27
培养液(如RPMI1640,不含酚红指示剂,不加血清和二巯基乙醇)
MTT:用培养液配成1mg/ml贮存液,用之前,通过0.22μm滤膜过滤,除去兰色沉淀物 丙醇或异丙醇溶剂 ELISA阅读计 【方法】
1. 含有细胞的培养液2000 r/min离心10 min,去除上清,滤纸吸干。 2. 每孔加入1 mg/ml MTT液5μl,同时做阴性对照孔(如不含细胞的孔),震荡1 min,
然后放入37℃ 5%CO2温箱1~4 h。
3. 离心培养板,小心弃去上清,加入丙醇120μl/孔,震荡培养板,使染料充分溶解。 4. 用ELISA阅读计,采用540~600 nm波长测定各孔OD值,尽量在30 min内完成。
必要时亦可将培养板在0℃过夜,但需防止溶剂蒸发。 【结果】
本实验可用于细胞增殖检验及IL2单位测定,替代3H-TdT。所得OD值与受测细胞数,代谢活性及IL2的含量与活性呈正相关。
问题:
MTT比色法测定活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原理是什么? MTT比色法的应用范围是什么?
MTT比色法和H-TdT掺入法各有何优点?
实验十八、白细胞介素2活性测定
【原理】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是T细胞分泌的一种淋巴因子,以前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它能引起带IL2受体的活化T细胞、B细胞等发生增殖。人的IL2不仅对人的淋巴细胞,而且对小鼠淋巴细胞也有促增殖作用。因此可用小鼠的淋巴细胞和人的IL2一起体外培养,通过测定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程度反映所测样品中人IL2的水平。 【材料】 纯系小鼠
解剖器材;96孔平底细胞培养板;多道细胞收获器;液体闪烁计数器 刀豆蛋白A(ConA):20μg/ml;Hanks液
5%-NBS-Hanks液;RPMI1640培养液;闪烁液;标准IL2样品;待检IL2样品 【方法】
1. 小鼠胸腺细胞悬液的制备:取约20 g的纯系小鼠,摘除眼球放血。段颈致死,打开
28
胸腔取出心脏上方的胸腺,用5%-NBS-Hanks液清洗,剥离其它组织,移入另一干净平皿内,用剪刀将胸腺剪碎,加入少量5%-NBS-Hanks液,用毛细滴管吹打胸腺碎块以产生更多的游离细胞,用单层尼龙纱布过滤,即得胸腺细胞悬液。用5%-NBS-Hanks液洗胸腺细胞2次,离心1000 r/min。洗后用RPMI1640培养液将胸腺细胞配成1×106/ml悬液。 2. 细胞培养: (1)于96孔平底细胞培养板A、B、C三排的第1~9孔分别加入1/1、1/2、1/4„„1/256用RPMI1640培养液作倍比稀释的IL2待检样品0.1 ml。 (2)于A、B、C三排的第10孔加入1/2待检样品0.1ml,于第11孔与12孔各加入RPMI1640培养液0.1 ml。
(3)与D、E、F三排的第1~6孔分别加入1/8„„1/256用RPMI1640培养液作倍比稀释的标准IL2样品0.1ml,于第7孔加1/8 IL2稀释液0.1 ml。
(4)于A~F排所有孔加入小鼠胸腺细胞悬液0.1 ml(1×105细胞)。
(5)除A、B、C三排的第12孔外,其它所有孔加入20μg/ml的ConA溶液20μl。 (6)在37℃ 5% CO2孵箱培养66 h,每孔加入3H-TdR20μl(0.2μci)后,继续培养6 h。
(7)用多道细胞收获器将各孔细胞收集于玻璃滤纸上,干燥后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掺入细胞的3H-TdR cpm值。
用IL2依赖细胞株测定IL2活性
【原理】
人或小鼠的IL2依赖细胞株,如CTLL等,依赖培养液中含有IL2才能不断增殖,若用不含IL2的相同的培养液培养,则在24 h内停止DNA合成和增殖。据此特性,可将IL2依赖细胞株作为指示细胞,测定待测样品中IL2活性。 【材料】
IL2依赖细胞株CTLL(克隆化的T淋巴细胞株) RPMI1640培养液 待测IL2样品 标准IL2样品 96孔平底培养板
3H-TdR掺入所用仪器,试剂同前 【方法】
1. 将标准和待测IL2样品用1640培养液倍比稀释1/2、1/4„„1/256,一式三份加入96
孔平底培养板,每孔0.1 ml。同时做不含样品的对照孔。
2. 用不含IL2的培养液将CTLL细胞株细胞洗2次,配成105/ml细胞数,每孔加0.1 ml
细胞悬液。
3. 将培养板放入37℃ 5%CO2培养箱,经18~24 h后,各孔加3H-TdR20μl,使每孔最
29
终浓度为1μci/ml,继续培养5 h后,用细胞收获器收获细胞,以后过程与小鼠胸腺细胞检测IL2的方法相同。 【结果】
IL2单位的计算,与用小鼠胸腺细胞检测IL2的方法相同。
将标准和待测IL2样品各稀释三个复孔的cpm值,减去仅加ConA对照孔的cpm均值分别得出各稀释度实际掺入值。以标准IL2样品最高浓度所测得得最高实际cpm值为最大掺入值,计算出标准及待检样品各稀释度掺入的百分率,按公式计算:
各稀释度实际掺入值100%
最大实际掺入值然后以各稀释度为横坐标,掺入百分率为纵坐标,在正态概率纸上绘制两者关系的曲线。引起50%掺入百分率所需要的IL2稀释度,称为1个IL2活性单位。若与已知单位的IL2标准品比较,可计算出待测样品的标准单位数。
例:IL2标准品已知为50单位/ml,本试验测得50%掺入百分率得稀释度为1:1,待测样品50%掺入百分率的稀释度为1:2,其含IL2的标准单位数可按下式计算。
IL2单位数标准样品50%掺入率的稀释度标准品单位/ml待测样品50%掺入率的稀释度1250单位/ml10单位/ml10
30
实验十九、B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的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Immunoflurescent method for B Cell SmIg)
【原理】
SmIg是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也是B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查出SmIg。用荧光素标记的抗Ig抗体,在一定条件下与淋巴细胞混合,荧光素标记的抗Ig抗体可以与B细胞表面的Ig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B细胞膜上出现荧光。 【材料】
异硫氰荧光素(FITC)标记的兔抗人IgG抗体(或IgM,IgA) pH 7.4 Hanks液(内含0.1%NaN3) TGL-TGB台式离心机 1 ml椎形塑料离心管 【方法】
1. 经分层液分离的淋巴细胞,用0.1% NaN3-Hanks液洗1次,作细胞计数,配成1×106/ml
浓度的细胞悬液。
2. 取小椎形离心管二支,每支加入1×106/ml细胞悬液1 ml,置台式离心机离心2000
r/min,3 min去除上清液,加入荧光素标记的兔抗人IgG(或IgM,IgA)抗体50μl,放置4℃冰箱30 min。 3. 取出椎形管,用含0.1% NaN3-Hanks液洗细胞2次,去除游离的荧光抗体。然后滴片,
荧光镜检。 【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落射激光下SmIg阳性细胞呈环状或斑点状荧光,用钨丝灯光源透射光照明计数同一视野淋巴细胞总数,共计200~300个淋巴细胞,算出其中SmIg阳性细胞的百分数。
问题:
免疫荧光法的应用范围是什么? 常用的荧光素有哪几种?
31
实验二十、EA玫瑰花环实验(EA Rosette test)
【原理】
B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用IgG致敏的鸡红细胞与淋巴细胞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IgG的Fc段与B细胞的Fc受体结合而使IgG致敏的鸡红细胞围绕B细胞形成玫瑰花环。 【材料】 4%鸡红细胞
1:5000稀释的兔抗鸡红细胞IgG(稍低于凝集效价) Hanks液 【方法】
1. 致敏鸡红细胞:4%鸡红细胞5 ml加入1:5000稀释的兔抗鸡红细胞IgG,混合后置室
温30 min,用Hanks液洗2次,恢复5 ml体积即4%致敏鸡红细胞。 2. 经分层液分离的淋巴细胞0.1 ml,相当于1×106个细胞数,加入4%致敏鸡红细胞0.1
ml,混匀,放37℃孵育5 min,1000 r/min,离心5 min,放室温20 min后重新悬浮,取一滴置载玻片上,盖上加过瑞氏染液2滴的盖玻片放置5 min,镜下计数。 【结果】
高倍镜下计数200个淋巴细胞结合3个以上有核鸡红细胞者即为Fc受体阳性细胞。计算出Fc受体阳性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数的百分比,正常值为21.35±5.9%。注意计数B细胞Fc受体阳性率时,应除外带有Fc受体的非淋巴细胞,如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可根据细胞大小,形态加以区分。
问题:
哪些细胞可以形成EA花环?
EA花环实验和E花环实验的区别是什么?
实验二十一、EAC玫瑰花环实验(EAC Rosette test)
【原理】
B淋巴细胞表面带有补体(C3)的受体,用IgM抗体致敏红细胞,再与补体结合,形成
32
红细胞-IgM抗体-补体复合物即EAC,然后再与淋巴细胞混合,B淋巴细胞借其表面的补体将EAC吸附在其周围,形成EAC花环。用此方法可检查血液中带补体受体的B淋巴细胞数目。 【材料】 4%鸡红细胞
1:4000兔抗鸡红细胞抗体(稍低于溶血效价) 1:100豚鼠补体 淋巴细胞悬液 Hanks液 【方法】
1. EAC细胞悬液制备:4%鸡红细胞1 ml加入1:4000稀释的兔抗鸡抗体1 ml混匀,室
温下作用30 min,离心弃上清,用Hanks液洗2次,恢复4%鸡红细胞1 ml。加入等体积1:100豚鼠新鲜血清即补体,混匀后放37℃温箱30 min,用Hanks液洗2次,加入1 ml Hanks液,即成4%EAC细胞悬液。 2. 经分层液分离的淋巴细胞0.1 ml(含105细胞数),加入4%EAC细胞悬液0.1 ml,混
匀,室温下作用30 min离心1000 r/min,5 min。将细胞重新悬浮,取1滴置载玻片上,盖上已滴加过瑞氏染液的盖玻片,放置5 min,显微镜下计数。 【结果】
高倍镜下计数200个淋巴细胞,细胞表面吸附3个以上有核鸡红细胞者即为阳性,正常值:13±1%。注意,根据细胞大小、形态等排除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的干扰,因这些细胞表面亦有补体受体。 问题:
哪些细胞能形成EAC花环?
常用于检测何种细胞?应用价值如何?
实验二十二、体外抗体形成细胞(Plaque Forming Cell,PEC)
检查法
【原理】
PFC测定技术又称溶血空斑试验。是一种体外检测抗体形成细胞的方法。将一定量洗涤过的绵羊红细胞腹腔注射小鼠,4天后将小鼠杀死,取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内含抗体形成细胞(PFC)。然后,将脾细胞、绵羊红细胞、补体混合孵育,由于PEC所分泌的抗体和绵羊红细胞(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体,给补体作用面形成肉眼可见的溶血空斑。
本实验可作为机体免疫状态的指标,研究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等特异指标。具有
33
特异性高,筛检力强,可直接观察等特点。
PFC检查法目前所用的方法有:琼脂固相法、单层细胞法、小室液相法 本次实验介绍小室液相法。 【材料】 解剖器材
试管、1 ml吸管、毛细滴管 载玻片、用双面胶条制成的小室 石蜡盘、酒精灯 微量加样器及枪头 小鼠
5%和15% 绵羊红细胞(SRBC)
豚鼠新鲜血清——补体(经SRBC吸收过) 含6%新生牛血清的Hanks液 【方法】
1. 免疫小鼠及脾细胞悬液的制备:用5%SRBC 0.4 ml(约4×106个)注射于小鼠腹腔,
4天后拉脱颈椎处死,取出脾脏放在已加入6 mlHanks液的平皿中,用100目的不锈钢网研磨后,经尼龙布过滤放入试管中,离心1000 r/min,5 min,洗2次。将沉淀的脾细胞重悬Hanks液中,细胞计数配成1×107/ml细胞浓度。
2. 补体制备:新鲜豚鼠血清,经绵羊红细胞吸收后,用Hanks液配成1:6~1:8浓度。 3. 绵羊红细胞(SRBC):取脱纤维SRBC,用生理盐水洗3次,(每次1500 r/min,10 min)
最后一次要2500 r/min 15 min,取压积SRBC配成10%的SRBC悬液。
4. 取1×107/ml脾细胞 100μl,5%SRBC 200μl,1:6~1:8补体200μl,Hanks液1000
μl,混匀,用微量加样器将混合液注入事先制备好的小室中(每小室100μl),然后以石蜡封口,放37℃温箱1.5 h,取出观察结果。 【结果】
进行空斑计数,可肉眼直接观察或借助放大镜。计算106个脾细胞所含空斑数。 注意事项:
1. 小室注入液体不能留有气泡。 2. 小室边缘须用石蜡封严。
3. 放37℃温箱培养时必须放平,不可倾斜。 问题:
PFC实质是什么细胞? 此实验有何实际意义?
34
实验二十三、吞噬细胞吞噬羊红细胞实验
【原理】
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具有对异物吞噬和消化的功能,在机体非特异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 小鼠
1%淀粉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
解剖器材,注射器,毛细滴管,橡皮吸头,小试管及载玻片等 瑞氏染液(已用pH6.2~6.4 PBS稀释3倍,甲醇 【方法】
1. 以无菌注射器取已灭菌1%淀粉溶液2~3 ml注射于小鼠腹腔内。 2. 次日(18~24 h后),再注射0.5%羊红细胞悬液2 ml于小鼠腹腔内。 3. 10~15 min后将小鼠拉脱颈椎处死,用解剖剪剪开腹膜,再用毛细滴管吸取少量Hanks
液冲洗腹腔并吸出腹腔液置于清洁小试管内。
4. 视腹腔液内细胞浓度多少,于载玻片上作成推片或涂片,自然干燥。 5. 加甲醇固定1 min。
6. 以稀释瑞氏染液染色510 min,用流水冲洗染液(切勿先将染液倾去再冲洗以免染液
中细小颗粒附着于玻片上使标本观察不清晰),自然干燥后用高倍镜观察结果。 【结果】
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对羊红细胞的吞噬现象,计算吞噬百分比,即每100个吞噬细胞中吞有羊红细胞的吞噬细胞数。亦可用吞噬指数表示,即将100个吞噬细胞中吞噬羊红细胞的总数除以100,即为吞噬指数。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一般是平行的。 问题:
哪些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有何区别? 在哪些情况下吞噬功能加强?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