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范文

2020-03-17 来源:钮旅网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范文 经济活动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它通常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为指导,以会计核算、统计报表、计划指标和调查的情况为依据,运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某一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或某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探索经济规律,评价成败得失,探讨其中原因,寻求改进方法,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全面反映了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也简称为经济活动分析。

市场调查报告是对市场中现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市场预测 报告是对未来情况推测和把握,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对已经发生过的经济过程进行剖析,总结经验和规律。

一、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作用与种类

经济活动分析是加强经济管理、进行科学决策、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和措施,作为反映经济活动分析结果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在经济生活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客观经济活动的情况。

为制订和调整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及时、正确地指 导经济活动,解决经济问题。

第二,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情况。

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善经营管理,想 方设法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可以为财政、金融、工商、税务部门提供信息资料。

使他们了解企业的 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有效地发挥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

第四,及时地帮助经济管理部门尤其 是企业了解市场动态。

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其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做到“未雨绸缪”。

二、经济活动分析的种类

划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种类,既有利于经济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把握不同类型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写好经济活动分 析报告。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在经济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其种类也很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按照经济部门、 经济工作内容,经济分析报告可以分为工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商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农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

按照经济活动分析的对象,可 以分为财务状况分析报告、质量分析报告、成本分析报告、设备情况分析报告、质量分析报告、库存结构分析报告、市场动态情况分析招告、商品流转情况分析报告税收执行情况分析报告、资金运用情况分析报告等。

按照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范围,可以分为综合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

按照经济活动分析的目的,可以分为事前预测分析、事后检查分析。

按照经济活动分析的时间,可以分为定期分析和不定期分析、预期分析和期终分 析。

按照经济活动分析的部门和人员,可以分为专业分析和群众分析。

按照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形式,可以分为文章式分析报告和 表格式分析报告。

三、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结构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结构因材料的内容和分析的目的不同而定,写作时要合理安 排。其基本结构一般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个部分。

(一)标题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标题通常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标明被分析单位、分析的时限、分析的内容及文种。如:《中国农业银行××省分行1994年第一季度储蓄结构分析报告》。有时也可省去单位和时限。如:《资金 拆借购货币政策操作分析》。也有直接标明分析报告的结论论点,如:《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二)正文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正文一般采取导语—主体—结尾的结构形式,体现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思思路。

1.导语部分

导语部分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开头,通常是开门见山地概述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分析的必要性和目的、分析的中心内容、经济活动的基本情况。如 《1992年乡镇企业增长分析》的导语即概括介绍了我国乡镇企业1989—1992年的增长情况,并点出了总的评价,即“乡镇企业的增长重又走上了高速增 长的轨道”。也有直入主题点明分析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2.主体部分

这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全文的核心部分,要运用科学的经 济活动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有关数据进行运算推导,对影响经济指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既分析经济活动的成效和经验,又揭露矛盾,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主客观原因,然后针对上述分析结果,作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得出结论。

在主体部分运用数据有两种方式。一是数据表格相对集中,先列出 表格和主要数据,然后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另一种是边列举数据边分析评价,最后再附上完整的表格,给予总的评价,得出总的结论。

3.结尾部分

结尾部分主要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或措施。也有的在结尾部分概括与总结全文,重申作 者的观点,或者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三)落款

一般要写明报告单位或报告人的名称或姓名,有的还要签字、盖章,最 后注明报告日期递交主管部门,也有一些用于研究的报告不需要落款。

四、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

完整、系统、准确的数 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材料相结合,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中肯的评价,提出切实的建议,是写好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关键。

(一)要充分占有 并恰当使用材料

真实、准确的材料是判断情况、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策的依据。因此,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首先要充分占有材 料,包括各种核算资料、统计资料、计划指标、调查收集到的实际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分析研究,即对各种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系统化,并提炼出观点,写作时再根据主题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收集到并处理过的材料来说明观点,阐述主题。

(二)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揭示经济活动的规 律

经济活动分析是一门科学,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时必须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使写出的分析报告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从而正确地指导经济 活动。

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很多,如调查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差额计算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回归分 析法、相关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分类分析法等等。下面着重介绍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两种。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对比分析法或指标分析法,简称比较法或对比法,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 具有可比性的数据加以对比,从而揭示出彼此的联系和差异,暴露问题,为进一步查明原因、提出对策提供依据。在具体对比分析过程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比计划,即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看出计划完成情况,显示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寻找其中的原因提供依据。

比历史,即分析期实际指标与前期(上期或上年同期)实际指标对比,也可以与历史最高水平线最低水平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反映经济活动的发展动态,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的改进情况。此外,某些经济指标不规定计划指标,必须进行历史对比,以便查明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取得的成果。

比先进,即分析期 实际指标与先进指标对比,可以与本地或国内不同地区的同行业先进指标对比,也可以与国外同行业先进指标对比,在企业内部还可与先进车间、班组成先进个人的指标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差距,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借鉴先进的成功经验。

2.因素分析法

在经济活动分析中,通过比较分析法揭示出了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

成,必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因素分析法就是用来分析研究经济指标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从中找出影响最大的因素,从而采取相应对策,克服不利因素,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进行因素分析时,要注意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因素作重点 分析。不能面面俱到,贪大求全。在分析时,既要重视对客观因素分析,也要重视对主观因素的分析,不能“见物不见人”,并注意捕捉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因素,要 有发展的眼光。如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的下降,可能是由这些因素造成的:机器设备的老化、原材料质量不过关、质检制度的放松、工人质量意识的下降、老工人退休而大量新工人上岗后技术不熟练等。在分析时要从这些因素中找出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已经存在的,哪些是可能会 出现的等等,从而根据这种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尽快提高产品的质量。

(三)要注意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不是单纯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要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指导经济工作或为经济决策提供参 考。提出对策不能空发议论,泛泛而谈,而要具体实在,有理有据,切实可行。

(四)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文字简明,数据准确

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篇幅一般较长,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服从主题需要。例如,全面分析报告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来考核经济活动的结果;专题分析报告 则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或根据中心工作的需要,一事一题,不散不乱;简要分析报告往往是抓住几个主要指标或一两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在材料使用上,要用最适用、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说明问题;在结构安排上要严谨周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文字表述上要 简洁明了,文约意丰;在数据运用

上要准确无误,必要时可制成图表。

【例 文】

中国人民银行为什么要实行稳健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 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趋势。针对这种状况,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或通货紧缩趋势时,一般是同时采用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我国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 政策的同时,却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呢?

一是我国货币供应存量偏多。1978—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 9.7%,零售物价年均上涨6.2%,广义货币(M2)年均增长23.6%,贷款年均增长20.6%,广义货币年均增长比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高出 7.7个百分点。由于货币供应量多年高速增长,广义货币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现价(GDP)的比值呈连续上升趋势。M2与GDP之比,1998年为 1.31,1999年为 1.46,2000年为1.52,其比例之高居世界各国前列。M2主要是由银行贷款创造的,M2与GDP比率过高,说明多年来信用过分集中于银行,容易积累金融风险;同时,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偏快的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在多年积累的货币存量过多的情况下,如果再过分扩张货币供给,就会进一 步扩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

二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贷款有效需求不足。企业负债率过高和 资本结构单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

为25%左右,企业承受贷款能力较强,加上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导致贷款多年大幅度增长。到90年代中后 期,国有工业企业账面资产负债率为65 %左右,如剔除账面无效资产,实际负债率在80%以上,少数行业出现资不抵债。另外,近年新开工的一些技改项目资本金普遍不足,资产负债率也较高。负债率 过高使企业承受贷款的能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过分扩张的货币政策,盲目增加贷款,势必增加新的呆坏帐,加大化解金融风险的压力。

三是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失衡,而主要不是货币供应不足。结构问题的实质是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解决结 构问题应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单靠扩大货币供应事倍功半,相反还可能增加新的矛盾。

四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大力 支持。 1998年,中央在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时,银行资金比较宽松,但由于市场有效贷款需求不足,贷不出去。财政增发国债,由银行购买,本身是运用银行资金,就是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同时由于国债资金作为资本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又为银行增加贷款创造了条件。

实行稳健货币政策主要内容实行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收缩货币供应,而是适当增加了货币供应。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 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为此,1998 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商业银行按信贷原则自主增加贷款;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7个百分 点,按1999年末存款余额计算,相应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近8000亿

元,为商业银行增加贷款、购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条 件;1996年5月以来连续8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累计下调6.92个百分点,降息累计减少企业净利息支出近 3000亿元。降息提高了企业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对启动投资、促进消费,对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5月 恢复公开市场操作,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商业银行资金实力,促进贷款投放,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对商业银行定期进行窗口指导,及时传导货币政策意图。

2.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1998年以来,对信贷政策进行了一系列 调整,主要包括:调整基础设施贷款政策,鼓励和督促商业银行发放国债资金项目配套贷款;调整个人消费信贷政策,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农村信贷政策,推行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制度;调整出口信贷政策,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调整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政策,提高商业银 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进一步沟通和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调整对非生产部门的信贷政策,开办助学贷款,开办学生公寓、医院等贷款新项目。

3.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

发挥货币政策保金融稳定的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人民银行认真 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稳定的作用,主要包括: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再贷款,支持其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支持债转股;为确保少数严重资不抵债中小金融机构顺利退出市场,确保居民存款支付,确保金融和社会稳定,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根据从严掌握的原则,适当给予再贷款支持;支持和 配合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

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等等。

4.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 政策工具改革,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1998年底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成交量为1978亿元,2001年达到了 8082亿元,较1998年增长了3倍;1997年债券回购市场交易量为307亿元,到2001年已达到了40133亿元,增长近130倍; 1997年商业银行承兑票据余额和贴现余额分别为1335亿元和581 亿元,2001年分别为5112亿元和2795亿元,分别增长了2.8倍和 3.8倍。几年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明显加大,对基础货币吞吐、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显著增强。1998年公开市场业务累计交易量为2827亿 元,2001年达到16781亿元,交易量增长了4.9倍。

近年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实践证明,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我国国情,是一项 正确的宏观决策。

1.保证了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1998—2001年广义货币(M2)分别增长 15.4%、14.7%、14%、14.4%(后两年含股民保证金存款),分别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物价之和(GDP+CPI)高8.4、9、 5.6、6.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分别增加11491亿元、10846亿元、13346亿元、 12913亿元。四年来,根据物价涨幅、经济增长和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预期调控目标为年均增长14~15%,实际执行结果都在调控 目标之内。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信贷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商业银行发放国债资金项目配套贷款增长较快。四年共发放基建贷款和技改贷款1万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债项目建设;二是农村信贷结构得到调整。1998— 2001年四年中,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限额累计增加812亿元。2001年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1395亿元,同比多增90亿元,其中农业贷款新增 803 亿元,占57.6%,是近年来占比最高的一年;三是个人消费信贷得到迅速发展。1998—2001年,个人住房投资分别增加3614、4010、 4902和6226亿元,与此同时,个人住房贷款分别增加294、905、 1952和2282亿元,到2001年末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余额达到5598 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在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下,信贷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几年来,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贷款份额继续上升,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2000年末对非国有经济贷款余额达4.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8%,比1996年末上升9个百分点。

3. 金融监管得到加强,贷款质量有所提高

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人民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化解金融风 险,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得到逐步化解,金融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为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2001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首次出现 双下降,分别下降907亿元和3.81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分别下降3.42和4.93个百分点,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降低2— 3个百分点的目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处置不良资产1707亿元,收回现金357.7亿元,现金回收率达到21%。

4.国际收支状况良 好,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本外币政策的协调,维护了内外部经济的

双重平衡

四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除1998年外,经常账户和资本账 户保持持续双顺差。到200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 2121.7亿美元,比1997年末增加723.7亿美元。2001年当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65.9亿美元,创历年外汇储备增加额最高纪录。 2001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66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

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1998—2001年,GDP分别增长7.8%、7.1%、8.0%、7.3%,消费物价分别上涨-0.8%、-1.4%、0.4%、0.7%。稳健货币政策获得广泛的国际赞誉,货币政策和经济形势都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今年货币政策目标和主要措施:在2001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朱镕基总理要求,要更好地发挥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调整和优化 信贷结构,大力改善金融服务。贯彻总书记、总理的指示精神,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督促商业银行改进服务, 扩大贷款营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2002年货币信贷预期调控目标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3%左右,现金M0投放不超过1500亿元,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000亿元左右。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 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基础货币的总体适度,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协调好本外币利率政策,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目前的上浮30%

扩大到50%。适当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加强再贷款管理。健全有关货币政策的信息收集、分析、咨询、决策和监测系统,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在防范金融 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是发挥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督促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支持国债投资的基建、技改项目和农业结构调整,改进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尽量满足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改进服务,增加对农户贷款、“公司+农户”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小城镇建设。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同时必须坚持农户自主申请、自主使用、自主还贷和农村信用社按贷款原则自主审查、发放和回收贷款的原则。通过“定学校、定范围、定额度、定银行”,建 立银行、学校和借款学生三者之间稳定的关系,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幅度增加。稳步发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严禁发放个人无指定用途消费贷款。加强对小企业的信贷政策指导,会同有关部门规范发展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优化小企业的信贷环境。继续落实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各项金融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

三是促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增强贷款营销观念,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固定资 产贷款审批权集中,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下放的原则,调整和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增强分支行对市场的反应能力。逐步改变目前自上而下、层层下达贷款规模的做法,依据当地信贷合理需求,按季自下而上编制、自上而下审定以资金来源和运用、成本和利润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经营计划,理顺内部资金往来利率,促使分支机构 合理和充分运用资金。各商业银行要增强市场营销观念,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培养和选拔客户,拓展信贷市场;完善贷款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考核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调动信贷工作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沟通和传递有关货币信贷执行情况的信息。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加强对货币 信贷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督促当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时编制和认真执行业务经营计划。落实货币信贷责任制,相对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内容,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对人民银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宣传,引导舆论,促进货币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加强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专项 借款的管理,严格监督到期本息的归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