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特点与对策

2024-03-12 来源:钮旅网
智库时代 智者论道

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特点与对策

王智轶

(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承担着农村农业振兴发展培养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本文分析了农业院校学生工作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了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的对策。关键词:农业院校;思政工作;工作对策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1-00291-002

及应对机制等等。

二、高校农业院校学生工作对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尤为突出,承担着为农村、农业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历史使命,是高等农业院校的职责所在[1]。学生工作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当代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学生管理工作规律,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方法是当今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助力乡村振兴。特点

一、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和(一)生源多元化及质量偏低带来学生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农业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从有其它院校调剂而来,未能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被迫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这部分学生入学后往往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学生的大学职业规划也比较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管理能力较低;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生源地的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差异较大,活动参与性与积极性较低。学生群体构成的复杂性也给学生管理工作来重大影响。

(二)社会转型对学生管理工作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当代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以下特点,自我意识较强、自律精神的缺失、团队精神意识较弱、实用主义意识较强,注重实效性、理想信念缺失等等。大学生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在校园中不断碰撞,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影响当代大学生[2]。广大学生工作者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树立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高等教育的改革,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相对落后,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需求。首先传统学生管理观念依赖校、院两级管理,管理方式趋于行政化、依靠一些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管理,管理者占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处于比较被动地位,各种细化、量化的考核规则在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重形式轻质量的问题,弱化了人性化、个性化的因素考量,缺少了对大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其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不够,目前主要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人员不足,水平不高,管理相对较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就业、心理健康关注的比较少,将学生工作扩大到社会工作层面上的更少,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目前学生工作方法还有待改进,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新媒体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难度加大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新媒体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控因素。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高校信息传递迅速和不可控,学生接触大量的未经筛选的信息,其中一些片面的、不良信息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还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导致荒废学业。针对此种情况,高校学生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新媒体形势下学生管理对策,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主动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全面把握舆论主动权及话语权;建立网络信息监控体系与平台,加强新媒体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建立应对新媒体突发事件分析研判

(一)树立管理育人的工作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时期教育管理理念讲究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各项工作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在服务中管理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管理的说服力和信服力,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树立有针对性开展工作的理念。学生工作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要树立学生工作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学生工作不仅涉及到育人,而且涉及到学校办学的稳定。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生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比较弱的特点,学生工作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加强日常行为养成教育;针对学生文化基础较低的特点,就要采取智商不足情商补的对策,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过去教育中负面影响,就要多采取相应激励方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教育要与学生心理成长相适应。

(二)构建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工作机制

高校教育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高校在学生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工作结合开展,全面探索两者融合新的途径,能够提升学生工作水平,拓展学生工作渠道,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比肩并行,高校党委加强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相关工作机制,构建组织机构,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下转第295页)

工作困难

·291·

智库时代

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写照,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特有的审美属性。图案用夸张的手法进行抽象处理,反应了人们的内心体验,和对外界的主观感受,弱化外形而更注重传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图案文化。将民族服饰图案应用到现代旗袍设计中,不能简单的复制其外形,而要抓住图案所表达的心理意愿,提炼图案所凝结的美学特质,运用抽象的设计手法,将原图案分解、打散,重新设计,在改变其外形的同时保留其内在的神韵。

(二)解构法

湘西民族服饰图案是民族历史文化、自然物象的主观映射,因为语言文字的局限,人们借助图案记录历史文化变迁、原始宗教崇拜,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民族服饰图案虽然看起来纷繁复杂,但都是由人们长期对大自然的观察,提炼总结出来的简单的几何纹样组合而成。这些几何纹样有不同的寓意特征,我们在图案创新设计时,应该运用现代解构设计手法,将图案整体进行分解,分离出若干不同的形态,然后根据设计主题对其进行取舍,选择符合现代审美的组合在

(上接第291页)

一起,在保留原图案整体风格同时形成新的设计图案,通过对复杂、繁琐的民族服饰图案的解构,可以使其简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三)融合法

现代旗袍作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其自身就是东西方服饰文化融合的产物,旗袍是在中式服装平面结构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理念,塑造出曲线玲珑的立体造型,从而形成了既蕴含东方含蓄美,又符合西方的人体美的服装类型。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对服装设计来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服饰特有艺术风格是世界时装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民族服饰图案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只有与现代流行时尚相结合,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所认可,成为时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民族图案创新设计工作中,必须剥离其旧文化时代的糟粕外套,寻找内在的经典永恒的美学元素,攫取精华,融合到现代设计中。

四、结语

湘西民族服饰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

智者论道

淀,蕴含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感。但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随着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传统服饰文化逐渐被时尚潮流所湮没,面临着被抛弃,断代的危险。为了使民族服饰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必须深入挖掘民族服饰文化特色,创新思维方式,将民族服饰的特色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并且总结民族服饰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将其应用到民族风服饰设计中。

【课题项目】湖南省2017年度教育厅

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17C054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纹样在现代定制旗袍中的应用》(课题编号:

[1]邓军文.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9.

[2]郭艳杰,侯东昱.彝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皮革,2019(2):26.

记校训、认识校徽、学唱校歌等活动,弘扬天农精神;以具体活动为载体,如举办农学特色校园文艺术节,吸引各专业师生参与,突出活动的专业性、特色性与鲜明性,利用新媒体宣传平台,增强活动的辐射面何影响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爱农、乐农、务农的情怀,营造特色突出、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

(四)利用课程思政改革的契机,构建全员育人模式

各大高校加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路径,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思政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具体实施中,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构建“一核三环”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业课这最后一环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构建课上课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五)提升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由于传统观念对农学类院校的一些偏见,部分学生对农业院校和农学专业的存在

排斥心理,对农学类专业认同感极低,他们入学后不能专心投入学习,对自身的未来充满疑惑和担忧。针对此种情况,结合本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定位,加大对新生入学教育,结合当今前沿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农学专业内涵讲解,使学生了解农学类专业是“学什么、如何学、就业方向与职业前景,让学生熟悉并了解自己所报的学校与专业,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准确认知自我并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同时辅导员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计划和职业规划,让学生有方向和目标,为以后的学生工作和班级学风建设打下基础。

总之,新时期高等农业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及时调整与更新学生管理工作对策,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型农业专门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王智轶(1983-),男,硕士,【作者简介】【参考文献】

明确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职责,建立相关奖励、晋升机制,构成思政教育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三)建立特色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行为规范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作用,还是一个学校办学过程的文化积淀、历史传承,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农业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中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中应突出农学特色,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形成浓厚的农业文化精神,推广传播农业文化,凸显新时代主题,紧密结合服务“三农”问题,在校园里营造“重农、亲农、爱农、务农”的氛围。

以天津农学院为例,在彰显校园农业特色文化建设方面采用以下途径:构建线上与线下同步宣传平台。如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建立新媒体宣传平台,设立校园文化专栏,由专人负责管理,线下在校园行政楼、食堂、宿舍建立专题专栏,对学校的历史沿革、概况、学校定位、专业建设及发展规划、科技成果、先进人物进行宣传报导,对部分专栏定期更新,实施滚动宣传;加强校风、学风建设,通过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牢

工程师,专职组织员,研究方向为党建工作。

[1]刘春桃,柳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28(6):16-17.

[2]叶桦,单胜华.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J].信阳农学院学报,2018,28(4):155-157.

·2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