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故 乡 共几课时 第几课时 2 1 课 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 :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资 源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学习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 难点 : 1、探究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复习以前所学小说,回顾有关小说常识。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辛亥革命 一.完成《学程导航》中的“课前思考”第1——3题 二.理解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文章以 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 。 2.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典型;“我”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变形题)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是一位勤劳朴素、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不仁的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②杨二嫂:是一位自私刻薄、泼悍、放肆而又受到侮辱与损害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③“我” :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4.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预 习 设 计 学程预设 一、复旧引新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提问: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交流“课前思考”完成情况 三、学生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坟》等。 导学策略 1、 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故乡》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2、简介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调整与反思 学程预设 四、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1、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 “杨二嫂”的变化。 4、 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五、探究阅读 1、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1)感知人物 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2)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导学策略 3、探究分析 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悲凉) 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 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①“横着”说明什么?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神\"被遗弃\"的动感。)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 (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这幅荒村图生动地反应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 以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 调整与反思 学程预设 2、 人物形象 (1)学生概括闰土留给你的印象 少年——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中年——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2)细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画出来,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 (3)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4)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导学策略 4、教师归纳总结 a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 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的折磨,命运悲惨)。 b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 “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 (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 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 ;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c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 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调整与反思 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 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d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 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 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一、随堂检测: 1、给画线字注音。 隐晦( ) 惘然( ) 颧骨( ) 嗤笑( ) 鄙夷( ) 恣脽( ) 2、判断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都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 ③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 ④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 二、课后作业 完成《学程导航》中“合作探究”P11——13 作 业 设 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