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焊接变形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探讨
摘要在焊接过程中,常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焊接变形。本文从焊接变形的定义着手,先介绍了焊接变形的分类,然后介绍了焊接变形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针对焊接变形的各种因素,笔者给出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钢材;焊接变形;影响因素
0引言
钢材的焊接一般采用熔化焊的方法, 该方法是指在接头处进行局部加热,使得焊接材料与添加材料熔化,成液体金属,在冷却后凝固成固态金属,从而使原本分开的钢材连成一体。然而,由于融合线以外的母材会产生膨胀,在冷却后母材产生收缩,在局部范围温度造成的内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塑性变形。
1焊接变形的定义、分类
焊接变形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纵向变形、横向变形、角变形、挠曲变形、波浪变形、螺旋变形和错边变形。通常认为角变形和挠曲变形是焊接变形的主要种类。下面对每种变形做出简要的描述:
1)纵向收缩变形:构件在焊后焊缝方向产生收缩。
2)横向收缩变形:构件在焊后垂直焊缝方向产生收缩。
3)角变形:在焊后,构件的平面上,焊缝周围产生角位移。
4)挠曲变形:构件在焊后产生挠曲,这种挠曲往往由焊缝的纵向收缩或者焊缝的横向收缩引发。
5)波浪变形:在焊后构件产现波浪形,此类变形在薄板焊接的时候常常发生。
6)螺旋变形:在焊后结构件出现类似麻花形或者螺旋形的扭曲。
7)错边变形:由于焊接过程中焊接件的热膨胀不同,易引起长度方向上错边,或者是厚度方向上的错边。
2焊接变形的基本规律、影响因素
2.1基本规律
1)纵向收缩变形及其引起的挠曲变形。纵向收缩变形量主要由构件长度、
截面积以及压缩塑性变形来决定。同样截面积的焊缝,对比每次所用的焊接线能量,多层焊比单层焊小得多,即多层焊所引起的纵向收缩小于单层焊。如果焊缝在构件中的位置不是对称的,则由其引发的应力是不均匀的,这种情况下不但构件会缩短,同时会导致构件弯曲,从而产生挠曲变形。
2)横向收缩变形及其产生的挠曲。横向变形的大小与焊接线能量以及板的厚度息息相关。随着焊接线的能量提高,横向收缩量会逐渐增加;随着板的厚度增加,横向收缩量则不断减少。横向变形在焊缝长度上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这是由于先焊的横向收缩对后焊的焊缝产生了一个挤压的作用,从而造成后者产生更大的横向变形。
3)角变形。构件中压缩塑性变形的大小及分布是角变形大小的关键,同时板的刚度和角变形也有一定的关系。同种板厚,焊接线能量与正反两面塑性变形量的差值成正比关系,随着线能量的增加,角变形量也会增加。不过当线能量达到临界值时,角变形不再增加,这时候如果进一步提升线能量,角变形反而会减小。
2.2影响因素
1)结构因素的影响。在焊接变形中,焊接结构的设计对其的影响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复杂的因素之一。总的来说,即随着拘束度的增加,焊接的残余应力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焊接变形却相应的减少。在焊接变形的过程中,由于工件自身的拘束度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自身为变拘束结构,同时亦会受到外加拘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在焊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复杂结构的自身拘束,且随着结构复杂度的增加,在焊接过程中结构本身的拘束度变化情况也随着复杂程度增加。在焊接结构的设计中,往往需要筋板或加强板的运用来提高稳定性及刚性,但是这样做不仅会增加装配和焊接的工作量,同时在某些区域拘束度会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使得焊接变形的分析与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2)材料因素的影响。材料方面,焊接变形的影响因素不单和焊接材料有关,和母材也有很大的关系。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均对焊接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热物理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热传导的系数上,一般情况下热传导系数与温度梯度成反比关系,焊接变形越随着热传导系数的减小而增加。
力学性能方面,其对焊接变形的影响相较热物理性能更为复杂,热膨胀系数对焊接变形的影响最为明显,焊接变形往往随着热膨胀系数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高温区的材料,其弹性模量和屈服极限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弹性模量的增大,会使得焊接变形减少,而较高的屈服极限则往往会引发残余应力,使得焊接结构存储的变形能量随之增大,从而促使脆性断裂的发生。除此之外,由于塑性应变较小,同时塑性区的范围不大,焊接变形得以减少。
3)工艺因素的影响。焊接变形的影响因素中,工艺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工艺选择的差异,会对焊接变形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工艺包括:焊接方法、构件的定位或者固定方法、焊接输入的电流电压量、焊接的顺序、焊接胎
架以及夹具的应用等等。在上述工艺因素中,焊接的顺序所产生的影响较为显著,通常情况下,焊接顺序的改变可以促使残余应力的分布及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减少焊接变形。多层焊及焊接的工艺参数同样对焊接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
3结论
本文综合地分析了焊接变形的基本规律与影响因素,并给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希望给焊接变形的控制带来良好的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江.焊接变形的控制和预防[J].电焊机,2009,8.
[2]陈祝年.焊接工程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