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反抗现象,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增强以及情绪波动较大等原因造成的。青少年有了逆反心理,在接受教育时,就会通过逆向思维而产生种种“障碍意志”,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对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必须加以调适。
一、案例描述
接手这个班后,前任班主任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哈,我终于摆脱了李小军,从苦难中逃生出来了。”仔细一询问,我才知道:李小军,今年12岁,性格外向且倔强,思维敏捷,喜欢玩电脑游戏,学习成绩一般。父亲忙于生计,每天早出晚归,几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母亲初中文化,没有工作,一门心思希望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为自己争口气,一听说孩子不听话很恼火,连骂带打。因此他认为自己是家中“多余的人”。孩子在学校纪律散漫,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无视他人的好言相劝,我行我素,常以抵触情绪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故意顶撞、激怒老师,老师越生气,他就越高兴。在一节公开课上,老师微笑着叫起小军,让他回答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问题,可是,小军站起来的回答却让所有人十分震惊,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说完,他一屁股坐下去,旁若无人地看起故事书来。同学们问他原因,他振振有辞地说:“我没举手,凭什么让我回答问题?老师这是故意整我。”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产生逆反心理的典型案例,形成这种心理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观方面在于他看问题片面和偏激。青少年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往往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偏差度较大,因此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行为极端,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父母没有时间照管他,他说自己是“多余的人”:把班主任看成是“仇视”他的人,把好言相劝、谆谆教导当作是给自己“卖乖”,把严格管理看成是“泄私愤”,因而怀着强烈的抵触心理和敌对情绪,把自己放在班主任的对立面,继而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客观原因在于家庭和教师。在家庭方面父母忙于养家糊口,操持家务,因精力有限而无暇与他进行沟通,在得不到父母关怀与疼爱,心理障碍无法消释的前提之下,常常泡在游戏室弥补心理上的缺陷。在教师方面班主任缺乏耐心,说教多于疏导,惩罚多于宽容,对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异常心理缺乏了解,看其缺点居多而不注意挖掘闪光点,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事实上,对学生过多的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只能增加师生之间不理解和不信任的程度,从而降低教育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该生逆反心理是对教师某些不切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一种示威。
当我们发现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逆反心理时千万不要急躁,需正确地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这样就会取得 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辅导过程
(一)正确认识,理解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此必须先解除他们的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真正打动孩子的心。
首先我让小军感到我是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想帮助他。我尽量用诚恳的态度、平和的语气与他交流,以消除他的敌意和戒备心理。其次我明确地告诉家长和小军,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人的身心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当家长理解并接受了这一点后,心中的烦恼就平息了,开始冷静地对待这种逆反现象。而小军发现我能够站在他的立场上,尊重他的“自我”后,也开始控制自己的逆反心理,于是我与小军的沟通就方便多了。接着我们一起分析了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般来说,学生的认识是有局限的、非理性的,行为的出发点又是自我的,因此大多数逆反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心理、行为逆反的原因后,就会有所改变。而这种做法又保护了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打开心扉,沟通交流
经验表明,逆反行为越深的学生逃避师生沟通的倾向就越强。因此,有效沟通本身就是处理逆反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用这样一个等式来表示教育效果: 教育效果=教育内容×有效沟通
于是我采用了一些办法与其沟通:一是全面沟通,我先后与小军、小军的好朋友以及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相关信息:二是采用多种方式沟通,如教师信箱、小纸条、在作业本上写批语等;三是调整沟通的内容,单纯的说教犹如隔靴搔痒,难治其本,于是我另辟蹊径,与小军沟通的话题没有局限于学习和行为习惯,更多地关注的是他的兴趣和爱好,谈班上发生的大小事情,谈国事、家事……
通过多次与小军的沟通交流后,他对我有了一定的信赖,能把我的话听进心里了,于是我着重跟孩子讲两方面的道理:第一,要学会理解别人。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教育,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了点,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第二,学会多向思维。我们要努力培养发散思维,从多方面考虑,理智多于情感,这样才会有助于开阔自己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经过多次交流,我发现小军的心理压力慢慢得到了缓解,他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师生之间形成了教育默契。 (三)允许宣泄,引导自省
宣泄是排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积压在心中的问题情绪好比一只不断膨胀的气球,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释放,结果将会是精神的崩溃。通过宣泄,能让学生放松心情,使那些原本不愿说出苦闷心事的学生更容易打开心扉。因此宣泄是一个对多种心理问题均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军经过我的一番教育后,确实有了一些进步,但孩子总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果然,一次上音乐课时,他和同学因说了一两句闲话,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不服气,又与老师顶起来了。音乐老师让另一学生把我叫来,然后扔下一句“狗改不了吃屎!”就忿忿地走了。小军顿时火起,想追上去理论,我连忙把他带到空旷的草地上,此时他明显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乱叫乱喊一通。我十分平静地看着他,并没有马上制止他这种近似“疯狂”的行为。等他宣泄完毕、冷静下来之后,我才开始与他对话……
当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教师要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留有空间,让出余地,给学生发泄和反省的时间,以达到自我减压、放松心情的目的。在等待的时间里,教师也可以顺便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学生的反应。这样的“冷处理”,能够缓和气氛,使学生冷静理智,从而自愿接受老师的教育。
(四)营造氛围,丰富活动
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于是我组织了帮教小组,在小军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逐渐消除其对立情绪,使他渐渐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其次我还开展了一些丰富健康、生动有益的集体活动,调动小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其能力和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当他融入到集体中后,性格也逐渐开朗了,乐于与人交流,轻松的心态逐步替代了烦躁、逆反的心理。 (五)家校合力,合理疏导
在教育小军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孤军奋战”,而是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通过讲道理、推荐教育书籍等方式让家长学会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首先,不管什么时候,家长都应该关心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爱是无处不在的。爱的缺乏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将自己年轻时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对孩子期望过高。这样脱离子女实际的期望值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学生不是机器,是具有丰富情感的青少年,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其心理特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建造一座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心灵之桥,正确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