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赏析资料

2022-01-26 来源:钮旅网


第一讲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

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 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 “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达技巧或 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艺术手法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或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篇章结构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更多的常见术语归类见下表: 归类 具体表述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忧国同情人民的疾苦 举例 杜牧《过华清宫》 杜甫《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杜甫《登楼》 伤时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思乡 怀人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生活青春易逝的伤感 杂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屈原《涉江》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

①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②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③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④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⑤此外还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等等词语 5、常见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具体解说: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平淡首推陶渊明。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

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二、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鉴赏诗歌一定要通过阅读标题、作者、诗歌本体以及可能有的注释,先对诗歌有个整体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诗歌。具体说来,可分为三步: 1、诵读,根据标题、作者、意象、注释等,整体认知诗歌,体悟情感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②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③ 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发,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④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

2、审题要细化。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呢,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呢。但是也要注意,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我们看第一题,是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要有理有据,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答题要条理化。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能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 三、解题技巧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问题也可以千变万化,学生即使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在具体的答题中还是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怎样才能在答题中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又没有遗漏呢?下面我们试着分类列出解题格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

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5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

6

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二讲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

古典诗歌的内容纷繁复杂,很难完全分类,为了讲解和训练的方便,也为了让学生能对诗歌内容有个大纲式的认识,现大致把古典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和即景感怀诗等七大类。

在训练时,学生可以借助诗歌的内容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但在具体应答时,还应仔细审题,辨清题目是本文第二部分“解题技巧”中的提示规范、全面的答题。 一、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鉴赏示例:见附录1(06年天津卷)

学生训练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学生训练题2: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7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⑴借代的修辞手法。

⑵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

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 鉴赏示例:见附录1(06年安徽卷、湖北卷、江西卷) 学生训练题1: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 上阕前两句用 的手法,三四句用 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阕借惜春表达了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⑵这是一首送别诗。“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⑴比喻 设问或双关 惜别 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学生训练题2: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

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三、山水田园诗

8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鉴赏示例:见附录1(06年北京卷、浙江卷)

学生训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学生训练题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⑶表现了诗

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四、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示例:见附录1(06高考重庆卷、湖南卷) 学生训练题1: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 梅 苏轼

9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训练题2: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五、思乡怀人类诗歌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示例:见附录1(06年江苏卷、四川卷)

学生训练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

10

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学生训练题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 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学生训练题3: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答案:第一问:写猛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第二问:“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六、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第三要品味技巧手法。 鉴赏示例:见附录1(06年江苏卷)

学生训练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11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学生训练题2:读下面的上诗,完成题目。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七、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写诗成为文人们在生活中情感的倾诉方式,甚至成为中国文人们表达自我的自觉方式,生活中看到什么可以用诗歌记录下来,想到什么可以用诗歌记录下来,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悲伤的事都可以随时用诗歌记录,因此,有许多诗歌无法用以上六种类型来概括,它只是诗人对眼前景、事的描写叙述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慨,我们把这些诗歌归为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鉴赏示例:见附录2(05年全国卷1、湖北卷、山东卷)

学生训练题1: 绝句两首(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歌前两句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颂,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的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学生训练题2: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疾疾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

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答案:同意。“杳杳”言路深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寂寞之感;“啾啾”状鸟叫之声,以有声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朝朝、岁岁”从时间上点染寒意之久。这些迭字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完成了整首诗寒冷氛围的营造工作。

12

古典诗歌常见抒情方式

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 “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

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多种:

一、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中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抒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再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的例子。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哀情:古人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例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可见这几个宫女是玄宗时候的宫女,现在已经年华老去。抒写了宫女一生的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根据我们生活中的体会,红花那热烈的色彩,盛开的景象,往往烘托欢乐的心情,热闹的场面,生机勃勃的青春,但在这首诗中,却与\\\\\\\"古行宫\\\\\\\"\\\\\\\"白头宫女\\\\\\\"形成了反差,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让人有一种时移事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凉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坏心情的矛盾,突出中心思想。以乐景反衬哀情,其情之哀更增。

哀景乐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13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 况是蔡家亲。”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

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诗经?采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3、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李忱的《瀑布联句》中“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

归大海作波涛”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4、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理请古诗的层次结构

诗歌也和散文一样,有其创作章法,讲究层次结构。古诗的层次结构,主是从诗歌的景(境)

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虑。

1 .景与情的关系:

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功能。诗人一般要通过写景来创设“情”的根基,否则这个“情”

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来看孟浩然的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前两句紧扣一”湖”字写景,为后面的“欲济”和“羡鱼”作铺垫。“欲济”即

想渡过湖到达对岸,蕴含有想出仕之意;“羡鱼”即蕴含有羡慕功名之意。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所写之景是后面所抒之情的基础。没有前面的景,就无法抒发后面的情。再看元代马致远的 《 天净沙 ? 秋思 》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共有五句,前四句都是写景,末尾一句是抒情。当然,前四句写景的文字里面也

隐含有末尾一句所抒发的情。

2 .事与情的关系:

有些诗歌是先叙事,再从所叙之事中引出“情”来。例如李白的 《 赠汪伦 》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里前两句写自己“欲行”时友人汪伦送别之“事”,后两句抒发汪伦与自己的深厚情谊。

14

后面的“情”是从前面的“事”引出的。再看李白的 《 子夜吴歌 》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旧题乐府诗前两句是叙事:在长安的月夜中,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为远在边关的征人赶

制寒衣而做准备,后四句抒发了家人对征夫的无比思念。而前面的“月”和“捣衣”则已暗寓了后四句的“情”。

3 .事与志的关系:

古人写诗,往往前一部分叙事(可以看做是广义的“境”),后一部分言志。例如宋末刘克

庄的词 《 玉楼春 戏林推 》 :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这首词先写南宋行将灭亡之际,在京城临安,朝臣们文恬武嬉,醉生梦死,整日饮酒,赌

博狎妓,漠视国事;后面表达作者关注国家时势的志向,劝诫有血性的男儿眼泪不要为妓女而流。这里是先叙事,后言志。再看苏轼的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这首词上片写出猎的盛况,有声有色,使人如历其境;下片言志,表明自己尽管已“鬓微

霜”,也要保卫西北边疆,为国效命。天狼星,旧说主外族的侵掠之举,“射天狼”即反击外族(契丹、西夏)的侵掠。

4 .景与人的关系:

这里的“景”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境”。古人写诗填词,往往先写景,后面再接着写景中人

物的活动。例如南宋辛稼轩的 《 青玉案 元夕 》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上片极写元宵的繁华景象,下片写作者所追慕的却是一位幽独的美人。梁启超认

为这首词的旨意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中原沦陷后,达官贵人仍然醉生梦死,不图恢复,没有几个人能理解辛弃疾的救国抱负,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追寻救国之策。这首词以象征的手法抒发情怀。上片写景是虚实结合(元宵繁华为“实”,达官贵人贪图享受为“虚”),下片写人也是虚实

结合(灯火阑珊处之美人为“实”,自我爱国的美好情怀为“虚”)。又例如北宋范仲淹的 《 渔家傲 塞下秋来 》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或说“境”),下片写人。上片大笔勾勒了边塞苍凉的自然、军事环境,

下片叙写了戍边将士戎马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功业未立的感慨和思家难归的无限乡愁。 5 .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古诗在写景和叙事时如果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位置时,我们鉴赏就要把握其时空关系。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的前四句: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隅,梅柳度江春。

这里以“偏惊物候新”代指时光又过了一年,第三、四句是说云霞升于天涯海角、春光布

满大江南北。这四句诗从时空两个方面写了诗人与陆丞和诗时的处境。又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 春江花月夜 》 的前两节: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光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5

这些诗句的前十句从空间的角度写了“春江花月夜”的景象,后六句以设问的方式把思绪

从空间一下转入到古往今来的时间上。诗人通过时空结合,把读者引入到“面对无穷的宇宙,慨叹有限的人生”这一艺术境界之中。此外,古诗在结构上还有因果关系,如隋代薛道衡的 《 人日思归 》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里前两句是“因”,后两句是“果”。古诗在结构上还有对比关系,如苏轼在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中把自己与年轻有为、“雄姿英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郎两相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的无限感慨。

古代诗歌鉴赏 之 修辞手法篇

一、几种必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格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

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里韦庄的《菩萨蛮》: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

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

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

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

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专题中李清照的《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的作用。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中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

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6.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

调内容,加重感情。如: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红楼梦》宝玉所咏曲写女儿的相思愁怨,每句用“不”字,“滴不尽”、“开不完”、“睡不

16

稳”、“忘不了”,排比而下,写出了绵绵不绝的愁思。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

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专题中周邦彦《横塘路》: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

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中《定风波》: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二、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格

1.双关

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

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

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如民歌:“蜘蛛天旱夜结网,想晴只在暗中丝。”——“想晴(情)只在暗中丝(思)”的实

际意思是:想念情人不敢大胆说出来,只能暗暗相思。

2.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见”与“闻”互文见义)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和关隘”)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如烟的轻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水与沙”) 3.重叠

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

造意境,表达情感。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六组名词,凸显春日清晨早行之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

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征战的艰苦与立功的宏愿,通过漫

长的时间与辽远空间展现出来。

17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组名词点

出时间、地点,加之富有感伤离别色彩的景物,诗人此时的情绪就不言自名了。

5.用典

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

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古诗词中的用典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咏怀五百字》)点化前人语句,出自《孟子》中的“狗

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引用神话传说,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都运用了杜宇的传说。 还有运用历史故事,如: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暗指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

将军”),批评了当时主将的无能。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