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布局研究
[摘要] 珠三角在一体化过程中,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珠三角9市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分配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同级竞争,同构性明显。因此,如何对其产业进行合理分工,确立各有特长的发展战略,对于珠三角目前的态势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压力。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珠三角区域经济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找寻出路,从而能在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马当先,继续扮演探索者角色,也可以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珠三角 区域经济 布局 泛珠三角 区域发展规划
一、区域经济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的珠三角区域经济布局
在全球经济危机重创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区域规划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优化生产力布局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开启了我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次探索旅程。 国家把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相继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黄河三角洲地区,我国正逐步形成新的区域经济版图,呈现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新局面。仅2009年一年,国家批准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2008年至今,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型已经由过去以广东为载体的“帆船式”,过渡转型为多区域版图、齐头并进的“大雁式”。
从2008年底到2009年初,在短短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我国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方案。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上海金融航运中心、福建海西经济开放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以及刚刚通过的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等。我国政府希望通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意图明显。早在2005年东部传统模式已经暴露出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外需疲软使得出口受创,以前的成本优势也不复存在,东部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在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目前我国经济亟待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性调整。
新环境下,区域一体化“不进则退,慢进也退”。从改革开放开始,珠三角作为开放前沿,确立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成为竞争优势。但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扬后,固有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就受到冲击,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在全国13个国家战略规划下的区域经济中,珠三角只是其中一个,曾经的独领风骚已不再。如果珠三角区域经济不能做到合理布局、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转型,要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和深化改革先行区就很困难。
二、泛珠三角“9+2”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珠三角区域经济布局
目前,涵盖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泛珠三角区域已经形成“雁群效应”,其发展不仅使拥有4亿人口的泛珠三角区域受益,更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在泛珠三角“9+2”区域经济合作中,珠三角应该发挥三个作用:一是桥梁作用;二是排头兵作用;三是吸纳辐射作用。
建立“泛珠三角”面临诸多挑战。广东的周边省区大部分经济欠发达,与广东存在行政壁垒、制度、交通、文化等多方面的阻隔,“泛珠三角”的启动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众多好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协调新机制。“泛珠三角”最终的理想是要完成对各区域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等情况制定相
应的产业布局,并根据这一布局来配置资源,以形成互补。但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地方政府来说,GDP是衡量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当他们在面对项目竞争与分配时,区域间协调机制将可能遭受到最严峻的考验。
2、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和协调如何适应区域内发展需于其中心位置及两大板块交界处, 要。在交通方面,目前珠江上中下游虽已初步形成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但尚未形成综合大交通体系,特别是东西向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铁路运输出现瓶颈;各地纷纷建机场,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等。而且如何整合“泛珠三角”区域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亦存在困难。
3、珠三角制造业面临升级。随着珠三角投资密度加大,经济承载力不断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这导致企业生产销售成本迅速攀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利益空间萎缩。过去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和低附加值的轻工业产品,但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机器设备、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珠三角长期以来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产品结构难以适应需求,市场前景面临严峻挑战。
4、珠三角产业支援服务业发展滞后。区域产业竞争的焦点之一是看哪个区域能够提供高素质的产业支援服务业。因此作为区域核心组成部分的珠三角,其魅力应该展现在服务业方面,特别是产业支援服务业。但目前珠三角的服务业虽然也有长足的发展,可是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其产业支援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是严重滞后。
5、要做到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共享不难,但要整合却非易事。别说在这么大区域内,就是在一个省的一个领域内,由于体制约束,要想整合资源都不容易。其中最突出的方面是人力资源。此外在资源利用方面,广东缺电、缺能源、缺其它原材料,其它省区资源丰富,我们就可以利用它们这些省的资源来发展珠三角。但为长远发展着想,如何能做到资源既能畅通流动又能避免浪费,把有限的资源用到点上,这就涉及到资源的整合问题。
6、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是否对这一概念感兴趣。政府提出“泛珠三角”的意愿是好的,但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他更看重的是实际回报,是资本本性的要求,而非政府的意志指导或干预。“泛珠三角”要保持长远发展就要重视发挥企业这一区域合作主体的作用。
三、珠三角区域经济产业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规划远不是将地理邻近的几个地区“拿捏”在一起就完事。一堆毫无互补性、行政分割严重的地区组合在一起,无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有待进一步打破,争资源抢项目现象仍大量存在,要素配置效率不高,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比如,在国务院批准的珠三角产业发展定位中,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是“重中之重”。反应敏锐的珠三角各个地级市已抢先一步,采取动作。按照最初的设想,粤通卡是想将商家、餐厅等旅游资源整合进来,后来广东省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旅游卡”,肇庆旅游局不想拱手让利,也联合广佛地区,推出“广佛肇旅游卡”,还有商家自己开发的“自由通卡”等等,谁都想插进来分杯羹。会展行业也很典型。穗-莞-深相去不过四百公里,光是展览馆就有十几个。有时竟然会在同一时间段,七八个家具展同时上。这是珠三角独有的现象。随着桥、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珠三角的地理距离更近了,各地都想借机争办国际性大展,混战局面日益加剧。再比如珠三角的机场,香港一个,澳门一个,深圳一个,珠海一个,广州一个,五大机场不断争斗,使得珠海机场成了香港机场的货物运输点。还有,广州搞了黄埔港、南沙港,深圳则立马建设了盐田港。有数据显示,珠三角各城市间的产业同质化程度高达80%。
珠三角在一体化过程中,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珠三角9市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分配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同级竞争,同构性明显。因此,如何对其产业进行合理分工,确立各有特长的发展战略,对于珠三角目前的态势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压力。
十一五期间各市专业化工业部门发展规划
城市 支柱产业 高新技术发展规划要求
广州市 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 重点支持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因工程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中药现代化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使之成为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深圳市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扶持新兴环保产业和海洋产业。
珠海市 高新技术产业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扶
持和培育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扶持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石油化工产业。
佛山市 电子信息、工业及家用电器、塑料制品、食品饮料 培育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积极参与广东“光谷”的建设。
惠州市 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 发展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东莞市 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轻纺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先进制造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新型能源、环保技术产业。
中山市 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和金属制品业增长较快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强化现代包装印刷业,大力支持电子信息和精细化工业的发展,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科技园发展。
江门市 摩托车、家用电器、纺织化纤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化制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行业,开发一批品牌产品,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
肇庆 纺织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大力发展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四、珠三角区域产业布局的出路
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和广东省政府在北京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 公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首次明确了珠三角五大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提出了十大发展方向,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强和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 纲要指出今后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参考文献:
[1]石磊.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洪世键.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证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57-65.
[3]陈建军.长三角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4]方甲主编.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韩萍.珠江三角洲主导产业转型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工作导刊,2003(3):13-14.
[7]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王艳华.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EB/OL].
[9]http://www.dss.gov.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00767,2006-04-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