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1.1“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国家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得以加快,从而引发了农业中出现剩余劳动力并大量向城市转移的现象。
1.2“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条件的限制,数量如此之多的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子女却无法进城,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父母中一方或祖辈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1.3“留守儿童”的发展忧虑
目前,全国虽然还没有留守儿童的确切数据,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资料中了解其大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当时全国留守儿童多达2300万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 17%。这也就是说,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能与父母中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只有43·83%。随着劳动力转移人数的逐年递增,留守儿童的数字会增加不少。如此大量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学习、损害别人利益和利益被人侵害甚至于犯罪等方面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投入了该问题的研究行列,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
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 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 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 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 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李传银(县进校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龙党生(县教科所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3、课题组组长:
张金宝(古阳镇中心完小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4、课题组成员:
宋清彪(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王小军(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彭立(副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张自春、张拥军、向俊香、朱寒英(小学高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2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3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 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 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 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八、开题结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