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货币金融学知识点详细

2024-05-11 来源:钮旅网
金融学

第一章 货币制度 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领域中被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货币职能

(1) 价值尺度 (2) 流通手段 (3) 储藏手段 (4) 支付手段 (5) 世界货币 货币层次划分标准

按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流动性:某项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包括变现的方便程度和变现所需要的成本

(1) 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M0 (2) 狭义货币M1,现金+活期存款

(3)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

存款。

货币层次划分意义

(1) 具有不同流动性的不同层次的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越发达,货

币与经济的联系就越密切。

(2) 经济的繁荣与萧条是通过货币数量的变动表现出来的;货币数量的改变对经济的发展

有很大的影响。

(3) 通过将货币分成不同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指标;可以考察具有不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对经济的影响,有利于央行观察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位货币

(1) 具有无限法偿资格(辅币,有限的法偿资格) (2) 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金本位制的特点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金准备制度的存在意义:(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2)作为调节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金本位制即以金币作为本位币。 特点:

(1) 单位货币规定为一定数量一定成色的黄金; (2) 发行并流通于市场的是金币; (3) 金币可自由铸造,自由融化;

(4) 币值中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的与金币平价兑换; (5) 黄金与金币可以自由的输入输出; (6) 金币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 我国的货币制度

(1) 我国的法定货币名称是人民币,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 (2) 人民币是唯一合法通货,禁止外币、金银流通,大陆只允许流通人民币。

(3) 人民币坚持经济发行的原则。 (4) 金准备制度(为了保证国际支付)。 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缺点:

(1) 纸币发行不受准备金限制及贵金属的约束,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使得货币发行的弹

性很大,其成败依赖于人为因素。

(2) 如果发行不适度,往往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汇率不稳定等现象产生; (3) 各个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都极为重视,并且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

标的重要手段。

比较金本位制与纸币本位制

(1) 纸币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

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进行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是一种信用货币。

(2) 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

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

第二章 信用的含义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

(1) 信用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当诚实无欺,遵守诺言的行为准则;

(2) 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

(3) 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依法可以实现的利益期待,当事人违反诚信义务的,应当承担相

应的法律责任。

信用的特征

(1) 信用是商品经济的一种借贷行为(伴随利息); (2) 信用具有偿还性;

(3)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方式。 信用的客观经济基础 商品货币关系

1、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伴随着货币收支; 2、收支多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3、私有财产的存在——高利贷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期间起了重要的作用。 信用的构成要素

1、 债权债务——信用主体 居民——有借有存 企业——主要是借

政府——盈余或赤字都有可能

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最大限度的动员和运用社会资金。 2、 信用工具——债权债务的载体 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 信用工具的分类: 按融通资金的方式

直接融资工具:工商企业、政府及个人所发行或签发的股票、债券、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借款等;

间接融资工具:金融机构发行的本票、存折、可转让存款单、人寿保险等。 按可接受性

无限可接受性:钞票&银行活期存款

有限可接受性: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债券、股票

短期信用工具:在一年之内的具有一定格式的债务凭据,有出票人签发,约定无条件向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如本票,汇票,支票和信用证。

支票:适用于同城各单位之间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及其他款项的结算。 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 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

普通支票:既可转账也可支取现金。

划线支票:普通支票的左上角有两条平行线,只能转账。 长期信用工具:股票&长期债券

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利润分配和公司管理凭证的票据。代表股东组队公司的所有权,同时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不能中途退股但可以将股票转让,或者作为抵押品。 普通股票:持有者享有股东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普通股票的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享有经营决策参与权,盈利分红享有权,新增认股优先权以及公司解散时的财产分配权。

优先股票:股息率是固定的,其持有者的股东权利受一定限制,但在公司盈利和剩余财产的分配上比普通股东享有优先权。

债券:发行者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债券和股票:

相同:发行者筹资手段和投资者的投资工具,可以买卖转让,因而有市场价格。

不同:股票持有者是公司的所有者,享有公司股东的一切权利,而债券持有者是公司的债权人,享有债权人的一切权利,股东和债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同的。股票股息是不固定的,并且不具有强制性。而债券有固定的利息收入,到期还本,风险小。 根据发行主体不同: 政府债券

国债。解决由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或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和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期限几个月到几十年不等。 金融债券

发行主体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度较高。期限中期。 公司债券

公司依据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发行主体是股份公司。风险较大,债券中长期或者短期。 信用工具的特点

① 偿还性(除股票和永续债券) ② 可转让性 ③ 本金的安全性

④ 收益性(作为风险补偿) 3、 时间间隔 4、 利率 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

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以延期支付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方式:赊销、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定金

特点:与商品买卖相联系,以商品形式提供 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生产者 商业信用与产业的资本变动相一致 作用:润滑生产与流通的作用

局限性:①授信规模上受到局限,受企业资本量限制 ②授信方向上受到局限,由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信用 ③在管理和调节上有一定的难度。

债务链问题:某一环节出问题,导致整个债务体系危机。 国家对商业信用的调控能力十分微弱。

作用: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 银行信用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特点: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主要是工商企业和个人。 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 银行利用其信息优势,有效解决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降低信用风险。

银行信用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① 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同时银行也有大量业务要以商业信用为基础; ② 银行信用不能取代商业信用。 国家信用

以国家为债务人,依据信用原则从社会上筹集资金来解决财政需要的一种信用形式。 形式:①发行各种政府债券(公债十年以上,国库券一年以内,国债一至十年) ②向银行借款

作用:①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 ②弥补财政赤字 ③调节货币供给

特点: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比较稳定的收益 消费信用

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需求的信用。 债务人:消费者

目的:解决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的困难,通过提供消费信用,使消费者需求提前实现,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基本方式:

①采用商品形态:由商业企业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所需的信用;

②采取货币形态:由商业银行和其他信用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贷款,再由消费者利用所得的贷款购买所需的消费品或支付劳务费用。 作用:

①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②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更新换代

缺点:如果过度,会造成市场供求紧张,物价上涨,虚假繁荣。 方式:①赊销②分期付款③消费贷款

作用: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刺激人们的消费,促进商品的销售和生产,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租赁信用

租赁公司或其他出租者将其租赁物的使用权出租给承租人,并在租期内收取租金,到期收回租赁物的一种信用形式。 1、经营性租赁:出租人将自己经营的设备或用品出租的租赁形式,目的在于对设备的使用。 2、融资性租赁:出租人按承租人的要求购买租赁物,然后在出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租赁形式。

3、服务型租赁:出租人负责租赁物的保养、维修、配件供应以及培训技术人员等服务。 国际信用

国与国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1、出口信贷:出租国银行对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以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 特点:1、富有采购限制

2、贷款利率低于国际资本利率 3、中长期信贷

包括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

2、国际商业银行信贷:进口商为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从国外银行取得的贷款。 3、政府信贷:国际间一主权国家政府对另一主权国家政府提供的信用 特点:1、利率通常较低 2、期限长

3、一般附有采购限制或指定用途,如购买贷款国物资。

4、国际金融信贷:国际间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信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喝过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其总部设在华盛顿。 利息与利率 利息的本质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贷出资金的报酬。 人的主观意愿和心理活动等角度来研究利息的来源和本质。 ·资本生产率说 ·风险论 ·节欲论 ·时差利息论 ·均衡利息轮

·流动性偏好论——利息是一种“纯货币的现象” 利息率: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贷出金额的比率。 利率的分类

(1)按利率的表示方法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2)按利率的决定方式 官定利率(法定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 (3)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

固定利率(贷期较短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浮动利率(较长期的借贷,国际金融市场) (4)按利率的作用分类

基准利率(在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或基础地位的利率)和差别利率(对于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调节信贷市场供求起着积极作用);一般利率;优惠利率。 (5)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分类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6)按利率的真实水平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影响利率的因素

1、平均利润率:0≤r<平均利润率(有长期内各部门利润变动趋势决定的) 2、资金的供求状况 3、风险要素

(1)通货膨胀风险(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着名义利率水平的高低) (2)违约风险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与利率成反比关系)

(4)政策性风险(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实施也会引起利率的变化)

4、利率管理体制(在国家经济的非常时期或者经济不发达时期使用,有利于抑制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配合全面的经济控制) 5、国际经济因素

(1)国际上资金流动的影响(资金流出,会减少一国的资金供给量。如果要制约货币资金的大量流出,就应该提高利率;但提高利率就会投资减少,利率降低。因此,资金的流入流出会影响利率的变动)

(2)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 (3)国家外汇储备的数量以及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如果外汇储备少,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利率会提高)

(4)国际利率水平(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那么资本将大量涌入导致国内金融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国内利率下跌;反之同理) 利率的作用

利率被称为经济杠杆。

1、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利率能够调节信用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信用利率提高,国民储蓄率上升,借贷资本增多,信用规模扩大。)

(2)利率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结构(主要通过采取差别利率和优惠利率的方式,以此来实现资源的倾斜配置)

(3)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总需求与市场价格水平、利率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

(4)利率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即将发生或者发生时,提高贷款利率调节货币需求量)

(5)利率具有平衡国际收支的功能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和风险结构理论都解释了哪些实际存在的利率现象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是指具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待遇的债券,由于离到期日的时间长短不同,其利率也可能不同。 (1)预期假说理论:

长期债权的利率等于长期债券到期之前人们对短期债券利率的预期的平均值。从历史来看,短期利率的上升提高了人们对于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 (2)市场分割理论:

各个期限的证券市场是彼此分割、相互独立的,所以不同期限的债券是相互独立的,不能相互替代。债券的购买者对债券期限具有强烈的偏好。各个期限的证券利率是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市场的投融资者的偏好决定的。

利率之所以有期限,是因为各期限债券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同,从而形成了收益曲线。 无法解释不同期限的利率一同变化的原因。

(3)流动性报酬理论

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有更多的风险,其流动性更差,必须给与流动性补偿,从而使长期利率大于短期利率。

利率的风险结构理论是指由于各种债券因为风险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利率。 (1)违约风险:

由于债券发行者的收入会随着经营状况而改变,因此债券本身的偿付能力不同。

风险升水:有违约风险债券和无违约风险债券之间存在着利率差额。人们为了持有某种风险债券所必须获得的额外利息。 (2)流动性风险:

因资产变现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债权出售的交易成本的高低。 国债的流动性越大(公司的流动性越小),流动性升水越大,利率差别越大。 (3)税收风险:

债券持有人真正关心的是税后实际利率,如果不同种类债券的利息收入的税率不同,这种差异就必然反映到税前利率上来。税率越高的债券,其税前利率也应该越高。(国债需要缴税,公司债券不用交税) 第三章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

直接融资:资金的供给者(投资者或贷放者)与需求者(筹资者或借入者)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进行金融资产的买卖或货币信贷。

间接融资:资金的供需双方并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金钩为信用中介进行的融资活动。

货币市场是短期融资市场,资本市场是长期融资市场,两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

货币市场是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金融资产交易的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易工具是政府、银行和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主要包括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的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市场。

特征:交易期限短;目的是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交易的金融工具流动性很强且风险小;可控性强;货币市场是无形市场。

货币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对于缓解经济活动中短期资金的供求矛盾十分重要,而且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 货币市场: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商业银行之间调剂超额准备金余缺的市场。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产生的根本原因。 特点:

①有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 ②融资期限短

③交易金额大,且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完全是凭信用交易

④交易手段比较先进,交易手续比较简便,由全国性资金清算网络完成交割

⑤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是一种市场化很高的利率,灵敏的反映市场资金的供给情况 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主要是以商业票据的发行、承兑、转让、初贴现形成的市场。

由于风险、缴纳所得税和流动性等原因,商业票据的收益率要高于同期国库券的利率。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商业银行开出的存款票据。 特点:

①有规定的面额,一般面额很大

②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转让,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③持有者获得接近于金融市场的利率收益

④大额可转让存单一般是短期的(3、6个月最典型)

⑤只有规模较大的货币中心银行才能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短期债券市场

所交易工具剩余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市场。

在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市场上,国库券是第一大交易品种。 国库券市场的流动性是货币市场中最高的 回购市场

回购是指出售证券的同时,证券的卖者与买者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购回卖出的证券,从而获取及时可用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回购是一种有抵押的贷款,风险低,流动性高。 我国的回购市场较为活跃。 资本市场

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融通活动。证券市场最为主要。 股票市场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权益凭证,代表持有者对公司资产和收益的剩余要求权。股票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股票持有者不能中途退股,但可以将股票转让或者作为抵押品。 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

普通股:每家新公司首先发行的证券。有经营的参与权,仅对自己所持股份负责,公司债权人只能对公司的资产提出要求,无权对股东起诉。

优先股:公司成立后为了筹集新的追加资本所发行的证券。不能参加股东大会,但拥有比普通股优先分配利息及公司破产清算时优于普通股分配剩余资产的权力。

股票市场:专门对股票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转让,分为一级市场(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流通市场)。 交易所市场&场外市场

场外市场:无集中交易场所,交易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交易对象主要是没有在交易所登记上市的证券;证券交易可以通过交易商或经纪人,也可以由客户直接进行,交易价格由双方协商,不同于交易所采取的竞标制度。

信息公开程度的要求及上市公司质量的要求比交易所低,发展迅速。 债券市场

债券是一种资金借贷的凭证,其中包括债务的期限、面值、利息支付方式、发行人等内容。 基金市场

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

根据基金单位是否可增加或赎回,投资基金可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 外汇和黄金市场

外汇市场:外汇需求者和外汇供给者和买卖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场所或交易网络,它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外汇市场的存在,资金在国际间的调拨划转才得以进行,国际间的债权债务才得以清偿,国际资本才得以流动,跨越国界的资金借贷融通才得以实现。 汇率: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 100美元=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直接标价)方式 100人民币=美元即人民币对美元的(间接标价)方式

外汇市场是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正是适应这些需要而产生的。

跨国的生产、交易、投资要通过外汇来进行,外汇市场交易为这种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货币兑换和结算的便利。同时,外汇市场也成为金融资本输出、国际垄断资本对外扩张和外汇投机的场所。

为了防止国际短期资金大量流动的冲击,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市场的职责:外汇短缺时大量抛售,外汇过多时大量收购,以使汇率不致发生剧烈的波动。 外汇市场分为: ①即期外汇交易 ②远期外汇交易 ③掉期交易 ④择期外汇交易

在资本市场上,企业是直接在一级市场上筹资,为什么还必须同时有二级市场的存在和发展 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 拍卖方式&柜台方式

金融市场有哪些构成要素?他们各自的特点如何? 金融市场是

①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一个有形和无形的场所;

②反映了金融资产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供求关系;

③包含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机制。 构成要素:

①金融市场主体:企业(资金的需求者);政府(资金的需求者);金融机构(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居民个人与家庭(资金的供给者)。 ②金融资产(建立在债权债务关系基础上一方对另一方要求在将来提供包场的所有权或索取权,是其持有者的财富的代表),其价值取决于能给持有者在将来得到多少收益。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金融资产的两大功能:帮助实现资金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在资金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帮助分散或转移风险。

金融资产的特征:货币性(流动性),偿还期限,风险性,收益性。 ③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商业银行。 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①融通资金的功能:

金融市场既是投资的市场也是融资的市场,由于有多种多样的金融工具,通过金融市场能够达到社会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移。 ②资源配置的功能:

引导人们放弃一些金融资产而去追求另一些金融资产,使资源通过金融市场不断进行新的资源配置。

③价格发现的功能:

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互动决定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金融市场通过其价格发现机制,也就对社会资金在各种不同金融资产上的配置提供了信号。 ④宏观调控的功能:

人们对于金融工具的选择的结果会发生优胜劣汰的局面,所以能起到宏观调控的功能。并且政府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离不开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也可以通过提高“财富效应”和“托宾Q效应”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的。 ⑤经济“晴雨表”功能:

①在证券市场上,各股价格的升降变化反映了该公司的经营状况; ②一个企业的贷款运行变化,反映了该企业资金周转状况以及其质量;

③国家经济政策会反映在金融市场之中,通过它可以及时的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 简要叙述金融期货的交易制度。 金融市场的分类 按标的物划分

货币市场(一年以下)、资本市场(一年以上)、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按中介特征划分

直接金融市场(股票债券)和间接金融市场(银行中介) 按金融资产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

初级市场、二级市场、第三市场(从室内向室外转移的市场)、第四市场 按成交与定价的方式划分 公开市场与议价市场 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 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按交割方式划分 现货市场和衍生市场 按地域划分

国内金融市场和国外金融市场 第四章

金融体系:有关资金的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一个系统。

金融中介:在经济金融活动中为资金盈余方和资金需求方提供条件、促使资金双方实现资金融通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总称。 金融中介与一般经济单位的共性:

金融中介也需要具备普通企业的基本要素。 ①以获取利润为目标; ②有一定的自有资本;

③向社会提供特定的商品和服务,必须依法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等、 金融中介与一般经济单位的特殊点:

①特殊的经营对象(货币资金)和经营内容(货币的收付、借贷及各种与货币资金运动有关或与之相联系的各种金融业务)

②特殊的经营关系(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资关系)与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余性) ③特殊的经营风险(信贷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金融中介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或政治危机。 金融中介的功能

①充当信用中介,促进资金融通 ②充当支付中介,便利支付结算 ③提供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④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金融中介的分类:

按照活动的领域:直接金融中介和间接金融中介 按照职能作用:中央银行和一般金融机构 按照业务特征: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

按照在金融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融资类金融中介、投资类金融中介、保障类金融中介和信息咨询服务类金融中介

按照资金来源方式:存款类中介机构、契约型储蓄机构、投资性中介机构 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

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存款货币银行处于主体地位;专业银行起着补充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并且有向主体地位转化的趋势。 证券公司:

既可从事经纪业务,又可开展自营、承销及其他业务,因而是同时为本人或客户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

证券公司的作用: ①媒介资金供需 ②构造证券市场 ③优化资源配置

证券公司的业务:证券承销;经济与自营业务;证券私募;收购与兼并;公司重组;融资收购;创业投资;项目融资;国际金融业务;投资管理;租赁融资;资产管理;衍生金融工具。 保险公司:

依法设立、登记,并以经营保险为业的机构。帮助公众吧一种资产转换为另一种资产。 分为:

①国有保险公司(特征:投资者的单一性,财产的全民性和投资者责任的有限性。分为政府垄断的保险和民营保险自由竞争的非垄断性保险) ②股份有限公司

③相互保险组织(企业法人)(非盈利) ④个人保险组织

⑤保险合作社(社团法人)(非盈利) ⑥行业自保组织 保险公司的特点:

①是一个保险基金的“管理者”、“中介人” ②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品 ③经营活动的成果核算具有特殊性

④经营是负债业务(包括资本金、准备金和其他投资资金)和资产业务(包括存款、证券投资、贷款和不动产投资)的统一

保险公司遵循的原则: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保险公司涉及公众利益,保险公司的风险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意外事件的发生) 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管理、处分信托财产还有两个基本前提:①必须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进行管理或者处分,不得违背委托人的意愿。委托人的意愿是受托人行为的基本依据。②管理或者处分信托财产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受益人的利益,不能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受托人也不能从信托财产取得个人利益。 信托主体:(1)委托人;(2)受托人;(3)受益人 信托客体:信托财产 信托分类:

(1) 民事信托&商事信托(按信托的目的) (2) 资金信托&财产信托 (3) 个人信托&法人信托 (4) 私益信托&公益信托

(5) 自益信托&他益信托&宣示信托 (6) 任意信托&推定信托&法定信托 信托的职能:

(1) 财务管理职能 (2) 融通资金职能

(3) 沟通和协调经济关系职能 (4) 社会投资职能

(5) 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职能 信托与其他投资方式的比较: 信托VS债券:

信托不能承诺最低收益,收益率无法预知。 债券的收益是有保证的。 信托VS证券投资基金:

信托产品流动性太弱,职能签订协议,在一段时间后收回。不过信托产品的投资领域广,证券投资领域局限于股票和债券。 信托VS储蓄:

储蓄的利息是固定的,但比较低,风险小;信托的回报是无法预知的,风险大。 投资基金的三个重要角色: (1)基金发起人 (2)基金管理人 (3)基金托管人

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集中资金、专家经营、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投资制度,为中小投资者拓宽了投资渠道,有力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信息不对称现象是金融中介存在的最根本原因。 诚实信用合作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比较: ① 权力机构不同 ② 理事会组成不同 ③ 监事会组成不同 ④ 法定代表人不同

⑤ 农村信用合作社太小时,主任、副主任可有理事长、副理事长兼任;诚实信用社不能兼

任。

政策性银行: 有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的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区别:

政策性银行不面向公众吸收存款,而以财政拨款和发行金融债券为主要资金来源。其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服务于商业银行不愿筹资的、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

政策性银行业务:贷款业务;投资业务;担保业务。

资金来源:政府提供的资金、介入资金、金融市场筹资及其他资金筹资。(吸收的资金成本低,期限长,使用的效率高,在负债业务上具有统筹性)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融资租赁:

出租人根据承租人选定的租赁设备和供应厂商,以对承租人提供资金融通为目的而购买该设备,承租人通过与出租人签订融资租赁合同,以支付租金为代价,而获得该设备的长期使用权。(出租人从资金供给方获得资金后,通过提供设备等物品的方式将资金贷给资金需求方) 融资租赁的基本特征:

(1) 融资租赁是一种信用形式 (2) 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 (3) 融资和融物相结合

(4) 以分期偿还租金的形式偿付本息

(5) 租赁双方是以合同为基础建立的经济关系 (6) 租赁合同的不可解除性 融资租赁的种类:

(1) 直接租赁 (2) 回租租赁 (3) 转租租赁 (4) 委托租赁 (5) 经营性租赁

融资租赁适合资金规模小,但单台使用的设备价值高的中小企业,以及处于成长初期的科技型企业和企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财务公司

经营目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 我国财务公司的特点: (1)资本双重性 (2)内部性和单一性 (3)职能综合性 (4)隶属关系双重性 财务公司的不足:

(1)资金来源严重不足

(2)资金运用渠道狭窄,影响信贷资金运转效率 (3)资产难以发展壮大,无法产生规模效益

(4)业务受到商业银行,特别是元专业银行的排挤,在共有的业务领域中无法做到与商业银行平等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和信誉的提高。 典当行

分为“应急型典当”“投资型典当”“消费型典当” 特点:(1)融资性(2)商业性(3)小额性(4)短期性(5)高利性(6)安全性(7)便捷性(8)不等价性 业务:(1)传统业务(2)房产业务(3)证券业务 典当行VS银行:

(1) 典当行放贷不以信用为条件

(2) 典当行既接受动产质押也接受权利质押 (3) 典当行发放贷款不限制用途

(4) 在时间上,典当行发放贷款程序简单

(5) 在空间上,典当行发放贷款的地域性限制不强 第五章

商业银行的概念:

商业银行是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育成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主要对象,主要经营工商业放款,同时又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

自偿性贷款:银行通过贴现票据和对企业的储备资产发放短期周转性贷款,一旦票据到期和产销完成,贷款就可以自动收回。 特征:

(1) 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

(2)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是金融媒介,在经济生活

中发挥着信用媒介作用。

(3) 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体系的主体

商业银行承担了特殊的社会责任,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主要环节。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反映最灵敏,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运作。

当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依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其各项业务时,简洁的发挥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也保证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商业银行的职能: (1) 信用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该职能挖掘了社会闲散资金的潜力,提高了社会总资本的运用效率。将小额闲散货币转化为巨额长期资金,增加了可用于生产投资的社会资本总量。将人们本来用于消费的货币收入和储蓄标为用于生产和流通并实现增值的资本。 (2) 支付中介职能

银行支付手段的主要作用在于:①广泛使用支票和先进的结算支付工具而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②节约了流通费用;③加快了结算速度和货币资金周转;④为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3) 调控媒介职能 (4) 金融服务职能 (5) 信用创造职能

①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商业银行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创造了可以代替货币的信用流通工具,相对扩大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扩大了社会信用量。②商业银行能够经营各种存款业务,尤其是能够经营可以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业务。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使得存款加倍形成。

派生存款:通过发放贷款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反映了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程度。 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银行的资产业务-银行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1) 存款(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2) 非存款性负债

① 同业借款

银行同业拆借;抵押借款;转贴现借款 ② 中央银行借款

中央银行是一般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再贴现;直接借款

③ 回购协议:银行向资金提供者出售证券,取得可用资金的同时,承诺在某一时期按

原来一定的价格重新买回这些证券。 ④ 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 现金

① 准备金 ② 应收现金 ③ 存放同业 (2) 证券业务

的投资业务是银行购买邮件证券的业务活动。由于有价证券的流动性较强,从而可以兼顾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被称为“二线准备”。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对象是信用可靠,风险较小,流动性较强的正度集区所属机构的证券。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债券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且规模不大。 (3) 贷款业务

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给客户并约定归还期限的业务。 贷款种类:

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按是否有抵押品)

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按贷款对象) 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按贷款期限) 一次偿还和分期偿还(按还款方式)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主要是提供非资金的服务,在表外业务中凡不需要银行动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以中介人的身份带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无风险业务)。

实质:在保持资产负债表良好外观的条件下,扩大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范围,虽然不产生利息收入,但是可以增加银行的手续费收入。 无风险的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

1、汇兑业务 2、结算业务

同城结算(支票结算);异地结算(汇款、托收、信用社和电子资金划拨系统)(信用证是目前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费用较高但使用最广泛) 3、代理业务

(1)代理融通业务(代收账款或收买应收账款) (2)保管箱出租业务

(3)代理发行有价证券业务 4、信托业务 5、租赁业务

(1)融资性租赁(2)操作租赁(3)回租租赁(4)转租赁 6、银行卡业务 7、咨询业务

有风险的表外业务 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 贷款承诺

与利率或汇率有关的或有项目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经营原则: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盈利性__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和各种服务收入,扣除付给存款人的利息,银行自身的运营成本和费用所得的差额。影响较大的因素:存贷款利差,其他业务手续费收入,管理费用。增加盈利的来源:①提高贷款利率②扩大贷款数量,取决于客户需求和银行资金③增加各种手续费的收入(中间业务)④增加资本积累,推进设备更新⑤降低负债的利息水平⑥提高管理水平。

·安全性__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序。 银行倒闭一般都是因为安全性问题。 风险准备:资本金,呆账准备等。

·流动性__一种在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够随时得以偿付或在不贬值的条件下确有销路。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轻易地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三性”的对立统一

①盈利性和安全性、流动性呈反向运动。盈利性越大,则安全性较低,风险较大,流动性较低。②盈利性和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体现在在某个范围内,“三性”可以达到某种可被接受的程度,在保本和资产较小可能损失的区间内;在一定条件下,三性可以同向变化。 “三性”的相对地位

盈利性是银行的目标;安全性是一种前提要求;流动性是银行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 银行总方针: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动性来提高盈利性。 资产管理理论

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在资产业务,而负债业务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来存款,银行是被动的。负债是银行既定的前提,资产的规模收到负债规模的制约,注重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及分层次的准备金,注重银行资本的充足性。 真实票据理论:

强调贷款必须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为抵押;一旦企业资不抵债,银行根据所抵押的票据处理相关的商品。

银行不能发行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长期设备贷款和农业贷款,更不能发行用于证券投资的贷款。(稳定)

缺陷:①未考虑短期存款的沉淀部分和长期存款比重的上升,忽略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潜力;②对贷款多样性的否定;③自偿性贷款未必能保证贷款的收回,有时长期贷款会更可靠;④自偿性贷款岁商业周期而波动,将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转化理论:

银行能否保持流动性关键在于银行持有的资产能否转让变现。只要有足够的流动性,银行就可以不拘束于短期商业贷款。 缺陷:①转换理论过于强调证券的转手,忽略了证券和贷款的真正质量,忽略了物质的保证。为信用爆棚创造了条件;②未重视到经济发展状况对于证券的影响,未考虑到危机时期证券的大量抛售和价格暴跌而引起的银行资产的巨额损失的可能性。 预期收入理论:

一笔好的贷款应该以根据借款人预期收入或资金流量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

缺陷:资产经营完全建立在银行预测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可靠性;②在资产期限很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增加,债务人的收入情况可能会恶化,未来的偿付能力可能比预期的要小。 超货币供给理论:

银行信贷提供货币只是它达到经营目标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手段,提供更多的服务。(大力提倡发展中间业务) 负债管理理论

银行负债不是既定的,可以由银行加以扩张,资金来源是银行可以控制的。银行可以使用借入资金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增加放款的需要,保持资金的清偿能力和流动性。 购买理论:

银行购买资金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流动性,而资金的供给者是十分广泛的,抬高资金价格是实现购买行为的主要手段。

两面性:①商业银行更积极主动的吸收资金,有助于信用扩张和经济增长,增强商业银行的实力;②刺激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盲目竞争,加重了债务危机的通货膨胀。 销售理论: 推销金融产品。立足于服务而非资金。推销产品,从中获得所需的资金,又获得应有的报酬。客户至上,以客户的利益和需要作为银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负债管理理论的影响:

①商业银行的活力大大增加,充实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了经营规模。

②银行业的竞争大大加剧,提高了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

③利率的波动也显着增加,银行利差被压缩,银行盈利状况日益恶化。 ④更多的通货转化为存款,货币乘数增加。

⑤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运用上更加冒险,风险增加,在金融创新和争夺存款的竞争中,大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银行开始了倒闭与兼并。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将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假一对照并做对应分析。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做出最优化的资产负债组合,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管理问题:①当存款外流时,确保银行有足够的现金来支付存款者(流动性管理);②银行要通过持有多样化的资产,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资产管理);③要以低成本获取资金(负债管理);④确定银行必须保持的资本金数量(资本充足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 资金汇集法 资金匹配法 缺口监察法

若现有的流动性资产小于易变性负债,流动性缺口为负,流动性不足;因此,预期的流动性资产增加要大于易变性负债的增长,其差额以弥补流动性缺口。

缺陷:资产和负债重新按照流动性划分,操作上麻烦,缺乏统一的标准。 资产管理 “品德”“能力”“资本”“担保或抵押”“环境”“连续性” 负债管理

被开拓的负债渠道

①发行可转让的大额定期存单 ②发行债券

③扩大非存款性资金来源——“买进”资金(例如同业拆借) ④通过银行控股公司出售商业票据,从中获得资金供银行使用。 资本充足性管理

①银行资本可以防范银行倒闭

②持有银行资本是有代价的,银行资本越多,每一份股份的收益就越少 “法定资本”:管理当局对银行资本会顶的银行资本出油量的最低数额。 银行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管理

缺口管理

缺口:银行的利率敏感型资产与利率敏感型负债的差额

零缺口:资产收益的变化量总是与负债支付的变化量相等,二者相互抵消。Ps零

缺口不能消除利率风险,资产利率变动与负债利率变动往往是不同步的。

正缺口(资产缺口):浮动利率资产>浮动利率负债,固定利率资产<固定利率负

债。银行预计利率上升时会出现,所以银行对利率上升的预期必须准确,否则就会导致银行总体利润下降。

负缺口(负债缺口):浮动利率资产<浮动利率负债,固定利率资产>固定利率负

债。银行预计利率下降时会出现,所以银行对利率下降的预期必须准确,否则就会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

根据利率变化情况来调整缺口大小,从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是银行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的积极方式。

金融衍生品交易

套期交易可以帮助银行对某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管理,但不能解决整个资产负债的管理问题。

影响金融产品需求的最重大经济因素是利率的波动。 贷款证券化是解决流动性问题的一种创新。 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和金融业务的影响 ①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

②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全面交叉

③一些国家在既成事实面前被迫放宽某些金融行政管制或取消、修改一些法令法规,从而又推动金融创新。

④增加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金融业务的全面化

①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分业经营与传统的混业经营并存 ②美、日等国从强调分业到转变方向 ③全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网络银行的特征

①方便、快捷、超越时空 ②各项成本低

③王阔银行拓宽了金融服务领域

④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方式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网络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安全问题 ②法律规范问题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 ①统一发行银行券的必要 ②统一票据交换的必要 ③最后贷款人的必要 ④金融管理、监督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单一型

国家单独建立一个中央银行机构,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分为一元式中央银行和二元式中央银行

一元式的国家较多,采用总分形式,领导权集中统一,便于业务政策的贯彻,呈报手续简便,决策迅速。

二元式的(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国家主要是实行联邦政治体系的国家。美国一级中央银行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联邦顾问委员会构成。二级中央银行是12家联邦储备银行。 复合型 跨国型

准中央银行型

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

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货币发行、吸收存款、自有资本。

自有资本:国家所有制(中央银行的所有资本都属于国家)、混合所有制(另一部分资本属于私人资本家)、私有制(经政府授权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全部股份归私人所有)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表现在中央银行的资本构,中央银行行长的任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权限,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

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的意义

①政府的政策有时与中央银行的政策不一致,如果没有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很难贯彻中央银行一致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政策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为适应中央银行的特殊业务,必须保持它的独立性。 ②政府过于重视短期利益,如果中央银行没有相对独立性就难以避免政治权利的更迭对经济的破坏。

③中央银行制定、实施金融监管,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不宜与政治家合作。

④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如果财政一出现赤字中央银行就无条件弥补:①货币政策将不复存在,货币政策将由财政政策所取代或成为财政政策的附属物。②通货膨胀不可避免。③政府赤字由于及时得到中央银行弥补而会变得越来越大,政府的工作效率会越来越低。 中央银行的隶属体制

(1)中央银行隶属财政部

(2)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财政部,实际上有较高的独立性 (3)中央银行隶属于国会 中央银行的性质

(1)中央银行的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中央银行与国家政府关系密切,享有国家法律上所授予的特权 (3)中央银行具有特殊的业务对象(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是发行银行、国家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而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货币金融稳定与否的关键并不在于纸币发行量的大小,而在于较大口径M3的货币供给情况。 银行券的发行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一样,成为中央银行调节金融活动的重要因素。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并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

①集中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以备客户提现,从而保证存款人的资金安全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的安全性

·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②充当最后贷款人

再贴现:商业银行用他们从工商企业那里以贴现方式收进来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贴现,取得贷款。

③组织全国票据清算 (3)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并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①管理国库

②代理政府债券发行 ③为政府筹集资金

·中央银行购买国家公债

·中央银行向财政透支

④保管和管理黄金和外汇储备 ⑤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

⑥中央银行是国家从事对外金融关系的政府机构 中央银行的业务

中央银行的业务是中央银行职能的具体体现 资产=未清偿负债+资本项目

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自身的业务操作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社会货币总量,借以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中央银行一般是一个国家通货的唯一发行银行,因此流通中的通货是中央银行负债的一个主要项目。

·作为银行的银行,它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关系,主要体现在负债方,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包括准备金存款)和资产方的体现及放款。

·作为国家的银行,她在业务上和政府的关系,主要是列于负债方的接受政府等机构的存款和列于资产方的通过持有政府债券融资给政府,以及为国家储备外汇,黄金等项目。 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业务操作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社会货币总量。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①现金准备发行制

②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发行制 ③信用保证准备

④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 ⑤比例准备制度

——中国特色通过对银行的再贷款信用形式向流通领域注入货币。 各项存款业务 (1)准备金存款

意义:①节省各家商业银行存在本行的准备金,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以满足社会对资金的需要。②监督各银行暗器如数上交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和基本任务 (2)政府和公共机制存款

(3)外国存款和特种存款(国际金融机构负债、国内金融机构往来等)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1、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想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此获得中央银行的资金融通。

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的再贷款业务。

通过再贴现、再贷款业务,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支持。 2、证券买卖业务

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的二级市场上进行的证券买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就是直接投放了基础货币,而卖出证券则是直接回笼了基础货币。 证券买卖业务主要对象是国库券。 当国家财政出现长期赤字,迫使中央银行向其提供大量贷款或干脆就是利用中央银行为其代理国库的便利而直接进行透支时,则极易引起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不正常扩张,从而影响货币流通的稳定。

目前国家均用立法形式明确限制了中央银行对国家融资方式、数额和期限。 3、外汇储备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把买卖金银、外汇当做自己的一项业务。中央银行开展这种业务是为了代表国家集中储备、调节资金,稳定金融和促进国家国际贸易及对外交往的顺利进行。 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

构成:清算机构,支付系统和清算制度

清算机构代表是票据交易所,此外还有清算中心和清算协会等。 支付系统分为小额支付系统和大额支付系统。 小额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小企业。

大额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经纪商和交易所。

支付系统根据对转账资金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差额清算系统和全额清算系统 大额支付系统有可分为:

(1)中央银行全额、连续、无透支系统 (2)中央银行全额、连续、有限透支系统 (3)中央银行定时、差额结算系统 (4)私营多方差额清算系统

·作为银行的银行,现代中央银行负有组织全国银行间清算的职责。 ·同城的资金清算主要是通过票据交易所进行

·目前,中央银行支付清算又包含了为金融衍生工具及跨国支付提供服务的内容。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 (1)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2)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3)提供跨国支付清算服务

(4)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5)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 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①信用风险。支付一方拒绝或无法清偿债务而使其他当事者蒙受损失。 ②流动性风险。资金拖欠方不能按期履约支付。 ③系统风险。支付系统运行过程中因一方由于没有履行偿债义务而导致其他用户无法履行偿债义务所造成的系统运行受阻。

④法律风险。涉及各国支付系统的法律规范及各国之间法规冲突而引起的风险。 ⑤其他风险。如突发事件、技术故障等 针对风险,中央银行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①对大额支付系统的透支进行限制 ②对私营大额支付系统进行管理 ③对金融机构支付活动进行监督 ④发展实时全额清算系统 ⑤记账证券交易的抵押规定

⑥加强支付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第七章

货币需求的含义

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 货币需求的分类

(1)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2)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3)主管货币需求和客观货币需求

——科学理论研究应该注重客观货币需求

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从宏观角度看

①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②市场上商品供求结构变化 ③价格水平

④收入的分配结构 ⑤货币流通速度

⑥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 ⑦其他因素

(2)从微观角度看 ①收入水平 ②收入分配结构

③利率和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④市场价格水平及其变动 ⑤其他因素

货币数量论是西方经济理论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专门解释物价、货币价值及货币与经济产出关系的经济理论。

货币数量论是说货币数量的变动与物价或货币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由货币数量决定,他们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化关系。 “流动性偏好说”:人们持有货币的3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传统货币数量论

现金交易数量论BY费雪

现金交易方程式:MV=PT 货币需求函数:M=PT/V 费雪方程式:Md=KPT(K=1/V)

因为当市场均衡时,人们手持货币数量等于货币需求量Md V是常数,P是价格,T是交易量

费雪方程式仅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决定了人们的名义货币需求量Md

费雪方程式的主要缺陷:①只把货币当做一种交易的媒介;②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③假定货币流动速度和商品交易量不受货币变动的影响。 现金余额数量说BY马歇尔

现金余额(剑桥)方程式M=KPY(0<K<1)

货币需求量M是停留在人们手中准备用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数量,所以是现金余额。K是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P是价格水平,Y是总收入。 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的区别

都有关于货币需求和名义货币收入成比例这一观点。 不同点:①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对货币的功能考察有所不同。费雪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强调货币作为资产的功能。费雪侧重于货币总流量与总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关系;剑桥侧重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经济主体除因交易需要而持有货币外,还应是货币为价值储藏手段。②现金余额方程式中的K与现金交易方程式中的V有所不同。K取决于经济主体对米钱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偏好程度,人们对于投资报酬的预期,人们对于价格变动的预期。K&V的含义完全不同,但是是倒数关系。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偏好流动性的普遍心理,即人们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个人持币动机的分析

(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 第八章

货币供给的定义

一国经济中货币的投入、创造和扩张(收缩)的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必然形成的一定的货币量。

货币:广泛用于交易媒介的工具及用于清偿债务的资产。 内生性货币和外生性货币的划分

货币供应量的性质:货币供应量是由谁来控制。

内生性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多少由经济体制决定,受“看不见的手”支配。 外生性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自己决定。 所以分配看支配主体。

外生变量:政策性变量。在经济体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非经济体制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能够由政府控制,并作为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变量。)

货币发行权的垄断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具有外在随机控制的能力。 内生变量:非政策性变量。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 造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满足企业融资性货币需求,在货币供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被动性和适应性。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货币数量是内生的,除了短暂的时期外,他不可能由货币管理机制决定;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供给则是外生的。

如果是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的物价上升,则货币是外生的;反之,如果是物价上升后货币量被迫增加,则货币是内生的。

·凯恩斯和的弗里德曼的外生性货币论

①货币的生产弹性(或供给弹性)等于零(在商品货币条件下,货币的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②货币的替代弹性也几乎为零

所以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量就是一个完全由政府和中央银行决定的纯外生变量。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是内生的,但货币供应完全是外生的。货币需求函数虽然是稳定的,但是货币供应量却是可以由中央银行自行决定的。

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

新剑桥派的观点:货币供应量的内外行共生论。从形式上看,全社会的货币量都是从中央银行出去的,因而它在形式上是外生变量,但实质上供应多少货币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系统内各因素变动的结果。 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基础: (1)中央银行制度的诞生 (2)信用创造说

·原始存款是现金通货

·派生存款是接受银行放款和票据贴现的顾客,将其资金转入到资金的存折上,或是转入新成立的银行的存款上。

丁伯根的观点: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严肃不外乎是中央银行可以操作的存款准备金率、黄金存量及政府债券持有量;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净负债及库存现金,以及一般企业愿意持有的通货量。对于公众愿意持有的通货量、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中央银行仍有一定的主动影响力,故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及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具有最大的支配力。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两大基本条件: (1)部分准备金制度

(2)部分现金提取 第九章

货币政策目标: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 货币政策指标的选择标准:

①相关性②可控性③可测性④抗干扰性⑤适应性

根据以上,中介目标可以分为数量目标(货币供应量和准备金)和价格目标(利率和汇率) 根据以上,中介目标可以分为近cao期zuo目标(准备金、基础货币、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等)和远zhong期jie目标(银行信贷规模和汇率)

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从弱到强,受中央银行的控制程度从强到弱。有机的构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物价稳定

物价不稳定的表现: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中央银行的物价稳定目标是以防止出现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的社会总需求膨胀而造成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 物价稳定的指标

①消费物价指数②批发物价指数③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中央银行通过创造维持一个适宜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来促进经济增长。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消费者信用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3)不动产信用控制 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 (2)间接信用控制 法定准备金率

目的:①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②控制货币供应量;③有助于中央银行进行结构调整。

法定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

②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的限制 ③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

④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 再贴现:

再贴现高于市场利率:中央银行不鼓励商业银行向其进行借款,是惩罚性措施。 利率对投资的效应:货币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产出增加 传递的堵塞:流动性陷阱;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