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规划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1-05-04 来源:钮旅网
教育规划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紧盯“五要”, 做真研究

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 目前基本完成了量的扩张。但是对课题研究水平、成果质量、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相关性的质疑时有发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贵华等人指出:“在教育科学繁荣发展、资助经费增长、立项途径多样、课题数量可观的当下, 质量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突出和紧迫。”其实, 从某个角度来讲, 人们对课题的怀疑是从假研究开始的。如何做真研究, 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选题要得真传

课题的选题要把目标确定为打开常识与习惯的一扇窗, 能够继承真传。所谓真传, 就是要基于现实。这里的“现实”有二:一是本校现状, 二是同一领域研究现状。它是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1. 摸清教学现状, 确定选题范围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课题研究只有奏响生命的旋律, 才能扎根于学校, 才能走进广大教师的心田。要全面调查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行为与效果, 要抽样调查学生的学习观念、习惯、方式与效果, 要充分了解学校教研的形式与效益。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 认真分析, 形成对学校教学现状的基本认识, 筛选出选题范围。

2. 理顺课题脉络, 找到选题重点

学校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各级各类课题, 是学校再次申报课题的重要基础, 是选题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不仅仅是这些课题的研究内容, 更指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效。我们可以把这些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 找到选题重点。这个重点是指已有课题某一方面的深层次认识, 是当前工作的突破口。

3. 认清研究趋势, 明晰选题入口

我们习惯于从文献中寻找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分析其研究内容, 探求其与自己选题的联系与区别, 明晰自己的创新点, 从而确定选题的切入口。这是

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如果能发现研究趋势, 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形成更有效的选题入口。

二、设计要见真迹

真迹, 原指“出于书法家或画家本人之手的作品”, [这里指课题研究的真问题的轨迹。课题设计离不开真问题, 其方案、计划、活动安排都需紧紧围绕相应的各层次的问题展开。“但是长期形成的学术思维定势却使我们经常忽视眼前的问题, 以至于丧失了对于这些问题应有的意识”。可见, 要增加教师的问题意识, 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做到捕捉真问题来分层设计。

1. 聚焦三大问题, 多轮设计方案

一个课题, 有三大问题必须反反复复去思量。那就是目标上的层次性问题、内容上的系列性问题、方法上的适切性问题。它是课题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 关系到研究思路的清晰程度和可靠程度。有些研究者, 填写申报书、撰写实施方案时, 对研究目标、内容、方法都能作认真细致的分解与规划, 以后再也不去思考这三大问题。这实是误区, 不足取。对于研究方案, 一般要经过两次修改, 第一次在开题论证之后, 第二次在中期评估之后;无论是撰写, 还是修改, 都要对三大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仔细斟酌。

2. 锁定阶段问题, 合力拟定计划

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 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它往往是在研究中积累的矛盾, 形成的困惑。阶段问题研究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研究计划, 必须根据问题本质的内涵与外延去设计、调整研究计划。我们可以把它们和盘托出, 多方论证, 共同谋划, 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合力解决问题。

3. 放大焦点问题, 动态设计活动

课题研究的某些问题,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很难完美解决。但是, 倘若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 课题研究就会流于形式, 浮于表面, 难以让人信服。这样的问题就是焦点问题。对其可采用“放大”策略, 根据其动态生成情况来设计活动。所谓“放大”, 是指根据其内涵形成系列专题, 通过集体研讨、与专家对话、查找文献等活动来拓展思路。

三、操作要守真心

所谓“守真心”, 就是指真心实意地去寻找突破口来优化操作流程。 1. 设置区域要点, 着力操作水平

课题, 若想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就需要形成操作要点。对要点进行规划, 必须区分阶段性要点和区域性要点。所谓“阶段”, 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上的准备、研究、结题三个阶段。所谓“区域”, 是指构成课题的各个部分、各个子课题。纵观一些课题研究的失误, 往往是把操作要点当作散点处理, 分散精力, 如仙女散花一般, 不能构成系统, 不能形成亮点。我们可以把阶段性要点作为数轴的横轴, 把区域性要点作为纵轴, 以落点的疏密来规范操作, 做到主次得当, 疏密有度, 从而努力提高操作水平。

2. 推进树形流程, 守住操作底线

设置操作流程, 是鉴于课题研究本身特性而定的。课题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相对自由的活动, 其结果, 或者讲成果, 往往成为支撑其功效的重要基石。换句话讲, “流程”易为“结果”所遮蔽。事实上, 就每个课题而言, 有操作流程;就其每个子课题而言, 也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操作流程。这就形成了流程的主干与枝干, 像树形般。推进树形流程, 既能保证总课题研究顺利展开, 又能保障子课题研究的质量要求。这就守住了操作的底线。

四、呈现要有真知

“评判课题成果质量的关键是看它对于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影响力”。[1]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 其“精彩”在于“真实”、“朴素”、“生动”、“丰富”, 不仅在于数量多, 而且在于成果是真知灼见, 能层次分明, 在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对“成果”要存“敬畏”之心, 对“呈现”要存“谨慎”之意。

1. 梳理实践经验, 真实确认成果

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 与“学术”进行对话, 容易产生偏见。自由生长是课题研究的要旨, 只有自由生长的课题其学术性才能是真的。但“自由”, 不是“无组织的”;“生长”, 不是“无意识的”。对因课题研究而产生的实践经验, 要静下心来进行疏理, 甄别真假, 挤掉水分。因为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必须不断地通过教育实践的改善来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否则“将会影响到教育实践效应, 使其难以完成所承载的保障性追求”。可以邀请专家辨别, 明晰其可操作性;可以与同事畅谈, 倾听其意见;可以查阅文献, 了解其原

创性。

2. 完善理性认识, 慎重推介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 不管是由实践经验提炼出来的理性认识, 还是由文献归纳直接得出的理性认识, 都要不断地进行反思, 以去粗存精, 然后向各媒体进行推介。我们可以基于研究事实对课题成果进行深入思考, 促使认识从混沌走向清晰, 引发对成果的审视从真实性、有效性走向合理性。

五、管理要显真空

课题, 若讲管理, 是很容易步入功利的怪圈的。条条框框, 白纸黑字, 要不禁锢人还真难。古代圣人孔子再三呼吁:“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代学者钱理群则进一步指出, “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 “这是不能管的, 更不能乱管”。因此, 笔者主张转换角色实施影子管理, 在管理的真空地带显示出课题研究的真相。

1. 彰显两种角色, 营造影子氛围

老师们做课题, 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容忽视。很多老师认为, 自己只是课题的研究者, 不是管理者。而课题主持人、负责人则认为自己是课题的管理者, 不是研究者。这种认识是把研究者与管理者机械分割开来。其实, “教育研究一定要有对结果负责任的意识, 并由此寻求有意义的能动行为”。[6]也就是每个人既是研究者, 也是管理者。因此, 管理的重点在于, 引导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者与管理者之间, 不断转换角色, 实施影子管理。作为研究者, 承担研究责任, 实事求是按实施方案来研究;作为管理者, 承担管理责任, 剖析实际情况及时完善研究计划。所谓“影子管理”, 是指学校故意放大行政直接管理的真空, 通过提供研究平台、制度来实施间接管理, 研究项目由研究者共同分担、相互约束、自我管理。

2. 搭建三二平台, 规范研究资料

一般情况下, 学校可以搭建三二平台来夯实过程管理, 规范研究资料的形成、分析与保存, 从而落实“谁付出、谁受益”的原则, “给教师创造更多展示、发展的机会”。[7]具体来讲, 三二平台中的“三”, 是指活动展示平台、成果推广平台、信息管理平台。“二”, 是指三大平台各有两个子平台来支撑, 活动展示平台含理论学习平台、实践展示平台;成果推广平台含提炼平台、发布平台;

信息管理平台含电子台账平台、信息交流平台。

综上, 中小学课题研究涉及选题、设计、操作、呈现以及管理五个方面, 强调的是精品意识与行为, 关注的是规范与创新, 要做到:得真传、见真迹、守真心、有真知、显真空, 从而做真课题。

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脑中突然冒出“最美”二字,缘于网上看到的两幅照片。 其中一幅是记者在山西拍的。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姑娘,穿着志愿者的红色马甲,马甲长至脚腕。被一团火红色包裹着的小姑娘,鲜亮无比。她拔草,捡拾垃圾,张开袋子让妈妈往里倒清扫的垃圾。那一刻,我觉得志愿者马甲就是最美的亲子装。母女一起上街做志愿者,就是最美的家庭教育。母亲爱心满满,孩子大多善良。美好的家庭里,只要父母身上有光,无论孩子走到哪里,都能被照亮。

另一幅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以色列。一个小学生不幸患上了新冠肺炎,治愈出院后被隔离在家。学期结束了,班级要集体合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做好防护,然后去他家门外,他坐在家里的窗台上——这样就有了一个人都不少的班级合影。那一刻,我看到了教育最美的样子:面对再琐屑的事,老师都可以做到在心里给每个孩子留有位置。老师心中有孩子,孩子心中自然有他人。最好的教育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

读书历来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学问多寡也是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标准。从古至今,刻苦学习的不乏其人,细细数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读书。他们孜孜不倦,刻苦学习,不断丰富、提高、涵养和完善自己。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学然后知不足。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就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一次,孔子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旁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学习不仅能增长学识,更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强大动力。古代很多官员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并没有放弃学习,几乎个个都是饱学之士,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他们下朝回家后,大都在读书学习、吟诗作画。我们所熟知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无不是如此,例如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清代的林则徐、左宗棠等,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

古人将勤学善学的精神概括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无论是少年求学,考取功名以期建功立业;还是中年学思并重,积淀人生的厚度;抑或是垂垂老矣依旧不肯放下书本,一个好学之人会将学习融入自己的一生。由于从古至今人们对学习的推崇,使得我们的历史史册记载了许许多多勤奋好学的故事。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有一个花园,绿植清新悦目,花朵争奇斗艳,即便如此,他仍能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以至于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过一次。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得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坚持学习需要付出艰辛,一时做到容易,长期坚持却难。因此,只有坚持不懈、积少成多,才能有所收获。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成长成熟的,没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坚持学有所思,把知识变为智慧。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至千里、集细流成江海。

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应该把学习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我们要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始终把读书学习与加强道德修养紧密联系起来,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坚持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