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重难点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解题(此处可以让学生讲,可以留“尾巴”到后面解决)
2. 课前我们都做了预习,那同学们谁来说下你找的资料里有关方志敏{“清贫”}的故事。 3.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可以分成三段,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可以让学生简要复述一下,特别是“趣事”一段)
二.小组合作,学习“趣事”一段: 1. 默读课文第二段
2. 圈划:
用 圈划出国方士兵心态的变化[板书:“满肚子热望”——“多么失望”]
用 圈划出国方士兵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板书:“搜——激怒——威吓——坚不相信——低头注目搜寻——抢表和水笔——怀疑而惊疑”] 3. 讨论:
在你看来这些心态,这些行为是怎么样的?[板书:可卑可笑] 三.朗读“对话”,加深理解。 1. 自由读 2. 分角色朗读。 3. 指导:
哪些词语为不可忽视的重音? 各句该采用怎样的语调?
4. 全班分角色朗读,体会兵士和方志敏不同的 兵士:凶恶、吓唬、贪婪、偏执。 方志敏:对敌人的轻蔑、耻笑、从容自若。 四.学习 “传家宝”一段 1. 朗读,注意重音。
2. 为什么把这些东西叫“传家宝”?把这段删去可以吗? 3. 小结:表达出方志敏以清贫为自豪,也是对“富翁们”的讽刺。 4. 再读,加深体会:“清贫”的内涵和本质。 “清”——“与其浊富,宁比清贫”,清廉 “贫”——贫穷
“清贫”: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表现了方志敏为革命坚贞不屈以经历苦难为荣的崇高气节。
四、升华认识,拓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1.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课件展示
2.“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课件展示
3.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课件展示
五、拓展延伸。
1.阅读郭沫若盛赞方志敏烈士的话。 课件展示 2.小话题。
思与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精神还需要吗? 课件展示
布置作业:
准备分组演课本剧(4——5人一组,分工:剧本/三个角色/旁白)[教师可作适当指导]
教学反思(一)
抗日时期出现了刘胡兰、董存瑞等为国献出生命的无数烈士。走近方志敏很容易,也让同学们潜移默化中就已感受他的可贵品质。
然后,我觉得同学们的分角色对话很成功。特别是同学们的点评很到位,很热烈。在他们的点定评中,他们不仅很好把握了人物的性格,而且深刻领悟到对话描写以及动作、语言描写的魅力。
其次,这节课目标很清晰。就是教会同学们会对话描写。考虑到同学们是六年级的学生,更重感性认识,所以,我把原文的对话描写改成一般
的叙述性语言,然后作比较阅读,这样,同学们一目了然感受到描写的妙处,后经过两次的训练,感觉同学们都会运用了描写。如果长此以往的进行这样的系列训练,我想同学们的写作会大大提高。 一份清醒。
首先,当同学们浅层次的目标达到后,应该在处理一些环节上还可以深一些,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讨论,如: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还需要清贫的生活态度吗?我想如果有了这样的讨论,同学们的情感上感受会更深一些。
其次,同学们的的确很好,也都积极紧跟课堂。但是,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开阔一些,让一些思考更深一些,照顾一些优生吃不饱的现象。当然,有一些内向的学生,我应该给一些特殊的关爱,给更多的鼓励,也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如下三点体会:
第一,重情趣。 所谓的“情”,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讲的动情,学生动情其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 本文是传统名篇,方志敏烈士冒着生命危险在狱中所写的最后的篇章,同学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个赤诚的鲜活的生命。让学生走进那个时代,贴近人物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导入部分就请学生简要介绍方志敏。了解故事主人公,故事背景,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抓住切入点,自然引出课题。最后拓展部分老师朗读《可爱的中国》片段,展现了方志敏深沉的爱国情怀,都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调动他们的情感,引发共鸣。 “趣”就是尽量将课程上的富有趣味,比如让学生来做国方士兵威胁方志敏的动作,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探究热情的方法。 第二,重感悟 现在的语文教学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体味,感悟。比如在读经验老道士兵的话时,如果直接问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学生可能自己概括不出来。如果换一种方式,请他揣摩人物内心读出来,他其实会读得生动。所以留出一些空白来,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乐趣。 当然,在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启发。比如理解国民党军官的贪得无厌,理解方志敏清贫的精神,都需要老师适时的点拨。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领会。
第三,重方法 这节课里,学生学习到了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将这种崇高的精神表现出来。在第一件事的分析中,同学们找到了很多人物描写方法,通过读、品、议、思,感受到将记叙文写好的方法是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如果事例表现不足,也可以用补叙丰满人物形象,文章就补叙了家有传世宝的部分。学习完文章,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所以如何理解“清贫”在 今天的价值?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它超越了这篇文章本身。正因为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有些人“死于安逸”,所以更要发扬“清贫”的革命传统。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通过讨论,通过收集方志敏的资料,同学们写下了《清贫是他的财富》、《坚守淡泊》等读后感。懂得了“问生长久之道,则清心寡欲。”懂得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真正含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