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武
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六
年第十五卷第六:
第~
八十六期
}“互联网+”风口上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思考
刘慧慧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互联网+”掀起了社会生活变革的浪潮,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引起了
学生思想行为失范,身心发展出现异化、教师不敌网络权威,主体地位受到动摇、网络环境 遭受破坏,舆论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飞得更高、 更稳、更远,必须正视“互联网+”发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应用能力,创新思 想政治教育途径;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把握机遇,顺势而为。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31X (2016) 06-0110-0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而非局部的、开放而 非封闭的、动态而非静态的特殊生态系统。积极应对 二、“互联网+”风口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 信息新技术发展的冲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推动 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互 (一)学生思想行为失范,身心发展出现异化联网+冶浪潮的风口上全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 新常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 1.良莠不齐的信息数据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 观的形成,弱化了道德意识,分化了社会责任意识
要课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包容性强,对于西方意识形态 一、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念的渗透,其政治敏感度较低,是非甄别能力 与理性选择能力较弱。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信 “互联网+ ”并非各种工具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传 息,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对我们一直坚持的共产 统行业简单触网即可完成。“互联网+思想政治教 主义的理念、社会主义的信仰提出质疑,政治观念模 育”,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 糊,民族意识淡化。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 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更新思想政治 得学生在享受先进科技的同时,逐渐摆脱了现实社 教育观念,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境和模式[1],使 会的道德约束。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秩 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互联网自由、开放、包容、个性化 序逐渐失去效力,学生能够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肆 的特点,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从而提高 意地表达自我,尽情地放纵,甚至发泄对社会现实的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不满,传播有害的或不健康的信息,而正是这种社会
收稿日期:2016-12-06
作者简介:刘慧慧(1993-),女,广东惠州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工作
Students' Management
责任感的降低,使得大学生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的 现象越来越突出。
2.
下降,满足于网络快餐文化,严重影响了他们独立思 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多样性使得每一位学习者都 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在网上选择相应的学习 育者的信息优势部分丧失,缩小了教育者与受教育 刘
学习的碎片化让大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深度资 源,按照自己合适的方式学习。因此,传统思政教
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学习内 容的碎片化会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难以建 立,从而学生学习到的都是很多零散的点,难以加工 成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2]。另一方面,面对互联网唾 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学生不再像以前 那样逐字逐行地阅读,只想通过搜索引擎快速寻找 自己想要的答案。这种一目十行而不加以思考的行 为,不仅破坏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学习的专注力, 使得他们无法集中花时间去进行应有的专研和探 讨,变得失去耐心,遇到问题就找百度,严重制约了 平时知识的储备。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一种依赖网络 的惰性习惯,不愿深入思考问题,不愿深入学习专业 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严重下降,必然导 致一些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恶性的不端行为。
3. 人际关系疏远,对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纵横交错 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是开放的,但同时也把人们的 活动局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造成人际情 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化,致使师生关系日 渐疏远,人际关系日益冷漠。互联网的虚拟性使人们 不必顾忌现实畅所欲言,进行情绪宣泄,释放生活压 力,契合了学生袒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越 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 依赖感蔓延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缺少现实中的 人际互动和交流,加上受网际的人际信任危机影响, 学生容易在现实人际交往对他人的真诚产生性怀 疑,自身也缺乏真诚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 和人际交往能力,甚至出现心理变异和情感异化等 心理疾病。而缺乏自控性,盲目地长期沉溺互联网, 也必然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
(二)教师不敌网络权威,主体地位受到动摇1. 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遭到动摇
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是一种单向性的教育活 动,教育者掌握话语权,决定传授的内容,受教育者 无法自主选择。在“互联网+”时代,受教育者获取信 息的渠道更加宽广,接触不同知识的途径更为便捷, 可以绕过教育者作为思政教育信息媒介的作用,通 过移动终端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摆脱了 以往的被动学习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弟子不必 不如师”,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教育者的知识储备量少 于或者迟于被教育者的现象,使教育者的权威面临 严峻的挑战。
2.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遭受冲击
者之间存在的知识落差。思政教育者如果在现实课 堂中继续采用机械说教、强制灌输的方式教学,停留 在过去“你说我听”的单向互动模式,局限于传统教 材的条条框框,脱离学生的现实关注点,内容陈旧乏 味,形式简单划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3.教育者的现代技术能力素质要求更髙
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活跃使用者,在互联网 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在传统书本和课堂上所传 授的,对网络媒体技术的掌握也更为熟练,甚至比教 育者更能及时地掌握一手信息数据。思政教育者如 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不懂得利用网络媒体进 行教学,线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存在隔阂,线下继续 采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获得学生的认 可,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另一方面,有的教 成育 者则熟练掌握了信息应用技术,习惯了多媒体教
学,无论是课前资料的搜集、教案的撰写,还是课上 知识的讲授,都深度依赖电子技术和工具,一旦离开 了多媒体网络,就会感到无从适从,甚至有一种不会 教学的感觉,已为网络技术所控制甚至奴役。
(三)网络环境遭受破坏,舆论监管难度加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与资源的共享 性,打破了民族、国家、地域的限制,实现了人与人之 间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共享,同时也为西方 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 赖以寄生的宿主。在网络异类文化的包装下,个人主 义、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等各种腐朽的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念泛溢,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论 调也大肆传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话语霸权 和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观 念,假借民主、自由、人权的外衣诋毁社会主义,对我 国的政治制度和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攻击,恶意歪曲, 夸大炒作一些负面事件。
随着网络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网络信息发 布和获取方式的变化明显加快,信息一旦被发布,在 网上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而网上海量信息真 假难辨,经过多次或长久的熏染,部分学生的思想意 识受到冲击,很多时候容易被负面舆论所误导,颠覆 了原有的思想观念,把原先对问题的不同探讨演变 成为互相谩骂、人身攻击,甚至是夸大我国的社会矛 盾,抹黑我党和政府的形象,盲目鼓吹西方的价值观 念。一旦这种偏激性的言论在网上散发,谣言肆虐, 形成具有煽动性和破坏性的网络舆情,人们的价值 观发生倾斜,极容易被反动敌对势力所利用,而传播 者的虚拟身份以及网络的开放使得网络的监管和舆
K
『互联网+』风
口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思考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六年第十五卷第六期(总第.六
期)造刘
慧慧互联网风口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
对
思
考
112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〇
六
年第十五卷第六 期总第八十六期
学生工作
Students' Management
论引导难度更大。三、“互联网+’’风口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一) 正视“互联网+ ”发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互联网+冶并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立面 和掘墓人,它将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但不会颠覆思 政教育的实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看待“互联 网颠覆论”时说过,“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 现在汽车还必须首先是汽车,豆腐必须是豆腐……” 同理,思政教育并没有因为“互联网+”而变成了另外 一种非教育的东西。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它只是用 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其丝毫不能掩盖 思政教育“树人”的教育目的。在“互联网+”时代,思 政教育者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理念,从 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增强自身媒介素养意识,合理 使用互联网,避免网络沉迷等现象对思政教育造成 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优 势。此外,思政教育者要转变以往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的角色定位。教育者不再是权威的知识灌输者,而是 知识的探讨者和情感的疏导者,思政教育者必须学 会摆正“领路人”和“牧羊人”的位置,放低姿态,在新 形势下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探讨,疏通学生宣泄渠
道,引导学生处理好成长中的情感困惑,帮助学生更 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 提升信息应用能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互联网+”专业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者不仅要具有扎 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髙的思想道德素质, 还要能够积极适应现代网络技术的革新变化。学校 应引导教育者主动将教育教学与网络媒体相融合, 通过专题培训、考核应用等方式提升教育者的信息 技术应用能力,让思政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植入“互联 网基因”,使其具备“互联网+冶思维,树立现代化意 识。[3]在掌握一定信息应用技术的基础上,思政教育 者在课上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直观生动和形象化的 特点,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综合传导方式, 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关注热点,把课堂内容形 象化、情景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积极利 用网络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建立校园公众 号、微信群等,传递信息,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增强师 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站
在技术的肩膀上学习交流,每一位教师也可以站在 学生的身边传道授业解惑。
(三)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当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捍卫者,思政教 育者必须具备髙度的敏锐性。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 息,思政教育者要瞄准矛盾焦点,及时进行疏导分 流,把握好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受教育者 客观地认识评价问题,敢于站在“互联网+”的风口浪 尖上与反动抹黑言论及腐朽落后思想作斗争,让社 会主义主流思想“网”住人心。[4]同时,充分发挥大学 生骨干熟悉网络技术、了解学生需求的优势,由他们 负责部分网络思政教育的操作工作和日常监督,把 他们培养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员和宣传员,发 挥好同辈群体在思政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在线 下,思政教育者应采用更多样化的方式来教育引导 学生,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行,全面提升学生 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面对纷繁复杂各类信息独立 思考和明辨是非的的能力,加强其对网络的道德和 约束认知,摒弃网络的不文明习惯,从而进一步净化 网络舆论环境,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相互结合,线上线 下同时布局发展。
总之,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思政教育不 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只有顺 势而为,抓住机遇,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发 挥同向作用,突破思政教育现有的发展瓶颈,才能让 思政教育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飞得更髙、更稳、更 远。参考文献:
[1] 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 228-232.
[2]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科技
奖励,2015,(8):39-41.
[3] 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中国信息技术教
育,2015,(17):96-99.
[4] 朱友强.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应对思考[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6): 23-26.
[5 ]田野,于晓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37-38.
[责任编辑:张磊]
学生工作
Students' Management
Thinking about How to Deal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 Plus” Outlet
LIU Hui-hui
刘
(College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41000, China)
Abstract As a potential new force, ^ Internet plus” causes a wave of big changes in social life, brings opportunit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ut it also results in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It leads to students' anomie behaviors, physical and metal abnormity. Moreover, educator' dominant regime is toppled and its authority is weakened by the Internet. While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s destroyed, th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is
getting harder and harder. To take up the challenge, we must envisag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lus”
; improve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mote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and innovate its teaching approaches. At last, we need to integrate the online and offline resource;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ize the day to actively rise to the challenges.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allenges;solutions
(上接第109页)
--------------------------- [2]张楚廷.大学的文化自觉初论[j].现代大学教育,2010,
参考文献:
(3):19-23.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责任编辑:张磊]
[Z].北京:2015.
The Function and Re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in the Field of Synergetic
Education
GUAN Ming
(Nanji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jing 210031, China)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for librar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powerful information support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It can create a synergetic education spa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e a harmoniou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ositioning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cultural resources; create a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ptimize the library culture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level. And it provides differentiated experience in the key detail level, thus can display the lib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effectively.
Key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ib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
『互联网+』风口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思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
o
一六 年第十五卷第六期(总第.
六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