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的研究

2022-12-13 来源:钮旅网


高屋建瓴 寻根溯源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的研究

【摘 要】

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中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写作中有很多的文体,最多的主要是以记叙文为主,但是由于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没有特定的教学方案,这也让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经常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写,有时候会造成离题等一些现象。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记叙文写作的问题而做出研究分析。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记叙文 写作研究

在初中语文写作中记叙文的写作率是最高的,是学生写作的时候最常用的一种文体。记叙文顾名思义就是用记叙的方式来描述所写的内容,用抒情的方式来记录文章,记叙文的写作主要是由小到大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的深入,能够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感悟,因此,在初中进行的记叙文写作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教好记叙文的写作是很重要的。

一、初中语文写作中记叙文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兴趣缺乏

在中考中写作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的类型,所以,在初中语文写作中老师对于记叙文的重视度比较高,虽然是得到了重视,但是考试升学率的功利性比较强,强制性的给学生灌输记叙文的写作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而这样就会产生一些相应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对于记叙文的写作兴趣越来越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这也就使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得不到提高。经调查,初中生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提高,74%的学生仍停留于小学六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实质是态度问题。初中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的达53%,再加上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竟达76%,远不如小学六年级学生重视作文修改。这足以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如此态度,是导致初中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 (二)记叙文写作时学生的语言匮乏苍白

写作是指通过把意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即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想法转化为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是把作者的情感和想法转化为文字。而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尤为重要的,这个过程能否转化的好就是记叙文能否写的好的重要步骤。在转化的这个步骤中主要是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于文字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文

的时候由于词汇匮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经常会出现重复而啰嗦,表达不出自己的观点,没有一些创新优雅的词语,导致整篇文章过于平淡无味。经调查表明:80%的初中生的言语表达仍以写话型为主,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水平相差不大。其中语言啰嗦者达36%;词汇贫乏、用语平淡者达38%。由此可见,初中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全文叙述中很少有描写且大多是缺乏个性的对话。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逐渐占主导地位,概括能力增强,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对事情的细节、现象感兴趣,而开始注意事情的特点、意义,因而语言的概括性增强,也不屑于写一般的细枝末节,但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追求新颖典型的描写和高雅语言又不得,眼高手低,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三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思想枯萎。学生在校作业繁多,挤占了他们所有的时空,致使他们不关心时政,不留心生活,那些鲜活的材料不被了解,自然思想认识得不到锻炼提高,只能人云亦云,做照抄、照说的义工,自然作文中少了思辨,少了灵气。许多学生的作文中不敢说真话、诉真情,生怕不符合考试的“立意”要求,只好迎合“考官”之意,形成作文浮夸之风。 (三)作文审题立意不够深刻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通过审题能得到作文的体裁和写作范围,有些学生写的记叙文没有突出的重点、素材的选择也不是很恰当以及跑题等现象几乎都是在审题阶段出现的问题。审题不准确就使文章失去了原本的写作意义,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导致学生审题立意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不足。学生思维模式单一化,没有发散思维,没有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在他们的笔下,人物的性格是单一的,没能体现人性的复杂性及丰富性。另外由于情感观念淡薄,这一时代这一年龄的许多学生,情感不够丰富,他们的生活太安逸了,对生活过于随意,粗心,较少花心思,花情感去思考生活。因而,写出来的作文情感就不那么动人了,立意也便自然不深刻了。 (四)轻视评改

写作是一项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

望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教师却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个语文老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其工作量就够大了。这一项大大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使教师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

二、在初中语文中针对记叙文写作的策略

(一)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积累和观察素材,从积累做起,由浅入深,积少成多,学会运用。

一进初中,我就要求学生做每日摘抄一段150字以上的精彩文段,慢慢地要求学生加上10个用得好的词语(含成语和一句新颖的名言,渐渐地又建议学生摘抄过后写点评,等点评之风成气候了,又提议同桌周末交换摘抄本)再做点评,可以是针对一篇,也可以是针对整个星期摘抄。

这种积累进行了一年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阅读面出乎意料地广,用囊知古今中外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读者》成为学生最推崇最爱看的一本杂志,而学生的点评也让人感动。例如,谈丽雯同学语言精练,她的点评总是简短的几句:“也许没有人倾听你的哭泣,但必有人欣赏你的微笑。”“在阻碍他人的同时,你无法帮助自己。为何不互助呢?”“当我是草时,要告诉自己:向上开花!当我是花时,要告诉自己:你是一棵草!”又如:朱俊龙同学给同桌的点评:“对不起,恕我直言,你一篇分几天抄,而且要在最后一篇才点评,我呢?我的点评不仅建立在你的文章上,还有你的点评上,我看过你前面的连载,而后再给你草草地写上几句点评。所以抱歉,对于你的摘抄,你的态度,我无言以对。”这种坦诚率直也获得了同桌的尊重和敬意。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已经有意无意地在运用这些摘抄。记得有一次,一个男生回答问题时用了一句名言,非常贴切。当我表扬他时,他很腼腆地说是摘抄中的句子。我又把握机会宣扬摘抄的益处,并大力推崇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后来,在作文教学中,我又想要求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读摘抄本和语文课本,选出最喜欢的几个片段,欣赏语言发现亮点,揣摩技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如此自觉,敷衍了事的也有一部分,这也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另外,摘抄也不能就此一成不变,必须要时有更新。同时,随着学生课业的增长,摘抄也会相应减少,变为一周二次。学生阅读的主要书目是一些中外名著,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冰心、老舍、朱自清等人的作品,《读者》《青年博览》等杂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司汤达的《红与黑》,托

尔斯泰的《复活》等等,包括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

素材的积累对于记叙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想要积累更多的素材,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因此,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积累写作的素材,老师要让学生更贴近自然,亲自去感受和观察大自然的美好,这样学生的写作才能更加的生动形象,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留意校园,去观察各种花草树木,零距离的观察它们的结构特点。这样在置身大自然的情况下,通过直接的体验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不仅要用心看,还要多听听、多问问、向知情人请教,看一看自己的作文是否切合生活真实、是否符合逻辑。我国著名文学家矛盾曾说过:“文章最好的修改方法是离开书桌,到活人中去。然后你再翻开那原稿,你就知道哪里不对,就知道应当怎样改了。”如我班有位学生写《夏夜星空》这篇文章时,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夏夜的星空真是美丽极了,你看,天上繁星点点,一颗星星就像一颗闪亮的珍珠。不,最亮的还要数月亮,它正含着笑,向我们打招呼呢。”于是我引导这位同学去自习观察星空,结果他发现了“月明”则“星稀”的现象,“繁星点点”只有在月亮还没有升起或已经下山的黑夜才会出现。显然,上述描写不符事实,于是该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做了修改、润色。 (二)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1、明确各个阶段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指导和训练。

就我的教学实践而言,以往的作文课似乎什么都要讲,但收效甚微。不如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我的计划是:七年级加强语言训练,八年级侧重结构,文体训练,九年级则注重篇章的整体训练。我认为,语言训练是作文教学的起点,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其实就是觉得自己“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我把语言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突破口,首先,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美,要让学生欣赏这种美,进而愿意学习这种美。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辞优美的课文,指导学生欣赏,多读多背,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举行读书活动,交流感受,另外,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上好作文指导课。我向学生推荐《中学语文报》《优秀新概念作文》《中学生》《初中生》等。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能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自己找路、走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但是“自主”并不等于“无助”,并不等于教师就不能讲,尤其是对于刚上实中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讲”还是很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与学的过程中,要完成老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但“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写作方法,还培养了团队精神、互助精神,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还充满人文内涵,具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头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来的是生活气息,是学生的发展,是无穷的生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加强有针对性的记叙文专项训练方法指导 第一、先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是仿写。包括仿句、仿段、仿文。“学习”一词在《礼记》里解释为:“学,效。习,鸟频起飞。”因此,反复不断地效法或模仿他人的行为,是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的过程。在模仿中借鉴,在模仿中创造。

二是多进行造句和片段的系统训练。我认为造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内化训练。篇章是由段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写不好,段落写不好,文章就难以写好。我们常规的作文训练,只抓成篇文章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费时低效,况且广大同学每周交一次作文本,是不是把无奈与苦恼也随之交给了老师?

三是坚持经常写。初一主要课程少,考试科目少,学生有时间,正是让其写日记的好时机,可坚持让其每周写5篇以上日记,提倡每天写日记,我的做法是内容不限,文体不限,写法不限,字数有限,要求300字以上,不然的话有些学生会对付。初二主要课程渐多,则要求学生每周写日记2—3篇,个别仍提倡坚持每天写。初三则要求写周记,只写一篇,但字数为600字以上,与中考一致了,这样才会保证学生作文训练量,因为没有量的保证,是很难达到作文质量的飞跃。 第二、注重细节描写和真情实感的把握。

在初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中主要是描写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因为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表达起来更加的通顺。在此基础上要使文章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让文章更加吸引力。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写作步骤来进行。

首先要让学生在素材的选择上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其次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要抓住主要的细节来描写,就比如可以以在《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为了买橘子而爬月台的描写为模范,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人物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朱

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的语言只有朴实的四个句子,但由于作者抓住父亲内心无比爱子却不善于言语来表达情感的个性来写而成为精典。一个识字不多的父亲你不要把他写成长篇大论的人,语言要符合他的年龄和知识素养。这样的父亲总说:“快去读书,写字!”“吃饭啦!”而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则比较善于说教,喜欢语重心长地谈道理。写老师的语言则较多地体现他(她)的口才特点,正如刘心武的《班主任》中所写的:“老师的嘴犹如一架播种机,在我们的心田播下知识的种子。”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也要注意人物的年龄,生活环境等因素。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个学生写偷妈妈祭神的供品被妈妈发现时,发现妈妈的笑很像观音菩萨。细节描写则为写人记叙文的闪光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这就要求学生善于发现生活,捕捉生活。通常,我会与学生一道观察同一人物,然后讨论,并各自描写,比较,然后选出最优秀的细节描写。或者在学生作文中捕捉这一亮点,作为范文来评析。有个学生写开饺子店的母亲半夜包饺子,煮饺子的细节描写就是个不错的例子。她写:“冬天寒冷的半夜,母亲就起来包饺子,煮饺子,可因为太累了,她总是钓鱼般的打瞌睡。有一次,母亲没有注意,不自觉把手连同饺子放入沸水中,过了一会儿仍没发觉,发现时手都烫红了,但她只是把手放到口边呵了几口气,又继续包饺子……”。针对学生描写不足这一特点,我总喜欢抓专项训练,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描写的专项训练来提高自己对人物的描写水平,收效不错。其次,针对学生“叙述平淡,没有情感渗透”这一问题。我认为要让学生先明白: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要自然流露。正如《背影》中的作者在几次泪光中见到父亲的背影,情感流露得多么自然啊!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抒发的:“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的情感是多么坦率而真实啊!

接着要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我觉得湖北的张良胜在《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思考》文中提到的几种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一是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二是开展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三是勤学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我认为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自然的情感,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亲情的温暖,在教学中及语文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他们的作文评价中也常常强调情感的美感。

最后谈谈在表达方式上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明白记叙文通篇叙述,犹如一道没加调味的白菜,淡而无味。这就要求我们要加点盐,加点调味。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以叙述描写为主,兼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使作品有声有色。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所抒发的梦中感受:“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样的抒情议论就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针对学生这个不足,我喜欢找一些较好的文学作品作为典范来分析,使学生完成模仿到自己创作的转变过程。 第三是解决立意的问题。

我们要求学生塑造人物要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在多侧面性格中突出主导性格。人物的性格总是多面性,单写一方面是不够的,人物是不丰满的。比如写妈妈,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的妈妈,有的妈妈关心儿女的身体,但由于生活在农村,是不是有些迷信思想?(如生病用拜佛求神来解决。)有的妈妈关心孩子成长,但在男女同学的交往上思想方面是不是有些不开明?有的妈妈在孩子获奖时会开心,在孩子不争气时会不会痛打孩子一顿?有的妈妈很明理,有的妈妈是不是很唠叨?天下的妈妈是不一样的。要求学生们写此类作文,要抓住主导性格来写,也要思考用多角度去表现人物,这样的人物就不干瘪,而是显得丰满了。我一般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对你所写的人物,在动笔之前,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寻找出其特点,联系实际,确定中心。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性格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从而才能确立一个主导性格,赋予多侧面的性格,这样中心就更为明确。 (三)培养学生对于文章修改的习惯

写完文章之后不要以为就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进行修改,好的文章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在不断的修改中打造出来的,在初中作文写作中,学生大部分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写作任务,潦草的完成之后交上,几乎后期进行修改的同学少之又少,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后期没有对文章进行修改的习惯。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文章进行批改的时候运用多种方法,养成学生能够自我修改的习惯,加强文章的整体质量。老师在进行批改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在作文的批改中加入老师的评语,在一些地方单独的点评,这样能够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语有效的进行修改。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批改,让学生在发现同学的问题时能够审视自己文章中是否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互批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记叙文写作的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文章修改的能力。我比较

多的关注和运用学生之间的批改模式。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反复阅读法。老舍曾说过:“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通顺不,逻辑性强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可见,用阅读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这对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平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写完一篇文章后,至少要读三次。一是默读,检查文章中心是否明确,详细是否得当,层次是否分明;二是朗读,检查有无病句,段落之间衔接是否自然,是否拗口,前后是否连贯;三是指读,检查有无错字、添字、漏字或标点使用不当等。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学、家长、朋友听,以求得别人的指教,把文章改得更生动,改得更切合实际。

2、对比修改法。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运用到作文中来,道理也是一样,只要把自己的作文与别人的作文一比较,就可以发现自己作文不够的方面,从而达到取其所长、补己所短的效果。对于学生之间的作文来说,老师布置给全班学生的作文要求、范围都一样,虽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活动空间都很相似,然而每个人对于作文选材的内容和角度、组材的思路与安排、写作的顺序以及开头结尾的方法等都因人而异。所以,教师应经常鼓励同学之间作文互相比较,这也是帮助学生修改作文的好方法

3、搁置法。一篇文章经过多次的修改后,我就要求学生暂时把自己的作文搁置起来。我们都知道,要想学生改好一篇文章,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这好像酿酒一样,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如果再拿来修改,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再经过修改,文章才会越来越好。

三、总结

在初中写作中记叙文是主要的一种写作文体,所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写好记叙文是不容置疑的。在让学生提高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文写作的一些方法,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温剑鹏.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系统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方健.初中记叙文写作导写的教学探索[D].闽南师范大学2013 [3]马孝雨.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4]张良胜《培养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