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 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 ( ) A学术性 B专业性 C综合性 D高级性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揭示先秦教育目的与内容核心的著名论断,出自 ( ) A 学记 B 大学 C 师说 D 论语
3 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 ( ) A 巴黎大学 B 康奈尔大学 C 波恩大学 D 柏林大学
4 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是: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 ( ) A 评价经验 B 整合经验 C 评价结果 D 编辑教材
5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 院和 ( ) A 东林书院 B 万松书院 C 石鼓书院 D 茅山书院 6 “身教重于言教”说明了教师劳动特点的( )
A 复杂性 B 主体性 C 示范性 D 创造性
7 下列不属于高等学校课程主要特征的是 ( ) A 专业性 B 探究性 C 前沿性 D创造性
8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形式的是 ( ) A 专业计划 B 课程方案 C 培养方案 D课程标准
9 下列教学方法,又称为“答辩法”、“谈话法”的是 ( ) A 讲授法 B 问答法 C 讨论法 D 探究教学法 10 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的是 ( ) A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B 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C 教学活动的对象个性化 D教学活动的场所多样化
1
二、填充题:10分
1 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德国人_______。 2 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 。
3 美国在改革高等教育入学制度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面向不同背景人士的高等教育入学通道,包括________、推荐入学和注册入学三种途径。
4 文化变迁在人类社会演进史上,大致以渐进式文化变迁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发生。 5我国古代“政教合一”、“学在官府”的现象,充分说明了________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6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私学已经具有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齐国的_________。
7 在教育历史上,对于知识和智能的关系,实质教育论和形式教育论长期存在争论。其中,________强调知识的绝对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传授知识。
8 课程目标指的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主要有四类,即:_________、技能类、情感类和应用类。 9 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________应归因于教育。 10 在教育史上,就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曾出现过____________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主要观点。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为什么当代教育强调通才和专才教育并重?
2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2
3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4 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方式。
5简述高校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6 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3
四、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 试述高校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2 试述高校教师工作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4
五、案例分析题:18分
农村孩子要不要上大学?
2014年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此事引起热议。
请从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出发,对此案例做出分析。
5
2014年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B专业性 2 B 大学 3 D 柏林大学 4 C 评价结果 5 C 石鼓书院 6 C 示范性 7 D创造性 8 B 课程方案 9 B 问答法
10 C 教学活动的对象个性化 二、填充题:10分 1 洪堡 2 美国 3 考试入学 4突变式文化变迁 5 政治 6 稷下学宫 7 实质教育论 8 认知类 9 33% 10 个人本位论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参考答案: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①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 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专才教育的内涵和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②教育内容与社会
6
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③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3)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必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 参考答案:
(1)学习间接经验: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新的事物或真理,而是学习前人已有的系统学科知识
(2)有指导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
(3)教学过程的可控制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无限,而教学过程有时限
3 参考答案: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
(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
(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二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4 参考答案:
(1)活动方式的国际化。不同国家之间的高等学校,在学术人员交流、课程教材引进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
(2)能力方式的国际化。通过促进学生、教师的国际化合作,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世界性人才竞争。
(3)文化方式的国际化。在高等教育领域营造一种重视和支持跨国和跨文化观点的行动氛围。 (4)过程方式的国际化。通过一系列广泛性的社会活动、政策和程序,将跨国与跨文化的维度整合入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中。
5 参考答案:
(1)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2)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3)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4)符合教学内容特点
(5)符合教师自身特点与创新方向等
6 参考答案:
(1)较宽广的普通文化知识
(2)所教学科知识(1~2门专门性知识)
7
(3)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理论)
四、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
参考答案:
1 该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高深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努力促进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发展
2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
(1)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切实措施。
(2)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改变只重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的教学 。
(3)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通过适当的教学难度与速度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2
参考答案:
1、 高校教师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的承担者、发展和创新科技的重要实现者,并可能通过知识技术传播与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所以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应该承担的本职工作。 2、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
(1)教师认识本专业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与动态要求 (2)师生研讨、教学相长,启发教师思想与科学创见 (3)教学联系实际,为教学改革提供新途径
所以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应以培养人才作为不做科研的借口,同时科研的缺失也不是教师投身教书育人的充分条件。
3、高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都应将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放在首位。
五、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上述提法表面符合一些社会现象,但无论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不会起到教育应该的作用。
首先,这一提法有现实无奈的因素。相比于城市孩子,即使上了大学的农村孩子,教育起点仍然“低”,他们在小学、初高中阶段教育可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即使大学毕业仍不占竞争优势;农村家庭相对不富裕,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更高,给家庭造成的负担更大;“大学毕业既失业”,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占比更大、数量更多,“上了大学”的现实无用问题,就业升职上的“拼爹”现实等等,对农村孩子影响更大、创伤更严重。因此,这位委员从务实角度分析让农村孩子“不上大学”就有了一定的舆论语境。
其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1)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2)形
8
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等方面。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乃至在未来工作中得到可持续发展,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需要。我们更应鼓励城市和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也能够更好服务于社会。农村学子上大学、获得更高的知识储备后再行就业创业,其实现人生价值和给社会创造的价值,将远远高于“早辍学”、“早就业”的人群,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含金量也更高。从有利国家长远发展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打破教育不公的角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更是要不得。
第三,“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更像是对现实不公、教育不公的逃避。农村孩子上大学“无用”,“竞争不过城市孩子”,根源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结构失衡”、“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以及就业等竞争中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问题,这些现状和问题不是“农村孩子不上大学”就能解决的。相反,越是“鼓励农村孩子不上大学”,越会固化升学就业的社会不公问题。对于长期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城乡经济失衡等问题,反而会因为农村孩子“逃离”大学被遮蔽。 “逃避问题”不仅与事无补,更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加剧上述问题的严重性。从“功利”的角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有一定道理。但从农村孩子和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角度,“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就是一种短视行为。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