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刚柔并济是正道:老子的“柔实力”叶自成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及从中延伸的“柔实力”,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柔实力”有丰富的实践。柔弱与刚强,亦如一阴一阳,一正一奇,形成了治理国家的两个方面,刚柔并济是正道。“柔实力”可以为今天国家治理和天下治理提供有益的思想基因。老子思想中的“柔弱”大体上有五种用法:一、以“柔弱”指身体力量、实力、硬实力的弱小,如“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之“弱”,这里说的刚强胜柔弱,即力量大的一方战胜力量弱小的一方。这是通常的规律。二、以“柔弱”指精气神的生理心理状态,此时的“柔弱”意为意志的柔韧、精气神的充足,如“弱其志,强其骨”。三、以“柔弱”指大道的体用关系,如“弱者道之用”,讲的是大道为体,柔弱为用,是一种哲学上的体用概念,与力量大小无关。四、以“柔弱”来论述其对立面坚强,论述柔弱与坚强的关系,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从柔弱到坚强的变化。老子这里所讲的柔弱与刚强的关系,是警示人们,柔弱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生命体变成坚强者时,就要开始走向反面了。第五种用法,使用的次数最多,内涵也特别丰富,就是“柔弱胜刚强”。这里的柔弱胜刚强,显然不能直接理解为力量弱小的战胜力量强大的,因为这违反了常识。这里的柔弱者并非指力量柔弱、弱小,而是指力量的柔性使用,即“柔和谦顺”。老子论述的“柔弱胜刚强”,可以从以下两种情况来理解:一是,力量弱小的一方,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凭借柔力量的优势,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取得胜利;这里的柔弱胜刚-1-强,准确地说是善于柔性使用力量的一方,战胜力量强大的一方;或者说善于柔性使用力量的一方,战胜力量与自己相当,但却刚性使用力量的一方。二是,力量强大的一方,面对另一个强大的敌人时,善于柔性使用力量,因此力量强大的一方以柔性力量,战胜力量更强大但却刚性使用力量的对手;当然,在面对力量不如自己的一方时,它也善于柔性使用力量来战胜对手,以达到以最小代价争取胜利的目的。总之,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柔弱胜刚强”,但这个战胜刚强的“柔弱”,一定不是指力量弱小的“柔弱”,而是指柔性使用力量之“柔弱”。西方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曾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中虽然从未提及软实力,但中国人其实早已深谙此道”“中国有魅力无穷的传统文化”。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孔子也有“柔远人”的思想。老子和孔子的“柔”,是大道的化身、仁德的表现。除力量的柔性使用之外,我们还可以将与硬实力相对的那些非硬性的、有柔性影响力的因素吸纳进来,这其中包括价值信仰吸引力、思想文化吸引力、个人魄力和感召力、说服力等,共同形成“柔实力”。总之,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建设还是人的素质的提高,都要根据时代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努力增强硬实力,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使外部敌对势力不能对本国起觊觎之心;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柔力量的建设,提高对道与德的认识把握能力,提高执政者与百姓的和谐程度,提高国家的对外吸引力、影响力。只有刚柔并济才是达致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之术。(选自《北京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弱”指的是精气神的生理心理状态,即意志的柔韧、精气神的充足。B.“柔弱胜刚强”不能直接理解为力量弱小的战胜力量强大的,这里的柔弱者是指力量的柔性使用。C.力量强大的一方,面对力量不如自己的一方,刚性使用力量比柔性使用力量,取得胜利的代价更小。D.老子“柔弱胜刚强”和孔子“柔远人”的“柔”都指力量的柔性使用,是大道的化身、仁德的表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刚柔并济是-2-正道的观点。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老子思想中的“柔弱”的五种用法,自然地引出了本文要重点说明的“柔弱胜刚强”。C.文章第三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两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对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观点的理解。D.文章第四段运用引证法,通过引用约瑟夫•奈的论述,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对“软实力”的重视由来已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警示人们要一直保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柔弱者状态。B.力量弱小的一方,在面对比自己力量强大的对手时,借助柔力量的优势,也能以柔克刚,战胜对手。C.“柔实力”既指力量的柔性使用,又包括价值信仰吸引力、思想文化吸引力、个人魄力和感召力等。D.一个国家要达到长治久安,既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努力增强硬实力,又要努力加强柔力量的建设。【答案】1.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张冠李戴,“‘弱’指的是精气神的生理心理状态,即意志的柔韧、精气神的充足”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以‘柔弱’指身体力量、实力、硬实力的弱小,如‘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之‘弱’,这里说的刚强胜柔弱,即力量大的一方战胜力量弱小的一方”可知,“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弱”应该是指“身体力量、实力、硬实力的弱小”,而不是“精气神的生理心理状态,即意志的柔韧、精气神的充足”。A错误。B项,正确。C项,“刚性使用力量比柔性使用力量,取得胜利的代价更小”曲解文意,由原文“在面对力量不如自己的一方时,它也善于柔性使用力量来战胜对手,以达到以最小代价争取胜利的目-3-2.C3.A的”可知,,是“柔性使用力量”比“刚性使用力量”取得胜利的代价更小。C错误。D项,“都指力量的柔性使用”以偏概全,由原文“除力量的柔性使用之外,我们还可以将与硬实力相对的那些非硬性的、有柔性影响力的因素吸纳进来……”可知,除力量的柔性使用之外,还有“与硬实力相对的那些非硬性的、有柔性影响力的因素”,所以并不都指“力量的柔性使用”。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第三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错误,文章第三段并没有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只是说明了理解“柔弱胜刚强”的两种情况。C错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是警示人们要一直保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柔弱者状态”无中生有,由原文“以‘柔弱’来论述其对立面坚强,论述柔弱与坚强的关系,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从柔弱到坚强的变化”可知,原文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为了“以柔弱来论述其对立面坚强,论述柔弱与坚强的关系”。A错误。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4-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显示,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方式转变等因素,全球水资源的需求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而这一速度在未来20年还将大幅加快。报告称,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将远大于农业需水量。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最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全球水循环,造成湿润地区更加多雨,干旱地区更加干旱。未来数十年,水质还将进一步恶化,对人类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将只增不减。生态系统退化是水资源管理不断面临挑战的一个主要原因。自1900年起,全球大约有64%-71%的自然湿地面积因人类活动因素消失殆尽。报告强调,生态系统恶化在历史上造成了诸多古代文明的消亡。现在要避免重蹈古人覆辙,必须实现从对抗自然到顺应自然的转变,更好地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取灵感于自然,着眼于管理水的可获得性、水质和涉水风险,通过利用或模仿自然过程,致力于改善水资源的管理。(选自冯卫东《应对水资源挑战重在顺应》有删节)材料二(中国水网)材料三众所周知,人口850多万的以色列,国土面积仅为2.5万多平方公里,且60%为沙漠与旱地,水资源极为匮乏,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毛之地”。然而,随后短短几十年里,以色列在-5-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水环境治理方面成就斐然。在以色列人的历史故事、宗教观念和风俗传统中,敬水是重要内容。而在以色列的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理念是重要环节。在以色列的国家法治建设中,水资源保护也得到强化。20世纪50年代末,以色列就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水法》,其中规定:凡是在以色列发现的一切水资源都是国家公共财产,即便是从天而降的雨水也归国有。若一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水资源,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水资源治理的技术创新方面,农业科学家大胆创新,采用精准滴灌的方式节约水资源,同时兼顾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较之于漫灌的方式,滴灌最高峰值时可以节约70%的用水量。作为天然水资源乏之国,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工程同样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以色列政府就对未来20年的海水淡化做出了全面规划。在海水淡化技术上,以色列也由最初的多级闪蒸逐步发展到世界领先的低温多效和反渗透膜技术。当前,以色列正在大力推行“大规模海水淡化计划”,以期缓解淡水的供需矛盾。(选自陈华文《中国治水的国际启示》有删节)材料四中国政府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一是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倒逼着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二是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效益,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三是注重水资源开发中生态保护,推进清洁生产、无害化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加快水污染防治,改善流城区城水体质量。五是开展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保护能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六是完善水治理体系,构建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选自殷森《中国积极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有删节)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上述材料意思的一项是()A.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方式转变等因素,全球水资源的需求速度在未来20年将大幅加快。B.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最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那些新兴经济体。C.从材料二可看出,中国人均水资源约是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D.我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是基于我国的水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保护能力。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工业的高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带来诸多问题,直接导致工业用水需求量-6-远大于农业需求量。B.气候变化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加速了全球水循环,使湿润的地区更加多雨,使干旱的地区更加干旱。C.中国在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比如在生态资源开发中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D.在以色列,所有的水资源都属于国家公共财产,若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水资源,将受到法律的惩处。6.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以色列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加以简要概括。【答案】4.B5.D6.①在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树立“节水”的重要理念;②制定《水法》,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使水资源保护得到强化;③开展水资源治理的技术创新,用精准滴灌的方式节约水资源;④大力推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以期缓解淡水的供需矛盾。【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B项,“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错误,由原文“报告称,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将远大于农业需水量。对水资源需求的增长最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可知,弄错了时间,原文是“未来”,而不是“目前”。B错误。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7-准确率。A项,“直接导致工业用水需求量远大于农业需求量”错误,由原文“报告称,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将远大于农业需水量”可知,“直接导致工业用水……”属于主观臆断,原文并没有明确表示。A错误。B项,“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加速了全球水循环……”说法错误,由原文“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全球水循环,造成湿润地区更加多雨,干旱地区更加干旱”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B错误。C项,“独有的特点”于文无据,由原文“中国政府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努力走人水和谐的发展之路”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是自己“独有的特点”,且“在生态资源开发中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属于颠倒主客体。C错误。D项,正确。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由原文“而在以色列的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理念是重要环节”可知,在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树立“节水”的重要理念;由原文“在以色列的国家法治建设中,水资源保护也得到强化。20世纪50年代末,以色列就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水法》,其中规定:凡是在以色列发现的一切水资源都是国家公共财产,即便是从天而降的雨水也归国有。若一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水资源,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可知,制定《水法》,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使水资源保护得到强化;由原文“在水资源治理的技术创新方面,农业科学家大胆创新,采用精准滴灌的方式节约水资源,同时兼顾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较之于漫灌的方式,滴灌最高峰值时可以节约70%的用水量”可知,开展水资源治理的技术创新,用精准滴灌的方式节约水资源;由原文“作为天然水资源乏之国,以色列的海水淡化工程同样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以色列政府就对未来20年的海水淡化做出了全面规划。在海水淡化技术-8-上,以色列也由最初的多级闪蒸逐步发展到世界领先的低温多效和反渗透膜技术。当前,以色列正在大力推行‘大规模海水淡化计划’,以期缓解淡水的供需矛盾”可知,大力推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以期缓解淡水的供需矛盾。【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葛水平我对乡村的记忆是从舞台开始的。烦恼和沉重总是很短暂,劳作之余,乡民对日常生活的期望没有城里人高,所有的不快,也许只是一句话,就能够拨云见日,只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我极喜欢看野台子的戏。一个小村,村外是广袤的田野,暮色下的村庄就像春天里成长着的庄稼。搭一个台子唱戏,是旧时戏台的一种形制。演出前,选一方宽敞的空地即可搭建,演出后拆卸掉,不留一点痕迹,非常灵活机动。我反复回忆童年时期的那些夜晚。等不到傍晚,地里的壮汉便急急收起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起身,转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所有人的心澄明如镜,有一种洗礼后的神秘感。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挤着,小孩挽着大人的胳膊,一轮明月升到孩子们仰望的高度,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走上山顶,远远看见了野地里的台子,灯光还没有点亮,月明在山尖上,黄土小路有微风的暖痕,一路上话都不敢多说,怕话多了耽误行程。围绕着戏台周围有许多零嘴,孩子们向大人要了钱买了占嘴的零食,匆匆拽着大人的衣角往舞台前挤。一个女演员,腰肢纤细,头戴花冠,袭一件镶边水红绣花长裙,在戏台当中走台,女演员无视台子下的观众,水袖飞舞,台步走得欢实。星光与夜鸟的鸣唱在彼此胸腔汹涌,那时间,我们觉得大地上的声音开始乱了,人影晃-9-动,苍蝇拍翅、蚂蚱蹬腿,都显得激动异常。村口的老槐树黑黑地站在夜幕里,横杈上落着一层来看戏的鸟。戏就要开始了。我们在台前乱跑大叫,不时掀起幕布看台子上的人搬布景,都是穿好戏装的龙套生,没见有主演搬布景。刚才那个穿水红长裙的女子在侧幕旁吊嗓子,咿咿呀呀,兰花指翘着,不时指出去收回来,在自己包好的头上摁摁鬓花。开戏前的几分钟里她就那么精心地装饰着自己。我们叽叽喳喳乱叫,吸引得演员走过来,瞪着眼把我们轰下舞台。各自跑往父母身边,拉着父母的手说:“看见了,看见了。“大人们要孩子们讲讲看到了台子上有什么。有调皮一些的娃娃就扭捏着模仿幕布后的表演,捏着嗓子咿咿呀呀学后台人。这时候准备演出的铃声响了,大人们用尖利的噪音呵斥自己的娃娃,咳嗽声和互相打趣声弥漫于台下的人群。突然炸起一阵锣鼓家伙响,台子下的热闹和混乱被震得鸦雀无声。大幕徐徐拉开,演员踩着台步上场。台上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便陡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子下的观众洒一把悲情泪水。历史被放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真假都不重要了。观众早已熟悉了演员的表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心里都清楚。演员胆敢偷懒作假,台下的嘘声起了,口哨声起了,鼓倒掌是高级待遇,或是石头蛋子飞上台,或是给你起一个外号,立马叫响,看你敢不敢瞎对付。夜戏结束时,有些意犹未尽,瞌睡虫早被赶到了九霄云外,不舍得回家,我们挤在戏台后看演员卸妆。凡士林和油彩味儿扑面而来,大裆裤忽闪忽闪晃荡,大家使劲儿辨认演员核对角色。走吧,杀戏了。一条小路直达村庄,月亮钻进云层,山野像巨大幕布,把一切罩在其中。远望村庄有灯光亮着,路在七弯八拐中,像村庄扯开生长的身子,又像时光的投影。村庄最老的老人在村口上站着,黑树桩一样,如果不是手里提着的灯笼,夜色中看不出人形。他多么想听看戏回来的人说说都唱了啥戏,可是没有人支应他,他孤单的影子加深了夜的浓重。有人吼他:“咋这时间还不睡?快回睡!”夜收尽了人声和呼吸。他嘟囔了一句:“天不怜老,活生生叫我看不动戏了。”-10-只要戏还活着,乡民们明天照样不敢耽搁了看戏。新的一天,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正在形成一台戏。在人间,有路的地方就能通往戏台。(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对乡村的记忆是从舞台开始的”,这句话开门见山。作者也是围绕“舞台”进行写作的。B.“戏要开始了”之后一系列关于小孩子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孩子活泼、调皮、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充满童真童趣。C.通过“星光、夜鸟、苍蝇、蚂蚱、乌鸦”等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乡民们看戏的激动心情。D.文章主要对野台子戏进行了直接描写,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也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8.人们对野台子戏的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9.文章结尾对村庄最老的老人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7.D8.①壮汉匆匆回家,大人和孩子们匆匆吃一口饭,便迫不及待地去看戏,表现了人们对观看野台子戏的急切之情;②大幕拉开,人们沉浸其中,洒一把悲情泪水,表现了人们对野台子戏的喜爱之情;③夜戏结束,人们仍旧不愿回家,表现了人们对野台子戏的不舍之情。9.①文章结尾写了村里最老的老人已经老到无法去看戏,表现了他失望落寞的心情;②然而,他仍旧心念着戏。表现了乡村的人们对于野戏台子戏的热爱之情;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说明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这一主题;使文章主旨得到了升华。【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文章主要对野台子戏进行了直接描写”错误,在文中,侧面描写更多一些,比如孩子们跑到后台看演员化妆等等都是侧面描写。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11-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等不到傍晚,地里的壮汉便急急收起农具匆匆往家里赶。他们从大地的深处起身,转过身子,那样的不约而同。匆匆一口饭,大人和孩子们齐齐聚在了村口,一条土路拽着所有人的心。所有人的心澄明如镜,有一种洗礼后的神秘感。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挤着,小孩挽着大人的胳膊,一轮明月升到孩子们仰望的高度,远山肃穆,它凝聚着山外的声色犬马”,即壮汉匆匆回家,大人和孩子们匆匆吃一口饭,便迫不及待地去看戏,表现了人们对观看野台子戏的急切之情。“大幕徐徐拉开,演员踩着台步上场。台上台下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台上的唱念做打,算不得炉火纯青,却也生动活泼。瞬息万变的浪漫爱情,还来不及留恋追怀,便陡生变故。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长,都能让台子下的观众洒一把悲情泪水”,即大幕拉开,人们沉浸其中,洒一把悲情泪水,表现了人们对野台子戏的喜爱之情。“夜戏结束时,有些意犹未尽,瞌睡虫早被赶到了九霄云外,不舍得回家,我们挤在戏台后看演员卸妆。凡士林和油彩味儿扑面而来,大裆裤忽闪忽闪晃荡,大家使劲儿辨认演员核对角色”,即夜戏结束,人们仍旧不愿回家,表现了人们对野台子戏的不舍之情。【9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远望村庄有灯光亮着,路在七弯八拐中,像村庄扯开生长的身子,又像时光的投影。村庄最老的老人在村口上站着,黑树桩一样,如果不是手里提着的灯笼,夜色中看不出人形”,即文章结尾写了村里最老的老人已经老到无法去看戏,表现了他失望落寞的心情。“他多么想听看戏回来的人说说都唱了啥戏,可是没有人支应他,他孤单的影子加深了夜的浓重”,即他仍旧心念着戏,表现了乡村的人们对于野戏台子戏的热爱之情。“我对乡村的记忆是从舞台开始的。烦恼和沉重总是很短暂,劳作之余,乡民对日常生活的期望没有城里人高,所有的不快,也许只是一句话,就能够拨云见日,只要有戏看,想不来的问题便永远不再去想。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即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说明热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这一主题;使文章主旨得到了升华。【点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12-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来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选自《庄子•秋水篇•东海之大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B.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C.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D.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名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名家有两个基本派-13-别,惠子代表的是“合同异”一派,公孙龙代表的是“离坚白”一派。B.东海,古时东海之名,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中的东海,相当于今之黄海。C.玄冥,表示冬天光照不足、天气晦暗的特点。起源于中国夏朝商族先人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要指神的名字,如水神、冬神、北方之神等等。D.寿陵,是燕国的城邑。余子,表示无父无母的幼年的男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则寓意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庄子学派奇特的艺术世界。坎井之蛙、东海之鳖作为寓言的主体形象,映衬着虷蟹与蝌蚪,传达着庄子对社会人生睿智而深刻的思考。B.坎井之蛙占一沟之水,跳跃于井口栏圈之上,休息于井壁残砖破瓦之间,认为这就是天下至乐。这种偏狭的心态,说明了井蛙没有清醒地认识自我,又没有清醒地认识世界。C.这则寓言还用了别具匠心的比喻。用蚊子不能负山、商蚷不能驰河,来比喻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是不能观于庄子之言。D.作者用坎井之蛙听了东海之大乐“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等很少的文字,写出了事物的情态,使事物的形象活灵活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2)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答案】10.B11.D12.C13.(1)不知道是我的论辩赶不上他呢,还是我的智慧不如他呢?现在我无从开口,请问其中的道理?(2)不因为时间的短长而改变,不因为雨水的多少而增减,这就是东海的大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乎井幹之上”和“乎缺甃之崖”都是介宾短语做的状语,自身不能断开,也不能与谓语动词分开,句子“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和“入休乎缺甃之崖”结构一致,所以“出”和“入”前分别断句;句子“赴水则接腋持颐”和“蹶泥则没足灭跗”结构一致,所以“赴”和“蹶”前分别断句。-14-故选B。句子翻译: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余子,表示无父无母的幼年的男子”错误,余子,指年幼未服役的男子。D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C项,“来比喻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是不能观于庄子之言”错误,由原文“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可知,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由此可知,用蚊子不能负山、商蚷不能驰河,来比喻“不知是非者不能观于庄子之言”,而不是“比喻逞一时口舌之快的人是不能观于庄子之言”。C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及:赶上。知:通“智”,智慧。弗:不。若:如。喙:嘴。方:道理。(2)为:因为。顷久:时间的短长。推移:变化。以:因为。亦……也,判断句。【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15-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16-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注:①晁监: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名为晁衡。历仕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诗人发出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的景象呢!B.三、四两句一问一答:“九州”代指中国,九州以外哪里最远?恐怕要算万里之外的日本了。友人要去那里真像登天一样难。C.五、六两句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诗人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D.七、八两句实写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构成了恢宏阔大的图景。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对友人回国的路途遥远感到惆怅。②“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这两句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突出朋友归家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③最后四句,诗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流露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深挚情谊。【解析】【14题详解】-1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七、八两句实写两种怪异的景物”错误,应为“虚构两种怪异的景物”。诗人不只是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面对着你的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送行的主角家住在孤岛里。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排。此诗表现了诗人与留居九州三十七年的日本人晁衡的深厚情谊。诗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路程遥远、归途风光、回国后的情景,使全诗神彩焕发,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晁衡归舟安全的忧虑。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突如其来,喷薄而出,令人心神为之一震。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诗人深情:九州以外,哪里最为遥远?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友人要去那里,真象登天一样难。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接下来四句,是写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航海者就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可见艰险已极。诗人不作正面描绘,只提供联想线索;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之情自见。“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最后两句,诗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18-讯。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深情。【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2)子曰:”________,不悱不发。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3)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孟子》【答案】隅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肱”“枕”“愤”“隅”。【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1).曲肱而枕之(2).不义而富且贵(6).行天下之大道(3).不愤不启(4).举一隅不以三(5).立天下之正位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表达题
自从由猿进化成人,人便是作为社会群体而存在的。很难设想,一个________、脱离了社会的人,能够长久地生活下去。因此,从本质上说,人的概念是抽象、空泛的,人类的概念才是具体、鲜活的。但是,人类无论是在_______的野蛮时代,或是在今天可以漫步火星,-19-在太空遨游的高度文明的时代,还是在如同中世纪的经典作家所说“披上温情脉脉面纱”的漫漫长夜,人类中孤立的个人、家庭,甚至是一个小的群体、部落,面对_______的大自然、“人海阔,无日不风波”的社会,力量都是渺小的,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这就产生人与人的交往,从而出现了交谊。我国古代的儒学信徒,曾经长期争论人性善恶的问题,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________聚讼纷纭。事实上,()。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这是人类得以交往、结成友谊的共同基础。汉朝人有诗曰:“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反映了人们对不论贫富、真挚友谊的向往。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深居简出B.离群索居C.深居简出D离群索居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刀耕火种茹毛饮血波澜壮阔波澜壮阔波谲云诡波谲云诡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各抒己见各执一词))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或是在如同经典作家所说“披上温情脉脉面纱”的中世纪的漫漫长夜,还是在今天可以登上月球、在太空遨游的高度文明的时代B.或是在如同中世纪的经典作家所说“披上温情脉脉面纱”的漫漫长夜,还是在今天可以漫步火星、在太空遨游的高度文明的时代C.或是在今天可以登上月球、在太空遨游的高度文明的时代,还是在如同经典作家所说“披上温情脉脉面纱”的中世纪的漫漫长夜D.或是在今天可以漫步火星、在太空遨游的高度文明的时代,还是在如同经典作家所说中世纪的“披上温情脉脉面纱”的漫漫长夜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类的本质应当是性恶的,因为后天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好地说明了性恶的人类是会发生变化的B.人类的本质应当是善良的,至于后天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固然也是重要的,但毕竟是第二位内因素C.人类的本质应当是善良的,因为后天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说明了人类在环境变化过程中也会产生性恶的情况D.人类的本质应当是善良的,而最关键的是后天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全能够改变人的性格,显得更为重要-20-【答案】17.D【解析】【17题详解】18.A19.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处,离群索居:指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深居简出:指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这样的情况不一定能说明“脱离了社会”,与语境不符。此处的语境是指一个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的人,所以应该用成语“离群索居”。第二空处,茹毛饮血:形容人或事物处于野蛮状态。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技术。与后文的“野蛮时代”比较,用“茹毛饮血”更为恰切。第三空处,波谲云诡:形容事物变幻莫测。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此处的语境是指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所以应该用成语“波谲云诡”。第四空处,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意见不一致。各抒已见:指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由后文的“聚讼纷纭”可知,此处的语境是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所以应该用成语“各执一词”。故选D。【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关注具体语境,前文强调“野蛮时代”,后文的表述应以时间顺序最为恰当,即“野蛮时代”——“中世纪”——“高度文明的时代”;表述“披上温情脉脉面纱”的经典作家并不是中世纪的;“漫步火星”还只是未来的事情,可改为“登上月球”等。A项,正确。B项,表述“披上温情脉脉面纱”的经典作家并不是中世纪的;“漫步火星”还只是未来的事情,可改为“登上月球”等。C项,关注具体语境,前文强调“野蛮时代”,后文的表述应以时间顺序最为恰当,即“野蛮时代”——“中世纪”——“高度文明的时代”。D项,关注具体语境,前文强调“野蛮时代”,后文的表述应以时间顺序最为恰当,即“野蛮-21-时代”——“中世纪”——“高度文明的时代”;“漫步火星”还只是未来的事情,可改为“登上月球”等。故选A。【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前文指出了有关人性善恶的问题,而后文则明确强调“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因而此处应明确人类的本质是“善良”的,由此展开论述。A项,强调“性恶”,与后文表述内容不能前后自然衔接。B项,正确。C项,逻辑关系不成立,产生性恶情况不能说明先前一定善良。D项,突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重要性,没有照顾到语境有关人性善恶的首要论述标准。故选B。【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十五个字。孔子与老子,不仅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更是文明形态的生与长、守与藏。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与春秋末年自由、开放、包容、丰富的思想氛围不可分割,也与他们之间①_________。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的一个奇特之处在于,他将哲学问题扩大到人类思考和生存的宏大范畴,甚至②_________。他们开创了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一种身处喧嚣而凝神静听的能力,③_________,这不仅是个人与自我相处的一种能力,更是人类与社会相处的一种能力。【答案】(1).平等包容的切磋、砥砺不可分割(2).由人生扩展为整个宇宙(3).一种身处繁杂而自在悠远的智慧-22-【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根据“与春秋末年自由、开放、包容、丰富的思想氛围不可分割”,填入另外不可分割的成分,即“平等包容的切磋、砥砺不可分割”;第二个空根据“他将哲学问题扩大到人类思考和生存的宏大范畴,甚至”,填入“人类”范围之外,即“由人生扩展为整个宇宙”;第三个空根据“他们开创了一种辩证思维方式”,填入和“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一种身处喧嚣而凝神静听的能力”并列的句子,即“一种身处繁杂而自在悠远的智慧”。注意字数限制。【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出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的状况。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50个字左右。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有两种功利状况:一是学校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成果”,于是将生命教育形式化、概念化,重视宣传效应,而忽视学生本人的成长;二是生命教育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更集中精力学习,因为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凡是与升学无关的教育,都存在边缘化的倾向,而要推进某类教育,最终也要将其和升学挂起钩来。大家所见的学生生命教育感悟,很多都落脚到反思自己没有抓紧时间学习,没有听父母老师的话好好读书,以及决心努力奋斗等等这些教师和家长喜闻乐见的“成长”上。【答案】示例: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存在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成果”和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的两种功利状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由句子“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有两种功利状况”可概括出“目前大多数学-23-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存在功利状况”;由“一是学校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成果’,于是将生命教育形式化、概念化,重视宣传效应,而忽视学生本人的成长”可概括出“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教育成果’”;由“二是生命教育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更集中精力学习,因为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凡是与升学无关的教育,都存在边缘化的倾向,而要推进某类教育,最终也要将其和升学挂起钩来”可概括出“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最后把概括出来的三句话连缀成一句话。【点睛】压缩语段,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来抓信息。具体操作过程:找——陈述对象、中心事件、性质、结果;写——必须按照题干要求(含标点)、尽可能运用原文词语、尽量运用主谓句表达。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伴着冬日风雪到来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在这一年的年初,感觉到刺骨的寒意:无法预测的疾病,难以回归的故乡,封锁得堪称荒凉的城市,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病毒歧视的恶意,兴风作浪的谣言……但在这漫长的冬天里,又充溢着刺破阴霾的阳光:在一线逆行者奋不顾身的姿态中,我们见证了火热的责任担当;在外卖小哥们奔波派送的身影里,我们感受着温热的人间烟火;发放给海外留学生的“健康包”是来自伟大祖国的暖意,援助物资上的一句句标语与口号里,是源于文化根脉的温情……这一年,在“二月寒”里,在“三冬暖”中,你又有怎样的思考与感触?请以“温度”为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与套作。【答案】例文:平凡微光,温暖人间“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新冠肺炎疫情到来的这个格外艰难的寒冬,我们之所以没有被“风雪”打倒,正是因为有无数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把自己的光与热,汇成了滚烫的融化冰雪的暖阳。医护阵线上毅然“逆行”的美丽医者,传递着最耀眼的仁爱勇毅的温度。“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突如此来的疫情爆发让全国上下陷入恐慌之时,是一线医护工作者用他们-24-的担当与专业,安住了全体国民的心。84的钟南山院士继非典后二次战“疫”,90后医护人员纷纷请战,武汉疫情最危急的时候,346支医疗队4.26万人援助武汉、湖北……正是他们穿上防护服的身影,让平凡的世界有了英雄的模样,让疫情的寒冬里,有了穿透阴霾的阳光。这阳光温暖着每一位被确诊和被救护的病人,也温暖着举国上下每一个普通人的心。晨昏晴雨里不停穿梭的快递外卖,传递着最安心的人间烟火的温度。很难想象,在抗疫过程中一度被按下“暂停键”的社会,如果没有500多万外卖小哥坚持上岗,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运送米面油盐菜药等生活物资,被疫情困在家里的民众生活将有多么不便。有一名用户在微博上写道,“被困在家里,感觉挺绝望的。但从窗外看到了外卖骑手,让我燃起了一丝希望”。这不仅是一个人在恐慌之中的感叹,更是许许多多被外卖守护着的人的共同心声。正是他们冒着风险的奔波,才让疫情中的隔离少了许多与世隔绝的孤独,多了更多带着烟火气的正常生活的温暖。防控阵线中每一个努力发出微光的普通人,传递着最绵长的润物无声的温度。疫情防控阵线中的主动担当的各行业工作者;心怀恐惧却又主动报名帮忙的志愿者;发动自己的同学,主动为医护人员子女开展无偿网络家教的大学生群体;疫情防控过程中慷慨解囊,捐资捐物的每一个平凡面孔;108位主动报名参加疫苗临床试验的勇士;为湖北公益直播带货的“小朱配琦”和每一个“为湖北胖三斤”的拼单顾客……无数平凡的你我的涓滴力量,汇聚成春日里奔涌着的庞大暖流,这暖意既流向被帮助着的地方,又回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就在这“予”与“得”的循环里,感受绵延不息的爱的温暖。“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战“疫”还在继续,但战“疫”过程中的无尽暖心的温度让我们相信:阳光一直在,希望一直在,人间值得,未来可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25-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以“温度”为话题,结合材料写作,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和重要问题,展示自己的素养。这则材料选取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事件,以“寒”与“暖”为核心进行编排,立意时要先分析清楚这两个字的内涵。所谓“寒”,既可以指疫情中个体或是团体的艰难或悲伤的境遇,可以指疫情防控过程中所存在的,会给他人或抗疫工作增加风险和难度的行为与心态,而“暖”字,则侧重于指抗疫过程中涌现的种种饱含正能量、能激励或者感动我们的现象或群体。1.取“温暖”的一面立意这是最常见,也最好写的一种立意,扣住“温暖”一词,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正能量进行剖析或赞美。既可以针对个体、也可以针对团体,既可以致敬英雄,也可以致敬普通人,既可以只分析某一件事,也可以对多个事件进行综合盘点。需要注意的是,论述时,一定要注意挖掘“温暖”的本质,而不能只流于表面,泛泛而谈。立意:医者仁心,寒冬中温暖你我平凡微光,温暖你我你是人间的一道光2.取“寒冷”的一面立意这一角度,同样是“温度”这一关键词的范畴,立意时,则是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负能量事件进行批判。立意:冷漠,比灾难更冷病毒伤人,谣言寒心3.“寒”与“暖”辩证分析立意寒冬已过,春光可期不近人情,是另一种温暖素材:1.爱使我们的温度渐渐上升,爱让我们在这冰冷的世界中相互取暧。——雪小禅2.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毛泽东3.星星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的表面温度不同。太阳光看上去是白色的,实际上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星星的温度越高,它发出的光线中蓝色的成分-26-就越多,看上去这颗星就是呈蓝色;如果这颗星的温度很低,那它发出来的光线中红光的成分多,看上去它就是一颗红颜色的星星了。4.浙江对日捐赠物资上写着“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中国驻韩大使馆在援助韩国大邱的抗疫物资上印有“道不远人人无异国”;马云公益基金会向日本捐赠的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小米在捐赠给意大利的物资上写的是“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层次结构:这是一篇典型的“并列式”结构议论文。标题“温暖”二字扣住写作关键词“温度”,开头段简洁明了地抛出中心论点,而论点再次紧扣写作关键词,这也是考场作文不跑题的一种技巧。中间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从医务工作者、外卖快递、普通人三个不同的角度,以标题中的“平凡”为立足点,扣住“温度”二字,从不同的角度产出不同社会群体的温暖正能量。在对事实论据进行阐述和剖析时,作者始终能扣住“温度”这一关键词的意义展开,使得文章成为一个中心突出的严密整体。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句观点鲜明,句式整齐而优美,为文章添色不少。而在具体分论点的展开中,作者又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不同的句式进行分析,使得三个并列段并不显得重复或单调,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在写并列式议论文时进行借鉴和学习的。结尾再次点出“温度”一词,呼应标题和开头,同时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于未来的期待与展望,较好地升华了主题。【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