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护理专业微生物学概述

2020-03-24 来源:钮旅网


微生物概述 一、微生物:肉眼不能见到,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容易变异。

1.非细胞型:病毒,无完整细胞结构和产生能量 的酶系统,需在活细胞内增殖。如流感病毒

2.原核细胞:细菌等

3.真核细胞:真菌, 细胞结构完整。如新生隐球菌、假丝酵母菌

细菌概述 一、细菌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大小和形态:以微米为测量单位,二分裂繁殖。 分为三类:

1.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可分为 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呈杆状或近似杆状,球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棒杆菌3.螺旋菌:菌体弯曲,可呈弧状或逗头状,弧菌、螺菌

(二)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

(1)细胞壁:包绕在细胞膜外,维持细菌固有形态、抗低渗的外环境。经革兰染色

将细菌分为G+和G-。基本成分为肽聚糖,(见表11-1 G+和G-细胞壁比较)

G+菌:肽聚糖层数多,青霉素可抑制其合 成,磷壁酸为G+菌表面抗原。 G-菌:肽聚糖量少,外有保护性外膜,外膜中的脂多糖为内毒素

(2)细胞膜: 为弹性的生物膜,参与胞内外物质转运、生物合成、细菌呼吸、与能量的产生和利用有关。

(3)细胞质: 含有一些重要的结构:

1)核糖体: 细菌合成蛋白质场所,为某些抗菌素的结合部位,可干扰其合成蛋白

2)质粒: 染色体外的遣传物质,为双股DNA可控制细菌某些遗传性状。 R质粒:决定细菌耐药性 F质粒:决定细菌致育性 Col质粒 毒力质粒

3)胞质颗粒:多种颗粒,多数为贮藏营养,常见的为异染颗粒,在白喉杆菌中其可助于细菌的鉴定。

4.核质: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2.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某些细菌分泌,位于细胞壁外,需特殊染色,具有抗吞噬作用,与细

菌的致病力有关。可用于细菌鉴别和分型。

(2)鞭毛: 某些菌体上附有,为细菌的运动器官,需特殊染色。可分为单菌毛、双菌毛、丛菌毛和周菌毛,有鉴别某些细菌的意义;有些菌的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等。

(3)菌毛: 为菌体表面短而细的丝状物,许多G+菌和少数G-具有菌毛。

普通菌毛:具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可在细菌间传递质粒,而使细菌获得某些遗传性状,如细菌毒力、和耐药性等。

(4)芽胞: 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下形成,为菌体内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壁厚、不易着色,需特殊染色。其大小、形状、位置因菌而异,有鉴别细菌意义。对某些理化条件具抗力,所以与消毒灭菌有关。 芽胞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可发芽形成新有菌体,

一个芽胞生成一个细菌,一个细菌形成一个芽胞。

二、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一)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水、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 :是细

菌生长需要的自身不能合成的一类B族维生素、某些氨基酸等物质

2.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为pH为7.2~7.6, 霍乱弧菌为碱性,分枝杆菌为酸性

3.温度:大多数病原菌的生长温度为人体的体温37oC

4.气体:不同菌对气体的要求不同,按其对氧气的要求,可分为4种:

专性需氧菌:结核杆菌 微需氧菌:空肠弯曲菌 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的病原菌 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梭菌 (二).细菌的代谢产物:

1.合成的代谢产物 A.毒素和侵袭酶: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破坏机体组织或抗吞嗜 B. 热原质:许多G-菌(脂多糖)和少数G+可合成,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耐高压121oC20分钟不被破坏。玻璃器皿250oC高温干烤能破坏热原质。 C. 抗生素: D. 维生素:大肠埃希菌—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E. 色素:不同菌产生不同色素 注意:类毒素、抗毒素不属于细菌代谢产物 2.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变异:肺炎链球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反复传代可失去荚膜.(2)菌落变异(3)毒力变异:包括毒力变强或减(4)耐药性变异:长期使用青霉素,目前已有80%以上的金葡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

(三)消毒与灭菌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菌或非致病菌,常用消

毒剂有75%酒精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如高压蒸气

灭菌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无菌和无菌操作:无菌是指不存在活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 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如外科手术

1 .物理消毒与灭菌法

(1)热力灭菌: 湿热灭菌:煮沸法、高压蒸气灭菌等 干热灭菌:干烤法、焚烧法、烧灼法(2)辐射灭菌法:紫外线干扰细菌DNA复制。(3)过滤除菌法:

2. 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消毒剂种类与用途: 具体见表11-3 酒精消毒的有效浓度:75% 三、细菌与外界环境

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通中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

物群,对人体无害,有些对人体有利的正常微生物群

条件致病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使原来不致

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病。其特定条件的变化有 例:大肠埃希菌

菌群失调: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变化超出正常范围

(菌群失调症) 例:大量使用抗菌素引起腹泻

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感染来源分三种类型: 交叉感染:病人间/与医务人间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主要为条件致病菌。 医源性感染:

四、细菌的致病性

(一)致病菌的致病因素

致病性:细菌能引起人体感染的能力,其致病性由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和侵入门户(感染途径)决定,以及与机体防御功能及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

1.细菌的毒力 病原菌的致病能力的强弱称为细菌的毒力。(1)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功能,进入机体寄居、生长繁殖和扩散的能力(2)毒素:分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能分泌或释放到菌体外,主要有G+产生。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内毒素:存在于G-的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

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时才释放 外毒素与内毒素主要特点和区别见表11-5

2.侵入数量 侵入数量与病原菌致病力有关,但又与病原菌毒力强弱和机体免疫力高低有关。

3.侵入门户 一定毒力和数量的病原菌只有适宜的侵入门户才能使易感者发生感染,但与细菌种类有关。

(二)感染的类型发生与发展

1.隐性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多为隐性或亚临床感染

2.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可分为:(1)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如流脑、霍乱等急性传染病。(2)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如结核、麻风

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分为:

1)局部感染:

2)全身感染:又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其产生的外毒素侵入血流引起临床中毒症状。

菌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地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要其中生长繁殖,并可通过血 流到达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症灶,如金葡菌引起脓毒血症

葡萄球菌 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G+菌, 80%以上的化脓性疾病(特别体表),均为它所引起。医务人员的带菌率高达70%以上,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有效,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株高达90%以上

1.致病物质:血浆凝固酶 葡萄球菌溶素 杀白细胞素 肠毒素 表皮剥脱毒素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2.所致疾病:

侵袭性疾病:化脓性炎症,局部(疖)或全身但局限

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性休克综合症

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症

链球菌 球形链状排列,G+菌,无鞭毛和芽胞,形成透明质酸的微荚膜

致病物质: 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 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有利于细菌扩 散,造成感染

链激酶:与血浆凝固酶相反 链道酶:病灶扩散,脓汁稀薄

菌体蛋白: M蛋白:抗吞噬, 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为共同抗原, 可引起心肌炎和肾小球肾炎 F蛋白:粘附作用,与致病有关

2.所致疾病

A群链球菌 化脓性疾感染:淋巴管炎,扁桃体炎,蜂窝组织炎;中毒性疾病:猩红热;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

甲型链球菌:感染性亚急性心内膜炎 ,不会引起食物中毒

抗O试验: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防:一般性预防 治:彻底用药,防过敏性疾病发生

肺炎链球菌:常寄生呼吸道,多数不致病 主要致病物质:荚膜 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

奈瑟菌属 G-双球菌 所致疾病:脑膜炎奈瑟菌:流脑; 淋病奈瑟菌:淋病(人是唯一宿主)

• 肠杆菌科

一、大肠埃希菌

1.正常菌群

2.致病:免疫力下降/肠外组织感染(条件致病)

3.用于环境、食品和药品细菌学检测 细菌总数: <100个/ml饮水,<3个/1000ml饮水 <5个/100ml果汁

二、志贺菌属 人类菌痢的病原菌

三、沙门菌属 致病:肠热症 、食物中毒、败血症: 粪口传播;

血清学检测:肥达试验

微生物学检查: 第1周血检 第2~3周粪检

弧菌属

大肠菌数:

一、霍乱弧菌 G-菌,霍乱病原菌(O1、O139) 1.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 2.致病:剧烈腹泻(粪便呈米泔水样)、呕吐, 3.免疫性:病原体感染后可获得牢固体的免疫

二、副溶血性弧菌 为嗜盐性菌 1.致病:食物中毒,食入不法洁的海产品所致

厌氧性细菌

一、破伤风梭菌

G+长杆菌,呈鼓槌状,专性厌氧菌 1.致病:破伤风痉挛毒素,溶血毒素, 引起破伤风 2.防治原则: 白百破三联疫苗预防; 对伤口清创扩创; 注射抗毒素(要作皮试); 辅以青霉素抗菌药物治疗

破伤风的防治措施:1.一般措施,迅速对伤口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2.特异性预防:对3-6个月的儿童,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对伤口污染严重而又未经过基础免疫者,可立即注射精制破伤风抗毒素进行被动免疫。3.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二、产气荚膜杆菌

在牛乳培养剂中培养呈“凶涌发酵”现象 致病:气性坏疽(触摸捻发感),食物中毒

三、肉毒梭菌

致病:肉毒毒素(外毒素),1mg肉毒毒素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为氰化钾一万倍(在外毒素中属于毒性最强的) 食物中毒:主要是罐头、香肠、腊肠、豆制品和甜面酱等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 G+菌,用亚甲蓝等染色后,可出现与菌体着色不同的“异染颗粒”为本菌重要特征之 。 致病:白喉,在口腔等粘膜内可见灰白色假膜,并与粘膜下组织紧密粘连。 主要致病物质:白喉毒素(外毒素)

分枝杆菌属

一、结核分枝杆菌

专性需氧菌,胞内寄生菌,抗酸染色,分裂一代需要18~20小时,细菌培养看结果一般在4周后

1.致病:结核(迟发性超敏反应) 肺部:原发感染(外源性) 继发感染(内源性) 肺外感染

2.结核菌素试验(OT和PPD) 原理: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迟发性超敏反应及结核杆菌感染情况的一种试验。 意义:阳性:曾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接种卡介菌成功 ;强阳性:可能有活动性结核; 阴性:未感染过结核或对结核病无免疫力,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免疫抑制制(但需排除原发早期感染;老年人;严重结核;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等)

二、麻风分技杆菌 麻风病的病原体 防治原则:全面普查,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患者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

一、放线菌属 内源性感染 在痰液和脓中检测到硫磺样颗粒有助诊断

二、诺卡菌属 主泛分布于土壤,外源性感染;吸入性肺部感染、创口化脓性感染

动物源性细菌

一、布鲁菌属 (人畜共患) G-菌,家畜易被感染 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侵袭性酶 人体感染产生菌血症,出现波浪热。

二、鼠疫耶氏菌(人兽共患) 鼠疫病原体,烈性传染病(1号病)

三、炭疽芽孢杆菌(人畜共患) 食草动物炭疽病,也可传播给人,引起人类炭疽病。

其他致病菌

鲍特菌属:百日咳

假单胞菌属:条件致病菌,局部化脓性感染,如烧伤患者的局部化脓性炎症。

幽门螺杆菌: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一、支原体 一类无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肺炎支原体: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溶脲脲原体:可通过性生活传播,人类泌尿道感染的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可引起不育症。

二、立克次体 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革兰染色阳性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流行性斑疹伤寒:普氏立克次体,人虱;2.地方性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鼠蚤;3.恙虫病: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螨

三、衣原体 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体:存在胞外,无繁殖能力,具有感染性

始体:存在胞内,在胞外无感染性

沙眼衣原体:G-,沙眼,非淋菌性尿道炎性

肺炎衣原体:急性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肺外感染如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螺旋体 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含有一些重要的结构: 钩端螺旋体: 人和动物钩体病(人兽共患)主要传染性源:病人、鼠和猪; 梅毒螺旋体:G-,不能在人工培养基生长 性病梅毒,人是唯一传染源

病毒

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大小以纳米计,含一种核酸和一蛋白质外壳,严格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抗菌素对其无效。

核心:一种核酸+ 衣壳:蛋白质 核衣壳(裸病毒)

包膜:有些表面有剌突 (包膜病毒)

1.病毒复制

复制周期(与细菌区别:二分裂)(1)吸附 (2)穿入脱壳(3)生物合成(4)组装、成熟和释放

2.病毒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 缺陷病毒, 干扰现象

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引起干扰的主要物质是一种小分子的糖蛋白(干扰素)等。

缺陷病毒和辅助病毒: 概念(P229/新书P258) HBV和HDV(P263/新书P286) 意义

3.病毒感染方式与途径(P230)

(1)传播方式: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2)感染途径: 包涵体:在光镜下可见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质或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结构

4.病毒感染类型(P231)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性病毒感染

5.病毒分离培养 动物接种,鸡胚培养和组织培养

呼吸道病毒

1.流感病毒 引起流感,为上呼吸道急性传染病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甲型流感病毒变异的主要结构

抗原漂移:点突变引起的量变,变异幅度小仅引起流感的中、小流行

抗原转变:基因组重排组引起的质变,变异幅度大,引起流感的大流行或暴发流行

2.麻疹病毒

麻疹的病原体 在感染细胞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只有一个血清型,人体感染可产生终身免疫 感染儿童口腔颊部粘膜可见灰白色外绕红晕的粘膜斑(Koplik斑),有早期诊断意义。 常见并发症:肺炎(占麻疹死亡率60%) 晚期并发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预防:接种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

3.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多流行冬、春季,学龄前儿童易感染,合并症(青年):卵巢炎和睾丸炎。

4.SARS冠状病毒 比普通冠状病毒抵抗力强, 非典型肺炎

5.风疹病毒 可能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胎儿畸形

6.呼吸道合抱病毒:婴幼儿严重呼吸道感染

肠道病毒

1.脊髓灰质炎病毒 急性:小儿麻痹症; 传播途径:粪-口,病后二周传染性最强 病后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 预防:口服活疫苗(减毒) 隔离、治疗患者,消毒其排泄物,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水源污染

2.柯萨奇病毒 成人和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多数为该病毒(B型)感染所致。

3.轮状病毒 婴幼儿急性腹泻(急性肠炎),多在秋冬季流行,母体乳汁中的sIgA对轮状病毒有拮抗作用。

4. 肠道腺病毒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四季均可发病,以夏季为多。

肝炎病毒(P252)

1.甲肝病毒(HAV) 粪-口传播,我国流行的是一种基因I型。多数为亚临床或隐性感染,少数表现为急性甲型肝炎(生食毛蚶可引起感染) 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检测HAVIgM阳性者可作为急性肝炎早期诊断的指标

2.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肝炎-硬化-肝癌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具有感染性的HBV完整颗粒。 小球型颗粒:含HBsAg的蛋白颗粒,无感染性。 管形颗粒: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球形颗粒。

传染源:乙肝患者和HBV携带者 传播途径: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性接触。 预防:严格筛选献血员, 特异性高效疫苗

乙肝抗原与抗体的检测(二对半): HBsAg阳性:质HBV感染和HBV携带者; 抗-HBs阳性:乙肝康复或接种疫苗,用保护作用; HBeAg阳性:患者血液有感染性(强的传染性); 抗-HBe阳性:急性肝炎趋恢复; 抗-HBc阳性:IgG:HBV既往感染,IgM:HBV急性或近期感染 ; HBcAg:位于蛋白质衣壳内层,在血液中测不到,只能在肝脏组织中检测到。 “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 “小三阳”:HBsAg,抗-HBe阳性,抗-HBc+/-

3.丙型肝炎病毒(HCV) 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

传染源:急\\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血液传播,破损皮肤、母婴、性接触

传播;致病性:急性、慢性活动性和携带者,持续慢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检测:核心抗原阳性

4.丁型肝炎病毒(HDV)为缺陷性病毒,其感染需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基础,呈共同感染和重叠感染

传染源:患者以及HBV/BCV携带者;传播途径:血液、密切生活接触和垂直传播;

虫媒病毒(P267)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乙脑病原体(人畜共患)

传染源:幼猪; 传播媒介:库蚊,白纹伊蚊; 传播环节:猪-蚊-猪/人

2.登革热病毒 登革出血热病原体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疱疹病毒(P271)

1.单纯疱疹病毒(HSV) 多为隐性感染,初次感染后产生免疫力,以潜伏状态持续存在。也可经胎盘传播,并与唇癌、外阴癌和宫颈癌有关。

HSV-I: 潜伏在三叉神经节, 疱疹性口齿炎,唇疱疹等; HSV-II:潜伏在骶神经节, 生殖器疱疹等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初次感染:水痘,多见于儿童, 潜伏的VZV复发感染:带状疱疹,成人和老年人, 终身免疫,出现两次疱疹的现象较少见.

3.巨细胞病毒(CMV): 基本传播方式:密切接触,在人群传播; 垂直传播: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 有潜在的致癌可能性

4.其他疱疹病毒 鼻病毒:普通型病毒性感冒; 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出血热病毒(P279)

1.汉坦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 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 传播途径:尿\\粪便排出病毒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传播,螨类可作为传播媒介

2.新疆出血热病毒:自然疫源性。 传播媒介:蜱

逆转录病毒(P282)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gp120与CD4分子结合,病毒只感染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潜伏期:平均6~8年或者10年以上。 传染源:HIV携带者和AIDS病人。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血液制品,母婴传播

一般预防:P287①~⑤

HIV感染治疗: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鸡尾酒疗法),免疫重建

其他病毒及朊粒(P290)

1.狂犬病毒:狂犬病: 在易神经细胞内复制可出现包涵体(内基小体) 可以发生毒力变异 传染源:病犬 传播途径:皮肤粘膜或眼结膜侵入 潜伏期:3~8周 防治:伤口处理:3%~5%肥皂水及清水清洗伤口,再以70%酒精涂擦。 被动免疫:高效价抗血清局部伤口及周边组织浸润性注射,必要时可加干扰素。 主动免疫:接触疫苗

2.人乳头瘤病毒 可在皮肤粘膜细胞内复制,出现嗜碱性核内包涵体,上皮细胞增殖形成乳头状瘤,也称疣。 直接接触感染,生殖器感染是经由性接触传播,新生儿可经产道受感染

3.朊粒 传染性蛋白粒子,为蛋白酶抗性蛋白 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克-雅氏病 防治原则:主要针对传播途径采取相应措施

真菌(P298)

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和真核细胞微生物。 单细胞: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 多细胞:菌丝和孢子 培养:沙保培养基

浅部:表面感染-秕糠马拉癣菌-汗斑 皮肤癣:毛癣菌,表皮癣菌属, 小孢子癣菌

深部:新生隐球菌:外源性感染,脑膜脑炎

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条件致病

曲霉:黄曲霉的毒素与肝癌有关

毛霉:毛霉病,在免疫下降或院内感染

卡氏肺孢子菌:隐性感染机会致病间质性肺炎

真菌是引起药物污染的主要微生物种类 (片剂药物的发霉, 大输液中长出絮状样物质)

问题:一病人输入生理盐水和10%葡萄糖后,产生发冷继而出现发热,如确定有细菌污染引起病人此症状的物质是什么?并从定义上进行解释,当时产采取的紧急措施是什么。 答:引起病人该症状的物质是细菌的代谢物称为热原质,这种物质是一些细菌合成的多糖物质,其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 输液后如出现上述症状紧急措施是立即停止输液,并换上另一批次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进行输液,根据病人的症状必要时应加用一定量的抗生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