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初中语文课堂万能衔接语
〔关键词〕 初中语文;衔接;课标; 教材;学生 〔〕 G633.3 〔〕 A 〔〕 1004―0463(xx)
09(A)―0040―01
系统论告诉我们,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要始终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
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等问题,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与衔接。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的认识。
一、研究课标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以往大纲与新课标的异同,特别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做好理念的认可和转变。 教材的修订指导思想很明确: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材修订在指导思想上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转变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看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呢?工具性应放在首位。只有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他们阅读、写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人文兴趣和文字修养的培养。2.重视课本内外的连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科书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少选文的选入是出于无奈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改革教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课文学习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3.加强文学教育,注重情感熏陶。新教材增加了课文的可读性,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学习语文不唯字词、语法,还包括阅读方法指导、写作等,而人文情趣、文学素养则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4.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教学参考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过去教参强调结论性的东西,对教学形成限制,与编写的初衷相悖。新教参淡化了对课文的解说,给教师留有余地,改变了把教参当教案的状况。
二、 研究教材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基础
种种迹象表明,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很多内容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高中还要学,教材内容的重复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畏惧心理。这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结构混乱的问题。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同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学习阶段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每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新课标很明显对这个问题给予
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区别,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内容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正如新课标所说:“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挖深,才能充分把握教学意图,把
语文教学带上有序推进的正确轨道。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的关键
1.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研究好各学段、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当前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或坏的影响。
2. 作为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语文学习的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方面的衔接。中下等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等方面考虑。
3. 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并及时给予解决。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