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测量》教材分析

2023-09-26 来源:钮旅网
《测量》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4.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测量长度是指运用工具将被测物体长度与已知长度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结果的过程。例如,用有刻度的尺子来量一根绳子长度的过程就是测量,用来作为测量标准的量,叫做度量单位。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长短”,并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本单元基本思路和知识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根据测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结合儿童学习测量过程的观察与研究,有效的测量长度的教学可以参照“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单位测量”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顺序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测量本质、标准长度单位和测量结果的理解。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能够对长、短进行直接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自选单位测量和统一位测量的编排设计。

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是关键,“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因此,教科书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积累基本的与测量活动相关的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室有多长”和“课桌有多长”两课中,组织了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了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2.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对它们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就可以方便学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际测量,也更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例如,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1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l厘米或1米;先估测再实测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长度,或者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来表示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等等,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

对“厘米”“米”等度量单位有了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反过来能促进学生估测意识的形成和估测能力的提高。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 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 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1米有多长(米的认识) 练习四 机动 建议课时数 2 2 2 2 l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7课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