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2022-07-08 来源:钮旅网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 毕小平教授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微量元素在治疗疾病、人体生长发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体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根据元素在体内含量不同,可将体内元素分为两类:一常量元素,占体重的99.9%,包括碳、氢、氧、磷、硫、钙、钾、镁、钠、氯等10种,它们构成机体组织,并在体内起电解质作用等;二微量元素,占体重的0.05%左右,包括铁、铜、锌、铬、钴、锰、镍、锡、硅、硒、钼、碘、氟、钒等14种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虽然很微弱,但在人体生长、发育、疾病、衰老、死亡等过程中却能起到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果某种元素供给不足,就会发生该种元素缺乏症;如果某种微量元素摄入过多,也可发生中毒。

习惯上把含量高于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人体若缺乏某种主要元素,会引起人体机能失调,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一般的饮食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虽然在体内含量很少,但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没有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酶的活性就会降低或完全丧失,激素、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和代谢也就会发生障碍,人类生命过程就难以继续进行。

一、环境对微量元素的影响及人对于微量元素的认识

1847年,欧洲人发现铁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标志着对微量元素生理作用的最早认识。1850~1854年发现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环境中的食物缺碘有关。1930年以后,相继发现许多地区由于微量元素(铁、钴等)的缺少或过多而产生家畜体质衰弱、生长停滞和死亡率增高等。微量元素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光谱分析法等的出现,使测试生物体内微量元素成为可能,大大推动了微量元素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工作。

人体内的化学元素有两种来源:

(1)自然来源。如岩石层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经过多年风化、淋溶和生物作用变为土壤,通过土壤、水、食物进入机体。生物体以新陈代谢的形式与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不停的物质交换,从而获得机体所需要的各种化学元素。近年来证实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与所生存地区的地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微量元素过多或缺少而引起的疾病,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如缺碘地区多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含氟量过多地区常有地方性氟中毒(氟斑牙和氟骨症);土壤含钴量过低的地区,牲畜多发生地区性干血痨症(消瘦、虚弱,最后死亡)等。

(2)人为来源。如对含汞、镉、铅、砷等矿的开采、冶炼和利用,使这些元素进入人类的的生存环境,并通过空气、水、土壤和食物进入人体。

二、某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巨大的生物学作用。其生理功能主要有: (一)协助常量元素并将其带到各组织中去。如含铁血红蛋白有输氧功能。

(二)充当生物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中心,促进新陈代谢。酶在生物体内是许多化学反应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微量元素是体内各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激活剂。已知体内千余种酶大都含有一个或多个微量金属原子。如锌与200多种酶的活性或结构有关,锌能激活肠磷酸酶,肝、肾过氧化酶,又是合成胰岛素所必需;锰离子可激活精氨酸酶和胆碱酯酶等;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之一等等。

(三)参与体内各种激素的作用,调节重要生理功能。如锌可以促进性激素的功能,铬可促进胰岛的作用,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之一,环境缺碘则机体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就会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和儿童的生长发育。

(四)根据体外实验,一些微量元素可影响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含有浓度相当高的微量元素,如铬、钴、铜、锌、镍、钒等。这些元素对核酸的结构、功能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都有影响。

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机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微量元素的营养及毒性作用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①摄入量过多或过少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什么影响;②在人体内的分布及其靶器官;③在体内的含量(高限、低限和常见量);④各元素的相互作用;⑤营养对微量元素毒副作用的影响以及微量元素作用剂量从动物外推到人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等。

三、各种微量元素的重要作用

(一)铁(Fe)

铁是人体需要量最多的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约为4—5克。每日铁需要量为10~18毫克。其中27%的铁组成血红蛋白,3%的铁组成肌红蛋白,0.2%的铁构成多种含铁酶。它的功能主要是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而促进造血。铁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血红蛋白是运输和交换氧气的必须工具,能将氧气送至全身组织,肌红蛋白和氧的结合力很强,能储备部分氧气,在骨骼肌缺氧时可以释放这部分氧。人体中如缺少铁,就会使血红蛋白的制造发生困难,容易引起贫血,使细胞色素和含铁酶的活性减弱,以致氧的运输供应不足,使氧化还原、电子传递和能量代谢过程发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影响生长发育。四肢无力,精神卷怠,食欲不振,神志淡漠,容易感冒,吞咽困难、脸色苍白,头痛心惊,口腔炎,肝癌。

(二)锌(Zn)

锌是仅次于铁的需要量较大的微量元素,是200多种含锌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激活剂,在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转换物质和交流能量的“生命齿轮”作用。

1.锌的生物学作用

(1)锌可作为多种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剂:锌是碳酸酐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胸嘧啶核苷激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肽酶等含锌酶的组成成分。

(2)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促进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缺锌后创伤溃疡难愈合,生长发育不良,性器官发育不全或减退,成为缺锌性侏儒或肠原性肢端皮炎。

(3)增强免疫及吞噬细胞的功能。缺锌后免疫功能减退。

(4)抗氧化、抗衰老及抗癌作用。锌亦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能防止自由基对细胞膜造成的损伤,减少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某些肿瘤病人及衰老过程中有缺锌的倾向,因此锌可能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及抗癌作用。

2.锌在体内的代谢

正常成人体内含锌2~2.5g,平均2.3g。男性比女性稍高,锌以视网膜、前列腺及胰腺中的浓度最高,在肌肉及骨骼中贮存。肌肉内储锌占全身锌的62.2%,骨骼中的锌占全身体内锌的28.5%。正常人每日摄取10~15mg锌,吸收率为20%~30%,主要在小肠内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锌进入毛细血管后由血浆运输至肝及全身。锌主要由粪便、尿、汗、头发及乳汁排泄,每天由尿排泄的锌不超过1mg。

婴儿每天需锌量为3~5毫克,1~10岁儿童每天需锌量为10毫克。婴幼儿锌供给不足,影响生长和智力发育,也影响味觉和免疫功能,缺锌是厌食症的主要原因。老年人缺锌则加速衰老、引起缺血症、毒血症、肝硬化等。

(三)铜(Cu)

铜元素对于人体也至关重要,它是生物系统中一种独特而极为有效的催化剂。铜是30多种酶的活性成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报道,冠心病与缺铜有关。铜在人体内不易保留,故需经常摄入和补充。

1、铜的生物学作用

(1)参与造血及铁的代谢。铜含量在体内减少时,会影响铁的吸收,导致铁的利用障碍,最终发生缺铁性贫血。铜促进储存铁进入骨髓,加速血红蛋白及铁卟啉的合成。铜还促进幼稚红细胞的成熟,使成熟红细胞从骨髓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2)构成体内许多含铜的酶(如丁酰辅酶A脱氢酶、酪氨酸氧化酶、尿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及含铜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如血浆铜蓝蛋白、血铜蛋白、肝铜蛋白、乳铜蛋白等)。

(3)与DNA结合,在DNA两条链中形成架桥,形成金属配合物,与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性有关。

(4)铜参与赖氨酸氧化酶的组成,促进弹性蛋白及胶原纤维中共价交联的形成,维持组织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正常功能。铜缺乏时,会引起皮肤干燥粗糙、面色苍白、免疫力下降,甚至影响今后的生育功能。

(5)含铜酶大部属氧化酶类,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酸酶、多巴胺-β-羟化酶、胺氧化酶等,这些酶类参与儿茶酚胺类激素的代谢、黑色素的生成以及神经递质的代谢,因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智力及精神状态、防御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等均有重要影响。

2、铜的代谢

铜主要参与造血及酶的合成。正常人体内含铜100mg~200mg,平均150mg左右,约50%~70%的铜存在于肌肉及骨骼内,20%存在于肝。肝是重要的储铜库,5%~10%的铜分布于血液中,微量的铜以酶的形式存在于组织中。一般成年人每日从食物摄取2mg铜已能满足生理需要,富含铜的食品是贝壳类、动物内脏和豆类食品等。正常人每天从各种渠道排泄铜2mg左右,肠管可能通过含铜复合物的上皮细胞的脱落而排泄铜。

(四)硒(Se) 1、硒的生物学作用

(1)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必需组成成分。每摩尔的酶含有4毫摩尔的硒,通过GSH-Px的作用,在清除自由基、分解过多的H2O2,减少过氧化物、保护细胞膜、保护细胞敏感分子(DNA、RNA)中占有重要地位。

(2)硒参与辅酶A和辅酶Q的合成,促进α-酮酸脱氢酶系的活性,在三羧酸循环及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硒与视力和神经传导有密切关系,虹膜及晶状体含硒丰富,视网膜的视力与含硒量有关。硒是光电管基础物质之一,硒在视网膜、运动终板中可能起着整流器及蓄电器的作用。

(4)硒能拮抗某些有毒元素及物质的毒性。硒可在体内外减低汞、镉、铊、砷等的毒性作用。 (5)硒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产生,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6)硒与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硒可防止镉引起的实验性高血压,并可防止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硒参与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及正常通透性,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反应,消除自由基的毒害作用,从而保护心肌的正常结构、代谢和功能。投予亚硒酸(每周0.5~1mg)可有效地防治克山病的发生。

(7)硒能调节维生素A、C、E、K的代谢。

(8)硒的抗肿瘤作用。许多报道表明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直肠癌及白血病等的死亡率与其居住地区土壤的硒含量、日摄取量以及血硒水平呈逆相关关系。动物致癌试验中观察到硒对动物的实验性皮肤癌、肝癌、结肠癌、乳癌、肺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此种抑癌效果还受食物中维生素A、C、E等含量的影响。关于硒化合物的抗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硒能抑制致癌物质的致突变性、或改变致癌物的代谢、或通过抗氧化作用而抗癌。有报道硒化合物能促进肝癌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的再分化,通过促分化而抗癌。

2、硒的代谢

1957年Schwarz证明硒是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内硒的含量约14mg~21mg,以肝、胰腺、肾中的含量较多,人类对硒的摄入量受环境及食物含硒量的影响,应不低于40μg/d。一般认为成人每日从食物中约摄取60μg~350μg的硒,每日由尿排泄约50μg,由粪排泄80μg,由汗排泄20μg,在血浆内的硒主要与α及β-球蛋白结合而运输。

(五)锰(Mn)

锰参与一些酶的构成,如线粒体中丙酮酸羧化酶、精氨酸酶等。不仅参加糖和脂类代谢,而且在蛋白质、DNA和RNA合成中起作用。

1、锰的生物学作用

(1)锰的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及激活剂:锰是精氨酸酶、脯氨酸酶、丙酮酸羧化酶、RNA聚合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又是磷酸化酶、醛缩酶、半乳糖基转移酶等的激活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

(2)参与造血、卟啉合成、改善机体对铜的利用。

(3)构成Mn-SOD,有抗衰老作用:衰老时Mn-SOD活性降低,肿瘤细胞内Mn-SOD活性亦降低。故Mn具有抗衰老抗肿瘤作用。

2、锰的代谢

正常成人体内含锰12~20mg,分布于一切组织,每日摄入锰0.7~22mg,吸收率为3%~4%。吸收的锰经小肠壁进入血流,与β1-球蛋白或“运锰蛋白”结合后,迅速运至富含线粒体的细胞中,血锰5-15μg/L,人体内的锰主要由肠道、胆汁、尿液排泄。

(六)钼(Mo) 1、钼的生物学作用

(1)钼是构成黄嘌呤氧化酶、醛氧化酶、亚硫酸氧化酶等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可解除有害醛类的毒性。

(2)参与电子的传递及铁从铁蛋白的释放及铁的运输。

(3)钼有抗癌作用,缺钼地区食管癌发病率高,钼构成亚硝酸还原酶(植物),降低环境中亚硝酸含量,减少致癌物亚硝胺的生成。

(4)钼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洋地黄类施用钼肥可提高产量及强心甙疗效。 2、钼的代谢

钼与铜、含硫氨基酸的代谢有关;还可增强氟的作用,有助于预防龋齿。成人体内含钼9mg左右,分布于全部组织及体液中。成人每日摄入钼300μg,吸收率为40%-60%,随食物及饮水进入消化道的钼化物可迅速(10分钟)被吸收,80%与蛋白质结合,血清钼590ng/dl,而在食管癌高发区血清钼明显减低为220ng/dl-290ng/dl,癌症病人、心律不齐病人均可有血钼降低,白血病及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钼增高。

高钼地区痛风发病率高,可能与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高、尿酸生成增多有关。 (七)氟(F) 1、氟的生物作用

氟为骨骼牙齿的必需组分,与牙齿及骨的形成有关,可增加骨硬度及牙齿的耐酸蚀能力。缺氟易生龋齿,氟过多可引起骨密度增加和斑釉齿,氟在细胞内可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干扰胶原的合成。

氟能与羟磷灰石吸附,取代其羟基形成氟磷灰石,能加强对龋齿的抵抗作用。 3 Ca3(PO4)2 ·Ca(OH)2+2F→3 Ca3(PO4)2 · CaF2+2OH。

此外,氟还可直接刺激细胞膜中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或磷脂酶C,启动细胞内cAMP或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引起广泛生物效应。氟过多亦可对机体产生损伤、如长期饮用高氟(>2mg/L)水。牙釉质受损出现斑纹、牙变脆易破碎等。

2、氟的代谢

在成人体内氟含量约为2-3g,主要在骨骼、牙、指甲、毛发中,其中90%积存于骨及牙中。每日需要量为2.4mg。氟主要经胃部吸收,氟易吸收且吸收较迅速。氟主要经尿和粪便排泄、体内氟约80%从尿排出。

(八)碘(I) 1、碘的生物学作用

碘是1850年即已发现的必需微量元素,主要参与合成甲状腺激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腺原氨酸T4)。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调节能量代谢。成人缺碘可引起甲状腺肿大,称甲状腺肿。胎儿及新生儿缺碘则可引起呆小症、智力迟钝、体力不佳等严重发育不良。碘过多可造成碘中毒,刺激甲状腺功能亢进。

2、碘的代谢

正常成人体内碘含量25-50mg,。成人每日需要量为0.15mg。碘主要由食物中摄取,碘的吸收快而且完全,吸收率可高达100%。吸收入血的碘与蛋白结合而送输,主浓集于甲状腺被利用。体内碘主要由肾排泄,约90%随尿排出,约10%随粪便排出。为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应普遍食用加碘食盐。

九、钴(Co)

自1934年,人们开始认识到钴对生物的营养作用。在丹麦、美国、奥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牛、羊患一怪病,体重减轻、奶量减少、流产甚至死亡。在这一年,研究人员弄清了其原因是因为饲料中缺乏钴,在饲料中补充钴,就可以防止或治愈,从而认识到钴是生物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

1.钴的生物化学作用

钴的作用主要以维生素B12和B12辅酶形式储存于肝脏发挥其生物学作用。研究证实,钴能够与氨基酸结合,这种结合是通过氮原子或SH进行的。前者钴是与组氨酸的咪唑环反应,产生一种非常稳定的配合物。后者钴能和SH基不可逆地结合形成配合物,钴还与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形成配合物。钴也能够与蛋白质结合,但受到pH值的变化的影响。如与胰岛素在pH=8时亲和力最大,而对还原角蛋白,则pH=9时适宜。

在人体心肌中的钴是与心肌蛋白结合在一起的,也可与血浆蛋白、血纤维蛋白原结合。在体外,溶解了的钴离子与蛋白质和一些弥散的小分子(可能是氨基酸和肽)结合。钴能与肌肉和其它组织匀浆中的小分子牢固地结合,90%钴离子可以在这个组分中发现。在血清中,钴也能与蛋白质结合。体液中小分子与钴结合的倾向可能影响着钴对细胞膜的渗透性。

2.钴离子对酶活性和酶促反应的影响。

钴可激活很多酶,如能增加人体唾液中淀粉酶的活性,能增加胰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 钴对酶活性的影响与其浓度有很大关系。例如,0.01mg/L浓度的钴可使脱氢酶的活性增加40%,但当浓度达到0.1~50mg/L时,对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在兔子的小肠中注入少量钴可使β-碱性磷酸脂酶的活性增加90%。但当钴的浓度达到0.25~40mg/kg时,就可以部分或全部抑制葡聚糖酶的生物合成。注入0.05~1mg/kg的钴并不影响兔子的血清脂肪酶的活性,但浓度为2~5mg/kg的钴可使酶活性增加10%。

另一研究表明,0.3~0.5mg/L的钴能微弱增加面包酵母中的酸性磷酸脂酶的活性,但碱性磷酸脂酶的活性增加达35~55%。

3.钴的药物作用

某些钴的催化剂在亚细胞水平参与(同化作用)哺乳动物的线粒体和微生物的载色体中的电子传递,钴催化剂在氧化还原链中以醌式的组分(辅酶Q)进行生化反应,从中获得电子。在此过程中与酶存在竞争。此外,研究表明:钴螯合物作为催化剂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它们的靶分子是DNA和RNA,故钴化合物有可能成为抗肿瘤、抗炎药物。因此,研究新的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钴化合物是很有意义的。

AndersHammershai等提出了一类新的含钴药物的模型。作者从抗癌药物顺铂能特异地与DNA结合这一点推论,有些金属配合物如能与DNA结合,也可能具有抗癌活性。他们合成了[Co(H3CsarNHCH2PyRu(NH3)5)](PF6)5(CoRu)这个化合物,并用吸收光谱研究了它与DNA和脂多糖的作用。从242和420nm的吸收表明它们之间发生反应,CoRu/DNA-P的摩尔比为1.16,据此推测,这种CoRu的配合物可能成为药物。

钴很容易被小肠粘膜吸收。考虑到钴和铁为同一副族元素,它们的电子层结构相似,钴可能与铁为同一吸收途径,它们在小肠中被吸收时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动物实验和人体观察表明,铁的吸收率增加时,常伴随着钴吸收的增加,缺铁人体中钴的吸收率比正常人高一倍(分别为40%和80%)。即缺铁时钴吸收也增多。

此外,将钴和铁同时给药时,它们的摄入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钴对铁的抑制作用往往大于铁对钴的抑制作用,这一发现很有意义,在治疗某种贫血症时,医生常常采用铁-钴联合治疗手段。

4.钴的吸收与排泄平衡

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一般人每天摄入无机钴的量为140~580μg。通常只要每天摄入钴300μg就能维持代谢的正常平衡。较早报道为5~25μg,这种差别可能与测定方法和地区不同有关。

摄入消化道的钴主要在小肠上端被吸收,尿液是排泄的主要途径,也有少量钴由肠道、汗腺、头发等途径排出。钴一般不在人体内积累。给大鼠注射放射性Co,24h由尿内收回30%,6天内收回63%,而粪便内收回的钴仅为12%。无机钴主要通过尿液排泄。

5.钴的毒性作用

主要表现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肿、心肌病及胰腺、神经系统损害。氧化钴或硫化钴摄入过多有致癌作用。小儿对钴的毒性作用更加敏感,因此摄入量必须控制在1mg/kg体重以下,并且治疗婴幼儿贫血时应慎用含钴制剂。乙醇可增强钴的毒性作用,所以酗酒者钴中毒较其他人群多见且症状重。硫胺(VitB1)及蛋白质可降低钴的毒性,摄入含硫蛋白质可减轻钴的毒性症状。

动物的毒理试验还表明,钴过量会对动物的蛋白质、氨基酸、辅酶和脂蛋白的合成产生有害的影响。例如,施用氯化钴后,动物生长发育停滞、体重减轻、血糖增加、肾上腺皮质增生,导致卟啉尿症并损伤胰腺上皮细胞。

有人研究了动物吸入含钴灰尘后的反应。仓鼠吸入2~160μg/L氧化钴后,只有1%停留在肺内,而且6天后全部消失。动物长期吸入0.1mg/m3的钴尘,肺功能并未受到影响。当仔猪吸入0.1~1.0mg/m3含钴金属粉尘时,就可检测到肺的病变。

十、镍(Ni)

人体含镍总量约为6~10mg,广泛分布于骨骼、肺、肾、皮肤等器官和组织中。其中以骨骼中的浓度较高。血清的镍含量约为1.1~4.6μg·L-1。镍的吸收部位在小肠,吸收率很低,吸收后经代谢主要从粪便排出,尿中排出量较少,每天约为2~20μg。

缺乏镍的大鼠出现:①生长减慢,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降低或减少,②肝脏中许多酶包括苹果酸盐脱氢酶等的活力降低;③血清中尿素、ATP和葡萄糖的含量降低;④肝中甘油三酯、葡萄糖和糖原含量降低;⑤铁的吸收受损;⑥肝、肾、脾中的铁、铜、锌含量降低。

缺乏镍的小猪和山羊则出现生长抑制、求偶期推迟,死胎率增高,皮毛粗糙,骨骼钙含量降低。缺乏镍的小羊显示生长抑制、血浆总蛋白、红细胞计数、肝的总脂肪和总胆固醇和肝铜浓度下降,肝、脾、肺和大脑中铁含量上升。

现在还没有人体因缺乏镍而引起的营养缺乏的综合征的证据,只是在一些疾病中,如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血清中含镍量降低。

十一、铬(Cr)

1.铬作为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必要活性成分,是一种能维持动物血液中葡萄糖水平正常的物质。铬对糖代谢的调节可能是:一是通过激活胰岛素与细胞膜间的二硫键,从而提高胰岛素与特异受体结合力而发生作用;二是铬提高了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的数量从而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三是铬可提高机体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了糖原合成作用。

2.铬也是体内某些代谢酶类的活化剂、核酸(RNA和DNA)的稳定剂、及促进胆固醇和脂肪酸生成。

研究表明:GTF受损时,可能诱发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生长迟缓、心脏病、高脂血症等。铬对糖、脂类和蛋白质、核酸代谢的影响是通过胰岛素的作用而发挥功能。

总之,随着对微量元素的生物作用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在人体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许多微量元素在生化、生理、营养、致癌及临床诊断中,揭示了一些原来病因不明、防治不易的疾病的发病机理。因此,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了维持人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体魄,必须正确认识微量元素,科学地摄入微量元素,保证微量元素的平衡,保证营养均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