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2022-04-12 来源:钮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第2期 平顶山学院学报 Vo1.23 No.2 2008年4月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Apr.2008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麦广慧,任志安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41) 摘 要: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在地理空间效应和多维要素共同作用的前提下,创建了安 徽市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的理论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安徽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模拟、计量检验和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滞后一期人均GDP水平、从业人员数、人力资本、工业化水平以及政府财政支出比重与安徽 地区经济增长都存在正相关关系,所以缩小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应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另外,政府的政策扶持也 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173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08)02—0020—06 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逐渐缩小地区经 地区差异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尤其强调了地理空间 济差距,进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和共同富裕, 因素的重要作用,凸显了经济增长的地理原因 ]. 是世界各国和地区长期努力寻求的目标.长期以来, 首先根据新增长理论得出一个总体生产函数: 学术界对经济增长差异分布格局与演变趋势背后的 Y=Kr(AL) (1) 原因分析,主要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 (1)式中,1<T<1.该式表明经济总产出由资本 回归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但现在随着经济地理 形成总量K,全要素生产率A以及劳动总量 共同决 学理论、统计和计量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时空数据库 定.其中全要素生产率A在封闭的经济系统中是由科 的日渐完善,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和 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劳动总量决定的,即: 截面序列融合的合成数据,同时把对经济增长产生重 A: (2) 要作用的地理空间效用纳入模型体系,进而从多要素 但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技术生产率的高低不仅 角度进行经济增长的成因分析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由本国、本地区自身水平决定,同时也要受到引入外 1 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构建 资和国际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影响.所以全要素生产 率 可以进一步阐述为: 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 A: ^+aKr (3) 理论都对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内生机制进行了阐述. 其中 指FDI的流入量, 反映FDI对技术水 新古典增长理论在完全竞争均衡条件下,把国民 平的提高程度所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的增长看作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 综合(1)和(3)式,新增长理论模型改进为: 长期作用的结果,但却没有对技术进步产生的根源做 lnY=TInK+(1一 )alnK ̄+(1一T)fllnLA+ 出解释.而新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 (1一T)lnL (4) 心的技术进步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 制,发现人力资本的规模,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 2安徽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键因素,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2.1模型的建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 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如自身经济基 论假设的前提下,认为产业的地方化以及规模经济与 础、增长速度、FDI、人力资本水平、经济体制等.在模 收稿日期:2008一O1—28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AHSKF03—04D16) 作者简介:麦广慧(1981一),女,安徽省淮北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麦广慧,任志安: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21・ 型建立过程中,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因素而强调其他因 素的作用往往会导致估计和推断结果不准确的现象. 因而,为了分析影响安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 素,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以新增长理论改进 模型(4)式为依据,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和 经济增长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衡量城市化的标准也有 多种,笔者采用的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 标准定义城市化的. :邮电业务总量占GDP的比重.一般认为,邮 电通讯业的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畅通的邮 电通讯业务对促进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空间计量经济学估计技术支持下,建立模型.具体如 下: 外商投资.外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通过 lnY= 0+ lW1lnT1(一1)+Ot2W1lnT2+ 3WllnT3+ 外商直接投资(FDI)绝对量反映,也可以采用相对 O/4W1ln +Ot5WllnT5+Ot6W1lnT6十OL7W1lnT7+ 8W1ln/8+ agWlIn/9+OL10WllnT10+ llW1P+/z (5) 2.2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被解释变量(1,):因为笔者探讨的是安徽地区经 济差异,建立的模型也是经济增长模型,所以被解释 变量选择的是安徽l7个地市的实际人均GDP. 解释变量: 1(一1)指的是安徽各地滞后一期的人均GDP. 代表各地区最初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来衡量地区 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如果 n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说明初始水平低的地区发展 速度快,正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出现趋 同;反之,回归系数为正,就如卡尔多(Kaldor)预料的 那样,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快,落后地区发展慢,形成~ 种恶性循环,地区差异将趋异. :从业者人数.劳动力是构成经济增长模型的 重要要素之一,更严格说应该是劳动总量是经济增长 模型的重要要素之一.但由于劳动总量的原始数据无 法收集,另外各地标准也不同,所以指标72实际采用 的是安徽历年的统计年鉴里提供的各地年底从业人 员数作为其替代指标. 乃:人力资本.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尤其现在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依靠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就是人 们花费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资本.人力资本的测量 有许多方法,如:以每万人中大专以上人口数来衡量, 通过政府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资金的比重来衡量, 还有就是通过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来衡量.目前学术界 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笔者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即以每万人中大专以上人数来衡量人力资本的高低. T4:工业化增长率.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 比重来衡量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财政收入与支出占GDP的比重.财政收 人与支出一方面可以衡量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 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投入. 77:城市化.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城市化在区域 量,即FDI占GDP比重(%)反映,鉴于统计年鉴中提 供的外商投资量是以美元做单位,而GDP用的是人 民币做单位,所以最终选取的指标是FDI绝对量值. T10:对外贸易水平.指标选的是进出口占GDP 的比重.衡量各地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反 映地区对外开放度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P:虚拟变量,代表政府的优惠政策,衡量政策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具体测算时是根据各地的地理环 境位置及其他原因而使政府给予政策优惠与否来赋 予权重.设定沿江开放城市以及省会和其他靠近经济 带的地区权重为1,否则权重为0. 2.3有待检验的假设 本文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 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此提出几点假设. 利用建立的空问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对安徽各个地 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人力资本、工业化、城市 化、对外贸易水平等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 计量分析,检验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一 些结论对具体经济增长的适用性,以求为经济分析提 供一些经验支持. 根据新增长理论 的观点,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 因素不在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劳动力规模与经济增 长无关,而决定于一地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规模与 质量,人力资本存量是一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 新增长理论同样也注重财政政策的作用,认为财 政政策可以通过解决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以及技 术和知识外部性等问题,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政府 对经济增长进行适当干预,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刺激 企业,增加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在有效促进地区经 济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政府的公共支 出特别是公共投资具有生产性.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过 程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表现出复杂的形式.城市化可 以提高产业分工和合作的程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 的外部效应;工业化有利于产业的集聚,与城市化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2・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短 同起来对经济增长具有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 所以基于上述原因,也为了检验新增长理论与新 , 善 ( 一 )(xj一 ) n n 经济地理学理论可否解释安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差 异及其形成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是促进经 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假设2: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假设3:工业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S ∑ i;lf=1 其中,S = =lni宝( 一 ) , : 砉Xi 为空间权 重矩阵, 为i地区的观测值,n为地区总数,空间权 重矩阵 采用的是空间一阶相邻权数矩阵,为了更 好地反映安徽l7个地市问的空间关系,具体计算 MoranI指数时是把空间一阶相邻矩阵转化成标准矩 假设4:城市化有利于经济增长. 阵之后求得的. 3经济差异的空间差异估计及原因分析 表1是利用各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据相邻与否 3.1 增长差异的空间自相关指数趋势分析 构造出空间加权矩阵,相邻城市对应的元素为1,否 空间自相关指数趋势分析应用的是MoranI指 则为0. 数,其具体算法如下所述: 表1 安徽各地市空间一阶相邻矩阵构造一览表 MoranI指数的取值范围为一1≤j≤1.若J>0,则 3.2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估计 各地区间为空间正相关,且,值越大表示空问分布相 因为之前进行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I检验表 关性越强;反之,若I<0,则各地区间为空间负相关. 明,安徽各地的人均GDP确实存在空间上的自相关 根据上述方法算得2000年到2005年安徽17个 性,因此,使用空间计量经济估计的极大似然法对 地市的人均GDP的全域MoranI指数分别为:0.198、 (5)式进行估计是必要的.为了进行比较,笔者同时 0.200 3、0.198 3、0.179 2、0.080 3,对,值进行显著性 给出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的结果. 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检验.说明安徽省 首先进行OLS估计,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 近几年人均GDP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同样也说 出,虽然拟合优度达到88%,但只有少数变量通过 明笔者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的方法分析安徽地区经济 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很不理想,可能与 差异及其原因具有可行性. OLS估计没有考虑空间效应有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麦广慧,任志安: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23・ 表2 安徽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OLS估计 表4调整后的安徽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限制性模型估计 R =0.88 F=3.33 S.E=2.88 为了进一步确定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 用,笔者把空间效应考虑进来,重新估计模型.对限制 性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来看,无论是拟合优度还是解释变量的显 著性检验都有大幅度提高.除政府财政收入比重、FDI 比重、进出口比重3个变量未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 检验外,其他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4是剔除3 个变量之后的估计结果,比较发现,调整后的拟合优 度由调整前的98.6%提高到98.8%,剔除政府财政 收入比重、FDI比重、进出口比重3个变量后,其余变 量的显著性也都提高了,均通过t检验,说明剩下的 指标对模型的影响是显著的.Bera—Jarque Wald检验 的结果显示残差具有正态性,即成正态分布.此外,对 异方差的Breusch—Pagan检验和Koenkar—Basset检 验中的P值都很大,意味着没有拒绝同方差的假设, 即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 表3安徽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限制性模型估计 =0.994 65 Adjusted=0.986 09 F=104.09 R =0.994 R Adjusted=0.988 F=166.98 3.3基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地区经 济差异原因分析 从模型估计的指标的系数上看只有城市化率 (/7)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为负,且通过了5%的相关 性检验,这与新经济地理学学说的预期相反.说明用 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和研究地区经济差异成因过程中,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检验和取舍 .同时也说明城市 化水平滞后极大地限制安徽经济发展的进程. 滞后一期人均GDP水平( 1)、从业人员数 ( )、人力资本(乃)、工业化水平( )、政府财政支 出比重( )以及邮电业务总量( )与安徽地区经济 增长都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也符合一般的预期,与前 面基于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上建立 的假设保持一致.滞后一期人均GDP水平(T1)系数 为正值,说明地区原本的经济基础对该地区的经济发 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是正面影响.正如地区经 济发散理论所指出的那样:一旦地区间发展水平与发 展的条件出现了差距,条件好的地区,发展快,形成一 种良性循环;相反,条件差的地区,发展慢,形成恶性 循环.工业化水平( )系数是正值,说明工业化水平 的高低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工业化 水平越高对经济发展越有利.从文献[5]的第3章内 容也可以看出,综合名次比较靠前的地区都是工业相 对发达的地区.人力资本(乃)对安徽地区经济发展 有促进作用,所以对于安徽各地区来说,重视人力资 本的投资和人文环境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改善地 区经济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地区间差 异的合理途径之一.邮电业务量( )的大小实际是 反映一个地方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如果一个地方的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正 代通讯业不发达,则该地的经济发展多少会因此受到 一些阻碍;反之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对于省内 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是他 们缩小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差异的途径之一.另外, 模型中引入的虚拟变量(P)也通过显著性检验,与经 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政府的优惠政策 对区域经济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3.4安徽地区经济差异的其他原因分析 3.4.1经济基础差异 区域经济基础的差异是构成经济发展水平现实 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在国家统一 的战略部署下,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指导下,安 徽省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重点投资建设了 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使 一批大型厂矿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再加上我国 实施以农扶工的产业倾斜政策,人为地压低农产品价 格,提升工业产品价格,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 差,导致省内工业区和农业区之间经济差距显著.如 安徽省马鞍山地区的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 的比重只有4.67%,而阜阳地区却高达32.25%;相 反,2005年马鞍山的工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值是64.81%,但阜阳地区2005年的工业总产值与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只有27.29%.像宿州、毫州和 阜阳等几个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都是工业不发达, 而农业生产却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的地区. 3.4.2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 自然资源为社会生产提供了生产原料,构成了社 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也会决定当 地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的大小 会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某种资源数量越 多,利用该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可能越大.也就比 较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 位.与此同时也会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发展.如铜 陵是有名的铜都,铜矿资源丰富,而马鞍山铁矿石资 源丰富,所以它们冶炼产业都比较发达.淮南和淮北 是安徽省的两大煤炭产地,这两个地区的煤炭资源丰 富,因而煤炭的采掘和开发产业较发达.这些拥有丰 富矿产资源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工业较发达,工 业化水平高的特点.而工业化水平的差异会反映在综 合经济得分上 .所以因为地区自然资源状况不同所 引起的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造成安徽地区经济差异 的原因之一. 另外,安徽旅游资源丰富.尤其像黄山、九华山等 是举世闻名的自然观光旅游景观,旅游资源特色鲜 明,景点多,品位高,知名度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相互交融,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带动了当地 旅游业的发展,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黄山、池州 等地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目 前旅游业已成长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旅游业的 发展,对外交流也会逐渐扩大.对外交流水平状况也 会通过综合经济得分反映,所以地区间对外交流水平 的不同自然会引起综合经济得分的差异,进而反映出 地区间经济综合水平的差异. 除自然资源差异会造成地区经济差异外,地理位 置的差异也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安徽省经济较发达 的地区都位于长江下游,与长三角城市圈接近,尤其 芜湖和马鞍山最为接近.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较为 发达的地区,具有产业结构合理,工业发达,各种专业 技术人才聚集等特点.由于外溢效应,长三角城市圈 的经济发展或多或少会带动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所以 受其影响,铜陵、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的经济才可以在 全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 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原因有许多,除上述几点 原因外,政府在投资、信贷、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导向 不同也会引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通过前文的分 析能够发现安徽省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各级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 策时不能为了缩小地区经济差异而只重视经济落后 地区的发展,却忽视当前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地区. 这样做虽然会缩小地区经济差异,但会影响整体经济 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为了追求高效益,而 忽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事实,一定会进一步拉大 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4协调安徽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依据前文分析的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再结合各地市自身特点,笔者最后提出以下几点协调 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1)发挥区位优势,注重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联 系.马鞍山、合肥、芜湖、铜陵这4个地区均属于沿江 带,经济区位优越,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充分利用 这一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与长江三角洲地区 的经济联系,积极融入到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圈中,实 现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互动并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经 济的联合体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麦广慧,任志安: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25・ 2)找准产业定位,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如淮南和 州等市可以开展经济圈内部合作发展;位于边缘的六 淮北是安徽省的两大能源基地,今后应该充分发挥能 安、马鞍山等市加强同经济圈城市的合作,发展自己 源工业基地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替代产 特色;位于外围的黄山、淮北、淮南、蚌埠等市,积极配 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铜陵是安徽省有色金属的 合经济圈城市,发展自己的旅游、能源和交通优势.可 重要产地,今后可以发展成有色金属基地、新型建材 以缓解周边省市的竞争压力,形成省内经济合作模 基地,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周围地区共同 式,有利于长时间的平稳发展.阜阳、宿州、毫州地处 建立以资源型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蚌埠是 淮北平原,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工业都不 南北交通枢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可以充分运用 发达,所以它们应该加强与工业发达地区的经济联 这一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商贸等产业;黄山、池 系,争取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提高当地的工业化水 州、宣城都属于安徽省的“两山一湖”地区,在充分利 平,以缩小与省内较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异. 用自身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建立 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路线,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并开 发相关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以此为基础带动 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3)科教兴皖,实施人才战略.许多事实证明,经济 [1]Krugman Fujita M,P Venables A J.The Spatial Economy: 和科教落后的地区,只有通过科教的优先发展,全面 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 提高人才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面貌,才 MIT press,1999. 能提高经济的竞争力.落后地区要从根本解决问题, [2]Kaldor N.The case for regional policies[J].Scottish Jonr- 必须加大教育投资,提高人的素质.一方面必须抓好 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17(3). 高等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培养高素质的职 [3]Lucas R.On the Machanics of Economica Development 业技术工人.合肥是省会城市,也是安徽的经济文化 [J].Journal of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中心,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应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 [4]龚六堂,邹恒甫.政府花费、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和内生 业,使其成为中部地区的科教中心,并充分发挥其在 经济增长[J].中国科学基金,2000(1). [5]吴玉鸣.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计量经 科技上的领头作用,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加强城市间合作,建立经济圈,真正发挥互相 [6]麦广慧,任志安.安徽省地区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 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间的相互合作对 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5). 构筑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具有较强的支撑、辐射和扩张 [7]侯子建.安徽经济崛起面f临的机遇与挑战[J].沿海企 效应 .合肥、芜湖、安庆三地毗邻长三角、泛珠三角, 业与科技,2006(12). 建立“合、芜、安”城市圈对安徽省的发展来说既有现 实基础,也有实践价值.经济圈内部的巢湖、铜陵、池 A Study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Anhui Province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etrics MAI Guang—hui,REN Zhi—an .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Bengbu,Anhui 233041,China) Abstract:Based O13 classical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the new growth improvement model,under the premise of geography,three—dimensional effect and multi—dimensional essential factors。the economic growth model of Anhui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hui mainlv depends on the industrial level,human capital and governmental inputs.On the other hand,the govemment’s policy suppo ̄ also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spatial econometrics;mode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