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说课稿
1 教学背景
1.1 教材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必修2中1232《直线与平面垂直》内容,属于新授概念原理课.
图1
如图1,这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在本章中的位置.直线与平面垂直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平行之后紧接着研究的一种位置关系.线面垂直与线线平行、面面平行联系密切,线面平行研究了定义、判定定理以及性质定理,这就为我们本节课的研究勾勒出了一条主线.直线与平面垂直又是立体几何中最重要的一种位置关系,向下可以得到线线垂直,向上可以得到面面垂直,且后面空间的角和距离等都涉及到线面垂直,从而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是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类比、归纳、猜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学生学情分析
1.21 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相关认识.学生已有通过直观感知、操
作确认的方法研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直接经验,对空间概念、原理的建立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1.22 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空间想象能力.
1.23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依据教材内容解析和学生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如下:
教学重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生成过程,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以及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的生成过程,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的发现过程.
突破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猜想、抽象概括、适当证明或说明的过程.
1.3 教学目标设置
基于教材、学情分析,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模型的观察、类比、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发现、推测、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证明方法.
(2)感悟特殊到一般、化归等数学思想;了解反证法,发展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体会数学的严谨、自然、简洁之美,体验数学探究与发现的乐趣,培养质疑、思辨、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 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启发探究式.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体验感悟,总结提炼.引领学生达到定性研究线面垂直的目标与方法,经历研究线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过程,并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手段,提高研究能力.学生的自主探究,具体表现为:
(1)建构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观察猜想,抽象概括,并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示.
(2)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探究、操作确认的方式猜想归纳并表述.
(3)性质证明时,学生自主探究证法,相互交流提升,最终解决问题.
3 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具体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五个过程:
建构定义→形成判定→产生性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图2
下面对每一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做法以及步骤作出说明.
3.1 建构定义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建构定义部分,我设计了以下8个问题:
问题1 直线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2 研究了直线和平面平行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 以问题串的形式复习线面关系,勾勒出本节课的研究线路.
问题3 直线和平面相交中最特殊的一种情况是什幺?
活动31: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摆出一些直线与平面相交的情形吗?
活动32:大家摆出了这幺多种“相交”,你想先从哪一种情形开始研究呢?把它摆出来.
活动33:那你能给“这种情形”(教师比划”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起个名字吗?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线面垂直是相交最特殊的情形;紧接着让学生自主命名——使学生体验成功快乐;进而追问为什幺命名为“垂直”?——学生联想“直线与直线垂直”,
用已知的概念来表示未知概念,为定义建构埋下伏笔.
问题4 为什幺先研究线面垂直?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新问题的途径为: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问题5 为什幺要研究线面垂直?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和几何体中的实例,感受到线面垂直普遍存在,有研究的必要性.
问题6 你认为应该研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模仿类比能力,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研究内容,确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研究目标.
问题7 圆锥的轴与底面内的任意一条线是什幺关系?
问题71:圆锥的底面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72:圆锥的轴与底面半径是什幺关系?为什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