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几点认识

2022-05-20 来源:钮旅网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危机

国际商学院11级金融2班汪小姣

2011年,据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结果显示,工、建、中、农分别位列全球银行税前利润总额第1、2、7、和14名,在一级资产排名中分列全球第六、第八、第九和第十四位。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经过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的重大成就,其中,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基石。然而在这一片掌声与鲜花之中,我国商业银行其实仍面临着深深的危机——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下的盈利结构、贷款结构、以及存款准备金;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带来的激烈的竞争和增大的风险。若我国商业银行不能清醒地认识到以下的一些内容

(一)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2011年,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结果显示,工、建、中、农、交行分别位列全球银行税前利润总额第1、2、7、14和19位,其中,工行、建行、中行与农行在一级资产排名中分列全球第六、第八、第九和第十四位。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银行业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9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7%。分机构类型看,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5.9万亿元,增长14.4%;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4.9万亿元,增长26.1%;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9万亿元,增长38.2%;50大银行净利润总额增长5倍至9551.2亿元人民币,占到银行业利润总额的76.3%。而在这之前,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商业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基本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05年建行在香港上市还因划账累累被冠以“技术性破产”头衔,07年中国最大的商行工行的盈利尚不足花旗银行的一半。

如此大的进步是源于中国银行业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我国建立起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大一统”银行体制,即所有的商业银行均为人民银行的一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 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银行体系开始恢复和新建。自1977年至今银行体系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从大一统银行体系转变为专业银行体系(1977年至1993年)

这一阶段主要打破了银行体系政企不分和信用活动过于集中的旧格局,把大一统的银行体系转变为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金融管理机关职能,恢复和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家专业银行。这种体制是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一种历史性过度。

(2)将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1994年至2003年)

第二阶段针对专业银行约束机制不健全、经营效率低下的弊端,国有专业银行逐渐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1994国务院开始实施这一方案:分离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使现有国家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构运行。同时成立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国有四家银行的1.4万亿不良资产。

(3)国家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2003年年底至今)

这是为了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实现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性转变。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中国政府承诺将取消低于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所有客户号提供服务。在金融市场开放以及外资进入的威胁下,我国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一下几个问题:(1)竞争能力差:由于历史包袱承重、制度上的缺陷、内部管理薄弱。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本率高等问题,2004年1月,国务院动用450亿美金美元外汇储备,通过新组建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中央汇金投资银行作为大股东,行使出资人的权力,获得投资回报和分红收益。

十一五”期间,在经历了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等一系列步骤后,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工作,并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08年农行的上市则标志着大型商业银行的上市工作圆满完成。

近年来,随着银行体系的不断调整与改革,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一直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2011年的

中国以资产计20大银行中国商业银行排名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中国中信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兴业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平安银行 华夏银行 北京银行 广发银行 上海银行 江苏银行 恒丰银行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总资产(百万元) 15,476,868 12,281,834 11,830,066 11,677,577 4,611,177 2,794,971 2,765,881 2,684,694 2,408,798 2,229,064 1,733,346 1,258,177 1,244,180 956,499 918,982 655,800 514,146 437,289 377,316 344,820

2(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危机)

尽管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举世瞩目,但是在这些喜人的成绩背后,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

国商业银行也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会给商行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 1.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其中资产业务包括放款和投资两大类,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除了留存部分准备金以外,全部可以用来贷款和投资。贷款是商业银行最大的资本业务,大致要占全部资产的60%左右。根据1998年5月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风险不同的五级贷款进行分类: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经济环境下,以资产负债表结构为基础的财务收支结构,主要有两种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利息收入目前仍是中国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利润来源。近期关于银行业暴利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其巨额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因为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息差水平的提高。如农业银行11年实现利息净收入3071.99亿元,同比增加650.47亿元,增速26.86%,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1.3%,净息差为2.85%,较2010年提升0.28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净利息收入的快速膨胀,手续费以及佣金收入急剧增长,成本效益的不断改善,以及有利的信用成本。

然而银行贷款的增长表明许多银行更看重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张。这就会导致不良竞争

的出现,以及不良贷款的累积。2012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规模将同比增长10%以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将达到1%-2%。(中国东方AMC日前发布《2012: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受持续低迷的市场影响,企业破产或减产现象增多,经营业绩下滑使企业偿债能力略有恶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将小幅“双升”,关注类贷款账面风险与实际风险偏差最大,信贷风险一定程度上被低估。这就反映了银行盲目追求短期利率而忽视长期持续发展。其中主要原因是股东和管理层激励机制的不合理。

去年以来,温州的“跑跑潮”一直受公众关注,关于民间信贷的问题也浮出了表面。这表明,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及规模仍然不合理。央行每年都把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在一定

的规模之内。由于缺少进行风险定价的能力,及风险定位的机制激励和社会环境,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紧缺资金的民间中小企业贷款或其他高回报的贷款人,这就导致了资金分配上的缺乏效率。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是0.97%,远低于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利率水平。

总体而言,

为了保证存款人的权益,商业银行应该拨备足够多的准备金来覆盖潜在的信用成本。因为从长期来看,整个银行业要维持现有的地信用成本还将面临巨大挑战。然而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足。

长期以来,各家商业银行利用资金的渠道极为有限,主要通过发放贷款、上存存款金融机构。这就决定了其单一的盈利结构。而对于非利息收入,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只有300种左右。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对于个人理财、资产评估、高收益且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等以盈利潜力大的

高治理投入的业务还不足。并且,各商业银行仍只是把中间业务当做是吸收存款的竞争手段,造成市场规模扩大与效益降低的并存局面。

2.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节奏已经开始加快。目前,我过货币市场、外币存贷款利率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基本已经市场化,只有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受到管制。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如今已是大势所趋。在今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存款保险制度的讨论日益热烈。存款保险制度是通过适当、动态的保险率限制商业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这让国家不再承担存款风险,为利率市场化也提供了相应的保险机制。今年“两会”期间,利率市场化也是热点之一。有理由相信, 利

率市场化的步伐会不断加快,在“十二五”期间有望实现实质性突破。

利率市场化就意味着商业银行面临的存贷款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存贷款利差缩小,传统的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也将受到冲击。其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因素:首先,市场上的存款数量有限,市场上除银行存款以外的投资渠道越来越丰富,为了加强竞争力,商行必然会提高存款利率;其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企业公司等贷款人有了更加广阔的融资渠道,在银行信贷中的议价能力较强,因此贷款利率只会越来越接近市场。而根据银监会公布《2012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而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实现净息差2.8%,较去年上升0.1个百分点。二季度的数据则显示,

银行净息差已经下降到2.7%。而已经公布的上市银行2012年业绩数据显示,银行的净息差已经出现下降趋势。存款利率的上浮压榨了利差,银行活期存款占比的下降,推升了银行的成本,贷款定价水平降低也拉低了利率水平。银行净息差整体下滑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因此商行传统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

难以为继。

利率市场化也会增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上,利率的起伏不定会导致商业银行承担更多的不定因素。在管制的制度下,商行只用根据由央行确定的存贷款利率要求经营,其风险管理相对简单。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行的自身资产价值就会随着波动的利率的改变而改变,预算和调度头寸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市场的不确定性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还会提高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的初期,贷款利率通常会上涨,导致企业通过贷款获取资金的方式成本上升,优质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融资,而只有质量较差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企业会选择银行贷款。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申请银行贷款的企业本来就不打算还款;另一种情形是已经开始借款的企业风险还不起钱,就开始冒险,这样就会导致信贷配给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很不稳定,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信用风险,使其更加暴露在了波诡云谲的市场风险之中。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在我国,国有银行仍占据着垄断地位的绝对优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市

场占有率达70%,占据很高比例。”如在基金托管市场,截至2012年6月13日,今年以来四大行新增托管基金份额占今年新成立基金市场比重达83.16%。 2012-06-14 19:25:00 来源: 证券时报网。大型股份制银行也在迅速崛起,而自从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窗口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也竞相抢占中国资金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小银行由于自有资金不多、吸储能力不强、议价能力不足,将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而目前中国广大中小商业银行总体而言业务比较单一,竞争能力较弱,主要收益仍来自存贷款利差收入。因此,利率市场化将导致中小银行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从而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3 脱媒

金融托媒”是指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而从供给方直接输送到需求方的现象。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发展的逐渐深入,资本市场得到大力发展,中国越来越多的脱媒现象正逐渐显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温州以及鄂尔多斯民间借贷问题不断升温,使得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相当于\"资金中介\"的机构包括融资租赁

公司、拍卖行、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以及实体企业之间、居民之间的纯粹意义上的民间借贷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中,即我们所说的“影子银行”。目前在中国,

影子银行被普遍认为集中于三种形式的融资。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二类是

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另一类便是民间金融。

目前中国的信贷总量是80万亿元,官方的银行借贷有47万亿元,两者相减,可粗略估算出目前影子银行产品规模约为33万亿元。(来源:证券时报 |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1日) 因此可以看出金融脱媒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是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首先,金融脱媒将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总量和结构。不断推诚出新的金融产品使得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显,资金供给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放手中,因此,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水平会被拉低。从资产业务的结构上看,高质量低风险的贷款会减少,因为,对于那些优质客户来说,通过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来获取资金明显是一个成本更低的选择。

其次,金融脱媒将给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日益活跃的直接投资方式,如证券市场将会吸引市场上的大量资金,商行必须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提高竞争力,这就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并且,对于优质借款人而言,直接融资的选择多样,商行又必须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资金。因此,银行的盈利能力将会大幅下降。在这方面,中小银行盈利能力受到的影响将远大于商行,正如前文提到的,这是因为中小银行有相对较弱的竞争力。 最后,金融脱媒将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金融脱媒意味着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存

取资金,随之而来的企业理财相关的证券财经、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但这也意味着银行要同时面对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大了商行的风险管理难度。

由此来看,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拥有丰厚的利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面临着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这两大危机。传统的以利息差为主要收入的盈利模式已很难维持,市场也将不断萎缩。

然而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是危机,其实也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机遇。利率市场化为银行获得了自主定价权,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风险实行差别化的价格战略,从而实现经营结构的优化以及资源的最优配置。金融脱媒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上的部分资金将以金融机构同业贷款和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即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商业银行的同业贷款增长越快,规模越可观。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双重背景下,证券市场越来越活跃,因此对于利率风险管理、证券市场清算及咨询等中间业务的需求加大。商业银行可以把握住契机,通过金融创新实现自身业务多元化。最后,利率市场化能推动银行更加注重市场的变化,增强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而证券市场的发展更会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更丰富有效的工具,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2011年国有四大银行经营数据)

正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有一个名词活跃在我们的视野当中,那就是\"影子银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