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原则研究综述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思辨等方法,在系统搜集整理现有运动训练原则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运动训练原则在历史演进中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分析和归纳了运动训练的概念和内容体系的特点以及对未来的原则体系进行了理论展望。
标签:运动训练;训练原则;训练规律;训练原理
运动训练原则作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以来备受训练学界关注。人们认识的程度和角度不同,分类的依据、标准或维度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存在不同的原则内容的表述形式。但总的来看,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的日益丰富,训练原则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从简单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由孤立到辩证。本文通过对运动训练原则历史演变的回顾与梳理,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训练学的原则体系的特征和构成进行理论分析,在总结分析前人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新形势下运动训练的新趋势,展望新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一、运动训练原则相关内容体系研究的回顾
1、有关训练原则的概念
对运动训练原则概念的诠释,历年来学界的专家虽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定义的逻辑体系基本一致,即运动训练原则是反映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是运动训练基本准则和规范化的要求。参考逻辑学上属加种差对概念界定的要求,其属界定为基本准则或规范化的要求已经无可非议,但其种差训练原则反映何种训练规律仍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规律是现象中统一的东西,是一种本质的、稳定的、普遍的、必然的和重复出现的联系。规律是
客观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训练原则反映的是训练规律,对“训练规律”的认识,徐本力指出其是“运动训练因素内部诸因素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论上分析,运动训练属于竞技体育的一部分,竞技体育分为运动选材、运动训练、竞技参赛和运动管理四个部分,要将运动训练和其它三个部分的关系厘清。从实践分析,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是解决“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内容、训练量度、训练安排的規律所做出的回答。在这些环节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才能作为法则或准则,才能用来规范、指导科学训练。运动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运动训练学通过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新成果揭示运动训练实践中蕴含的规律,以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导向性。训练规律是训练原则体系构建的标准,但并不是说他们是一一对应的,一条原则可能包括多条规律,一个规律也可能在多个原则中体现。现实中的规律是通过各原理来表述的,研究者将基于训练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的训练原理作为原则构建的主要依据,运动训练学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内生性学科,学科形成机制源于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支撑,只有对运动训练实践能够起到实效作用原理,才能被列为制定训练原则的主要依据。
2、有关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内容的研究
原则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准则,由于原则实施和应用对象都是针对人的,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原则体系的选择本身就是主观能动的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原则既有真理属性的一面又有价值属性的一面,在价值层面的主观性也决定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所列举的原则也不尽相同。由于所站的角度,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各异,因而在总结、提炼、概括时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事实上,随着各种运动训练中各种现象的不断涌现,训练规律的不断揭示,人们对于原则的认识程度也更加深刻和广泛。
纵观训练原则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成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主要是基
于一般教学原则构建的,如自觉性、直观性、循序渐进性等;第二类是源于运动训练行为本身,如竞技需要,适宜负荷,周期安排等;第三类是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所创的“三从一大”原则体系,第四类是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三论为基础提出的科学控制训练原则体系,还有一类是基于辩证思维提出的训练原则体系。
首先,训练学界认为运动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运动训练的初级阶段,训练学中的教学规律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由于运动训练有其特殊性,特殊性体现在运动训练在于挖掘运动员(队)的运动极值潜能,并将此在竞技比赛中表现出来。由于训练主体和客体一致性和复杂性,即人的复杂性和专项需要的特殊性,要求对人的个性和共性的认识,要求施加的运动负荷和恢复遵循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也就构成了运动训练专属的原则体系。对于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体系的提出,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军学习郭兴福教学法和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经验而总结出的,“从难、从严”是从训练的负荷强度上进行规范要求,大运动量亦是追求临界训练负荷的,其本质都是从实战出发。长期以来指导训练对80年代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是我国特有的训练原则体系。上世纪8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应用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徐本力教授构建了训练控制原则体系。新世纪随着世界竞技水平,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负荷与伤病,训练与恢复的辩证关系,辩证的思考运动训练的各种问题也日益深入,田麦久将原有原则体系辩证配对,形成辩证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从训练原则内容分类标准分析,学界对训练原则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学界的专家根据对运动训练的不同理解梳理训练原则类别。上世纪八十年代联邦德国的葛欧瑟教授提出按竞技能力分为素质的、技能的训练原则体系。我国体院院校教材基本是按照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的次序安排的。对于训练原则层级结构,徐本力将其分为运动训练总原则、训练控制原则、一般教学论原则和训练学原则四部分,曹景伟提出原则体系分为训练指导原则、训练操作原则,其中指导原则包涵了夺标原则、育人原则,操作原则包涵一般训练操作原则、阶段性训练操作原则、项群训练操作原则和专项训练操作原则,龙斌提出按一
般、项群、专项构建分类层次原则体系。根据运动训练所研究的问题,现有的原则体系内容基本涵盖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与之相对应的训练内容、训练量度和训练安排的问题,在“练什么”问题上,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和竞技需要原则。从“练多少”的训练量度上所涉及的主要有最大运动量、渐进增加负荷的原则、负荷量的波浪式变化到田麦久等总结为适宜负荷原则,对于“怎么练”即训练安排环节,有自觉积极性、动机激励原则、导向激励原则等激发运动员训练积极性的,也有训练中的全面与区别对待、有效控制、适时恢复原则等,以及训练整个过程的周期安排、系统持续等原则,对训练的方式方法的空间序列和训练节奏安排的时间序列等进行了规范。到了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竞技水平已经接近人类极限,赛制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对于运动员伤病的预防已经上升到同训练同样重要的程度。预防损伤,保证运动员的健康参加比赛的健康类原则也训练安排中受到关注。二、运动训练原则的未来研究前瞻
1、由“方法”到“认识”的理论深入
从运动训练解决的问题分析,一直只是认为运动训练解决的是“方法”的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方法”固然重要,但认识更能带来质的跨越。刘大庆教授在给博士生的讲课中强调:“运动训练所解决的不仅是“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认识”的问题,认识决定行为,对项目和人的属性的认知是运动训练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运动训练原则而言,作为规范性知识和指导训练的基本准则,建立正确的“认识”需首当其冲。运动训练研究的主体是人和项目,对人的个体属性和群体共性、项目的专项特征的了解是制定相应的训练原则、方法手段的主要依据。英国学者迪斯累里说:“人们也许了解宇宙,但从来不了解自我,自我比任何星球更遥远。”人自身的复杂性即使到了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仍有诸多的未知,对运动项目亦是如此。如原认为中长跑、马拉松是耐力项目,可是马俊仁却认识到“中长跑、马拉松是高速度的耐力性项目。”要求运动员不仅有较强的耐力素质,又要具备很强的速度能力,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他的训练才
获得骄人成绩。另外,随着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对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的认知也开始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线性到非线性。竞技体育追求极限的特征驱使着运动训练科学探索的前进步伐,运动训练学科建制的日益完善催促着“内生性”训练原理的涌现,作为科学指导实践的重要环节的训练原则体系的构建也必将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一个建构的过程。
2、由混沌向秩序的系统建构
长期以来由于学界专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标准以及不同学业背景造成原则体系的相对混乱,虽然近年来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训练原则体系渐趋完善和有序,原则体系逐渐成为由各分条原则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特征已经基本满足系统的基本属性。未来的体系构建更应满足系统的基本特征,即构建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其构成要素、结构功能、时间序列、空间结构将更有序。整体性是指各分条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分条原则内容应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不是简单的罗列累加,整体和部分所具有的属性应适应于训练原则体系构建,即整个训练原则体系由分条的原则构成,整体决定了每个原则所规范的内容,各分条原则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反映原则的整体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结构性就是强调原则内容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能够反映原则的整体功能。层次性大小原则体系体现不同的层次,如一般、项群、专项和高水平、青少年等不同的层次,这种不同隶属不同等级的内容应该在理论上能够起到规范各层级训练行为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同层次的原则相互依存与作用。开放性是指运动训练原则的构建是伴随新的训练原理的发现不断创新的,是在训练的内外界环境不断交换过程中总结归纳的过程,体现了对未来新事物的包容。
3、从物本到人本的价值回归
运动训练一直以来被视为对人这一特殊生物体的适应性改造的过程,这一生物体由肌肉和骨骼构成,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依靠生理學、解剖学等知识对各项竞技能力其进行刺激——应激——适应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作为运动训练主体的运动员往往是被动的成为被科学控制的对象,各项生化生理指标被用来测量其运动改造的效果。运动员主要目标是夺标取胜,运动员职业阶段过程充满着“物本”的特征。而今,随着对运动员人本位的关注,对运动员的健康和教育,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已经运动训练的一个完整部分。人本理念下,运动训练原则体系构建的思路已经显现,周爱国博士论文中探讨了高水平运动队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本性原则、文化塑造行为原则、正视个人利益原则、合理满足需要原则。现代体能训练理论对体能训练的定义是“运用各种身体训练手段,全面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技能和发展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训练过程”。其中健康素质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减少伤病,提高运动员的环境适应能力,体能训练的目的不再只是注重身体形态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员的健康和环境适应能力凸显了现代体能训练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运动训练人本的价值回归。
三、结语
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人自身的复杂性和项目特征的特殊性必然会不断地被揭示,训练原则的理论也必将随着发展,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学的新范式是数据驱动理论,各种成批量的数据及时、高速、有效,大数据的即时信息反馈有利于教练员在实时的训练中科学监控运动员的实时状态,这种及时、有效、定量化的数据和具有一定主观性质的训练原则的相互协同必将成为未来运动训练新趋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